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891

  张飞在背后也连忙拱手,试图套几句近乎。
  可以说,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如果刘备非得带个义弟一起,那多半也会选择带张飞,不会带关羽。谁让关羽对于名士的态度远远比张飞更不耐心呢。
  如果真有谁看到诸葛亮睡大觉想烧茅庐,那也得关羽来发这个火吧。
  郑玄客气过后,殷勤询问:“不知将军此来,所为何事。”
  毕竟刘备只是“一顾”,之前也没写信通知,郑玄场面话还是要问一问的。
  刘备拱手:“素知郑公高洁,屡辞朝廷征辟,备也不敢以官位爵禄相扰。然士人读书,终须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血气方刚的忠直之辈,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备自牧守辽东,深感大战之后,民生凋敝,无人擅长抚民安民,故来郑公门下,求一二高足为百姓谋。若有愿出仕者,备当妥为安排,备今年任辽东太守以来,于例可举孝廉三人,至今只用其二。其余察举名额,也未用尽。”
  如今还是灵帝朝,察举制的末班车,还是挺值钱的。
  刘备虽然才刚刚当上辽东太守,但他手上也是握着孝廉名额的!
  尤其幽州是“高考录取优惠省份”,比冀州青州减半人口要求,每十万人就可以举一个孝廉了。刘备做了点手脚说辽东平定后有三十万人口(实际二十多万),就准备举三个人。
  之前两个名额,其实是分别给鲁肃和田畴用掉了。毕竟那些跟着他的老下属,总要提前优待。
  汉朝也没说已经在职官员就不能举孝廉了,鲁肃这种忠厚老实之人,只是因为从小孤儿丧了父母,后来祖母也死了,没人能孝敬才难以举上去。但刘备觉得鲁肃人品可以,就力排众议非要抬举一把。
  这种事情,估计也就刘备这种不在乎“利益最大化”的人才会干吧。因为举鲁肃肯定不是最划算的,举完后也没得再升迁多少品秩石数,不如把一个白身举到四百石。
  但谁让刘备讲义气真性情呢,他觉得鲁肃这人可以就非要捧,亏点石数就亏点石数了。
  搞得当时鲁肃心中很不好意思,对刘备感恩戴德,几乎当亲爹一样效忠。
  田畴更是靠着刘备的察举才坐稳了四百石的高句骊县长,那忠诚度爆棚也是没话说。
  不过,孝廉对于真正顶级名门世家的子弟来说,也没那么大吸引力——他们有好几个渠道得到孝廉,不用靠“移民”那么不光彩的手段,哪怕留在原籍都能孝到。
  所以刘备此言刚说完,就看到郑玄手下的头号望族子弟崔琰,一脸的冷漠,只有其他出身寒微些的稍微有点动容。
  郑玄观察了弟子们的反应,淡然笑道:“我曾荐弟子孙乾为北海郡吏,后来积功为下密县丞,前些日子,听闻下密城破时,孙乾也受兵祸之灾,多蒙将军救助。
  将军于我一门也算有恩有缘,我门下诸学成弟子,只要自己愿意出仕,我绝不阻拦。”
  如今距离孙乾受伤已经过去二十天了,但是那么重的伤,哪怕养到可以下床走动,依然不便赶路上百里奔波。
  这次来之前,孙乾自己是想自告奋勇帮刘备带路引荐的,但刘备坚持不让他来,要他继续好好休养。郑玄故意挑明这一点,也是在帮刘备说话了。
  其他弟子有些原本不知道孙乾为刘备所救这一消息,听老师转述,才加深了对刘备的感激。
  “先生,我愿为刘将军效力,不知先生以为我的学问……能出山了么?”一个叫国渊的学生首先恳切地问郑玄。
  郑玄笑道:“抚民理政,你们这点经义学问早就够了。只要持心正,于庶务肯用心,还是要边干边学的。”
  “我也愿与师弟一起,行务实之学。”另一个名叫郗虑的学生也跟着表态。
  随后陆陆续续有程秉和另外几个不那么出名的弟子也答应了。
  而不愿意跟随刘备的,主要是崔琰和张逸等人。
  崔琰是不愿意将来移民做官,想回冀州。
  张逸则是另有打算,也跟刘备摊开了明说,说他想直接去投奔幽州牧刘虞,因为他觉得刘虞才是当世最仁德之主,刘备则杀伐过重了。
  对于这种想法,刘备当然也不会去阻止了,没人会公然挖自己的老领导的墙角。刘虞对他那么好,别人要去投刘虞,刘备当然是大大方方给路费了。
  他并不知道,原本历史上,这张逸虽然没做出什么成绩,但气节也算可嘉。他当了刘虞生前的最后一任别驾,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李素的接班人了。
  最后在刘虞被公孙瓒杀害的时候,张逸也据理力争不肯投降,被公孙瓒一并杀害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逸这人至少忠诚度没问题。
  在郑玄处周旋了一整天,最终刘备算是满载而归,带着国渊、郗虑、程秉和另外十来个读书人一起回到下密,让孙乾先把这些人才安顿下来,熟悉一下情况,过一阵子等刘备自己的前途也明确下来,再谈具体任用。
  ……
  话分两头。
  刘备在泰山、北海为准备撤离而拼命搜刮人才的同时,李素跟着郑泰,也差不多赶到了雒阳,即将代表刘备进行述职,并澄清朝廷对刘备“擅自越境出兵”的误会。
  误会解释的工作倒也算顺利,因为李素到的时候,幽州牧刘虞的表章比他更早两天到了。皇帝、十常侍和大将军何进都知道了消息。
  李素再巧舌如簧稍微一解释,大伙儿就相信了“这只是青州刺史和幽州牧之间工作沟通不顺产生的误会”。
  但消除误会归消除误会,有些东西,只要朝廷起了心,肯定是会琢磨一下如何调动以增加安全系数。
  同时,只要有人提醒何进,何进肯定也想试探试探“如果调动刘备,刘备本人会是什么心态,会不会因为刚当辽东太守两三个月就被折腾而心有怨言”。
  朝廷中枢对地方官玩心术,这是永远都不可能消失现象,只能去适应。
  李素刚到京师两天,总觉得这一波云谲波诡的暗流有点不正常,他又没掌握足够的情况,就忍不住偷偷的问同来的郑泰,如今朝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人在针对刘备。
  但郑泰的身份不方便直接说,也不愿说,就给李素指点了一条门路,让他去问卢植。
  郑泰还说,在李素进京代表刘备述职之前,卢植已经帮刘备说过几句好话了,算是在担保刘备的忠诚度。要帮刘备的话,还是找卢植吧。
  李素没有办法,只好登门拜见卢植。
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受微操董仲颖
  九月初六,雒阳,卢府。
  李素仅仅提前一晚递了名刺拜帖,第二天一早就登门拜访。当然也少不了让典韦提着礼物作为随从——稍微说句题外话,以李素的稳健,他凡是出远门当然不会不带保镖,这次其他人都没空,他就只带了典韦。
  哪怕跟作为天使的郑泰同行,他也依然信不过那点安保力量。郑泰的命才值几个钱?
  按照汉朝人的礼节,仅仅提前一夜通知的拜访,缓冲期还是比较仓促失礼的。但卢植很干脆地接见了他,显然也是知道李素的来意,多少想拉刘备一把。
  典韦把礼物交给卢府的下人之后,李素独自一人手持折扇,入内恭敬行礼:
  “久闻卢尚书海内人望,末学晚辈数次来京,有心拜会。但来去匆匆,缘悭一面,何憾之至,今日得蒙垂见,不胜荣幸。”
  卢植其实是在公开场合见过李素好几次的,只是没有什么机会单独私聊。
  卢植便毫不做作地说:“李校尉客气了,年初上元祭典时,李校尉舌战群儒,陛下亲口赞许为知天命,后生可畏。”
  两人先说了番客套话,算是加深对相互人品的了解。
  毕竟很多涉及朝廷机密的心里话,你不摸透对方的脾性,也不敢交浅言深。
  聊天的时候,卢植一边逐步加深对李素的可信度,一边也在从各方面观察。
  看着李素手中那柄潇洒的折扇,以及愈发华贵的服饰,一派玉树临风之态,卢植也是微微恍惚了一下:
  这李伯雅,每次时隔半年左右总要进京一次、而每次形象都又大变,官爵名位也是蹿升极速,与刘备堪称近两年来后起之秀中的翘楚。
  事实上,李素如今穿的这一身,上上下下一点都不犯忌讳,但又颇有许多大气的细节。
  他的折扇扇面,用的是最新优化过的纯白色偏硬质左伯纸,已经达到唐宋涂矾熟宣的软硬质地,非常挺括。也是自从雕版印刷诞生、一年多来甄家人结合李素的技术方向不断改良自己试出来的,他们在造纸的最后环节使用了明矾来防渗加硬。
  连纸都是刚问世不久,能用来做折扇的当然也就李素一人。更何况折扇的竹轴开合结构也是李素描述后发明的,其他人要模仿也得稍微花点时间。最妙的是,这柄折扇上还有一副蔡琰亲笔画的花鸟小画、以及几行蔡邕提写的文赋。
  除了折扇之外,李素腰间的穿花碎碾玉带上,还挂着两个用上等绯色蜀锦做成的袋子。
  一个就是传统的香囊,放的是名医炮制过的丁香丸,上朝时含一粒清新口气,比如今朝臣直接含未经加工的天然丁香要更加雅致。
  另一个则是形似隋唐时“金鱼袋”的扇形符印袋,挂着官员的印绶。秦汉时官员的印绶形质已经有严格的礼法要求,比如九卿以上高官都是“金印紫绶”,低一些的“银印青绶”。但对于装印绶的袋子却还没形成规矩,你不管拿什么装都是不算逾制的,这玩意儿要到隋朝才明确。
  李素是护乌桓校尉,比两千石,银印青绶。他用蔡琰亲手绣的金鱼袋装银印、只露出挂印的青色绶带,而不让人看到印本身,也没人能说他。
  卢植心中也是暗暗有种奇怪的想法:以这李素的一表人才,加上陛下亲口屡次嘉许其“知天命”,但凡稍微能有些闲暇长久做京官,恐怕朝中想招他做女婿的权贵不要太多……
  对外号称虚岁20岁的护乌桓校尉,哪儿找啊!
  后世科举时代榜下捉婿都捉不到这么牛逼的。
  但即使条件如此之好,李素也坚持在地方上跟着刘备一起平叛、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屡次劝诱胡酋、豪帅归降朝廷,丝毫没有想过个人的荣华富贵联姻攀裙带关系。
  想到这一点,卢植内心对李素的“忠义”属性,就又多了几分信任。
  这样的人,或许足智多谋,但对朝廷的忠诚度不可能有问题!他如果是为了荣华富贵升官发达,费那么多事干嘛?直接留下当两年京官、给三公或者大将军当女婿不好吗?
  就这样,两人逐渐越聊越深,倒也有忘年交的潜质。
  ……
  李素看谈笑风生的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始切入一个敏感话题:“卢尚书,素与玄德兄在追击乌桓乌苏部时,近日也每每感受到掣肘,朝廷对地方刺史弹劾讨贼将领,处置也越来越慎重。
  素来京后,虽竭力开释其中误会,使陛下与大将军确信玄德兄一心报国。然素仍隐隐然感受到朝廷对边郡将领有一种……无差别的担忧。哪怕玄德兄表现再好,也难免被朝廷反覆折腾,素来京日浅,不及打探其中根由,还请卢尚书看在与玄德兄的师生之谊,给与明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