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891

  刘协历史上虽然当了很久傀儡,但这人智商和政治敏感度还是很不错的,别看他才十二岁,已经非常明辨是非了。
  听了身边人都这么说,刘协微微有些讶异,但更多是觉得“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有其道理。我已经兼听则明,都没听见有人说李素坏话,不可能是所有人全部串通”。
  只能说,他再聪明,仅凭十二岁的年纪,也断然想不到是因为“宫中所有三年前就已经入宫的宦官,都是李素从袁术袁绍的屠刀下救出来的”这个理由,才导致宦官们众口一词美誉李素。
  当初要不是李素在嘉德殿宫变时,临危果断请灵思皇后懿旨、对十常侍“只诛首恶、其余不问”,宫里的宦官早就被杀光了。
  宦官也是知道感恩的,刘协自然听不到说李素的坏话了。
  这一切,导致前天王允请求刘协同意下旨封刘备为汉中王时,刘协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同意了,并没有多折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善报,都是厚积薄发、广结善缘的结果,一丝一缕攒起来的。
  朝会的其他环节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也不需要刘协处理什么,只要偶尔对王允等人的集议表示准奏。很快,就到了献玺的环节。
  一名常侍接过李素的请功奏表,先宣读了一遍,内容无非是刘备这三年来为朝廷建立的四桩大功。
  最后,李素捧着传国玉玺,托在一个盘子里,上前交给符宝郎接玺:
  “使中郎将、领蜀郡太守臣素,奉征西将军南郑侯领益州刺史刘备之令,谨呈传国玉玺归于朝廷。有此天佑,兆汉室虽经板荡,终得中兴。”
  这一幕,不仅有长安朝廷的百官亲眼看见,还有四路外镇诸侯的使者参与了观礼——分别是徐州牧陶谦的使者王朗,和荆州牧刘表的使者伊籍;加上刚刚入朝的河南尹朱儁本人、幽州牧刘虞派来的别驾从事刘晔。
  另外还有一些使者,不过都不配算是“诸侯”来使。比如有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兄弟二人,也是典型尊奉朝廷的,也派了人来。但张邈已经是曹操的属下了,只能算是半独立姿态。这样的地方太守使者还有好几个。
  可惜二袁根本没派人来,公孙瓒则是因为隶属于刘虞,名义上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孙坚的情况也一样。而曹操派来的荀彧因为来早了,在李素抵达之前已经走了。所以二袁和曹操公孙阵营并没有人亲眼作证看到刘备交玺。
  李素从来没想过在交付玉玺这个问题上做手脚,更不会考虑“打个时间差,拿到了封王的圣旨后却来不及交还玉玺”那种恶劣行径。因为封王本来仇恨值就太高了,不管怎么辞让总有人喷的,玉玺如果再没来得及交,别人就肯定会觉得你是在演王允。
  而玉玺当着那么多诸侯使者的面实实在在交出去,至少能把将来敌对阵营喷刘备野心的仇恨值抵消掉九成以上——
  你说刘备被封王是有野心?王允后来死了是刘备默许的做局?那他要真知道王允干不久、或者期待王允干不久,为什么还光明正大毫无保留当着天下诸侯的面真的把玉玺交出去了?那就说明刘备根本猜不到后来王允会完蛋嘛!
  在刘协激动的眼神中,符宝郎接过玉玺,呈递到御案上让皇帝亲自查看。刘协身手摩挲感受了几下,当着所有朝臣和诸侯使者的面,亲口嘉许了刘备和李素。
  “卿等立此殊勋,堪当重赏。司徒,宣读议定的封赏吧。”
  刘协这时本来是应该假装问一问“司徒,可曾议定封赏?”然后等王允回答了之后,再由皇帝当众表示准奏。
  但刘协稍微自作主张了一下,估计是想让其他诸侯更加尊敬朝廷、看到第一个给朝廷上供、而且是立大功,有多大的好处,皇帝会亲自提前过问封赏,而不是仅仅当橡皮图章。
  王允很快拿出集议后通过的诏书,当众宣读起来:
  “……征西将军南郑侯领益州刺史刘备,存亡京雒,明幽玉玺,内殄诸董,外荡蛮夷,有周公、朱虚之功……加封为汉中王,领益州牧。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苟利社稷、应假权宜,君其勿辞……”
  “……使中郎将、郫亭侯、领蜀郡太守李素……改封右将军、郫乡侯,食邑三千户,加汉中王国相……”
  “偏将军关羽……改封镇南将军、葭萌乡侯。”
  “裨将军张飞……改封征虏将军、阆中乡侯。”
  “长水校尉赵云……改封伏波将军、真定亭侯。”
  后面还有一堆升级,主要是把刘备这些年来表的各郡太守、长史全部坐实追认。该有侯爵的酌情给侯爵,武官该给校尉的也都给了。
  武官里面最赚的就算徐晃了,徐晃这几年其实没怎么打仗立大功,要不就是跟着关羽的时候稍微有点建树,但也没超过周泰、甘宁。但这一波因为他运气好在汉中,赶上了奇袭郿坞捡便宜的大功,结果靠着董旻、董璜两颗白给的人头,都封了个都亭侯。
  典韦只是保镖,没有带兵指挥,但董旻是他亲自手刃的,他也捞了个关内侯。
  李素听完之后,分门别类,对于自己和其他官员的封赏,不需要辞让的那种,他直接就表示了谢恩。
  而对于封刘备为王的那部分诏命,他只能是先谢、但不能谢满,而是表示会尽快把诏命带到,然后复命。
  这里面的话术就无须赘述了,反正就是不能失礼,也不能显得刘备狂妄到直接接受。要以近乎明示但又不是明示的姿态,让所有与会朝臣与诸侯使者都知道,刘备不会直接当汉中王。
注释:
(1)演义上写的“胡赤儿”,是把月支胡,赤儿给连用了。月支通月氏,只是表示种族,正史上也没写吕布因为胡赤儿图财卖主不义而杀胡赤儿。
第三百一十章
纸包不住火
  “李右军不愧天下奇才、洞见天命。区区三年竟屡立殊勋,足为当世楷模。”
  “还劳右将军向汉中王转致我主刘荆州谢意,若非赵将军治军严谨、整肃地方、打击宗贼,我主岂能徐徐平定荆州五郡。大恩大德,我荆州军上下无不铭记。”
  从宣室殿散朝出来之后,所有的外镇诸侯使者都要单独到一处偏殿等候,所以李素一出门就被王朗、伊籍等人围住了,两人纷纷吹捧李素和刘备。
  被王朗呼作“李右军”的时候,李素还有些别扭,但很快就习惯了——后世的右将军王羲之被人称作“王右军”,那他李素当然也能被叫“李右军”了。
  似乎右将军这种官职,经常被拿来封文官,历史上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因为马谡失街亭,回来后就是请求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依然领丞相事。王羲之那种纯文人就更不用说了,两晋的时候将军的名号已经胡搞乱设烂透了。
  还有一个老相识刘晔,是刘虞的别驾,也跟李素说了一番惺惺相惜的话,不过他倒是没有过分追捧的意思,显得挺不卑不亢。
  主要是因为他家主公刘虞,在刚才朝会的后续议程里,也被另外一道诏书封为燕王了,所以李素和刘晔算是平等论交,哪怕李素本身的官职比刘晔高得多。
  刘晔这几年跟李素再没什么交集的机会,所以还是颇叙了一些旧。从当年李素和都尉毋丘毅一起受刘虞之命征募丹阳兵、从丹阳豪帅郑宝手中救出刘晔聊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还表示回去之后要各自辅佐藩王,拱卫中枢。
  李素听得出来,刘晔这番话也是在给刘虞减少仇恨值。
  毕竟宗室因功封王在这个乱世多多少少都是遭嫉妒的,刘虞得到好处的同时,也帮刘备分摊了仇恨。现在有王朗伊籍朱儁这些非宗室诸侯的代表在场,两家封王的当然要共同演谦虚戏了。
  在长安又应酬了两天之后,李素终于跟王允辞行。他没有直接出长安西门回南郑,而是先出东门,跟着王朗、伊籍、朱儁、刘晔等人同路,到灞上饮酒饯别。把四路往东走的诸侯信使送走后,李素才单独折返往西,礼数非常周到。
  而且回去的时候,李素也不是一个人带着圣旨去找刘备的,还得有专门的传旨使者——别看汉献帝在宣室殿的朝会上,已经宣读过对刘备阵营众人的封赏了,但那个只是读一下,也只有李素那份是当场兑现的。
  其他人的加封,朝廷还要专门派人见证,这才符合礼法,也避免了李素假传圣旨或者中途掉包(1)。
  而且汉朝圣旨发出都是在宫中留副本的,将来可供核对查档,矫诏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里就有明确记载这方面的先例:魏其侯窦婴被汉武帝抓的时候,称其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汉武帝派人复查,却没有发现宫中留档有这份遗诏(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反而因此以伪造遗诏罪把窦婴杀了。
  所以当初讨董之前东郡太守桥瑁也只敢“矫造京师三公书信”,并不是真的矫圣旨,矫诏只是演义的小说家言。
  而这次跟李素去南郑的传旨册封使者,正是去年刚当上黄门侍郎的钟繇,也算是熟人了。
  五年前他就已经三十六七岁,但因为灵帝一朝一直郁郁不得志蹉跎岁月,当郎官当了整整十几年不得升迁。当时李素看他穷,还请钟繇帮忙抄书、作为雕版印刷的拓样,给钟繇开了一大笔润笔。
  如今钟繇年过四十,董卓上台之后的三年里,一方面是董卓刚进京时大肆罢斥阉党买官的官僚,后来又滥杀无辜,长安朝廷终于出现了大笔空缺职位。
  钟繇总算是熬出头,三年内连升数次,先是捞到了主政地方的资历,当了两任长安附近的大县县令,然后调回中枢授予实职,从廷尉正做到黄门侍郎。
  而且升了高位发达之后,钟繇也连忙又纳了好几个小妾,终于可以不再忍受那个嫌他没出息的发妻每天哔哔了。
  李素跟钟繇稍微聊了一会儿,就颇为感慨:果然杀得越狠的朝廷,高级职位容易出缺,董卓的屠戮就好比1941年的东线战场,一个新兵只要活几个月,一个连其他人都死了只剩你一个,你就升连长了。
  历史上钟繇这种资历不算深的官员,只因为在董卓和李郭时代都留在京城、活满了六年,等195年郭汜屠尽三公九卿的时候,钟繇躲过了杀害,比他高的都死了,他直接就做到御史中丞和侍中了,等于是直接位列九卿。
  在皇帝身边,活得命长就是最大的优势。
  ……
  李素与钟繇离开长安后,三天抵达郿县,又花了五天走褒斜栈道和褒水、汉水水路,在七月十六这天回到了南郑。
  刘备亲自到沔阳县迎接朝廷天使,接回南郑后郑重斋戒沐浴、领受圣旨、召集部分受封将领一起谢恩。
  听说了自己被拟封为汉中王时,刘备果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惊讶和逊谢,他先是诚恳地接了旨,然后连连口称自己功德不足,汉中王之号过于敏感,理当逊谢。
  钟繇诚恳解释:“殿下不必过谦,此番陛下并非只封一王。钟某出京之时,我另有同僚段训也受了使命,与幽州别驾刘晔一起,持敕封诏书前往蓟县,加封幽州牧伯安公为燕王。
  想必燕王不日也会接受诏命的,殿下单独辞让,岂非反而让燕王难做了么?听说燕王于殿下和李右军都有察举大恩,你们难道不支持燕王封王?不愿意为燕王分担天下无知之辈的谤詈么?如今国难之际,可不是明哲保身、爱惜名声的时候。”
  李素也在旁边捧哏:“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不可惜名。”
  刘备摇头叹息:“要我为伯安叔父分谤,那当然是肝脑涂地,义不容辞的。既如此,为王是也。然则,只要是个王爵,就足以为伯安王叔分谤了,未必要汉中王之名。
  伯雅,你为我作表谦辞。言辞要恳切直白一些,就说我愿意为伯安王叔分谤而为王,但恳请朝廷斟酌降低王号。”
  刘备这个态度,跟那种直接辞让王爵的明显不同,因为他完全是摆出“士为知己者死,刘虞对我有大恩大德,我要为他拉仇恨、分摊天下人的攻讦”的大义凛然姿态。
  李素不再多说,顺水推舟找来秦宓,让秦宓斟酌润色,按刘备交代的精神写辞让表。三天后李素再带着辞让表,跟钟繇重新出谷走褒斜道再回一趟长安,拿回最终版本。
  钟繇也是有苦说不出,从南郑侯府出来后,私下里跟李素抱怨:“这褒斜栈道之险,咱也是平生仅见了,原以为这辈子只要走两趟,现在看来至少走四趟。但愿这真是最后一轮了,要是真搞再辞之理,咱身体都受不住了。”
  李素苦笑:“元常兄,我走这条二百里栈道远不止四趟了,我比你还冤呢。不说了,到我府上,好酒好肉歇几天脚,自然另有一份仪程。”
  让朝廷的传旨天使多走一个来回栈道,那开销可不少,刘备光是给钟繇本人的额外跑腿钱就是三十枚马蹄金饼。连使团里的护卫执戟郎中,每人都发了两个饼。都是从当初搜刮董卓郿坞时拿的钱里出的。
  拿了钱之后,加上李素府上的烧烤冰饮都挺带劲,那优质的泡澡享受也极为解乏。刘备还亲自从没有分完的郿坞美少女里挑了两个负责给钟繇揉捏解乏,种种招待总算是让钦差都非常满意。
  说句题外话,李素这个人对于分到自己府上的婢女下人还是比较当人看的,所以他没有让自己的婢女再去招待客人的习惯。刘备需要招待,那就刘备自己另外找人。
  一切收拾停当,李素与钟繇大约是七月二十重新从南郑出发,二十六日走出栈道抵达郿县。而当他们抵达郿县时,却发现天下形势似乎一夜之间就忽然大不一样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