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891

  除了派太史慈带诸葛珪的表之外,刘备自己当然还要另外上表。
  只不过按照官场逻辑,他的表没法直接呈递到雒阳,因为那样就变成越级上奏了——当初起兵来青州,就不是皇帝或者大将军指派的,而是幽州牧刘虞指派的。现在打了胜仗、没有继续越境作战的借口,当然也只能先对刘虞汇报,刘虞再向皇帝和大将军汇报。
  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错,哪怕泰山郡与蓟县的距离,比到雒阳的距离还远一些。宁可多走回头路慢一点,也不能留下把柄。
  这份奏文,当然是李素帮刘备写,然后交给刚刚率领后军赶到的赵云亲自送回蓟县——赵云等于是刚从辽东到青州落脚,又要回幽州一趟。但有什么办法呢。
  朝廷规则下办事的繁冗,可见一斑。
  上奏的工作完成之后,刘备就留在泰山郡附近,搞些人才搜罗、战俘整编、人口迁移的工作。
  七天之后,刘备整编了数千战俘,也把大约一两万泰山这边战败逃散的人口,逐步往北海、东莱迁移。
  很显然,到了这一步,刘备已经彻底想明白了——他帮朝廷打回来泰山郡,但泰山郡绝对不可能属于他,所以留在泰山郡的好处要尽量移走。
  甚至按照李素对他的劝说,刘备相信北海郡也要重新还给朝廷的,在山东半岛上能留下一个山区为主、跟内陆缺乏河流水运连接的东莱郡,已经是极限了。
  李素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历史上后来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对山东半岛用兵数次,但最后能找到借口并且有实力长期盘踞的,其实也就一个东莱郡。
  因为青州黄巾的战损并不严重,活着的青壮乱兵都被臧霸孙观等势力收编了,所以在泰山郡刘备弄到的人口并不多。
  主要就是那天战死的人们的老婆孩子,都不算什么劳动力。不过这几千寡妇好歹可以给口粮食,然后将来分发给在辽东当兵或者屯田垦荒表现好的臣民。
  当然了,也别觉得把没饭吃的寡妇、给口粮食就随便发给别人做老婆、有什么不尊重女性。
  乱世嘛,大家都这么做的,一方牧守肯关心老百姓有多少鳏寡孤独,强行匹配,反而会被认为是“勤政、仁政”,所以千万不要气抖冷。搁后世当然不行了。
  ……
  刘备整顿战俘流民花了七天,诸葛瑾也就操办好了父亲的头七丧议。泰山郡这边该来吊唁的人也都吊过了,诸葛一家便扶着灵柩启程回琅琊老家。
  送走诸葛一家后,算算日子,刘备觉得朝廷如果会对诸葛珪的遗表有所反应,那回书也差不多该到了。而他让李素写给刘虞的奏文,因为周折过多,至少还得半个月才会有回信(1)。
  然而,这一次他却有所失算。
  因为诸葛一家离开后仅仅两天、也就是诸葛珪遗表上奏后的第九天,就有雒阳来的加急文书,直奔泰山郡,找刘备宣旨。
  刘备大惊,没想到朝廷怎么会反应这么快,但也没办法,只好带着关张和李素一起出迎天使。
  来者居然是尚书郑泰,刘备去年在雒阳时倒也见过——郑泰是卢植的同事嘛,资历比卢植稍微短几年,中平二年之后才出任的尚书。
  “臣度辽将军、辽东太守刘备,拜见天使!”
  郑泰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表情生硬,但也谈不上斥责,只是来代表朝廷查问:“刘备,青州刺史焦和弹劾你拥兵自重、妄侵它州境界,此事你当如何解释?且近日朝中,也多有议论边郡将领图谋割据不尊朝廷之嫌,提到你的也不少,为何如此不谨慎!”
  听这个语气,还算有回旋余地,就是过来申斥敲打一下,给刘备解释机会的。
  刘备连忙发自肺腑地说:“备此次出征之前,就曾请示使君伯安公,是奉使君之命追杀发源于幽州、却流窜出幽州州界的叛军。出征前备也曾问过朝廷法度,被告知陛下设立州牧之职时,确有越境追击逃贼之权。
  此乃州牧与刺史职权之重要区别,想来焦刺史并未担任过州牧,也未及了解这项去年才新设的朝廷法度,加之文书沟通缓慢,故而有此误会。
  右北平乌桓乌苏部酋首乌苏授首后,备便已按兵不动,以求肃清收拢逃散贼兵后,便移送地方、退兵回本据。此事还请郑尚书明察,若是不信,可问泰山、北海、东莱三处地方郡守、都尉。”
  郑泰也粗略看了一下军营和奉高县的地方状况,这才点头:“原来如此,看你兵马囤驻,并无再行西进之举动,此言倒也暂时可信,我会详查的。
  不过,为表恭顺,我回程时,你最好亲自跟随进京述职、开释误会。那焦刺史也是,之前贼情严重时,跟东莱郡的太守互相推诿、文书争辩闹到大将军与朝廷三台,可谓狼藉。便是这泰山郡没有太守,郡丞诸葛珪跟焦刺史也打了好几次文书仗。
  要不是我出京之前,诸葛郡丞的遗表也到了,陛下与大将军恐怕对刘将军的猜忌,会更重一些。刘备啊刘备,你好歹是子干兄的门生,虽不喜读书,朝廷的忌讳也该多学一些。我是知你本性忠良、一心只想除贼报国,可做事也太大胆了!”
  最后这半段话,倒是已经不用朝廷天使的身份在跟刘备说,而是以长辈自居私下劝解。
  因为郑泰跟卢植同事,所以这个姿态也没问题,可以直接喊刘备名字。
  从中看得出来,青州刺史焦和在朝廷中名声也不太好,污蔑人或者揽功推过也是出了名的。可见谁的地盘上黄巾闹得凶狠,也不是没道理的,刘虞也好,陶谦也好,围堵黄巾扩大都很有一手。青州的地方官不能用各地的自发力量平叛,显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州郡不和。
  刺史和太守之间都天天算计对方,这还怎么平叛?如果只有一个郡的太守告状扯皮,那可能是太守的问题。如果三个太守都跟刺史扯皮,那多半刺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所以焦和弹劾刘备,问题倒不是很大,这才导致敲打几句就可以过关的局面。要是换个名声很好、以正义直言著称的人喷刘备,这一关就没那么容易过了。
  刘备也立刻听取:“多谢郑尚书教诲!备当初年少无知,求学不肯用心,自从卢师处出师后,每每为官报国,才颇觉所学不够,甚为悔恨。备届时便随……”
  刘备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但李素听到这儿却怕要遭,他连忙偷偷在背后拉了刘备一把,从郑泰的角度却是看不见的。
  刘备心领神会,便缓了缓语速,作司索状,似乎是有什么难处。
  李素连忙接话:“郑尚书,此处刚刚战罢、青州巨寇臧霸与我军相距不过数十里。度辽将军还需收拢大军回返,以免为贼所趁。此时若召他回京述职,恐怕临阵换帅对大军约束不利。
  不如给他旬日的时间,收拢大军缓缓东归、尽量与贼军脱离接触,以免被偷袭。我身为辽东长史、护乌桓校尉,对度辽将军使命多有了解,不如我先随尚书回京述职、解释其中嫌疑,到时候度辽将军再来。”
  李素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担心:刘备会听朝廷的话收兵,但叛军不会啊!朝廷管得了刘备又管不了臧霸,万一臧霸反击呢?朝廷军队没有主帅岂不是送菜?你总要允许彻底脱离接触再走吧?
  郑泰显然也想得清楚其中利害,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给刘备稍微宽限了一会儿:
  “那我就先带李校尉代为回京解释——刘备,你可要谨慎呐,朝中如今对于边郡牧守拥兵自重忌惮不少,出问题的可不止你一个,一定要处处仔细。”
  说完之后,李素先恭恭敬敬地送郑泰下去休息,然后才抽空跟刘备对口供。
  刘备焦急地压低声音问道:“伯雅,刚才为何阻拦于我?臧霸根本不敢反击我军的。”
  李素也耳语回应:“我先去,陈明兄之报国赤忱、随时可以入京,岂不比兄直接入京更有回旋余地?而且我好歹可以摆出更加为朝廷出谋划策之状,从中取事,劝朝廷“为了确保兄更干脆的入京”,而给兄一些安抚的条件。
  兄要是直接去了,朝廷就不用抚了,到时候处境恐怕更为困难。至于臧霸偷袭这种现成的条件,不用白不用。而且,我先去还能打听一下朝中究竟出了兄以外,还在忌惮谁,如今还有哪些边将牧守有拥兵自重之嫌,才好决定下一步的姿态。”
  刘备叹了口气:“何须如此,我自忠于朝廷,朝廷定不负我,至于官职调任,任从朝廷派遣便是,备无有不服。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我知你也是好意,便依计而行吧。”
  李素也是刚开始想这个问题,此刻才心念电转,开始往下飞速推演。想了一会儿后,他咂摸着叹道:
  “若是朝廷真要忌惮,哪怕兄有功,朝廷也能明升暗降以化解危机。若是提拔兄入朝为卿,我倒是不太担心。大不了好好当京官,当上几个月,不求在外建功立业。
  待形势有变,再想外放回地方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多半可以回到曾经经营过的州郡。如此一来,兄“从未当过京官”的履历短板,也可补上,对于兄将来结纳各方人才,也有好处。
  但怕就怕朝廷忌惮之后,明升暗降,另寻穷乡僻壤的边郡调防,那可就不利于报国了。”
  李素觉得,暂时做京官是不怕的。
  反正再过七八个月,汉灵帝就驾崩了。当八个月京官,充其量就是损失八个月扩大地盘的机会,耽误点时间么。反而履历还能更全面。
  最怕的是给你升官,然后升成交州牧什么的,那才叫杀人不用刀,杀人不见血,直接废了。就好比当年曹操用五色大棒打死蹇图之后,宦官们阴阳怪气地升官,把曹操从雒阳北部尉升成顿丘令。
  但是有李素先进京探路,定然可以规避掉这种杯具。
注释:
(1)朝廷回书也要先回给刘虞,刘虞再回给刘备。
第一百三十八章
郑玄诸生入彀中矣
  28岁的刘备,此前缺乏对朝廷中枢政治斗争的敏感和戒心,也是不足为奇的。谁让他太年轻,从来没做过哪怕一天京官呢。
  这也导致历史上后来刘备一辈子的全局治理经验上,跟曹操相比,始终是不如对方全面(但刘备也有优势,那就是更接地气——他吃过苦,知道底层需要什么)。
  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短板必须亲自经历过才能补上,不能指望谋士跟你说说注意事项就能听进去。所以哪怕李素再劝,也是不能代劳的。
  要做一个好的开国之君,扎根地方干过基层,吃过苦,站过朝堂看过全局视野,这三点都不可偏废,见识越全面越好。
  幸好,如今也不算晚。
  连续被诸葛珪、李素劝谏;又被焦和泼脏水、被郑泰警告后,四重洗礼终于让刘备端正了态度,做好了进京的思想准备。
  不求做多久京官,至少暂时展示出自己的“绝无野心,一心为国”,让朝廷考察考察清楚,以待天时。
  有李素的运作,相信几个月就能出狱哦不是重回地方的。
  刘备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变得那么珍惜他留在地方上的每一天,想趁着李素回信之前多做点事情,把当地的工作安排妥当。
  ……
  李素跟着郑泰走后的第三天,刘备就亲自带着张飞,态度非常殷勤恳切地飞马赶回北海郡与东莱郡交界的不其山。
  原本对于“招募东莱、北海各地贤才”,刘备是没那么上心的,也不一定亲自做。毕竟这些郑玄门徒也不是后世诸葛亮那样的“大贤”,不配被屡次亲往求见。
  但时间仓促,只好放低身段了。
  留在北海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必须组织好随时“转运”的可能性。
  不其山位于胶州湾正北,也就是后世青岛崂山西北面的群山。刘备之前已经派兵来这儿保护,还送了几百石粮食和蔬菜果肉、布帛百匹,改变了郑玄门徒因为兵荒马乱买不到粮而饥饿溃散的命运。
  郑玄教书的地方,是一处山谷中的竹篱大院,屋舍简陋,刘备策马来到院门,找人通传:“度辽将军、襄平乡侯、领辽东太守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郑玄很快就亲自出迎:“山野闲人,蒙将军枉顾,实不敢当。将军平贼救民,使一方重归安宁,此间百姓已传颂多时。”
  郑玄也知道刘备来青州有些忌讳,所以很上道地称呼其“将军”,突出度辽将军的身份,淡化辽东太守。
  刘备连忙谦虚:“郑公与卢师同受业于马融,备又受业于卢师,岂敢当此礼遇。保境安民、为国杀贼,乃为将者本分,何足挂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