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1316

  景清,很可能是被利用的傀儡!
  这里面牵扯了紫禁城内往外传递徐皇后出游消息的人,牵扯到了刘莫邪,又牵扯到京营中掌控兵权的人,而拐走小宝庆的人,就是这群人的手下!
  这群人是谁,答案不言而喻。
  必然是建文旧臣。
  所以才会对小宝庆如此照顾,否则小宝庆还会继续失踪,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出现。
  许久,才问道:“吴叔您觉得朱棣能猜到不?”
  吴溥苦笑,“你认为呢?”
  朱棣会猜不到?
  不可能!
  也许大假结束,朱标的两个儿子,朱允炆那个幼子朱文圭,就会相继在一段时间内暴毙——你们不是想杀了我扶他们登基么,我让你们没对象可扶。
  黄昏沉默。
  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自己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
  是否会把朱棣逼成一个暴君?
  他有些内疚了。
  吴溥敏锐察觉黄昏的心态出了问题,叹道:“你不用多想,毕竟朱棣靖难登基后做的事……怎么说呢,远不如唐太宗来得狠厉,注定了这几年会有一些阴谋,等他肃清朝堂,一切都会平稳的。”
  这是靖难余晖。
  黄昏唯有长叹。
  这股暗潮涌动下,大概还要死一些人。
第61章
可效郑庄公
  黄昏和吴溥一番长谈之前,乾清宫里也有一场论谈。
  谈话之人是一对君臣、朋友。
  朱棣和黑衣僧人姚广孝,如今尚未赐姓,依然叫道衍。
  赐座,赐茶。
  之后朱棣大致说了一些细节,又说小宝庆回来了,我问过她,说是昨夜被人软禁在一处民房,天亮时被丢进一座废弃庄园,是十余个拐子的老巢。
  那座废弃庄园没必要去了。
  那处民房……查不到。
  小宝庆哪记得路,况且她一直被蒙着面。
  道衍只听,不语。
  朱棣知道道衍的性情,继续说道:“昨夜在处理大火一事时,我差点把大内的京营遣出去,将城外的京营调进来。”
  道衍眉头一挑,“陛下是正确的。”
  朱棣也是一阵后怕,“现在想想,上元大火确实来的蹊跷,也许昨夜稍微应对不当,那些蛰伏的建文旧臣就会酝酿出一场兵变。”
  道衍颔首,“应是如此了。”
  朱棣沉默。
  道衍知道他的心思,道:“陛下不可。”
  朱棣无奈的叹气,“我已对他们够仁慈了,可为何有人要逼我杀了他们。”
  杀谁?
  自然是朱标的三个儿子和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
  道衍摇头,“杀不得。”
  朱棣也知道杀不得,毕竟自己和李二不一样,李二是明目张胆的射杀太子李建成,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进应天城。
  问道:“这件事怎么善后?”
  道衍缓缓说道:“可效郑庄公。”
  朱棣眼睛一亮。
  道衍说的是郑庄公和胞弟姬段的典故。
  母亲武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姬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姬段分封到京地;姬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意的样子;姬段把西边和北边的城邑变成自己的私邑,不断扩大力量,他还是视若无睹,甚至还贬斥参奏姬段的臣子。
  姬段一看,哟,我这个哥哥如此软弱,王位近在眼前,那还等什么,反了吧。
  却不知郑庄公就是在等他反。
  得到消息,立即让大夫子封率两百辆战车出兵讨伐,占据着道德和情义的高地,将胞弟姬段赶去了卫国。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欲令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道衍又道:“人多,难辨忠奸。”
  朱棣也头疼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靖难得江山,打的清君侧口号,所以不好对皇室下手,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不忍心,终究是一脉血裔。
  这是朱棣温情的一面。
  朱标的三个儿子都还活着,朱允炆的小儿子也还活着,这就给了建文旧臣希望。
  如今投降的建文旧臣很多。
  鬼知道哪些是真投降,哪些又是在忍辱负重。
  要肃清朝堂非一日之功。
  目光渐冷,毫不掩饰杀伐之意,“那朕就将这次上元大火案视而不见,纵容、麻痹建文余孽,等合适的时机一网打尽。”
  道衍欲言又止。
  终究没劝。
  劝不了的——关系到江山,尤其是建文帝生死未知,更拉紧了朱棣心中那根弦,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温情的那张面具只会是对他自己的人,对建文余孽,朱棣只会露出冷血残酷的面具。
  没有人比道衍更了解朱棣。
  包括徐皇后。
  说了主要政事,又说其他。
  道衍酝酿了一番措辞,才道:“陛下起用黄昏早了些,不该赐他同进士出身,这人还需要打磨,若是养成了锐气,只怕今后会成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双刃剑。”
  朱棣无奈叹气,“你是不知道,黄昏确实太懂得揣摩圣意了,另外说一句,他并无预知之能,在我这边说的那些事,皆是他钻研的什么心理学、人类行为学、星象学和数学,结合时势推算出来,我就说,世间哪有神仙,这货之前一直在忽悠我,真是够大胆的。”
  道衍忍不住笑了笑,放肆的道了句您才明白啊。
  他早就看出来了。
  世间哪有生而知之者。
  黄昏自诩是可预知的穿越者,走的是一步险棋。
  目的昭然若揭:救黄观,同时在朱棣这边做到简在帝心。
  如今已成功,自然要洗白。
  为何说险?
  因为稍微揣摩不对朱棣的圣意,就会前功尽弃,落一个欺君灭族的大罪,倒是让人惊艳,黄昏完美的揣摩出了朱棣的所有意图。
  这一点,道衍自认不如。
  是个奇才。
  朱棣也忍俊不禁,“有一说一,他提出的组建内阁确实个绝妙建议。”顿了一下,“上午你走后,他还隐晦说了一件事。”
  道衍,“哦?”
  朱棣一字一句的道:“他说,天子守国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