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583

  只不过,现在正当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的粮食没成熟,仓库里的粮食大多吃光了,没吃光的也大多毁于了战火,很多百姓开始吃糠咽菜了。甚至有的开始吃树皮草根。所以,他准备提前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本来他是想等局势稳定之后再开始实施变法的,可现在的局势迫使他不得不把这个计划提前了。
  回到雅州城,李浦已经清查出了粮商的存粮,告诉杜文浩,这些粮商都囤积又大量的粮食,由于粮仓比较隐蔽,躲过了兵灾,不过粮商们不愿意降价出售粮食,更不愿意免费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建议杜文浩下令强行征粮。
  杜文浩听罢,摇摇头,只让李浦将这些粮商全部召集到了衙门开会。
  粮商们不知道杜文浩会说什么,心中忐忑,他们既感激杜文浩领兵剿灭吐蕃西山部落番军,又担心自己囤积的粮食被衙门没收,有的有关系的粮商,已经琢磨着如何找上头的关系来搞定这个年轻的勾管官了。
  杜文浩带着韩绛、苏轼来到会场,拿出圣旨宣读了对自己的任命。其中,特别是着令杜文浩在雅州一地实施新法的内容,让众粮商顿时都紧张起来,想议论几句,又不敢,都一个个蜡黄着脸起身见礼,假惺惺恭喜杜御医执掌雅州粮仓。
  杜文浩接着介绍了韩绛的身份。
  众粮商一听,这位手握兵权的大帅原来兼任成都府路的常平仓提举,负责整个成都府路的粮食供给调度,是他们的顶头上司。都一起起身施礼。
  杜文浩先让韩绛训话,韩绛当然知道杜文浩这话的意思,咳嗽一声,朝东抱拳,恭恭敬敬道:“诸位应该知道,杜御医是皇上身边的人,医术冠绝天下,深得皇上宠信。圣上已经颁发圣旨,命杜御医为咱们雅州一州的勾管,并授权杜御医在雅州一地施行新法。本官即使身为成都府路常平仓提举,也不能干涉杜御医在雅州施行的新法。所以,等一会杜御医作出的决定,便是最终决定,别说在座诸位,就算本官,也无权更改,若有人以为上头有人,想捅到朝廷去,那也没用,因为这是皇上的决定,谁还能大得过皇上?”
  众粮商一听,肚子里一个劲叫苦,想着这是强硬措施的前兆,这下惨了,但这是皇上的圣意,谁敢说半个不字?尽管天高皇帝远,但眼下这位成都府常平仓最高领导已经表态,他都无权干涉杜文浩的新法,已经表明了杜文浩在雅州变法的权威,只怕是再不能更改的事实。
  韩绛又冷冷道:“咱们丑话可说在前头,今后杜御医的新法实施,谁敢阳奉阴违,暗地捣鬼,别管本将军无情!”
  这些粮商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现在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了,纷纷挤出笑容,连声称是,表示坚决服从,绝无阳奉阴违暗地违抗之理。
  杜文浩微笑拱手谢过韩绛,又介绍了苏轼,请他训话。
  苏轼任命为雅州知州的吏部官文公告,已经张贴在衙门照壁之上了,城里人大多已经知道。现在见到真人,是个病怏怏的中年人,有些意外,忙又都起身见礼。
  苏轼的话很简单:“诸位,刚才韩大将军说的话,也就是本官要说的,本官虽为本州知州,却也不敢干涉杜御医的新政。本官相信,新政绝对不是与民夺利,绝对不是富了朝廷穷了百姓,一定是真正惠民的,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好新法。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协助杜御医将新法推广下去,让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日子!”
  这几句话让众粮商心中悬起来的心稍稍安稳了一些。
  杜文浩笑了:“大家不要紧张,正如苏知州所说,变法应该是惠民利民的,本官在雅州的变法,也是基于这个基本思想,如果本法什么地方不能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甚至反倒害民,你们直接告诉我,我坚决改,如果不行,就废止。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高的利益!本官始终坚信,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得生活过得更好的变法是绝对不可能不能长久的,一个好的制度,只有得到广大百姓,包括在座诸位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才有可能长久地实施下去,要不然,最终会被历史淘汰的!”
  苏轼一直不知道杜文浩究竟要实施什么样的变法,一路上也不好多问,虽说圣旨要求自己不能干涉杜文浩的变法,可假如杜文浩的变法象王安石变法一样,不仅不惠民,反而害民的话,以自己的个性,只怕难保不提出异议。现在听杜文浩所言,把变法的基调定在了惠民利民,而不是让朝廷增加收入,这正合他意,深得他心,禁不住鼓起掌来。
  粮商们听官员的漂亮话听多了,但说实话,敢于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官员,敢于公开说以百姓的利益是最高利益的人,却也从来没见过。听了他这话,一时惶恐,心中感动的同时,又忐忑不安。直到听到苏轼的鼓掌表示赞同和欣赏之后,这才大着胆子跟着鼓掌起来。
  刚开始掌声还只是附和性的,一旦鼓掌了,想到如果真正能落实这样的变法,那到真是一件好事,掌声变得热烈起来。
  杜文浩等大家的掌声停下之后,微笑道:“本官的变法不会一拥而上,而是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开。现在本官要宣布在本州实施的两项变法。第一项,就是全部停止原先的变法在本州的实行!”
  一听这话,众粮商都是又惊又喜,但苏轼和韩绛并不十分惊讶,宋神宗已经停止部分变法,杜文浩在雅州全部停止,可谓顺其自然。要实施新法,当然得停止旧法。
  杜文浩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新法必须惠民,就眼前而言,我雅州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百废待兴,但当务之急,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而衙门的常平仓和广惠仓都已经空了,没有一粒粮食可以赈济灾民,我知道,在座诸位在各隐蔽粮仓都存有大量粮食,躲过了这场兵灾。所以,要解决灾民肚子问题,只能靠在座诸位了!”
  粮商们心中暗想自咯噔一下,怕什么来什么,转眼便说到了。其中有明事理善于察言观色者,一看杜文浩的来头如此之大,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眼下这架势,那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的了。
  先前那老粮商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大老爷,你就发个话吧,捐多少粮食,我们一定照办,都是乡里乡亲的,谁没个难处呢。而且多亏大老爷领军剿灭了番军,保住了我们的粮食,要不然,这些粮食还不都给抢走了啊。就当是感激大老爷的一点心意吧。”
  其他粮商也都是些聪明人,纷纷站起来拱手道:“是啊,大老爷,您就发句话吧。捐多少我们都认!”
  杜文浩拱手道:“多谢诸位给本官这个面子,不过,诸位误会了,本官这次请大家来,不是为了这件事,当然,诸位有心开仓放粮,那是积阴德的大善事,本官在此替百姓先谢过了。我要说的,其实也是第二个变法。”
  众粮商一听,杜文浩不是硬性摊派捐助粮食,而是自觉自愿,弄个粥厂放粮赈济灾民,这是粮商们经常干的事情,一来耗粮不多,二来还博个好名声,这种事粮商们还是内心自愿的,顿时都松了口气。不过听他说这是第二个变法,又都紧张起来,不知道是否涉及到切身利益。
  杜文浩道:“以前的变法中有一个叫‘青苗法’,就是针对眼下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贴补百姓用的,只不过,那种办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官府插手,不仅与民夺利,而且官吏还从中渔利,强行摊派,结果从原来的惠民之策,变成了害民之策。我的新法必须取其利而避其弊。”
  诸变法中,青苗法和市易法与粮商的关系最为紧密,听到这里,众粮商都屏住了呼吸,侧耳倾听。
  杜文浩道:“青苗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官府经商,乱用职权。所以,新法第一步,就是要把青苗法的借贷由官商改为民商。但是,也不全是让民间百姓自己借贷,那跟以前的做法没有什么两样,也就不成其为变法了。而我的变法是成立公私合股的放贷公司。”
  这些个词汇太现代化了,在场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不知道杜文浩这话是什么意思。
  杜文浩便简单地介绍了公司的常识,花了半个时辰,这些粮商们这才大致上明白了杜文浩的构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杜文浩道:“这个制度不是硬性摊派,纯粹是自愿为原则,代表朝廷加入公司的官员,尽管仍然继续按月领俸,但不能再在官府兼职,也就没有官老爷的权力了,他们只是朝廷派出管理朝廷出资的财产的代表,在法律上,对公司大事的表决权和你们一样,按出资额决定,一股一票,少数服从多数,他们没有特权。”
  众粮商听了,面露喜色,纷纷点头。一个粮商道:“这么说,我们加入这个公司之后,就能再放贷粮食了?”
  青苗法实行官府垄断,禁止个人放贷,粮商故有此一问。
  杜文浩点头道:“那是当然。”
  众粮商顿时喜形于色,要知道,变法以前,粮商除了卖粮赚钱之外,很大一笔收入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粮食给农民,秋收是加利息收回获利,变法之后,这条路便被堵死了,而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百姓也没钱买粮,粮商又不肯低价出售,所以粮商也赚不到钱。现在听说加入公司可以继续放贷粮食,顿时都高兴起来。
  杜文浩并不着急让他们表态,说道:“这样吧,你们可以商量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我再来听各位的意见,还是那句话,自愿加入,决不强求。”
  说罢,杜文浩跟韩绛、苏轼出了大厅,来到后堂歇息。
  苏轼迟疑片刻,还是问道:“云帆兄,你这法子……能行吗?”
  杜文浩也不知道把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公司制度移植到小农经济环境里,到底是否可行,所以苦笑道:“我现在也回答不出你这个问题,行不行,得做了看。”
  苏轼和韩绛都点头称是。
  杜文浩道:“你们帮我琢磨一下,如果你们是粮商,这条件愿不愿意加入公司?”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思索片刻,韩绛先道:“我看云帆兄这法子可行。商人嘛,唯利是图是本性,只要有钱赚,没有大的风险或者说没有不必要的风险,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会干的,云帆兄这办法,给粮商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可以用粮食赚钱了。他们囤积粮食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此。冲着一点,也会加入的。”
  苏轼点头道:“是啊,现在百姓都遭灾了,买得起粮食的人不多,但地里的庄稼大部分没毁,秋后还是有收成的,只要利息合适,百姓当然是愿意借贷的。而把粮食放贷出去,秋后加利息收回来,总比卖不出去把粮食放在粮仓里让老鼠吃的好。冲这一点,粮商也会同意。”
第316章
公司的疑虑
  韩绛道:“最关键的是,云帆兄说的这个公司是大家出钱出粮,都有切身利益在里面,那都会认真去做。而官家入股的部分,管理人不在官府任职,当地官府也不能对公司经营指手画脚,完全由公司自己经营,股东也就放心了。”
  苏轼又道:“公司还有一个好处让我很感兴趣,就是云帆兄说的公司的有限……,有限……”
  “有限责任!”
  “对对!有限责任!做生意最害怕的就是赔本,一旦赔本了,血本无归,不仅投入的钱粮打了水漂,还连累妻儿老小全家受罪。现在按云帆兄的构想,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公司有多少钱就陪多少钱,陪完为止,不能拿股东家里的财产来陪,更不能让股东的亲人来陪。这很好。”
  韩绛沉吟道:“那如果公司故意欠债,远远超过公司的财产,又不能追他家里的钱财来陪,对债主岂不是不公平吗?”
  杜文浩道:“首先,市场经营是有风险的,每个商家都有义务探查清楚跟你做生意的人的真正资产实力,对方是不是资不抵债的公司,应该调查清楚,当然,要开办公司,就要有财产,不能开没有钱的皮包公司。建立公司制度,还需要一个公司登记审查制度,也就是由官府审查公司究竟有没有这么多钱来开办公司。经过审查的确有钱的公司,才能开办。而经营过程中每年还要进行年审,看看它是否还在经营,是否出现了资不抵债了。如果经营不善,赔光了钱,这时候就不能再允许它继续经营了,要有一个制度终结这种资不抵债的公司,以免损害债主的利益。这就需要引入破产制度了。”
  杜文浩这段话使用了太多的新名词,两人根本听不懂,傻着眼瞧着杜文浩,等他进一步解释。
  杜文浩便耐心给两人解释什么是公司登记制度,什么是公司年审制度,什么事公司破产制度。
  两人听得瞠目结舌,韩绛结结巴巴问道:“云帆兄,这么复杂……,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杜文浩笑了笑:“事在人为嘛,就不知道这些制度能不能适用。老百姓能不能接受。”
  苏轼摇头道:“既然云帆兄说到这了,又是征求我们两位的意见,那苏某就说句实话,苏某认为,这些制度太过复杂,别说老百姓了,就那我们两来说,能听懂都不太容易。只怕推广有难度。”
  杜文浩道:“是啊,这一点我也想到了,馒头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我不着急全面推广,也不着急制定这么多的制度,所以我没有事先立法,就直接把粮商叫来征求意见,就是想先把公司办起来,让市场来检验一下,看看公私合营公司这种制度能不能运行下去。如果行,再慢慢制定规范进行调整,这叫摸着石头过河!”
  韩绛和苏轼相互看了一眼,都点了点头。苏轼道:“这个思路是对的,我们也都认为公司这种制度,还是有它的诱惑力的,至少能让老百姓得实惠。”
  韩绛道:“云帆兄的官商分离的公司制度,能避免官吏利用手里的权力假借变法鱼肉百姓!很好!但是,要把这些制度规定制定成法律,明确下来,老百姓才知道,才相信。”
  杜文浩道:“呵呵,两位说的很中肯,所提的建议很好,让我增加了新法的信心。我是打算成立公司之后便制定公司法,在雅州范围内实施。其实,公司制度最大的好处,是能集中各方的财力,尤其是有官府常平仓的加入,能利用雄厚财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才有竞争力,也能抵御住市场风险。”
  杜文浩这番话又加入了一些现代词汇,韩绛和苏轼听得很新鲜,不过大致能猜出来是啥意思。想了想,都连连点头赞同。
  苏轼曾经当过知州,管理过官方的常平仓和广慧仓,问道:“云帆兄适才所言,管家出资,以四成九为限,不得超过半数。照此办法,只怕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官仓粮食便可做到,能给朝廷赚的钱也不多,虽然方便了百姓,但朝廷毕竟实惠不高,只怕朝中会有异议……”
  杜文浩笑道:“你说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当然有解决办法,不能只开办一家放贷公司,要开办多家,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引入竞争机制,有多家放贷公司相互竞争,便会把利息降到最可能低的程度,老百姓就得实惠了,当然,必须防止这些公司串通,哄抬价格,对于这种串通抬价的,官府要对公司进行处罚,当然这种处罚限于经济上的制裁,并责令改正,如果限期不改,继续处罚,一直到改为止,还可以吊销为首串通公司的经营资格。”
  这种市场行政管理手段,韩绛和苏轼也是闻所未闻的,都十分的惊奇。
  杜文浩续道:“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的公司多了,便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任何制度都应该是朝廷和百姓双赢的结果,大家都有实惠,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才能长久。”
  韩绛和苏轼两人连连点头。韩绛捋着白胡须瞧着杜文浩道:“说实话,前番听圣上夸你的新法很有新意,也很有吸引力,老朽内心深处还颇有几分疑虑,今日听了,这才真切感受到圣上这话,半点也不虚啊。后面的变法如何,老朽还不好说,单就这个法而言,老朽以为是完全可行的。”
  杜文浩拱手笑道:“多谢夸奖。其实,公司能做的事情还很多,绝不仅仅只是放贷这件事。”
  “那还能做什么?”苏轼问道。
  “比如,可以把市易司的事情挪到公司来办。”
  “你是说,让公司低买高卖,平抑物价?”
  “是啊,简单一句话,只要是商人正当的经商事情,公司都能办。从生产制造产品,到运输,到销售,到各种服务行业,都可以做。当然,不能都交给放贷公司的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分别成立各种目的的公司。那是后话了。”
  苏轼道:“对对,我们先把第一家公司办起来,看看效果,如果行,就办好,办成典范,有了模范,又能赚钱,哪些商人会感兴趣的,也会踊跃加入的,而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会拥护的,那时候再制定必要的规范,商家和百姓也就会有兴趣去了解了。”
  三人都相视而笑,接着商议如何具体操作问题。
  现在雅州官仓里已经没有粮食和官银了,不过成都府路的常平仓提举在这里,这根本不成问题,韩绛当即表示,第二天立即出发去成都,优先调配雅州常平仓粮食和赈灾粮银。这是他职权范围的事,他决定就行了。
  接着商量谁作为官衙的代表。这可得想好,这个人必须是有经营头脑,懂做生意的,而且正派公道,能得到粮商的信任的,所以最好从当地官吏中选举。
  三人都是初来咋到,对当地官员不熟,商议之后决定,让愿意入股的粮商推举,然后再跟那官员作工作。
  商量好之后,三人回到大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