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集第十五卷(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3


连环图画
歌曲图画的宣传力量,在今日,实远胜于文字。文字宣传品尽管力求通俗,怎奈大家目不识丁,还是没用:百分之八十的同胞们是不识字的。
歌曲与戏词,俗而能唱,在大家的口中,自比印在纸上的黑糊糊一片强的多。
歌曲尚须有人教给,图画就更好更省事。有目俱睹,童叟无欺。在精神的食粮中,此为米面,居第一位。
不过,艺术家往往抱着既成的理论与方法,不肯舍弃自己的法宝,而俯就民众。于是爱国虽不甘后人,而抗战书画仍须本着派路家法,苦心的画出,十分精到,可是大家望望而去,反倒花一分钱去看西洋景。
据我看,艺术家并无超特之权,把救国的责任轻轻放过去,而专虔诚礼拜艺术之神。前线的健儿为国流血的有那么多,艺术家为何不应牺牲了自己的那点艺术成见,而看事作事,为国家尽点力呢?即使这是有损于艺术家的尊严,大概也比作亡国奴强吧?
连环图画在平日就有极广大的势力,今日更成为最有效的宣传品。可是抗战连环图画向不多见。这种画须平凡通俗,显明如年画,简单如小学教科书的插图;这恐怕就是一些画家所不屑为的。同时,若是用新画法作出些人不人鬼不鬼的玩艺,画家虽自喜成功,线条有力,构图满意,怎奈民众又摇头说不懂。二者没法俱胜,总得有一面投降的。在这时节,艺术家向民众投诚是光荣的,因其表示出爱同胞之心大于一切,“抗战第一”有了着落也。
希望多出些抗战连环图画!
载一九三八年五月五日《抗战画刊》第一一期
灵的文学与佛教
前十多年的时候,我就很想知道一点佛教的学理。那时候我在英国,最容易见到的中国朋友是许地山——落华生先生,他是研究宗教比较学的,记得他在牛津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有一篇讨论《法华经》的文章。该时我对他说:我想研究一点佛学;但却没有做佛学专家的野心,所以我请他替我开张佛学入门必读的经书的简单目录——华英文都可以。结果他给我介绍了八十多部的佛书。据说这是最简要不过,再也不能减少的了。这张目录单子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可是,我始终没有照这计划去做过。因此,我至今对于佛学,还是个陌生者,并不认识佛学是甚么;在座的诸位,都是研究佛学的专家——和尚,在这儿我是没有谈佛学的资格的,是以我现在抛开佛学不谈,来对大家说点关于文艺方面的话,其实我对于文艺也还不十分明了,不过,比较谈起佛学来,总稍清楚些,至少八十部的文艺书我是念过的。
在西洋文学里,有一个很使大家注意的人——但丁,他是中古时代意大利的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知道:研究中国文学的就得念屈原的《离骚》,研究英国文学的就得念莎士比亚的作品,研究意大利文学的也是一样,就得念但丁的著作。但丁的作品是很多的,然在他很多的作品中,有一部最伟大,最成功,而在世界上又最著名的,叫做《神曲》;这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样,是他个人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任何研究文艺的人所必要念的一部作品。
《神曲》的内容,分为三部:第一部讲的是地狱;第二部讲的是地狱与天堂之间的事;第三部讲的是天堂。他的体裁是用诗写的——是世界最伟大的长诗。这部作品是伟大,我们撇开他文字美和通俗不谈——但丁的以前的文艺是用古拉丁文写成的,他这部《神曲》则是用纯粹意大利白话写成的。——单就他替西洋文艺苑开辟一块灵的文学的新园地的这一点来说,也就够显出他的伟大了。
西洋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都不曾说到“灵魂”这东西,以为人死了就完了,没有光明,也没有希望,没有黑暗,也没有恐惧,这一人生过了,什么也都完了,虽罗马文学里有少数的作品说到“地狱”这个名字,但只是渺渺茫茫的一个阴影,并未说出人死了以后,为什么会生到地狱里去?既生到地狱里去了,其中生活又是怎么样?只是隐隐约约的指出个地狱的名罢了。到了但丁的时候,他就谈到地狱及地狱中怎么样了,这在他最伟大最著名的《神曲》作品中,第一部就是讲的地狱,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天主教的教徒,但天主教所奉的圣经里并未说到地狱的情形怎样,可是信奉该教的但丁,却离开了圣经,大谈特谈谈地狱的景况,描写其地狱的惨状,这也许他是受了东方文化——佛教的影响。在中古时候,罗马教皇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他的势力比谁都大,谁也不敢触犯他,各国的王位都要向教皇奉承,甚至做皇帝的要双手捧教皇脚上的马。可是但丁这位先生,却大胆地把教皇活生生地下了地狱,这种思想,颇与佛教的平等思想相吻合。当时中西交通已不是闭塞,东方文化输入于西方的很多,其中也许有些佛学的东西,传播到那边去,而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思想。他谈的地狱,与中国所传说的地狱,很有点儿相象,且比中国所传说的还要有系统些,有条理些,而地狱的层次描写得很详尽。犯某些罪的就落于某一层地狱,作奸犯科,不忠不信的人们,固然有上刀山下油锅的一类刑具给他们受,就是不尽忠于宗教的教徒,也有固定的受罪处。地狱之外有一座山,从地狱中,悔悟出来的罪犯,就在那座山上修持,背后拴着一块大石,行路的时候,慢慢儿走,地上写着“人要谦卑”的四字。在这里修行够了日子——经过一百年或五千年不等,就可升天,天的组织,也有其层次的。这一层天生怎样的人,那一层天生怎样的人。讲义气的应该升什么天,行孝顺的应该升什么天,信宗教的应该升什么天,乃至你做了什么好事,就升那一层的天。
在古代的文学里,只谈到人世间的事情,舍了人世间以外,是不谈其他的,这所写的范围非常狭小。到了但丁以后,文人眼光放开了不但谈人世间事,而且谈到人世间以外的“灵魂”,上说天堂,下说地狱,写作的范围扩大了。这一点,对欧洲文化,实在是个最大的贡献,因为说到“灵魂”自然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从中世纪一直到今日,西洋文学却离不开灵的生活,这灵的文学就成了欧洲文艺强有力的传统,反观中国的文学,专谈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一部和《神曲》类似的作品,纵或有一二部涉及灵的生活,但也不深刻。我不晓得,中国的作家为什么忽略了这个,怎样不把灵的生活表现出来?
佛教与人世间,可说简直是打成一片的了,北方有名山的地方,一定也就有所宝刹,这种天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混合物,在建筑上雕刻上绘画上的艺术观点说来,处处都给予人们的醒目,处处都值得吾人的称颂。讲到建筑,一定先从佛寺说起,因为教徒们已将人间的一切美都贡献于佛了。巍巍壮严的佛像,堂堂皇皇的殿宇,使人看了,不期然而然的肃然起敬;佛像可以代表中国一部份的绘画,看吧!没有一个名画家不会画观世音菩萨的。谈到中国的雕刻,可说全部都是佛教的。若不是古希腊的雕刻传到印度,由印度传到中国,西洋的近代雕刻画也许不会输入中国的。故从这三方说来,中国的雕刻绘画建筑都离不开佛教的,而且它与人世间打成一片了。中国是礼乐之邦,但至今不保存,现在社会上的人,既不讲礼,又不谈乐,惟有中国的和尚,在诵经的时候,敲打着乐器,那乐声传播出来,比吹喇叭还动听些,所以中国的人世间,只有在佛教中得到一些崇高的感觉。佛教虽给予人世间的一种崇敬人世间分不开,但事实上,我国的人民仍都是善恶不辨,是非不明,天天在造恶,天天在做坏事!最奇怪的,中国文学作品里没有一部写劝善改恶的东西,很多的书本里,虽也有些写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字眼,但都不是以灵的生活做骨干底灵的文字,至于象阴骘文这类的著作,虽也可称为导人向善的文字,然总不是文学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些劝世文罢了。尤令人莫名其妙的,就是那类最坏的书——使人看了会上当的书,也在说是劝善的作品,没有灵的文学出现,怎能令人走上正轨,做个好好的国民?然而就我研究文学的经验看来,中国确实找不出一部有“灵魂”的伟大杰作,诚属一大缺憾!佛经是不谈,小说也不谈,戏剧的南方的僧人,虽也整天在努力讲经,到处弘法,劝人念佛,叫人行好事不要做坏事,或三五成群聚集一些老太婆说个把为善的故事,可是这些不但没有文学的价值,且使讲者自讲,听者自听,对方总是不明白佛经的,虽不无利益,但收效果毕竟是很少的。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佛教国,因为人民缺乏灵的文学底滋养,结果我国的坏人并不比外国少,甚至比外国还要多些;大家都着重于做人,然而着重于做人的人,却有很多简直成了没有“灵魂”的人,叫他吃点儿亏都不肯,专门想讨便宜,普遍的卑鄙无耻,普遍的龌龊贪污,中国社会的每阶层,无不充满了这种气氛。在这个抗战胜利努力建国的现阶段,不顾国家人民福利专为自私自利大发其财的大有人在,象这样卑污龌龊的国民,国家会强盛吗?
谈到中国灵的生活,灵的文学,道教固然够不上——因为他是根据老庄哲学,再渗点佛教等色彩而成的宗教,就是儒家也没有什么,唯有佛才能够得上讲这个;佛陀告诉我们,人不只是这个“肉体”的东西,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的存在,既有光明的可求,也有黑暗的可怕。这种说“灵魂”的存在,最易激发人们的良知,尤其在中国这个建国的时期,使人不贪污,不发混账财,不做破坏统一的工作,这更需要佛教底因果业报的真理来洗涤人们贪污不良的心理。中国的佛教,已宣传了将近两千年,但未能把灵的生活推动到社会去,送入到人民的脑海去,致使中国的社会乱七八糟,人民的心理卑鄙无耻,这点我们不能不引以为遗憾!而一些信佛的老公公老婆婆,大都存在着一个老佛爷会来保佑他或她的一切的观念;这样的信佛,佛学怎样推动?社会岂得不糟?而佛教又何能不衰?我们要告诉他们,佛不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老板,他不能保险你的一切!我们对于这种不正确的佛教徒,要他来干吗?根本就要打倒!
中国现在需要一个象但丁这样的人出来,从灵的文学着手,将良心之门打开,使人人都过着灵的生活,使大家都拿出良心来,但不一定就是迷信。想推动中国灵的文学,灵的生活,平常人是不容易做到的,这重任只好落在你们和尚身上,因为你们富于牺牲精神,常人做不到的,你们可以做到,常人穷奢极侈的享受,你们可以置之如敝屣,你们知礼法,能为人,有勇敢,有毅力,对佛学又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故这责任非你们来负不可;但光靠佛经来推动那还是不够的,因为佛经太深,佛经太美,令人看了就有望门兴叹之感!以我对许先生给我的佛学入门的书单现在尚未着手去念为例,就可知道佛经研究的不易,倘若给予我十年或五年的工夫去念佛经也许会懂得一点佛理,但这机会始终就没有。凭我这样研究佛学尚且感到如此困难,一般的人那就不用说了!
诸位都是研究佛学的和尚,如果能够有一二位对我今天所讲的话感到兴趣,发心去做灵的文学底工作,救救这没有了“灵魂”的中国人心,这样,可以说我讲的一点小意义发生了作用!
载一九四一年二月一日佛学月刊《海潮音》第二十二卷第二号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从他的著作中见到的,我没有与他会过面。当鲁迅先生创造出阿Q的时候,我还没想到到文艺界来作一名小卒,所以就没有访问求教的机会与动机。及至先生住沪,我又不喜到上海去,故又难得相见。四年前的初秋,我到上海,朋友们约我吃饭,也约先生来谈谈。可是,先生的信须由一家书店转递;他第二天派人送来信,说:昨天的信送到的太晚了。我匆匆北返,二年的工夫没能再到上海,与先生见面的机会遂永远失掉!
在一本什么文学史中(书名与著者都想不起来了),有大意是这样的一句话:“鲁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拟者有老舍等人。”这话说得对,也不对。不对,因为我是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也来试试自己的笔,狄更斯是我在那时候最爱读的,下至于乌德豪司与哲扣布②也都使我欣喜。这就难怪我一拿笔,便向幽默这边滑下来了。对,因为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学与思想上不便去摹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它的影响是普遍的。一个后起的作家,尽管说他有他自己的创作的路子,可是他良心上必定承认他欠鲁迅先生一笔债。鲁迅先生的短文与小说才真使新文艺站住了脚,能与旧文艺对抗。这样,有人说我是“鲁迅派”,我当然不愿承认,可是决不肯昧着良心否认阿Q的作者的伟大,与其作品的影响的普遍。
我没见过鲁迅先生,只能就着他的著作去认识他,可是现在手中连一本书也没有!不能引证什么了,凭他所给我的印象来作这篇纪念文字吧。这当然不会精密,容或还有很大的错误,可是一个人的著作能给读者以极强极深的印象,即使其中有不尽妥确之处,是多么不容易呢!看了泰山的人,不一定就认识泰山,但是泰山的高伟是他毕生所不能忘记的,他所看错的几点,并无害于泰山的伟大。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学问渊博并不见得必是幸福。有的人,正因其渊博,博览群籍,出经入史,所以他反倒不敢道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而取着述而不作的态度。这种人好象博物院的看守者,只能保守,而无所施展。有的人,因为对某种学问或艺术的精究博览,就慢慢的摆出学者的架子,把自己所知的那些视为研究的至上品,此外别无他物,值得探讨,自己的心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假若他也喜创作的话,他必是从他所阅览过的作品中,求字字句句有出处,有根据;他“作”而不“创”。他牺牲在研究中,而且牺牲得冤枉。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吧。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
学问比他更渊博的,以前有过,以后还有;象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的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吸收了五四运动的“从新估价”的精神,他疑古反古,把每时代的东西还给每时代。博览了东西洋的文艺,他从事翻译与创作。他疑古,他也首创,他能写极好的古体诗文,也热烈的拥护新文艺,并且牵引着它前进。他是这一时代的纪念碑。在文艺上,事事他关心,事事他有很高的成就。天才比他小一点的,努力比他少一点的,只能循着一条路线前进,或精于古,或专于新;他却象十字路口的警察,指挥着全部交通。在某一点上,有人能突破他的纪录,可是有谁敢和他比比“全能”比赛呢!
也许有人会说:在文艺理论方面,鲁迅先生只尽了介绍的责任,并未曾建设出他自己的有系统的学说;而且所介绍的也显着杂乱不纯。假若这话是对的,就请想想看吧,批判别人的时候,不是往往忘却别人的努力,而老嫌人家作得不够吗?设若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不是应当看看自己,我们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创作、翻译,同时并作,象鲁迅先生那样,我们的成绩又能有多少呢?我们就是对于一位圣人,也应不客气的批评,可是我们也应当晓得批评不仅是发威,而是于批评中,取得被批评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励。鲁迅先生能于整理国故而外,去介绍,去翻译,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一个人的精力与天才永远不能完全与他的志愿与计划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这苦痛是越来越深,而杀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鲁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远不屈不挠,不自满,不自馁。鲁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后起者也能死而后已的继续努力。抓住一位英雄的弱点以开心自慰,既无损于英雄,又无益于自己,何苦来呢!
还有人也许说,鲁迅先生的后期著作,只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假若他能闭户写作,不问外面的事,也许能写出比阿Q更伟大的东西,岂不更好?
是的,鲁迅先生也许能那样的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可是,那就不成其为鲁迅先生了。希望鲁迅先生去专心著作的人,虽然用着惋惜的语调,可是心中实在暗暗的不满意!不满意他因爱护青年,帮忙青年,而用去许多时间;不满意他因好管闲事而浪费了许多笔墨。
我不晓得假若鲁迅先生关上屋门,立志写伟大的作品,能够有什么贡献;我不喜猜想。我却准知道鲁迅先生的爱护青年与好管闲事是值得钦佩的事,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奋斗的怒火,去管闲事。是的,先生的爱护青年,有时候近于溺爱了;可是佛连一个蚂蚁也爱呢!母亲的伟大往往使她溺爱儿女;这只有母亲自己晓得其中的意义,旁观者只能表示惋惜与不满,因为旁观者不是母亲,也就代替不了母亲,明白不了母亲,自己不是母亲,没有慈心,觉得青年们都应该严加管束,把青年们管束得象羊羔一样老实,长者才可逍遥自在的为所欲为。为长者计,这实在是不错的办法。可是,青年呢?长者的聪明往往把“将来”带到自己的棺材里去,青年成了殉葬者。鲁迅先生不是这样的长者,他宁可少写些文章,而替青年们看稿子;他宁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们掏钱印书,他提拔青年,因为他不肯只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们活埋了。这也许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点傻气。
至于爱管闲事,的确使鲁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他的不留情的讽刺讥骂,实在使长者们难堪,因此也就要不得。中国人不会愤怒,也不喜别人挂火,而鲁迅先生却是最会挂火的人。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会老老实实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笔时时刺着那些不会怒,不肯牺牲的人们的心。在长者们,也许暗中说句:“幸而那个家伙死了。”可是,我们上哪里去找另一个鲁迅呢?我们自惭;自惭假若没有多少用处,让我们在纪念鲁迅先生的时候,挺起我们的胸来吧!
只写了些小品文吗?据我看,鲁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我敢说,他的学问限制不了后起者的更进一步,他的小说也拦不住后起者的猛进直前。小品文,在五十年内恐怕没有第二把手,来与他争光。他会怒,越怒,文字越好。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来。他的旧学问好,新知识广博,他能由旧而新,随手拾掇极精确的字与词,得到惊人的效果。你只能摘用他所用过的,而不易象他那样把新旧的工具都搬来应用,用创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离缩短,而成为他独有的东西。他长于古文古诗,又博览东西的文艺,所以他会把最简单的言语(中国话),调动得(极难调动)迭宕多姿,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象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只写了些短文么?啊,这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的,文艺建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