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缘儒仙(精校)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250

  说到这里,她低头看着手中握着的一卷招魂幡自言自语道:“监天神尺脱颖而出,一身独具监天、消魔两大神功,即可管理儒功榜,还能消解魔性,实在出乎意料。如此一来,这面招魂幡自然用不着了。”
  说完之后,她转头看了风先生和少康一眼,又将目光在叶昊天身上扫过。当她看到叶昊天晶莹如玉的面庞和精光灼灼的瞳子时,眼睛不觉睁得大大的,用一种很是欣慰又十分惊奇的声音道:“好孩子,你的天资竟然还在佛祖之上!不但在短短三天之内便悟通了丹心互化的大道,而且吸取了菩提树中凝聚的部分神丹,使自己的功力骤然之间增加数十倍,如今的你已经进入上清境的末段,眼看就要达到玉清境了!神仙榜上的排名大约在两千一百位!咦?你的修行功法竟然与众不同,非佛非道,别树一帜!如此功法似乎跟监天神尺中的中庸之心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大概就是你说的儒家修行吧?”
  叶昊天满心欢喜,喜气洋洋地道:“多谢娘娘指点。也多亏了这棵圣菩提树。我真的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增加了功力,更主要的是因为找到了能使儒功转化为神丹的途径!这样一来,儒家终于获得可以在天界正名的机会了!”
  女娲连声夸赞道:“你为儒家立了大功,儒家将会因你而发扬光大。要知道,单有监天神尺树立起来的儒功榜还不够,如果没有人悟通将儒功转化为神丹的方法,儒功榜只会是孤零零的神榜,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儒功,神丹和佛心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整个神仙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从而达到了三足鼎立的地步。这是一件大好事!”
第十六章
儒家的音乐
(见文中第七十三章、霓裳歌舞曲未终,老僧升座谈死禅)
  接下来该中方表演,兰儿对着歌姬们招手道:“姐妹们上场!请准备《云门大卷》!”
  众歌姬答应一声走上台去,十名乐师则在台下取出琴瑟琵琶拉开了架子,只待兰儿一声令下便要开始。
  叶昊天一听《云门大卷》的名字便皱起了眉头。他知道中国舞蹈分雅乐舞蹈和伎乐舞蹈。《云门》为雅乐舞蹈“六大舞”之一,用以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的丰功伟绩,将黄帝的盛德比喻成天上的祥云一般。雅乐舞蹈是礼乐教化的正统舞蹈,内容很丰富,不过却很难被人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每次欣赏雅乐就止不住要打瞌睡;齐宣王一听到雅乐这个名称,就吓得变颜变色,可见这些所谓“雅正之声”实在不得人心。现在要将这种阳春白雪般的雅乐演给倭人看,还不是对牛弹琴?
  兰儿看他眉头不展,凑到他耳边低声解释道:“圣人言:‘乐以载道’‘尽善尽美’。音乐舞蹈不仅有娱乐之功,更负有教化之责。雅乐虽然难懂,却能调节身心,达到‘揖让而治天下’的效果。公子想想看,在座的倭人大多身染魔性,人数那么多,势必不能全部杀了,若是闻听雅乐使他们恢复一点良知,不也是功德无量的事吗?”
  叶昊天闻言翘起大指,十分夸张地用力点头:“娘子说得有理,不愧是儒家六脉中‘乐派’的唯一传人,小生受教了!”
  兰儿看着他好笑的样子,心头一阵甜蜜,回头将手一挥,向着台上的歌姬发出开始的指令。
  众歌姬都是秦淮河数千画舫中挑出来的上上人选,每个都天资聪颖,兼且有着多年的舞乐修养,所以才能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掌握了兰儿传授的雅乐。
  表演开始的时候,观众席中不时传来喝倒彩的声音;不一会儿,众人就看得眼花缭乱、迷迷糊糊;等到快结束的时候,人人心里都觉得好看,可是却不知道好在哪里,所以全都呆坐着一动不动。
  叶昊天明知道这场表演很难赢得掌声,可是眼见直到表演结束也没听到一声欢呼,还是觉得有些沮丧。
  众歌姬的面色也很差,看来大家心里都有些不好受。
  叶昊天赶紧安慰大家:“表演很成功!你门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水平,等下每人发一万两银子!回国之后另有封赏!”他见众歌姬脸上现出半信半疑的神色,便从乾坤锦囊中取出一摞银票抖了抖,赢得姑娘们一片欢呼之声。
  第一场歌舞比试结果:日中欢呼声之比为八十比零,日方大占上风!
  见此结果,足利义满的脸上现出得意的微笑,显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第二场表演首先上场的还是日方,曲目为男扮女装的《鸣神》。
  《鸣神》的情节是这样的: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shi身破戒功力大减。云中绝间姬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用以封闭龙神的绳索,使龙神得以逃脱,甘露从天而降。
  扮演云中绝间姬的是一个男子。在他用女色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鸣神上人按捺不住,此时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女人一样轻挪莲步,姿态优雅。
  这场表演吸引了在场所有倭国男子的眼球,欢呼声比第一场要强烈得多,中间夹杂着一些人狂呼乱叫的声音。
  表演结束,统计欢呼声为一百二十次,与第一场相加合计两百次!而此时中方赢得的欢呼声还是一片空白。
  兰儿见形势不妙,不得不拿出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全力以赴,《霓裳羽衣》!最少要拿下五十次欢呼!”
  十名歌姬齐齐振作精神,乐师们也站起身活动手足,准备大展雄风,让倭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歌舞。兰儿不敢大意,甚至亲自上场充任领衔琴师。
  叶昊天的心里也充满了信心。
  《霓裳羽衣》属伎乐舞蹈大曲中的法曲类,据说是唐明皇从月宫中偷记回来的仙乐,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和赞赏。
  伎乐舞蹈与雅乐舞蹈相对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说除雅乐舞蹈之外,种种由专业艺人表演的观赏舞蹈,例如秦汉的甬抵百戏、散乐杂伎,隋唐的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宋代的队舞等等,都可以归纳在伎乐舞蹈之内。伎乐舞蹈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竟有数万人。《霓裳羽衣》便是伎乐舞蹈中妇孺皆知的经典中的经典。
  当龟山先生报出曲目的时候,台下顿时传来数十人的欢呼声,显然即使是倭国也有不少人听过此曲之名。
  此时悠扬的旋律响了起来,歌姬们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矫捷的前行像受惊的游龙,垂下的双手像柳丝那样娇美无力,舞裙斜着飘起时仿佛白云升起,画眉流盼说不尽娇美之态,舞袖迎风飘飞带着万种风情,仿佛是上元夫人招来了仙女萼绿华,又像是西王母扬袖送别仙女许飞琼。
  现场观看的倭人开始还尽力压抑着自己,到舞曲演奏了一半,早看得忘了一切,更忘了敌我之分,欢呼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随后歌姬们将繁富华丽的舞曲快节奏地演绎了十二遍,裙带飘飞划出一个又一个圆圈,身上的玉佩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此举又迎来了二十多次的欢呼声。
  等到舞曲像一声长长的鹤鸣、舞蹈像飞翔的鸾凤收起翅膀的时候,四位裁判统计的结果是:“中方赢得欢呼声七十五次!”
  足利义满气得直想骂娘,可是又碍于身份不能发作,只能将刀子一般的眼神从众人脸上掠过。
  观众们这才想起自己犯了大错,有些人照着自己脸上就是一巴掌,口里说着:“我该死,我混蛋!我……我不是人!”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统计的欢呼声结果,目前的形势是日中之比为两百比七十五。由于日方赢得的欢呼数必须超过中方的五倍,所以即使第三场中方一分未得,日方也必须拿下一百七十五次欢呼。这,未免太难了。想到这里,足利义满的脸都绿了。
第十七章
仁爱的生命观与气贯长虹
(见文中第七十五章、缘起缘灭皆因爱,死律生规事关情)
  叶昊天当下讲述了中日两国的仇恨渊源,最后道:“娘娘,您老是倭国八百万神仙之首,也要管管众位神仙和下界的百姓啊!如果让仇恨发展下去,只怕会酿成死伤千万的大祸,到时想管都来不及了!”
  后土娘娘闻言皱了皱眉头,叹道:“在我的印象中,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睦相处源远流长。若说仇恨恐怕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可能与大魔头真神有关。只要除掉真神,两国的关系应该会好一些。”
  叶昊天摇头道:“怕只怕倭寇绵延不绝,两国积怨越来越深,纵然真神已除,仍不能化解两国的仇恨。日后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沉渣再起,最终必然酿成大祸!娘娘,不知您老有什么化解仇恨的良策,能不能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后土娘娘望着窗外一朵朵盛开的樱花,轻声说道:“要想化解仇恨,必须堪破生死。死有《死律》,生有《生规》。你知道《生规》吗?什么是生的奥秘?”
  叶昊天和兰儿睁大了眼睛齐齐摇头:“您老掌管阴阳生育、山川秀美,请给我们讲讲吧。”
  后土娘娘用手一指窗前的樱树,侃侃说道:“你们看,这棵树下有树根,中有树干,上有枝叶,梢有花朵,彼此相承,缺一不可,这便是‘生’之像。再请看,那些簌簌坠下的花儿,不愿与枝叶为伍,宁肯独自落下,化为泥土,那便是‘死’之形。”
  叶昊天和兰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心中似懂非懂,等着她进一步解释。
  后土娘娘转过头来,望着两人和蔼地道:“一花一木,一山一水,无不生生不息,新新不已。这种新新不已的机势、生生不息的‘奥秘’是什么呢?这问题看起来很难,其实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字,那就是‘爱’!爱便是生的奥秘!爱是宇宙万有之源;爱是森罗万象孕化生成之母……正因为有了爱,才有芸芸众生;有了爱,才有了山川秀美;有了爱才有一切生命。这就是《生规》开张明义第一条:‘因爱而生’!”
  叶昊天但觉这种说法很有趣,禁不住很想听下去。
  兰儿的感触更深,觉得这些说法跟女娲娘娘的“抟土造人”功法隐隐有相通之处,对于自己日后的修行肯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但闻后土娘娘继续说道:“你看那棵樱树,正因为树根有爱才得以深入土壤;树干有爱才能承载树冠;叶有爱才得以迎风招展;花有爱才得以繁衍后代……整棵树协调配合,有情有爱,才得以生机勃勃。反之,那簌簌脱落的樱花,因为爱已到了尽头,只好落入土中走向死亡。
  人生也是如此。冤冤相报无尽时!以血还血看似痛快,却不能解决两国的积怨,武力万能只是一个不堪检验的迷思,爱与饶恕才是真正化解仇恨之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没有爱的屠杀受伤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那是一条可悲的死路……”
  说到这里,她探手将八咫镜取了过去,抚摸着光洁的镜面道:“此镜原本是我观察天地风水四大变迁、因缘和合爱恨转换的神器,可以洞察倭国众神的爱与恨,了解他们的生与死,因此才能令众神顾忌,虽远在天边也不敢不回来朝拜。这就是八咫镜的秘密,知道这些,你们还想要此镜吗?”
  叶昊天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君子不夺人之爱。这可是您老人家吃饭的家伙,给了我们您怎么办?”
  后土娘娘顺手将八咫镜交在兰儿手里,说道:“此镜只能管倭国神仙,管不得天下众神。这样的镜子我有好多,不缺这一个,就送给师妹了。此地近来妖氛太盛,与我的生生之气不和,所以我可能暂时不来了。你们若是有空,不妨帮我管管扶桑国的事。”说到这里她长叹一声:“你们不要怪我。对我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土百姓弥足珍贵,扶桑百姓也十指连心。”
  兰儿看着手中的八咫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叶昊天眉毛一扬道:“娘娘,对于杀人恶魔也可以用爱化解吗?”
  后土娘娘闻言停顿了片刻,接着语重心长地道:“十恶不赦的恶魔很少,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除了必要的惩罚之外,不要让仇恨蒙住了眼睛。冤冤相报无尽时,只有爱才是永恒的……”
  话音未落,但闻远处传来有人尖叫的声音:“快拦住那小兽,别让它冲入内宫,莫要惊扰了天照大神。”
  然后有人道:“你倒是拦啊,干吗自己跑那么快?”
  后土娘娘低头看了看笏牌,接着抬头看了叶昊天一眼,微微一笑道:“昊天大帝,这些人都是我的属下,还请手下留情。有人在召唤我,我必须走了。”说完又拥着兰儿低声叮嘱了几句,然后就站回原处,恢复到先前泥塑木雕的状态。
  叶昊天和兰儿不想和众仙朝面,于是不再停留,飞身出了神宫,然后召回碧金和金毛貔貅,问清没有伤人之后,才赐了灵丹令它们各自回到原处修炼。
  当二人回到客店的时候,东方已露鱼肚白,天已经快亮了。
  叶昊天端坐床上静静沉思,越想越觉得后土娘娘的话很有道理,而且跟儒家的“仁爱”之说有相通之处。儒家的“仁”包括三层涵义:爱、生、通。以前他仅仅明白“因爱而通”的道理,到今天才彻底弄通“因爱而生”的含义。
  有了爱才能相护沟通,因而他才能很自然地跟九华净土的真身菩萨交流心得,甚至跟昆仑山的十一命蛤蚧和凶恶的土缕称兄道弟。这就是“因爱而通”的意义。
  “因爱而生”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爱是万物的根本。人的品质的提升,性灵的超越,都必须以爱为基点。当把小爱扩展为大爱时,一个平凡的人便会成为贤人、圣人;孔子、孟子……乃至佛陀,皆是把爱提升、扩大为仁的人。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间如无佛,众生永沉沦!”可见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爱,当爱心变得无限大时,就会到达生命的圆满——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这样想着,他的心神渐渐沉入到儒家的浩然正气、浩然正神和仁爱大同的境界中去,感到自己的心界拓宽再拓宽,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从胸中往外延展,从窗前的樱花到百里之外的大海,从地面直上云霄。渐渐的他感到整个身心跟宇宙万物融合成一体,不分彼此……爱己,爱人,爱花,爱草,爱云霞,爱天地,整个世界都那么温馨,充满了无尽的爱意。
  当那分温馨和爱意逐渐达到顶点的时候,叶昊天忽然看见遥远的天边升起一道彩虹,开始时若隐若现,随后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且越来越近,从天边倏然而至,穿房入户直入心底!一时间他感到心潮起伏,热血澎湃,泥丸宫中的神丹也骤然充盈了很多。
  他又惊又喜,同时疑惑不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自己刚刚想着“因爱而生”,就能生出美丽的彩虹?这道彩虹究竟是怎么哪里来的?为何蕴含极大的能量?
  他功运全身,迅速察看了一遍身体的状况,发现除了功力大大增高之外并没有别的不适,这才稍微放下心来。
  此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心系长空,气贯长虹!将亘古以来的天地正气收归己用,只有传说中儒圣的修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难道自己年纪轻轻竟然修到了儒生们梦寐以求的地步——“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寿比南山……”
  他虽然熟读百万书籍,却很少见到有人描述儒家修行的上乘境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少有的一点内圣修行的高深理论还是得自于藏身雁荡的三位大儒。当时孔修文曾经说过:“儒家修行重在炼心、炼气和炼神,不但有浩然正气、浩然正神和气贯长虹的不同修炼阶段,还可以按照功力深浅分为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愚人、凡人、智人、贤人、亚圣和圣人。”
  叶昊天前思后想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很可能练成了儒圣的初步功夫。这一切还要拜厚土娘娘所赐,正是由于她的指点,他才明白了儒家“仁学”的真正涵义,从而使儒功更前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他感到气贯长虹可能不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上面应该还有更高的层次,至少应该还有一层,那一层不妨叫做“浩气长存”。
  气贯长虹虽然壮观,可惜仍是有生有灭之体。只有到了浩气长存的境界才能与天地同寿,日月齐光,也就是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想到这里,他既感兴奋,又觉惶恐,兴奋的是自己成了古往今来极少数修至气贯长虹的人之一;惶恐的是,再往前必需登峰造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漫漫长路,遥遥无期,只有自己一个人上下求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