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470

  而在崇祯十六年正月上旬,秦军重占运城。孙传庭左右的谋士就提出建议:不要急于冒进,应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先以运城为基地,修复城堞,招徕流民,开屯田,储粮草,这样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待时机成熟时再进取太原。
  可是孙传庭终畏朝命,不敢逗留,还是领兵向北进发。为了保证军需,孙传庭严令由四周各府、县协解粮草,而地方官催逼甚急,逼死、累死百姓甚多。
  而李自成见孙传庭部来势凶猛,便故意示弱,只派出小部队稍加阻击随即北撤。秦军轻而易举地直打到闻喜县。而这意外的胜利也使孙传庭信心变得膨胀了起来。
  当然,孙传庭搜罗的那些各色部队也都是原形毕露,他们沿途滥杀居民,斩级计功。而孙传庭也对此种杀良冒功行为是不闻不问,反而向朝廷报捷说:“贼闻臣名皆溃。臣誓清山西,不以一贼遗君父忧。”
  于是崇祯皇帝得报大喜,欣欣然把孙传庭的报捷书交由朝臣传阅,并梦呓般地叫嚷:“贼灭亡在旦夕!”甚至还急不可耐地面谕吏、兵,工三部:“督师驻兵晋中,屡报战胜,土寨多已招安。各镇、抚宜整旅渡河,星速赴任。规避不前者飞参重治。一面招抚流移,开垦荒芜;一面修复城池,安插民众。仍饬河北各府输輓粮草,接济督师,河南附近地方派运不得迟误,功收万全。通侯之赏,断不少靳。”
  看起来,崇祯皇帝已经被这久违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了。他似乎已经开始准备给功臣们加官论赏。但兵部尚书冯元飙却忧心如焚地顿首说:“贼故见羸以诱我师,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无忧。”弄得崇祯皇帝是大为扫兴,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此次的孙传庭也吸取了以前几次官军被了农民军挖沟围杀的教训,更为了抵御住闯营那人数众多的骑兵,他就采用了戚继光流传下来的偏厢车战术。
  在出陕之前,秦军打造了大量的大车,征募了大量的骡马。而骡马不够,就征用了大量的民夫,要用人力来拉车。并且还在大车上装满了粮草,要对李自成的顺军采取步步逼进的战术。
  因此,秦军的这一路也就变成了血腥的一路。只要见到百姓,年轻的男子全部征用为民夫,女子充为营妓,而年老的就砍了首级冒做军功。所有的粮草财物也全部搜刮。完全就是丧心病狂。
  
  第842章
秦军覆没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秦军,李自成的顺军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当孙传庭的秦军开到襄汾的时候,袁宗第率军一万五千阻截秦军。在首日的激战中,顺军未能突破秦军的偏厢车阵,在损失了千余人以后败退了下去。在第二日,顺军的一名营校率几百人临阵投降,造成顺军阵脚大乱,在一番追击后,秦军完全击溃了袁宗第部,斩杀、俘虏顺军超过了近四千。顺军的首支阻截部队大败而归。
  接着在正月十八日,秦军兵至襄汾县城,顺军都尉李养纯率军三千投降,打开了临汾城的门户。十九日,抵临汾城下。李自成任命的宝州牧陈可新、州判姜鲤组织百姓据城抵御。
  二十二日晚,有城中乡绅领二百八十八人私自出城投降,城遂破,诸军蜂拥入,城中鼎沸,火光照若白昼。陈可新、姜鲤等均被捕杀。而孙传庭从投降的二百八十八人中,择二老者,命其一一指名,不能名者十余人,疑为贼,皆斩之。而对其他城中百姓,更借口“为贼固守”,全部杀光。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屠城。
  而秦军的一支偏师,也于二十二日夜攻占浮山县城,他们也借口顺军老营曾留在该县,将全城居民屠戮殆尽。
  战斗到了现在,入山西的秦军是连连获胜,这群临时捏合起来的部队也逐渐有了信心。更因为李自成的顺军主动示弱,他们都认为顺军不过如此,骄横之气也都是油然勃发。
  而到了此时,无间道——丘之陶也认为时机已到,他利用自己的兵政府侍郎的职务,向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李自成发出伪造的情报,谎说保定的京营官军已从东面进攻太原,后方形势危急。
  可当丘之陶的假情报一送到,李自成立即派人把他叫来,接着拿出了孙传庭的回信揭穿了他的内奸面目,并处以死刑。
  消弭了内部隐患以后,李自成的顺军开始全面迎战。
  二月初四,顺军与秦军接战于汾西县。顺军初战失利,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但这也是清军此次出陕作战的回光返照了。
  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距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又值开春化冻,道路一片泥泞,秦军的粮车进展缓慢,前线的士卒和马匹饥瘦不堪。
  这时候就有人劝说孙传庭回师就粮,可孙传庭却回答说:“师已行,即还亦饥,不如破汾西县就食。”
  也许是皇命难违,也许是孙传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但孙传庭心知肚明:这样一支临时捏合起来的秦军,不利用现在的连连获胜,一鼓作气冲杀到太原,那秦军以后对顺军的作战,就再也寻找不到这样的好机会了。
  可是汾西县本是个又小又穷的县份,秦军破城后只抢到几百匹骡马,几万士卒很快就吃用殆尽。而李自成见秦军深入绝地,一方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秦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带着一万多名骑兵由间道抄到秦军后方,在洪洞县龙马乡地方切断秦军的粮道,要对秦军展开绝杀。
  孙传庭闻讯大惊,部下也军心不稳。李自成却在此时用大牌写下战书,指定日期约秦军决战。而孙传庭无计可施,他命总兵秦翼明留守军营断后,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兵分路撤退,企图打通粮道。
  而秦翼明部下的士兵看着陕西兵撤回迎粮,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都愤恨不平,拒绝服从命令,纷纷跟在陕西官军后面乱跑。秦翼明派亲兵斩杀阻拦,却不能止。最终因为军心难违,只好随部众回撤。
  孙传庭部署的阻击部队这一逃,顺军即乘势发起总攻,秦军部伍大乱,遂全线崩溃。总兵白广恩所统偏厢车营士卒为了逃命,解下拉车的马匹骑上就跑,偏厢车翻倒倾轧,道路也被堵塞,更是造成了秦军的溃散不堪。
  顺军铁骑腾越而过,奋勇直追。步兵则手持大棒猛击官军,中者头部与头盔俱碎。秦军大败,死亡四万余人,甲仗马骡数万,尽为顺军所有。其余缴获、俘虏、逃散者不计其数。
  在短短的十天内,秦军丢失了所有的胜利战果,溃逃近五百里。孙传庭和总兵高杰收集散亡士卒数千骑渡过黄河,经大荔县绕到潼关。总兵秦翼明也领着残兵败卒奔往潼关。
  而此次汾西大败,使得大明朝所留下唯一的“精锐部队”——秦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以后,西北地区就没有能挟制住农民军的大明部队了。
  接着,李自成趁着孙传庭喘息未定,于二月十九日率大军三十万直逼潼关。而此时在余子琏的一番经营之下,在河南府的黑云军也已扩军至三万多。不过他们也不敢与士气正旺的顺军交战,只龟缩在洛阳城内,任由顺军自由行动。
  而当孙传庭山西大败的消息传至朝廷以后,崇祯皇帝是惊怒不已,他也把战败的责任统统推到了孙传庭身上:“谕兵部曰:传庭轻进寡谋,督兵屡溃,削去督师尚书,以秦督戴罪收拾余兵守关,图功自赎。如纵贼入秦,前罪并论。”
  接着崇祯皇帝又耽心顺军万一置孙传庭于不顾,东向直取京师,所以“复谕兵部令晋、豫、保、东四抚,各整兵马,亲驻河干,协力堵御,不许一贼窥渡”。
  不久以后,朝廷又下令升白广恩为援剿总兵官,挂剿匪将军印,拨给兵员三万,希望以不次之赏使这个败军之将感激用命,同孙传庭一道固守潼关,保住陕西。
  而这一连窜的谕令也无非是垂死挣扎,因为李自成根本不给残余秦军以喘息的机会。虽然此时退据潼关的官军残部尚有兵员四万,不过都已是惊弓之鸟,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了。
  二月末,顺军逼近潼关。孙传庭令总兵白广恩部扎营于关城外通洛川,总兵高杰部扎营于南门外西山头,他自己驱使城中壮年男子守城。
  三月初三日,顺军自陶家庄进抵官坡,奋勇冲击。高杰部不战而走,向西逃窜。白广恩部抵敌不住,也望风而溃。由于官军士卒的妻子都居住在关城里面,士卒们争先恐后地逃进关城,保护住自己的妻儿家人夺门而出。有的士兵急于入城,用刀劈开南水关栅栏。顺军尾随而进,趁势占领潼关。而孙传庭和监军副使乔元柱在混乱中被杀。
  如果有去过潼关的朋友,看到潼关的地形,就知道什么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现在的崇祯朝内,农民军几次打破潼关,宛若此地是无人之境。真是关城虽险,无勇卒即无险地也。而潼关一破,通往西安的门户就打开了。
  接着李自成留马世耀镇守潼关,统兵继续前进。当顺军到达渭南时,知县杨暄籍子弟乘城固守,想要负隅顽抗。可是本县举人王命诰却开门迎接顺军入城。
  三月初七日,李过所部前锋攻克临潼县。次日到达西安城下。由于陕西官军的精锐已被歼灭,西安城中的守御力量十分薄弱,地方官员留下途经西安的五千名四川兵协助防守。
  而作为客军的川兵没有粮饷。西安城内的官员们劝说秦王朱存枢拿出点银钱赏赐给士兵,借以鼓起士气。可此要求却遭到朱存枢的断然拒绝。反正这屡次三番的事,证明了明朝藩王确实都长着个猪脑袋。
  于是守城副将王根子大为不满,决定投降顺军。他写好约降信射到城下,大开东门迎接顺军进城。三月初八日,李自成顺军占领了古都西安。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按察使黄炯被杀,布政使陆之祺等投降。顺军立即着手安民,下令不得妄杀一人,误者将吏偿其命。于是迅速稳定了西安的局势。
  而袁宗第、白鸣鹤、蓝应诚等人统率的顺军右营十万,也于三月初九日进抵陕西商州,十二日攻克该城,处死驱民抵抗的明商洛道黄世清。十四日,占领洛南县。胜利地同李自成所统主力会师于西安。
  而在占领西安以后,李自成立即部署扫除大明朝在西北地区的各个据点,他们兵分三路:李自成亲率由李过所部后营和刘芳亮所部左营组成的大军,向北追击明总兵高杰部官军,夺取陕北;田见秀率部南下汉中,追击明总兵高汝利部,打通南下四川的孔道;刘宗敏、贺锦、袁宗第等西向追击白广恩部官军,攻取宁夏、甘肃、西宁等地。
  而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的时间内,李自成的顺军就掀起了狂潮般的西北攻势。
  而相对于李自成顺军的一路狂飙,吴世恭的汝宁军却是步步艰难。先不提面对优势清军的薛永利部,首先说说赶赴武昌的八万汝宁军。
  当汝宁军在吴世恭的指挥下,相当顺利地包围了武昌城以后,突然发现武昌城已经变成了盘桓在自己面前的一个硬钉子。
  李定国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张献忠断后的命令,放弃了城外一切要地,把全部军队撤入了武昌城内。他们就要利用武昌坚城高墙和城内可供应全城军民一年多的粮草,加紧战备,就要在此地拖住汝宁军的步伐。
  
  第843章
武昌城困境
  
  二月的武昌依然阴寒,可吴世恭所待的小院内,已经有燕子来筑巢。虽然兵祸来来去去,可武昌城外的民房却没什么损毁,这也就说明,以前在武昌没发生什么激战。
  可是现在,大多数民房却保不住了。汝宁军为了攻城,把靠近城墙的民房都拆毁了,还学着清军在锦州、农民军在开封的模样造了一座城外之城,挖了好几道壕沟,垒砌了好几道土墙,把武昌城就这么团团的围困了起来。
  不过整个工程的工程量倒也并不大,五、六万人干了几天功夫就建造出个模样了,毕竟武昌是两面临水,水面上都可以由炮舰来封锁,汝宁军只要困住陆路的这两边就行了。
  可这么一来,再加上大营的修建,城外的民房就没留下几间,所以吴世恭能有个小院住,已经是挺不错了。
  而现在武昌城的战斗,陷入到了汝宁军最不愿意见到的长期围困战中去了。
  虽然被围在武昌城内,李定国的大西军才二万出头,可听闻官军来剿,遗留在城内的二十余万百姓立刻是同仇敌忾。他们动员出青壮男女,日夜打造兵器,凭着武昌城高耸坚固的城墙和城内充足的粮草,誓与武昌城共存亡!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这时候官府的名声有多么的低劣,官军的危害有多么的巨大,武昌城内的百姓已经认为汝宁军与左良玉部是一丘之貉,他们绝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死交由官军来掌握,就算是背个造反的名声也在所不惜。
  对此结果,吴世恭他们也只能摇头苦笑了。怎么样劝降都没有用,城内的百姓都认为:一旦破城,就将面临屠城。这官军的信誉度在左良玉之流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百姓们心目中,成功地下降到了“绝对零度”了。
  而李定国的“革命意志”也相当坚定。李定国作为大西军的高层,当然知道的东西就多一些。他也明白:只要自己投降献城,那吴屠夫是不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二万兵马怎么样的,最多也就是一个软禁在汝宁的下场。可是城内的百姓,那就凶多吉少了。什么都能骗人,就是绰号不会骗人,谁让城外的吴总兵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吴屠夫呢?也不要说,吴世恭在这里也是够冤的。
  还有,李定国也知道北方李自成的顺军现在是风生水起,辽东的清军也再次入关。他就是要等到汝宁军顶不住北方的压力,主动撤军,为武昌城内的军民觅得一线生机。
  不过说心里话,跟随着张献忠时间长了,李定国做事也变得现实了许多。他并不反对投降,只是要争取一个较好的条件。除了要保住城中百姓的安危以外,李定国还认为:一兵临城下就投降,那投降的条件也肯定并不怎么样。等到城外吴屠夫多碰几次硬钉子以后,就能谈个较好的条件,毕竟吴屠夫在江湖上守信的名声还算是不错的。
  而武昌城作为湖广重镇,城厚过三丈,城高超五丈,根本不是火炮能在一朝一夕敲开的。再加上城内大西军的军民众志成城,如果硬攻,一定会有巨大的伤亡。为此,汝宁军也只能采取最花费时间的困城战了。
  “怎么?城里还是没有回音?”吴世恭问迟明道。这问话现在变成了吴世恭每天的例行公事了。
  见到迟明摇了摇头,吴世恭也只能长叹一声,他接着吩咐道:“再没有消息,就跟城里说一声……”
  说到这里,吴世恭就犹豫了一下,接着改口道:“算了,咱们的条件绝不能降低。注意多与徐州的薛司长联络,只要他们有事,我们这里情愿放弃武昌,全军往北,也不能答应城内的条件。没想到那个李定国,还真是个人物啊!”
  吴世恭的犹豫不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只要解决了武昌城,汝宁军起码能抽调五万以上的兵马至徐州和菏泽地区,完全能堵住清军进入河南,所以吴世恭就想早一些从武昌城脱身。
  而对于汝宁军的招降,武昌城内的李定国也不是没有回应。不过他就提出要依照谷城例,要维持住大西军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只是在名义上归降朝廷,不接受汝宁军全面改编的条件。
  可是吴世恭绝不会接受这样一支独立之军。要不然,天天派兵看管还不算,还不能放手围剿,毕竟从名义上来讲,那支农民军还是归降于你的,想围剿还需要寻找到一个借口。那有多麻烦啊?
  还不如见事不可为,索性放跑武昌城内的农民军。以后见面时,照样可以放手攻打,没有了任何心理负担。
  百无聊赖中,吴世恭又开始逗趣迟明了:“明子!这次回家以后,你可要娶个媳妇了。”
  “这事不急,都没时间相亲呢。等天下平定以后,再让大人做主,给小人成个家。”面对吴世恭常用的话题,现在的迟明也算是应对自如了。
  “别算计着我了,我又不是媒婆。”吴世恭笑着拒绝道,“等回去以后和杨狗蛋家的说一声,让她给你找个合适的。不过那杨氏估计会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松那小妹看起来是逃不掉了。”
  吴世恭的话立刻引起院子里的人一阵哄笑。
  “不用这么急吧!”一说到实际处,迟明依然扭扭捏捏了起来。
  “你不急,你妹子总急吧!再拖就变成老姑娘了。要不然,小定可要双脚跳了。”吴世恭接着开玩笑道。
  一见战火惹到了自己身上,黄定连忙分辨道:“别!大人!我可和迟家妹子没有私情。”
  “有没有私情咱们也不知道!反正让迟丫头自己定。如果她点头了,你也跑不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