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891

  话分两头。汉献帝和王允,在七月初六的大朝会上接收玉玺、并宣布封两位汉室宗亲为王的同时。
  在河东郡的蒲阪津,虎贲中郎将吕布因为久久没能等来王允特赦牛辅下属其他军官的诏书,也没有等到王允赏赐士卒的钱财,不得不在硬拖了两三天后,收兵渡过黄河,沿着渭水退往长安方向。
  毕竟当时吕布没有收到任何进一步赶尽杀绝的命令,他觉得牛辅已死,事情已经结束了,这也不能怪吕布。
  然而,仅仅五六天之后,大约是刚刚进入七月中旬,牛辅的旧部就被李傕郭汜组织起来了。
  理由也依然一如历史的惯性:李傕没等到特赦和安抚用的钱财,原本是打算收拾金银细软弃军逃亡回凉州的。
  但那个著名的武威郡阴毒老贼贾诩跳了出来:“将军忘了牛中郎的教训么?牛中郎之死不过旬日,你们就准备重蹈覆辙?弃军逃亡,一县尉就能捉拿尔等。”
  李傕、郭汜当时齐声请教:“贾公以为当如何?”
  贾诩:“以朝廷不仁、敌视全体凉州军为由,团结士卒,杀入长安拨乱反正!纵然事不成,再劫掠西逃不迟,还能多捞一些妇女财物。”
  李傕深以为然,也不急着出兵,先花了三天在全军上上下下渲染谣言,把“王允一向看不起凉州军,迟早把我们凉州人统统杀光”这个谎言在军中洗脑了几百遍。贾诩在军中暗访观察,确认士气可用之后,才告诉李傕可以出兵了。
  以至于这个准备工作做得非常隐秘,从安邑南渡弘农的时候,就已经有三四万西凉兵团结倒王允了。
  七月十五日,抵达华阴的时候,处于犹豫之中的右中郎将段煨无法约束部下,段煨一开始没想从贼,但他麾下的校尉王方、杨定纷纷响应李傕郭汜,段煨半推半就了一会儿后,又怕被李傕郭汜的乱兵所害,又怕单独弃军回朝告急会被王允处斩问罪,只好稀里糊涂从贼了。
  董卓旧部二十多万西凉兵,四大中郎将麾下各有四五万人,还有长安的嫡系部队。所以在段煨加入的时候,就意味着叛军人数已经逼近了十万人。
  而王允直到段煨投降的时候,才得到急报连忙要派人抵挡。可惜段煨屯驻的华阴正是潼关的位置,进入长安的要塞已经从贼了,王允急忙派兵抵御,也只能在新丰渡和灞上原这些地方野战,无法据险而守。
  七月十八日,段煨从贼后三天,吕布接到王允急报后,急吼吼先从蓝田沿着武关道退回到长安附近,然后又奔袭去新丰渡和灞上原迎击叛军诸将。
  如今的吕布比历史同期兵力倒是强一些,因为他毕竟是虎贲中郎将了,名义上有四万人防守武关道。但因为赶得太急,加上武关那边也没说可以完全不防袁术和刘表,一些机动比较慢的部队也无法跟上,所以吕布只带了三万人回防。
  这三万人里,除了张辽、魏越等并州将另外,还有张济、张绣叔侄等西凉将领,真正吕布嫡系的并州军士卒其实不满万人。
  至于历史上原本该在新丰渡阻击叛军的徐荣和胡轸,一个被蝴蝶效应弄去辽东,一个去年被赵云杀了,所以王允就直接让吕布去防御。
  但关键时刻,王允依然犯了轻敌分兵的错误,他觉得危急时刻京城无大将防御不行,把吕布留在长安守城,把吕布手下的张辽提拔为北军五校之一的越骑校尉,让张辽负责出兵近三万人迎击。
  当然王允这也是没办法,他怕吕布不在城里坐镇,万一被敌军小部队绕路偷袭长安,城里没有坚决抵抗派的将领,会导致有西凉内奸开城献门。
  张辽的战斗指挥能力固然很强,但毕竟如今还缺乏数万人大兵团的指挥经验,加上他知道自己威望不足以团结诸校尉,恳求吕布亲自带兵,或者更稳的就是直接死守长安城。
  吕布无奈长叹:“若不扑灭反贼锐气,只怕从贼之人越来越多,现在不是迁延的时候。他们气势之所以嚣张,就是因为作乱以来太顺利了,没有遭到坚决痛击。别担心我们兵少,说不定叛军看到朝廷镇压意志坚决,就心怀犹豫作鸟兽散了。”
  张辽无奈,被逼带兵出征,可惜交战不久,果然张济阵前倒戈直接投降了李傕。饶是张辽堪称名将之才,也只能是及时止损,带了七八千并州骑兵和少数北军五校骑兵逃回长安——如果不是张辽带兵,说不定五千人都回不来,直接被张济和李傕夹击灭了都有可能。
  王允大怒,还想严惩张辽丧师辱国,但这时候吕布还是很仗义的,据理力争保住了张辽。
  张辽出战失败后仅仅两天,也就是七月二十日,叛军就陆续赶到了长安城下,二十二日完成对长安城的四面包围,开始围城战。剩余叛军部队陆陆续续,二十四日全部赶到,累计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人。
  城里的守军正规军只有一万多人,全靠长安城号称高厚七丈的坚固城防死撑。
  而李素和钟繇抵达郿县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从郿县百姓那儿听说了这个噩耗:“昨天得到消息,长安城三天前就被围城了!听说是李傕郭汜作乱!”
  李素、钟繇与身边的人都大惊,有个别尽责的文官、乃至提供使团护卫的徐晃、典韦都觉得,应该立刻把这个消息通报主公。
注释:
(1)笔者语:虽然李素肯定不会这么做。
第三百一十一章
真没想到,刘备能来啊
  站在李素的立场上,他其实不太想立刻把“长安被围攻、皇帝和王允在叛军的打击下岌岌可危”这个消息传递给刘备的。
  毕竟李素知道历史,他也足够冷静:王允和那批垂垂老朽占着位置的守旧派京官被洗一洗,对积重难返的大汉朝彻底“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更有利,更容易实现中兴。
  大汉需要一批三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新鲜血液,来直接掌握最高决策权力。所有五六十岁的老家伙脑子都僵化了,转不到“争霸逻辑”和“唯才是举”的思维模式上来,只会拘泥于年轻时养成的路径依赖,玩朝堂官场斗争。
  刘备三十三岁,孙坚和曹操三十九岁,袁绍也才四十几岁,时代显然是属于这些人的。
  但不管怎么说,李素知道有些事情瞒是瞒不住的,使团加上随行护卫数百人,那么多“证人”都听到了敌情,瞒报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李素只能在安抚上做文章。他首先是劝说作为钦差天使的钟繇:
  “元常,郿县军民所言应该不假,现在去长安,无异于虎口送死,不如且回南郑,整点兵马从长计议。长安城池坚固,如若死守,数月应该不成问题。
  我也不怕告诉你,征西将军虽然励精图治、整顿蜀地,号称整训操练得精兵五万,可关将军尚在永昌与哀牢夷交战,张将军在犍为,追杀越嶲山区的蛮王余孽。
  算上使者通知的时间,张将军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把部队带回汉中,那已经是急行军了。而关将军的部队,恐怕冬天大雪封山之前都指望不上了。赵将军更是在宜都扼守峡口。
  如今汉中兵力空虚,满打满算只有五千屯田兵,无论如何是打不过董贼余孽叛军的。要想助战救驾,至少要等一个多月张将军的部队赶来。”
  李素说得非常诚恳,他希望作为天使的钟繇认识到益州军的实际难处。
  而要是真等一个多月再出兵,王允估计已经凉透了。
  钟繇初闻此言时,果然很是惊讶,他没想到刘备在汉中的兵力如此空虚。李素少不了把前些年刘备那番“因为蜀道军粮转运困难,所以想在和平年代把驻军练兵的粮食消耗,都放在成都平原,让汉中的税粮全部攒起来战时再用”的考量,原原本本跟钟繇解释,换取钟繇和朝廷的谅解。
  还说是因为王允设计杀董卓这个是突发事件,而且谁能想到“王允成功之后居然又捅娄子撑不住”这种二次小概率事件会发生,所以当初一听说董卓死了,刘备就停止了调张飞北上的调令,否则现在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钟繇终于表示谅解:“竟有如此多难处,也罢,此陈馀救赵歇之势也,贼军势大,冒进也是白给,既然长安坚固过于邯郸,自当等霸王之勇后援。”
  钟繇一看就是读书不少,说起局势来引经据典。
  他提到的陈馀救赵歇典故,是秦末巨鹿之战前,章邯、王离围困赵王歇,当时赵相张耳原本跟赵国大将陈馀是生死兄弟,张耳派了两个勇将突围出去联络、逼迫城外的陈馀奋不顾身救大王。
  但陈馀知道自己就两三万人,冲上去面对几十万秦军也是白给,所以坚持要等宋义、项羽的楚军来增援,才能一起出击。最后陈馀被张耳派来那两个勇将逼得没办法,只好给那两个勇将五千士兵去象征性救一下,结果五千人全部战死在章邯军中,果然白给了。最后全靠项羽赶到破釜沉舟,才把章邯王离全部干掉。
  钟繇现在是把徐晃的五千汉中屯田兵比作陈馀的鱼腩,而把张飞的援军比作项羽,选择也就显而易见了。
  李素总算松了口气,只要搞定钟繇,将来面对所有朝廷派官员,就好有个足够公信力的解释,不会有人拿刘备救援不及时说事儿了。
  “既如此,我们也别留滞险地,先回南郑去报信吧。”
  ……
  回程的时候,他们走的还挺急,两天半就回到南郑了。连几百人的护卫队,都不是全部带回去,而是只有李素、钟繇和少数有快马的护卫先走,大队人马则是留在褒斜道北谷口内的太白山谷地驻扎。
  赶这么快,也足够显示李素和钟繇的忠义了。
  可惜的是,到了南郑之后,形势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李素的预料。
  他把一切人都算到了,却无法直接驾驭主公的决策。
  刘备听说皇帝遇险又被叛将围困之后,大惊失色:“作乱的是李傕、郭汜?”
  钟繇:“正是李傕郭汜,听右将军说汉中兵马不足,不如再等一个多月,等张将军带领主力回援,再徐徐图之。”
  但刘备居然反过来斥责钟繇:“钟元常,你久食汉禄、为京官十余年,立论竟不以陛下安危利害为要,你太令我失望了!我军虽然兵少不精,但反贼只是李傕、郭汜,可见忠义之士还是不少的。如今他们猖獗,就是因为敢挺身而出的忠义之士太少了,才助长了贼人气焰!
  说不定现在王司徒与吕布,和李傕郭汜战力只在伯仲之间,我们出兵声援,哪怕战力不多,只要虚张声势鼓舞起三秦之地的民心,昭示向背顺逆,自然得道多助。要是当缩头乌龟,才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从贼!打仗不是比人数,看的是士气人心!”
  李素一看要遭,他没想到好不容易对付了外敌,还要对付自己主公的忠义之心。
  “不好!我千算万算,算到了其他人的心理,但唯独不知道“三十多岁就深受国恩的刘备,对皇帝会有多忠心多仗义”这个问题!
  关键是这一点根本没法推演啊!历史上的刘备,早年是‘叹息痛恨于桓灵’的状态,蹉跎多了郁郁不得志,只想救汉朝,对皇帝却未必有感情。难道现在是因为受到的皇恩太多了?”
  偏偏这个问题是没法推演的,数据量不够,李素平时也没法问——因为这种问题只要你问,得到的答案肯定是“我对陛下誓死效忠,奋不顾身”这种答案。
  哪怕不忠的人口头上也会这么回答,连司马懿都这么回答。没有测谎仪的情况下你问了也不知道到底几分真心,纯熟白问。
  而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真正到了经受生死考验的时候,才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素怕刘备冲动,连忙向他科普敌情:“主公千万不能轻敌啊,看似只有李傕郭汜反叛,但我估计西凉军会响应李傕郭汜的不少——前些日子我在京城朝觐时,察其细情,王允对西凉众将、士卒极为轻蔑,说不定会裹挟成土崩瓦解之势!
  我军一定要等翼德回援才能出兵!而且我料李傕郭汜只为反王允以求自保,绝对不敢弑君犯上的。就算稍待数月,陛下也断然不会有危险!”
  谁知这番仓促堵漏的话,却如同火星一样,点燃了刘备的另一个注意点:“什么?伯雅你说你早在见王允的时候,就看出来他拿不稳西凉军了?那你为什么不早说!我们原先有足足额外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的!
  你为什么不是第一次进京回来就告诉我这些,那样我当时就好调翼德从犍为回来了,那不现在就已经可以有足够精兵北伐救驾了么!”
  李素愕然无法应对,因为他发现拆东墙补西墙的劝阻,会让原本的其他算计逐渐暴露出来。但事到如今,他只好坚持:“我当时只是觉得有不稳的隐患,谁能料到隐患一定会爆发?
  而且初夏时我与云长在永昌分别时,曾经商量好七月初让翼德在犍为假装南渡沫水佯攻越嶲、为云长创造条件奇袭高颐老巢。若是六月我第一次进京回来时,就为那点捕风捉影的隐患就劝您调回翼德,那断然是来不及通知云长的。
  到时候没有翼德配合,云长却从永昌按计划发动了攻势,岂非要在穷苦不毛的山区,独力面对高颐的重兵死守邛都。凉山凶险之地,主公忍心云长万一有什么顿挫闪失么?我承认我心存侥幸,但绝非故意,我是觉得北线这丁点风险不如南线的实利重要。”
  李素这么反复劝说,刘备才渐渐气消:“也罢,念在你没有恶意,只是侥幸,我不问你失察和瞒报的过失。但事已至此,我们自己的错误不能以天子蒙尘为代价。
  陛下新封我汉中王,正是天下侧目之时。孤既有余力救驾,无论兵力多少,都要尽人臣的本分,岂能逡巡不前!传令,让公明点起南郑、沔阳、褒中全部屯田兵,孤要亲自北上救驾!”
  李素听刘备说起封王之恩后,忽然自称就转变成了“孤”,强调自己于忠于义都应该救。
  李素也只能连忙改口:“大王不可!若非要救驾,让徐晃率偏师出武功水、在五丈原与郿县观望、摇旗呐喊遥为声势,分其贼势声援长安即可,贼兵若来,徐晃依险拒战,尚有可为。大王切不可以万金之躯身入险地!臣期期不奉命!”
  刘备也是火了,难得地自从跟李素搭档以来,第一次呵斥了李素:“放肆!救驾与否是大义所在,你不奉命孤就去不成了么?莫非孤不知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