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2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0/583

  粮商们还在议论纷纷,杜文浩从他们的脸上就看出,显然,他们对这块天上跳下来的馅饼心存疑虑,不知道是祸是福,拿捏不准。
  杜文浩笑道:“怎么样,诸位,有没有愿意入股的?”
  众粮商都不说话,低着头想心事。场面一下子冷清了下来。
  杜文浩有些尴尬:“怎么,都不想做放贷生意了?”
  先前那老粮商抱拳拱手道:“大老爷,不是我等不想做这放贷生意,而是……,这个……”
  “有话就说嘛,别吞吞吐吐的。”
  古代的言论自由远远比不上现代,稍微说错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特别是和官老爷说话,所以这些人都很紧张,都在观望,没有谁愿意打第一炮,那老头也迟疑地左右看着,不说话。
  杜文浩道:“呵呵,老人家,言者无罪,我先前就说了,叫大家来是来商量事情的,丝毫没有勉强的意思,有什么都可以直说,如果以后有谁因为今天说话被追究了,我登门磕头赔罪,你们也可以骂我杜文浩祖宗十八代!没问题的!”
  听了这话,那老汉把心一横,说道:“好!既然大老爷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老汉再不遵命,就太不成话了。反正我身家性命也都是大老爷领兵解救的,要不是大老爷剿灭了番军,我一家老小都死光啦,更别说粮食了,老汉我今年也七十了,也不怕啥的……”
  杜文浩苦笑:“别担心,我用我的信誉给你打包票,保证你言者无罪,绝不追究。”
  “多谢大老爷!”那老粮商躬身道,“我们大伙担心的,是大老爷说的这公司,咱们都没见过,也没参加过,大老爷这么说了我们自然信得过,但是,将来大老爷走了,换了一个官,他的主意又不一样,我们就怕一旦把钱粮投入进去,到时候血本无归。”
  既然老粮商打了头炮,哪些粮商们也都纷纷附和,表示了担忧。
  杜文浩有些傻眼了,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度在中世纪欧洲国家最早出现的时候,哪些国家民主意识已经比较强,共和民权氛围已经比较浓厚,法律意识也强于中国。他们的国情与中国完全不同。
  而中国君主专制政权存在了两千年了,从来都是人治,几乎不存在法治阶段,从君主到民众,法治意识都很单薄,而公司制度恰恰需要完善的法律规定作为后盾,才有可能发挥他的作用,比如股东的有限责任,只有在法治环境下才能得到保障,但是,在人治环境里,官老爷说了算,官老爷说让股东承担责任,谁敢不听?
  杜文浩当然不会就此作罢,法治也是从人治开始的,最早的国家出现的时候也不可能是法治社会,也都是从人治一步步走过来的。或许自己能从雅州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只要不涉及皇权,不去搞什么宪法,不搞民权运动,不危害到皇权的利益,推行法治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工作得一步步来。
  杜文浩道:“皇上已经授权本官在雅州施行变法,要变法肯定就会制定法律规范,这种规范是颁行全雅州通晓知道的,大家都可以监督。当然,各位的担心我也完全能理解。也很现实。这样吧,我再这里做个保证,在将来我调任离开雅州之前,入股的股东随时可以撤股,以保证大家的利益。这个规定也会写入我们马上要颁布的公司法之中。”
  老粮商又问:“代表官府加入公司管理的,不知道是哪一位呢?”
  杜文浩道:“我和两位大人商量了,可以由股东们推荐候选人,由衙门来定。”
  老粮商摇头道:“说句得罪大老爷的话,这个人选不确定,只怕没人敢入股。”
  其余粮商也纷纷点头,他们太清楚官老爷作风了,只要是官,就算是芝麻官也是官,也是父母,就不可能平等。
  杜文浩有些愕然,这也是他没想到的,问道:“那你说怎么办?”
  老粮商左右看了看,躬身拱手道:“大老爷,这主意是您出的,您对这制度也很熟悉,这第一家公司,您不加入,只怕没人懂,也就没人玩得转,换成其他老爷,别人我不敢说,至少我是不敢入股的。”
  “我?”杜文浩很是意外,瞧了一眼苏轼,又看了看韩绛,对老粮商道:“可是按照规定,代表朝廷加入公司管理朝廷入股的财产的官员,不得在官府任职啊。我是钦定雅州勾管,没办法辞去这个职务的。”
  韩绛老谋深算,当初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忠实追随者,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这二十年的变法,他已经品味够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其中感悟最多的,就是变法推进太快。所以,韩绛侧脸低声道:“杜御医,本官也觉这老汉说得有理,公司这个制度百姓都不明白,你要是不参加,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办,特别是,你领军剿灭西山入侵番军,解救了广大雅州百姓,百姓对你都很感激,你在百姓中威信很高,大家也都认你的帐,你要出面,事情会好办得多,也容易建立起双方的信任。”
  苏轼也道:“韩大将军所言极是,要不这样吧,选两个代表加入公司,一个是杜大人,再选一个懂生意的诚实本分的,跟着杜大人学,等将来公司走上正轨了,大伙都认为他能行了,杜大人再撤出来,专心从政,当然,他们两人在投票上只能算一票,诸位以为如何啊?”
  众粮商都鼓掌称这个办法好。
  老粮商又问:“那公司的事情谁说了算?是不是要推选一个头?”
  杜文浩道:“要推选头,公司的头叫做董事长,但是,凡是公司的重大事项,董事长没有权利单独决定,这些重大事情只能由股东会决定,也就是全体股东集体讨论决定。哪些属于重大事项,要由公司章程规定。比如股息确定、新人入股,股东退股,业务扩展等等。股东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必须双重多数通过才行,——什么是双重多数呢?就是人头多数和股权多数,也就是说,同意某一方案的股东,必须过半数,而且,这部分股东占有的股份,也必须过半数,缺一不可。”
  众粮商又都议论纷纷,都是面有喜色,都觉得这主意好,因为官府占有的股份接近一半,只要拉拢某个股东,便可超过一半,这样便可操纵整个公司。而实行双重多数,就算官府拉拢了一两个股东站在他那一边,只要过半数的股东不同意,决定也不能获得通过。这样就保障了其他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权力能真正实现。
  那老粮商迟疑片刻,又道:“退股的时候,公司欠的债怎么算?”
  “股东对退股前公司的债务要承担责任,退股时要进行清算,完了之后,就可以退股了。对退股之后公司承担的债务,就不再承担责任。”
  “这是大老爷您说的,你在,我们自然信,可是,将来大人调任高升了,不在雅州甚至不在成都府路了,新来的官吏把这法废止了,又找我们承担之前的在公司的责任,那该怎么办?”
  杜文浩又傻眼了,这种可能性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颁行的法令就不能只是自己做出的,那样效力太低,就算不是朝廷直接颁布,也至少也应该是朝廷认可转发的法律文件,才有普遍性效力,才能让百姓心安。
  但是,这个可是件容易的事,要让朝廷下文,得经过层层审批,最后还得皇帝定夺,而且,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不作答复,因为朝廷颁发法令,那就代表朝廷的态度,就算不在全国推行,也会引起轰动,也会让各地不安,这不是宋神宗希望的,他想看到杜文浩变法的结果,又不愿意这太过离奇的变法在全国引起震动,所以,才把杜文浩派到了边疆这个小州里实施变法。
  杜文浩当然明白这一点,正待解释,苏轼却先说话了:“诸位,做生意是有风险的,这一点不需要本官来告诉你们吧?现在杜大人给了大家一个可以重新放贷粮食的机会,有赚钱的机会,当然就有赔钱的可能,任何生意利益和风险都是并存的,如果只想赚钱不想赔钱,那就别做生意。”
  老粮商点点头:“知州大人所言极是,好!老汉加入!反正老汉身家性命都是杜大人带兵给救的,及时赔了当还人情也行啊!”
  这话说得很让人哭笑不得,但杜文浩能理解,这也是对他变法的支持,当即拱手道:“多谢了,老人家。你入股多少?”
  老粮商小心翼翼问:“官家入股多少?”
  “整个公司拟发行一千股,一石粮食为一股,也就是公司办起来之后,有十二万斤粮食可以放贷,应该暂时够了,如果不够,公司可以增股。也可以另设公司。另外,对于城镇居民,可以放贷银钱,所以还需要以银钱行事入股一部分,按认股粮食的比例确定银钱出资数额,总量限制为十万贯。以后有需要也可以增股。由于变法已经规定,公司持股不能超过一半,所以管家入股四百九十股。老人家,您呢?”
  “哦……,那……,那我入……”老粮商迟疑片刻,小心翼翼说道:“我入十股吧!”
  杜文浩气得差点当场晕菜。宋代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十石也就一千二百斤。古代一户人家一般为五人,从现在吃到秋收,还有三个多月,省着吃一户五口之家每个月怎么也要吃五十斤粮,三个月也就是一百五十斤。也就是说,每户人家一般借贷一百五十斤,老粮商入股的还不够十户人家借贷的,说是杯水车薪也不为过。
  不过,杜文浩脸上却丝毫没有显露出来,能迈出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定要鼓励,绝对不能打击。当下点头道:“很好!就十股!还有愿意入股的吗?”
  其余粮商见状,面面相觑。片刻,终于又有两个粮商站起来,各自认了十股。
  正在杜文浩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的粮商站起身来,扯着大嗓门道:“你们当小鸡啄食呢?拿十石粮食入股也叫做生意?只怕开粥厂赈济百姓都不止这点粮食吧?靠!我家粮仓的粮食全入股了!我刚才算了算,应该至少有个两百七八十股吧,就认个整数,入两百七十股好了!”
  杜文浩大喜,拱手道:“好!这位大哥贵姓?”
  那胖粮商急忙一拱到地:“大老爷,这可不敢当,免贵,小的姓米,家里排行十二。”
  古代排行,为了显示家族兴旺,时兴在前面加十,所以排行十二,其实是家里的老二,而不真正是第十二个儿子(除了皇帝、王爷这样妻妾成群的人,一般家庭也生不了十多个孩子的。)
第317章
青青竹楼
  杜文浩拱手道:“呵呵,原来是米掌柜。你这姓还真姓得好,看来天生就是个做粮食生意的料。”
  米十二道:“嘿嘿,多谢大老爷夸奖,这还真让大老爷说对了,小的祖上就是开米行的。”
  “米掌柜一下就认股这么多,做生意还真是大手笔啊。”
  “那倒不是,其实,我米家做生意,之所以能数代不垮,全靠一个稳字。今日之所以倾其所有入股,一来小的信任大老爷,从您先前说的,小的相信,您的变法一定是真正让我们老百姓得实惠。看准了就要下大注,这也是我们米家做生意的诀窍之一。二来嘛,正如先前那位所说的,若不是大老爷您领兵剿灭番军,我们米家也完蛋了。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尚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救命之恩,自当倾其所有相报的了,这也是我们米家的家训。不像有的人,说得漂亮,做起来,嘿嘿,前怕豺狼后怕虎的,不是爷们行径!”
  米十二这么一说,先前那老粮商几个脸上有些挂不住,讪讪干笑着。
  杜文浩道:“米掌柜请坐,——还有谁愿意入股吗?先前认股的,如果想改变,也可以改啊,最后计入股东名册之前,都还可以修改,也可以退出。”
  又有一个粮商站了起来:“米掌柜说的对,我财力没米掌柜那么雄厚,就认八十股吧。”
  “我认一百股!”
  那老粮商一听人家都认那么多,自己认十股,也太丢人了点,而且好几个认股的,大家风险共担,他胆子也壮了,忙站起身道:“大老爷,我……,我能增加一点吗?”
  “行啊!”杜文浩微笑道。
  “那……,我也认八十股吧。”
  一听他改了,另外两个认了十股的股东也跟着要改:“我也认八十股。”
  杜文浩道:“抱歉,前面三位股东加官家入股,一共已经达到九百四十股,你们原先各自认了三十股,便只有三十股剩余的了。各人最多能再追加十股。”
  三人要加股也就是脸上挂不住,做做样子,他们当然知道加起来已经超过总限额一千股了,所以一听这话,便悻悻道:“那……,那就增加十股吧。”
  “好!一共六位掌柜入股,加官家入股一共是七个股东。下面咱们先制作股东名册,当着大家的面,在上面签名,记住,签名就算正式认股了,认股之后就不能反悔,必须在章程约定的时间内,把粮食和银钱交到公司里。官家的入股粮钱韩提举已经表态了,明天就回成都调拨送来。提醒各位股东注意,不按时交钱粮的,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他股东因此造成的损失。”
  六位股东都点头答应了。
  “还有一件事,咱们得给公司七个名字,叫什么好呢?”杜文浩转身问苏轼:“苏知州,你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你帮着取个名字吧。”
  “杜御医谬赞了!”苏轼呵呵笑了笑,道:“这商号是面向百姓的,得通俗易懂,不能太古雅,要让百姓一看就知道,先前杜御医说了,变法是为了惠民利民,开办公私合营的放贷公司也是这样,不如就直接叫‘惠民米行’如何?”
  韩绛抚掌笑道:“这名字好!简单直白,老百姓一看就懂,而且直接切中米行开设的目的,很亲切。”
  杜文浩和股东们都点头赞同。
  杜文浩道:“代表官家入股的代表,还得有一人,诸位推举一下吧。”
  六位股东一商量,都觉得州衙门户房负责粮仓税收的老押司侯钟为人忠厚实诚,而且懂行,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一致推举他为代表。
  杜文浩当即叫人去把侯钟叫来。简要地把这件事说了。并明确告诉他,一旦他同意来公司当经理,就不能再在衙门兼任押司了。当然,月俸还按原来的照领,只是没有了官权力。
  侯钟并不在乎押司这个小吏的职位,他更重视勾管官对自己的看重,当下乐呵呵道:“多谢大老爷抬举,既然老爷和大伙这么信任老朽,那老朽听命就是,押司不当就不当了。老朽也不知道这经理怎么做,做的不好大家多多包涵。老朽别的不行,跑跑腿,抄抄写写的倒还可以。呵呵”
  众股东都笑了,接着选董事长,这不用问,当然一致推荐杜文浩为董事长。杜文浩也不推辞:“多谢大家的信任,这个公司成效如何,关系到本官在雅州的变法,所以本官一定替大家服务好,想方设法把公司搞好。”
  杜文浩又提名米十二为经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除了官家,米十二认股最多,大家自然没有异议。
  当下由米十二执笔,杜文浩指导,写了一份股东名册,七位股东各自在上面签了字,杜文浩则盖了勾管官的印章,代表这是朝廷的出资。
  接着,几个股东在杜文浩的指导下,又商议着制定了公司章程,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在闹市买下一栋房子作为公司办公地点,并修建粮仓。在此之前,暂时先借用官府粮仓囤积粮食,既然停止市易法的变法了,杜文浩决定把市易司的房子腾出了两间作临时办公地点。
  杜文浩又当着众粮商的面,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股东会议,先进行投票,决定放贷利息。
  杜文浩道:“按理说,我不该要求股东会把利息定低一点,但是,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因为本州百姓刚刚遭受兵灾,很多人无家可归,损失很大,如果定高了,百姓虽然为生活所迫,咬牙也得借,但负担会很重。所以,我恳请大家,今年放贷能定低一点,真正让老百姓得利。当然,我这仅仅是个提议,等一会投票是无记名的,股东都有独立决定权,我的提议也没有任何强制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0/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