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470

  院子里又是一片哄笑声。
  ……
  聊过一阵,吴世恭又开始考虑起汝宁军以后的安排。这次俘虏的左良玉部官军和农民军数量可不少,武昌城内的李定国部还有可能会投降汝宁军。因此,汝宁军将在此中择优改编出一支辅助性的二类部队。
  
  第844章
苦恼的薛永利
  
  吴世恭准备等此战结束以后,就把迟明和黄定都放下去做统兵军官。可这么一来,自己亲兵队的主副统领又要空缺了。
  吴世恭立刻想起了一个人选,就是现在童子营的统帅——魏锋。不过这位在自己内宅长大的义子,从忠诚来看绝对没有问题,就是岁数确实太小,才十六岁出头。吴世恭还是有些不放心,最多把他安排为副手再培养几年。
  吴世恭又想了一圈人选,最后决定要启用薛志农。山川司虽然很重要,但现在也已进入了稳定期。而薛志农如果一直在情报圈子里转,他就只能老死在山川司司长的岗位上了。
  可对于这批最早跟随自己的人,吴世恭还是想要给他们机会。就这么决定了,让薛志农成为亲兵队的统领吧!让他到自己身边多学习一些文治武事,以后无论在军中发展,还是到地方为官,都能有个上升空间。
  不过这样的长期围城,也让人感到特别无聊。想好了亲兵队正副统领的备用人选,也总算让吴世恭放下了一件心事。
  而现在的汝宁军又不能抽出围城的部队去支援菏泽、徐州的薛永利部,因为一旁的左良玉部还在虎视眈眈呢;张献忠的大西军也未跑到很远的地方,随时可能来个回马枪;还有就是凤阳的明军,虽然到现在为止他们一直在按兵不动,但总是让人有些顾忌。因此,汝宁军还要在武昌城维持有足够的兵力,要对附近的敌军和友军进行威慑呢。
  不过这样一想,也把吴世恭的思路给打开了。是否能从汝宁调来一些新兵部队,再从武昌城交换一些主力北上支援呢?仔细地考虑了一番以后,吴世恭觉得这想法确实有可行性。
  不过北上支援的部队,如果要走直道,那就一定要通过凤阳。所以事先与凤阳官府打好招呼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时候的吴世恭就想起了阮大铖,要通知阮大铖给其好友——凤阳巡抚马士英去信。再加上吴世恭和凤阳副将燕定山私下里的交情,应该借道而行还是能做到吧!不过这事宜早不宜晚,得趁早安排些人去跑腿去。
  不过就这么围着武昌城,真让人感到有些无聊,于是无聊之极的吴世恭突然大声吩咐道:“通知炮队,让他们向城中放上几炮。”
  ……
  真令人烦恼啊!武昌城的僵持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打破啊!
  “当当当——!”,鸣金声响起,汝宁军和清军都不约而同地后撤归阵。虽然今天又是激战了一天,但阵中倒下的尸首才二百多,这就可以看出,这场“激战”中有多么的水分了。
  薛永利紧皱着眉,看着清军的后撤。今天已经是第六天了,可汝宁军还是未击退对面的清军,薛永利这些天都感到燥热上火,嘴角边都发出些小水泡了。
  当二月初二日,薛永利率领汝宁军四个镇,近六万兵马赶到巨野县时,遇上了多铎的二万清军偏师。之后双方立刻展开部队进行了交战。可是面对着一路平推上来的汝宁军,清军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势,他们维持着与汝宁军的缠斗,却总不与汝宁军发生全面大战。
  既然此次清军入关的目标之一是汝宁军,他们当然分析过汝宁军的战术打法。在出征之前,皇太极曾搜集了汝宁军以往的战例,并且召见了大量与汝宁军作战过的清军将士,仔细地分析过汝宁军的优缺点,就是要寻找到击败汝宁军的打法。
  到了最后,皇太极他们就发现:如果与汝宁军正面交锋,清军确实难以占得上风。可是汝宁军却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机动性太差。
  显而易见,此时汝宁军的火器战术是学习同时代西方火器方阵的。他们都脱胎于当时闻名遐迩的西班牙方阵,应该是当时一种比较先进的火器战术。可是这种火器战术就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完全没考虑到东西方的作战环境。
  在西方,因为城堡林立,各个封建领主的领地也较小,所以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两军很容易发生会战。而在这时候,步兵也只需要考虑怎样应付敌军骑兵的冲阵,不需要考虑敌军骑兵的大范围转移。因为一来没有大范围转移的空间,二来敌军总要防止自己后方的城堡安危,所以骑兵的高速机动和步兵的慢速运动,就不再是什么大问题了。
  可是东方的作战环境却截然不同。
  首先,清军的每次出动,都是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骑兵。而在西方的战争史上,根本没有面对如此庞大的全骑兵集团的战例,因此也不可能发明出什么相对应的战术了;其次,在广阔的东北、华北平原和西北高原上,清军的骑兵集团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机动,绕过中原军队防御的重点地区,寻找薄弱地点突破,以达到避实就虚。而对此战术,中原军队却是很难应对。不见得沿着长城摆放好一长排火器方阵,就等着清军来进攻?
  最后,清军入关以后,是完全在敌占区作战的,根本无需顾忌自己在辽东的城池,也可以就地抢掠,不需要顾忌自己的粮道补给。再加上明军都龟缩在城池中一心自保,没有任何军队敢主动出击,所以清军更不需要顾忌自己的后路。这么一来,清军完全可以绕过严阵以待的汝宁军,不与汝宁军的主力交战,只是去攻打汝宁军难以照顾到的地区和城池。
  而薛永利面对的多铎部,根本就是清军的一支偏师,他们本来的目标就不是要击溃薛永利部汝宁军的,只是要把薛永利部拖延在原地,等到皇太极的清军主力突破了徐州以后,绕过微山湖,再两面夹击这支汝宁军的主力。
  可是薛永利部却丝毫不敢放松,他们要控制住从黄河至微山湖的这条通道,不敢让多铎部的清军突入到河南腹地。所以面对着二万清军,薛永利也不敢调动太多的部队去徐州。
  
  第845章
判断错误
  
  然而令薛永利更为苦恼的是,每当薛永利下令汝宁军全军向前,准备与清军决战时,多铎总命令清军后撤,躲开汝宁军的进攻。
  因为汝宁军要维持步兵方阵的完整性,所以追击的速度总比不过清军的骑兵。再加上汝宁军也不敢追击得太过深入,毕竟菏泽与徐州之间隔着一个微山湖,薛永利害怕照应不到在徐州的部队,所以现在的薛永利就打得相当难过。
  “利爷!今晚要夜袭吗?”楚格问道。
  “算了”薛永利想了一下,摇了摇头道,“儿郎们这些天都辛苦了。对面的鞑子又像是牛皮糖一样,不知道还要沾着多长时候,暂时还是不用险招了。”
  “草!这鞑子打又不打,退又不退,看起来要和咱们耗上了。”楚格接口骂道。
  “你说什么?”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薛永利的警觉。
  “没……没什么啊!就说鞑子和咱们耗上了。”楚格又把话重复了一遍,一脸的不明所以。
  “姥姥!”薛永利立刻反应了过来,“这次鞑子入关是对着咱们汝宁军的。没想到咱们的面子可够大的!快些派人去湖广告诉姑爷。楚格!你也带着你的飞马镇援驰徐州。玛德,老子差点被鞑子给骗了。”
  对于清军的此次入关,汝宁军上下都以为还是和往常一样,无非是攻陷些富裕的城池,俘掠大量的财物、人口和牲畜回辽东。
  而清军的表现也确实如此。他们进入山东以后,连克山东州县,并且攻陷了鲁王居住的兖州,鲁王朱以派及东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邱王等一批郡王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而清军也获得了大量的缴获。
  针对清军入关抢掠这个目的,汝宁军才会在菏泽与徐州这两地拦截清军入豫。因为菏泽是黄河和微山湖之间的通道,徐州是微山湖和洪泽湖之间的通道。只要扼守住了这两地,清军就不能进入到河南腹地。
  因此,汝宁军本来的战略也是消耗拖延,准备拖延清军那么一、两个月,等到北方河流开冻,清军总是要回返辽东。而且清军在汝宁军面前碰壁以后,他们很可能转向进入鲁南和苏北地区,不再做进入河南的打算。毕竟清军是来抢掠的,不是来和汝宁军怄气的。
  可看到清军现在的表现,薛永利突然明白清军确实是针对了汝宁军。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是几名强盗闯入了一间仓库,他们被仓库的保安发现了。可是那些强盗非但不逃,反而死死纠缠住保安。那么这些强盗肯定是想寻机把保安打倒,并闯入仓库抢东西。
  可是这么一来,原先汝宁军的部队安排就出现了问题。如果知道清军针对的是自己,汝宁军绝不会制定北守南攻的战略。吴世恭也不会把大部分主力调到湖广,反而是要集中全军主力与清军作战。
  而到了现在,薛永利只能盼望着:书墨的归德镇能堵住徐州的通道。而吴世恭也快些率领主力北返,先解决掉清军——这一眼前最大的敌人。
  而在武昌城的吴世恭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也是大吃一惊。于是他毫不犹豫,先让薛勇的蛟击镇,向着徐州急赶了过去。可是还没等汝宁军撤掉武昌城的包围,全军援驰徐州,没想到临近的左良玉却又来了个“惊天动地”。
  虽然连连丢失了襄阳、武昌等大块地区,但平贼将军、援剿总兵官左良玉所部,依然是当时明朝在长江中游一带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按照兵部的册籍,左良玉部只有二万五千人,在一镇所统辖的兵马中已算是数额极多了。但由于左良玉在多年同农民军的周旋中善于保存实力,又努力招降纳叛扩充队伍,这时候的实际兵力其实已经达到二十万人。
  这不但远远超出了一般总兵辖军的数量,甚至比任何一个相当于战区司令的督师或总督所能实际调遣的兵力还要多得多。
  如果江河日下的大明朝,还有这样一支由一个将领统一率领的,又颇具战斗力的大部队,本来应该是一件幸事。可惜的是,这支部队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已充分军阀化了,成了左良玉的私军,根本不听从朝廷调遣。
  由于朝廷供应的粮饷不足十分之一,左良玉军长期以来靠搜括掠抢来维持,因而走到哪里都被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左军残害乡民甚于贼匪,对此朝廷并不是不知道,但从来是睁一眼闭一眼,很少过问。
  崇祯皇帝和大臣们所希望的无非是这支不费朝廷太多粮饷的大部队,能够在关键时刻抵御住农民军的冲击,为朝廷效力。但真到大敌当前的时候,左良玉却惯于坐视不顾或不战而逃。
  当初开封被围,朝廷为了能利用左良玉的兵力,特地启用了早年曾赏识提拔左良玉,对左良玉有大恩的原任户部尚书侯恂,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南、河北军务,统辖各镇援剿官兵,以为左良玉总会比较听话一点。但侯恂檄调左良玉部北上援救开封,左良玉却只派了五千人前往,同时以粮饷不继的理由要挟朝廷,主力部队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据点襄阳。
  之后张献忠的大西军进攻襄阳,左良玉稍稍抵挡了一下,又把襄阳附近焚抢一空,然后率军向东逃窜。这支恶劣甚于土匪的二十万大军先逃到武昌,又顺江向东而下。武昌居民在蛇山上见到左军东去,都欢呼:“左军过矣!”,庆贺新生。
  逃离了襄阳据点的左良玉军真成了一批无所顾忌的匪徒,不但所过之处烧杀掠抢,甚至公然攻打闭门不纳的州县,完全变作了一伙反叛。
  三月,左军已经到达芜湖附近,声言要到南京筹措军饷,吓得南京陪都乱作一团,急忙派兵陈师江上,准备防御左军。后来还是正在湖口的新任左都御史李邦华对左良玉反复劝诱,又让安庆巡抚拿出十五万两库银作为军饷,左良玉才让部卒们稍微安定了一点,驻军于安庆、池州一线。
  对于左良玉军的这次变乱,崇祯君臣们竟然连声讨的勇气都没有了。后来李邦华到京后向崇祯皇帝建议:把变乱之罪推到左良玉的一个下级部将王允成的身上,因为此人所部劫掠州县最为猖獗。
  而崇祯皇帝也深知,左良玉还要依为干城,不能惹;而且实力雄厚,也惹不起。只得忍气对左良玉“戢服变乱”嘉奖了一番,要他把“首恶”王允成斩首以维护朝廷的面子。可左良玉却连这点面子也不给,仍然把王允成留在军中,继续我行我素。
  而在此次事变中,侯恂仓皇逃到了吴世恭军中。虽然侯恂知道左良玉不会把他怎么样,可是谁也不愿意抱着这样一个“火药桶”睡觉。而这时候的吴世恭和侯询也都不知道,左良玉是否是真的造反。于是汝宁军立刻向着左军的方向进行了布防。
  等到李邦华安抚左良玉的消息传至武昌以后,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可到了这个时候,吴世恭却惊讶地发现,书墨在楚格、薛勇这两个镇的支援下,竟然防住了清军的入豫(后文详叙)。因此,吴世恭索性咬着牙继续围困武昌城,一定要彻底干掉李定国这个小子。
  而此时的大明朝非但无力对付境外的清军和境内的造反农民军,而且无力对付自己营垒内部的军阀势力。左良玉只是军阀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罢了,其他各处握有实力的总兵们,如汝宁的吴世恭、宁远的吴三桂、山东的刘泽清等人,甚至作为文官的余子琏,实际上都已经成为一方的军阀。朝廷对他们只能小心拢络,而他们对朝廷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情况决定态度。
  而崇祯皇帝自己也弄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堂堂的天子、朝廷竟堕落到要看几个粗鄙武夫的眼色行事了。但为了大局,眼色仍然要看。这是一种十分痛苦的无奈,崇祯皇帝所能想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从朝廷派遣有威信、有胆略的得力大臣到前线督师,切实辖制诸军,与“流寇”进行一番决战。
  可是自从杨嗣昌故去,洪承畴陷于清朝,这样的得力大臣实在太难寻觅了。崇祯皇帝把朝中大员们扳着指头算了一遍,觉得只有内阁大学士吴甡还算差强人意。吴甡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作过河南、陕西的巡按御史和山西巡抚,在任期间正值“流贼”蜂起的时候,他办事较为得力,朝野口碑多认为他是剿“贼”的干练之才。正是由于有这方面的才能,他自崇祯十一年起被任用为兵部侍郎,对于全国的军事形势和各部队情况十分熟悉。
  在崇祯十五年,崇祯皇帝特地提升吴甡为辅臣,主要也是为了在内阁中有一个通晓军事的顾问。比起杨嗣昌、洪承畴来,吴甡虽然要逊色一筹,但论资历、地位、威望和能力,他也要算一个不可多得的人选了。
  
  第846章
大怒大悲
  
  当襄阳、武昌等地接连失陷和左良玉部作乱的消息相继传来以后,崇祯皇帝决定由吴甡以辅臣的身分前往湖广督师。他在召对廷臣的时候流着泪对吴甡说:“卿多年在匪患猖獗之地任职,有战守韬略,可去湖广为朕督师。”
  此前,除了崇祯初年的孙承宗和后来的杨嗣昌以外,督师大臣一般顶多挂兵部尚书衔,很少由内阁大学士直接担任。所以这次任命阁臣督师,可以看出崇祯皇帝是相当郑重的。
  但吴甡对于这个任命却十分不情愿。他知道如今天下大势已去,官军很难节制,而“流寇”则根本没有可能剿灭。既然注定了不可能成功,出去督师就等于出去送死,不是死在农民军的手里,就是失败后被皇帝处死,或是像杨嗣昌那样死得不明不白,死后还要留下一世的骂名。
  但身为大臣,吴甡又不能不为君王效命,强不可为而为之。他在接受任命后提出:一要有精兵三万由自己亲自统辖;二应先沿运河南下到南京,再相机溯江而上,进可讨贼,退可保卫南都及江南富饶之区。
  应该说,吴甡提出这两点要求并不过分。毕竟当时清军还在徐州、大运河地区作战呢,吴甡南下时很可能遇上北返的清军大军。
  可是在崇祯皇帝看来,这却是吴甡有意避重就轻,推诿迁延的借口。他在同阁臣们面议此事的时候很不高兴地说:“京畿正在对鞑虏用兵,三万精兵哪能仓促间集中起来?何况南京远在下游,何至于现在就去退守?”
  可吴甡却回答说:“左良玉骄横跋扈,当年杨嗣昌督师,连下十道号令,他一兵不发。更有吴世恭卧虎在侧。臣才能不如杨嗣昌,而左良玉目前势力又大于当年。臣手中无兵,不能节制,只会损害朝廷威严。由襄阳顺流而下,极易攻至南京,因而应该兼顾,并非退守。”
  而崇祯皇帝对吴甡所说也无法驳斥,只得先让兵部速议发兵,但心中却对这个吴甡极为不满。国事危急,竟然连大臣也不用命了,这让他心里一阵阵地怒火中烧。
  不过说到这里,就可以看出一点奥妙,崇祯皇帝和朝廷其实已经把侯恂完全给抛弃了。至于为什么不撤了侯恂的官职,只是朝廷妄想以他来节制住吴世恭和左良玉罢了。
  还好在此时,另一位辅臣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这让崇祯皇帝的心情才好转了一点。
  那就是首席大学士周延儒。按照清军入关的习惯,只要等到四月初,清军在饱掠结束以后,就会回师关外。而在回师途中,清军将会再一次路经京师附近。尽管崇祯皇帝和朝臣都知道清兵这次抵近京城大概只是过路,却还是不免紧张起来。
  而一向精明的周延儒深知清兵将会带着大批俘获的人口辎重,肯定无心再战,主持这次京师防卫的军务决不会吃什么大亏,而且只要把清兵安安稳稳地送出长城以外,就可收到驱除敌寇,捍卫朝廷的大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