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缘儒仙(精校)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250

  经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儒家修炼以“炼心”为主旨,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把“修身”当作“用世”、“治世”的基础,强调在“用世”、“治世”的实践当中“修身”,把“用世”堪称“修身”的积蓄,或者说是修身的一个飞跃。以“修身”为本,“修身”、“治学”和“用世”三者相统一,就能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比较而言,佛道修真者将自己禁闭起来,每日冥思苦想,容易出现偏差,儒家的修真却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他知道明白这一点很有价值,如此一来,可以使自己的修炼跟未来的入仕结合起来,不会相互干扰,处理得当还可以使修道的过程缩短很多。
  这样想着,他走出了碑林,沐浴在温柔的阳光里,浑身非常舒畅,感到今天不虚此行。
第二章
中庸之道不可或缺
(见文中第十二章、黑云压城城欲摧,拭目阴霾锁几时)
  回到雁湖,叶昊天将番薯种在湖边,这里气候适宜,应该能长得出。
  兰儿好奇地问道:“是什么啊?”
  叶昊天道:“这是大伙儿从南洋带来的,名叫番薯,我们种种看,如果好吃就让百姓去种。庄稼不能只种一种,品种多了,才有挑选的余地。”
  兰儿看他这么多闲情逸致,忽然想到个问题,柔声道:“公子,我有一句话很想问,又怕你不高兴,我问了你别生气好吗?”
  叶昊天“呵呵”笑道:“我对兰儿永远不会生气,你问吧。”
  兰儿美丽的大眼睛眨了一下,说道:“按说公子遭逢大难,应该悲痛欲绝,想尽一切办法去报仇雪恨才是,可是你还能从容不迫、按部就班的安排事务,这是为什么?”
  叶昊天抬头望天想了片刻,心平气和地道:“答案有三点,首先,仇恨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不能因为仇恨而忽略美好的情感。我跟九阴教作对不是为了简单的复仇,而是为了阻止他们继续为恶。其次,修道就是修心,我想做的是宽厚仁慈的儒仙,不是只知道复仇心胸狭隘的武士。如果心境不佳,很难修成大道。第三,报仇是要讲究策略的,孙子兵法有云:‘勿击堂堂之阵,勿邀正正之师’,必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也就是要避实击虚。如果不辨虚实,贸然出击,恐怕不但报不了仇,还会落个‘出身未捷身先死’的下场。对于我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迅速提高自己的修为,同时找几个小贼杀杀,让他们不要得意忘形。每次出手我都要做好最周全的准备,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有任何失误。”
  兰儿听了很满意,接着问道:“公子所言我也了解,我想问的是,你是怎么做到心平气和的,怎么才能控制自己一时的冲动?”
  叶昊天道:“苏家乃书香门第,我也自幼修习孔孟之道。圣人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每个人都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但是必须将冲动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如果太过只会产生伤害。至于如何才能控制,那就需要平日多培养‘浩然正气’,正气足则邪不能干。”
  兰儿抬头看着他,眼睛里充满了钦佩的神色,敛衽一礼道:“多谢公子,兰儿受教了。大概这就是您经常所说的儒仙吧。”
  叶昊天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怎么进一步培养浩然正气,虽然修道积聚的神气已经不少了,但是道家的“练精化气”跟圣人说的“浩然正气”还是有些不同的。浩然正气更强调的是如何炼心,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仔细体会着夫子的微言大义,“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仔细揣摸着这些话,感觉这培养浩然正气必须从炼心入手。
  修仙的过程其实是漫长而艰苦的,像他这样机缘巧合,又有美人相伴,真的是少之又少。第十八重的上升尤其困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静坐参悟,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天。好在休息的时候可以跟兰儿聊天、游戏,面对着明珠般的雁湖,呆上千年也不会厌烦。
第三章
一颗丹心
(见文中第二十四章、正气一身昭万代,清风两袖感千年)
  朱璨忽然问道:“请问姑娘,叶公子是何来历?为何会身怀儒家的浩然正气?”
  兰儿闻言双目放出异彩,自豪地道“我家公子熟读百万经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是正宗儒学的传人。他的浩然正气是在观看长安碑林的时候自己领悟的。他还是前科殿试探花,目前仍有功名在身。”
  三人都惊奇地看着她,没想到救命的仙人还是进士出身、身兼儒道两家之长,世间很是罕见。
  孔修文却很感兴趣的看着她道:“我看姑娘也非寻常人物,举止端庄,温文有礼,而且胸怀袒荡,大大方方,定然出身于名门望族、王侯世家。”
  兰儿嫣然一笑道:“老人家以后定然知晓,到时或许还要请您老帮忙呢。”
  三人看着她花儿一样的娇靥都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光,不由得各自追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做什么。然而想来想去就剩下刻苦攻读的惨淡身影,连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都没有,不觉心中暗自叹息。
  叹息未止,忽然听见外面叶昊天说话的声音:“到了,大家请出来吧!”
  兰儿将锦囊打开率先走了出去。三位老先生也慢慢出来。这时夜幕依然笼罩着大地,只是东方的天空已经有些泛白,看来不用一个时辰天就快亮了。
  叶昊天将锦囊中的绿玉房子取出三个,跟原来的小屋摆成一排,每个房子相距两丈。然后将众人让进自己的木屋里。兰儿点了三根粗如儿臂的蜡烛,将小屋照得如白昼一般,然后去灶房烧水沏茶。
  三位老人看着欢跳不住的烛光,心头一阵轻松,都有再世为人的感觉。
  叶昊天重新施了一礼,自我介绍道:“晚辈是‘一门七进士’苏家的后人,苏洵安是我的外祖父。几年前苏家不幸、满门惨死,本人不得不由儒入道,修习神功,但骨子里还一直是个儒生。所以见到三位大家禁不住由衷欢喜,真的是三生有幸。”
  程守礼急忙还礼道:“原来竟是苏洵安的后人,怪不得你的儒家浩然正气已经登堂入室了。我们三人跟苏洵安都是几十年的至交好友。谢谢你救我们出来,不然我怕几天之内就要被折磨死了。闻道不分先后,达者为尊,我们说不定还要向你学习呢!”
  孔修文也激动:“苏洵安有外孙如此,身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我被九阴教关了八个月,本以为再也没有逃出生天的希望,这次能够出来,真的是非常感谢公子。”
  叶昊天听了有点奇怪地问道:“九阴教杀人从不留情,不知为何对诸位如此客气。三位都是国之栋梁、儒之根基,每个人都宛如一道长城,按说九阴教应该是杀之而后快,不知道为何只是将你们关起来,而且关了那么久。”
  朱璨对他解释道:“原因很多。你是儒家高弟,我们也不用瞒你,主要原因是,他们除了希望我们改旗易帜为其效力外,还想得到我们的丹心铁!”
  “丹心铁!还真有丹心铁?”叶昊天十分震惊地问道。
  孔修文抬头望天,郑重地点点头,缓缓说道:“儒家入世修行,达则兼及天下,一颗丹心献给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如果呕心沥血潜心修养三十年,而且没有一丝罪恶,就会不知不觉的将大半先天真气转移到身边经常所用的铁器上,或者是铁尺,或者是铁笔,或者是铁杖,或者是别的东西。那铁器流传下来受万民景仰,被称作丹心铁,上面不但凝结了大量的先天真气,更有黎民百姓转寄的佛心。九阴教想让我们交出丹心铁,所以才留着不杀、百般逼问。”
  程守礼沉默半天忽然开口纠正他道:“先生勿需隐瞒。我们自己的丹心铁并不重要,最多只有八十年的功力和十几万佛心而已。他们真正要追问的是凝注数代大儒心血的‘汗青丹心铁’。”
  说出这几个字,三个人都沉默了,相互对望之后,良久不发一言。停了半天朱璨道:“叶公子非是外人,儒家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他的身上。我看此事也到了应该说出的时候,浩劫已成,此时不说,只怕以后没有机会。”
  孔修文看着房顶沉思了很久,然后收回目光对叶昊天道:“此事说来话长,待我从头说起。南宋初期,金兀术率五十万兵马杀过黄河,直逼长江,康王赵构急切之间降下圣旨,令各州各府兴师勤王。天下百姓得了消息后皆群情激昂,奋不顾身,争着投奔岳飞元帅而去。当时有六位大儒不甘落后,商定成立大儒会,动用所有的能力帮助岳飞,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每人输出九成的功力凝结在一把铁尺上,然后将铁尺交给岳飞。岳飞本身修为已是极高,得到铁尺之助更是功力大进,然后才有了兵发牛头山、大破金兀术的壮举,建立一代不朽功勋。可惜岳飞后来为奸臣所忌,康王降旨将其杀害于风波亭。当时以其功力若是肯走,谁能将他拦住?可是他为了全忠尽义,选择了慷慨就死。风波亭前,他将全身功力输回原来的铁尺中,交给当时前去见他最后一面的礼部尚书黄天赐。
  黄天赐本是大儒会的成员之一,那把铁尺后来被贡在大儒会的总堂。大儒会商定:六位成员各掌一门,除了孔家一门世代相传以外,其余诸门各自寻找自己的传人,要求必须一脉单传,每代各门有一人入会。入会者首先宣誓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并且将自己功力的三分之一贡献出来,统一注入到铁尺之中,一旦天下危急、生灵涂炭,就将铁尺交与一位高人,令他统领百姓,力挽狂澜,救我中华于危难之间。
  后来那把铁尺交到了文天祥的手中。文天祥从一个文弱书生摇身一变成为天下景仰的抗元英雄,一生十六次危难得以逃脱,全赖铁尺所赐。他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铁尺取名为‘汗青丹心尺’。后来元庭出动三十六名修为数百年的大魔头,布下九宫八卦阵,围攻了七天七夜才将其击伤,又追了一十八天才将陷入昏迷的文天祥捉住。只是‘汗青丹心尺’已经被他转回到大儒会中。加入岳飞和文大人的一番心血后,‘汗青丹心尺’更是凝聚了不下千年的功力和数以千万的佛心。
  当时元庭大势已成,大儒会只好暂时隐匿慢慢寻找机会。直到几十年后群雄奋起逐鹿中原的时候,大儒会才遍查天下英雄选中了朱元璋。将‘汗青丹心尺’交了给他,当时他觉得自己年龄已大,不适合修炼其中的神功,就将神尺交给了太子朱英,改名为‘监天尺’。”
  “监天尺!”叶昊天听到这熟悉的名字忽然惊叫出来,自己的乾坤锦囊中躺着睡觉的不就是监天尺吗!为何面对这天下至宝自己从未有一丝异样的感觉?他心中激动,探手将监天尺取了出来。
  程守礼一把将监天尺抢在手中,一边上下摩挲,一边眼泪“哗哗”的流着。
  另外两人也都每人伸出一只手去紧紧地握住监天尺的一段,就像忽然看见了数十年未见的儿子,生怕它再跑掉。
  此时兰儿沏了香茗端上来,给每人敬了一杯,三位大儒才松开监天尺坐回原处。叶昊天目视三人没有说话,静待他们叙说后面的故事。兰儿也在他身边坐了下来,一双美目紧盯着三位老先生,不知道故事讲到哪里了。
  孔修文接着道:“这把铁尺就是监天尺,也就是原来的‘汗青丹心尺’。朱英凭着它转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加上无数的高人志士从旁协助,数年之后终于逐走蒙人,恢复我大汉江山。此后他几番欲将监天尺还给大儒会,只是朝廷动乱不停,内忧外患不止,大儒会考虑再三让他暂摄神尺。此后百年间监天尺出现过几次,每次都挽救朝廷于危难之中,这点你们想必也听说过。”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
  兰儿催问道:“后来呢?为何朱英最后没有将监天尺还给大儒会?”
  孔修文喝了口茶接着道:“根据约定,朱英应该每三十年携带监天尺回到大儒会总堂一次,向六位当世大儒汇报别后经历。他最后一次回到大儒会是二十年前,再过十年就是下一次了。只是不知道他又为何将监天尺轻易丢弃。按说应该尺不离身,人在尺在的。你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第四章
儒家典籍——六艺
(见文中第二十四章、正气一身昭万代,清风两袖感千年)
  叶昊天摸着监天尺道:“让我们尽力而为吧。”能不能大力提高儒家地位,最后跟佛道在天庭鼎足三分,这问题难度实在太大,绝不是现在的他能够回答的。对他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应付神教的挑战,如果不能将神教逐出中土,别的都是空谈。他抬了抬监天尺道:“此尺看起来普普通通,实在难以想象是一把历尽数百年,左右人间风云变幻的神尺,更难察觉竟然拥有上千年的功力和数以千万计的佛心。然而到底如何才能动用其中的功力呢?”
  孔修文沉声道:“里面的真气和佛心已经被我们儒家六派合力封住了。要想解开,必须找齐六派的独门口诀,凑在一起才行。至于每届六派的代表是谁,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叶昊天听了心中迷惑:“那你们最终如何辨别呢?”
  孔修文道:“每当三十年一聚的时候,大家就会来到孔府,将手臂伸出,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说话间他将自己的袖子挽起一点,腕部上方露出几个字,分明写着“悠哉悠哉”。看得叶昊天一头雾水。孔修文笑了笑,解释道:“我们孔家是六派之首,掌管诗经,诗经第一首就是关雎,‘悠哉悠哉’是第十一句,上一届的大儒会刚好是第十一届。”
  朱璨也将手伸出来,上面却写着“光被四表”,正是《尚书》第一章《虞书?尧典》的第十一句。
  程守礼手臂上却是“憎而知其善”,那是《礼记》第一章《曲礼》的第十一句。
  三人微笑着相互点点头,叶昊天看了也恍然大悟。
  正在这时,依偎在叶昊天身边的兰儿忽然笑嘻嘻的伸出纤纤玉手,做出挽起衣袖的姿态。三位老者哑然而笑,叶昊天笑着将她的手捉回来道:“小丫头凑什么热闹!”
  兰儿却笑着不肯收回,真的露出霜雪皓腕让众人查看,三个老者探头望去,但见羊脂白玉一般的手臂上哪有什么字迹。叶昊天神目如电却真的看到了朱笔勾出的细丝一样淡淡的四个字“柯以喻柄”。“这,这……”他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三位老者定睛一看,终于也看到了那四字,立即极其庄重的对兰儿拱手施礼道:“难得见到‘乐’派第十二代传人。我们儒家又多了一位新人!”
  兰儿连忙起身还礼道:“见过三位前辈,以后还请多多指点。”
  孔修文摇摇头道:“大儒会没有前辈后辈,每个人都代表了自己的一派,凡是进来的都是一代宗师。”
  叶昊天心中吃惊,没想到无比熟悉的兰儿竟然是当代大儒之一。他知道孔子博才多艺,曾经学琴于师襄子,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师襄子称为“文王之后第一人也”。此后孔子曾著六经传世,然而后世却只见五经,举国上下皆以为《乐》已失传,没想到竟然是秘传,而且每代只传一人!
  他握着兰儿的手久久不肯放下,为拥有这样一个红颜知己激动不已,停了一会儿才问道:“‘柯以喻柄’何解?”
  兰儿任他握着柔夷,先是面现娇羞,继而正色道:“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担任鲁国的大司寇,就是丞相。齐人闻之惊惧,派出奸细到鲁国说孔子的坏话,同时送给鲁王当世著名的女乐。鲁王从此以后纵情歌舞,不理朝政。当时鲁国大权为季桓子所把持,季桓子乘机在鲁王面前中伤孔子,结果鲁王渐渐不喜欢孔子。孔子对鲁王非常失望,就收拾行李离开。然而走在半路上心中不忍,徘徊不定,回望鲁国,视线却为龟山所阻,于是叹息道:‘季氏之蔽吾君,犹龟山之蔽鲁也’。然后作曲《龟山操》。其辞有云:‘手无柯斧,奈龟山何。斧以喻断,柯以喻柄’。柯以喻柄是第四句,循环三遍,刚好是大儒会第十二届,也就是下一届。”
  叶昊天接着问道:“是庄师傅传你的吗?”
  兰儿点点头,道:“两年前他大病渐痊,说要出门一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临行之前传我《龟山操》和《文王操》,求我十年以后到孔府去一趟,还让我背诵一段十分拗口的口诀。腕上这几个字却是初跟庄师傅学琴时就纹上去的。当时庄师傅说入他之门每个人都要纹上这几个字的,却没想到那时他就将大儒会的位置传给了我。”说到这里她看了叶昊天一眼,抱歉地道“我也是直到今天才听说大儒会的事,所以没有跟公子提起过,还请公子见谅。”
  叶昊天宽慰她道:“你能成为大儒会最神秘的‘乐’派传人,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怪你呢?”然后他目视三位老人道:“不知道另外两派的代表是谁?”
  程守礼道:“上届‘易’派的代表是你的至亲,就是你的外祖父苏洵安,这也是我们说跟他相识几十年的缘故了。至于下届是谁,却是不得而知。”
  叶昊天听了心中掀起万顷波涛,外祖父竟然也是一代大儒!怪不得如此受人尊敬。想想也能够理解,一门七进士数百年也不多见,这样的家族拥有一个大儒也很正常。而且他能算出苏家一门只有自己能够逃生,显然对易学有着极深的研究。只是苏家一夜之间惨遭灭门,不知道外祖父是否在此之前找到了传人。若是没有传人,他会将口诀留在哪里呢?
  朱璨似乎明白他心中所想,安慰他道:“莫要着急,你外祖父身为‘易’派代表,对易经的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早已做好了安排。”
  叶昊天却不这么想,若是外祖父的先天神卦真的到了通天彻地的境界,又怎会眼睁睁看着满门惨死呢?不过从外祖父给自己的留言来看,他的先天神卦显然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或许为大儒会的事情做好了安排也说不定,只是不知道那安排是怎样的。
  孔修文再次开口道:“最后一派是‘春秋’派,上届的代表是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当时他已九十六岁,估计下一届的人选早就找好了。却不知是谁。”
  叶昊天有点头痛地道“这些大儒有什么特征没有?要不然真的很难找啊。九阴教又是如何找到你们三位的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