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70

  一个就是朱元璋的权力欲望特别的强烈。其实在任何朝代,皇帝和大臣们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总是产生了很多矛盾,朱元璋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明朝开国以后,国内局势刚刚的稳定,朱元璋就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功臣的运动。他乘着这机会,取消了“宰相”这个文官中的最高职位,让文官集团群龙无首;他又大批的株连屠杀武将勋贵,让勋贵集团不成气候。于是,朱元璋就完全地掌控了朝堂上的权力,让大伤元气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互制衡。最后,朝堂上的大小事务完全由朱元璋一人决定。当然,这种执政的方法是建立在朱元璋是个皇帝中的劳模——这个基础上的,因为朱元璋每天的工作强度可以让任何一个工作狂闻之而撅倒。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朱元璋对待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十分的疼爱,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政府结构和官僚体系,这体系十分的成熟,以致于基本上沿用到清朝末年。他还把天下的万民都规定了工作,而且这些工作不得改变,还要子子孙孙的传下去(比如军户、匠户等。甚至连匠户是做木匠还是铁匠都规定的很清楚)。所以最后,朱元璋认为,只要他的子孙按照他所制定的制度去做的话,他们将顺利的享有江山,安安稳稳地把大明朝万世的传递下去。
  朱元璋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小特点。比如说,他特别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明朝的赋税十分的低。商业税只收三十分之一。所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也没有人敢造反。因为没有老百姓会支持他们。
  由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威望和威信,所以他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大大地影响了明朝以后政府的决策。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可能符合他执政年代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明朝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所制定的政策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了。但由于后来的明朝政府要保持祖制,因此,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也得不到改变,最终,这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民间的大商人和大地主手里很有钱,但明朝政府却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可以向他们收税,导致了政府的破产。再加上,明朝政府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向广大的自由农民征收巨额的税收,恰好又遇上了灾荒,造成农民的大造反。真是标准的官逼民反。
  
  第31章
魏府聊天(二)
  
  朱元璋驾崩以后,通过靖难,明成祖朱棣成为了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实力都得到了加强。明成祖朱棣在文官中设立了大学士一职,这也就是变相的重新设立了宰相。虽然,当时的大学士权力还不大,但是文官们总算是有了领导的核心。而一大批靖难的功臣武将也加入到了贵勋的行列。不过,由于明成祖朱棣比较强势,所以,在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对抗下,朝堂上的局势还能够保持平稳。
  但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的局面得到了打破,文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文官通过兵部掌握了武将的调动和升迁,通过户部掌握了军队军饷的发放,使得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处于弱势状态。又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是个皇帝中的劳模,能够把全国所有的大小事务包揽一身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房,在内书房里培养太监读书和理政能力,把那些太监作为皇帝的助理和秘书来使用。这样一来,明朝的宦官集团崛起了。
  前文介绍过的王振就是当时的内书房首位老师,因此,他对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可王振想做一个有作为的坏太监,于是,忽悠着明英宗朱祁镇出征蒙古草原。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以当时的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集团的一大批精英在此一役中战死,从此以后,勋贵集团在明朝政治中的地位是一落千丈。这从皇宫里皇后的挑选就可以看出。在土木堡事变前,皇后基本上都出自勋贵家庭。而之后,基本上出自民间小户人家。从此以后,明朝朝堂的局面,基本上是一部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斗史。
  在这里,笔者要纠正一些人对明朝太监的一些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都是好财如命、不学无术的。这话的前半句基本正确,后半句完全错误。在明朝,司礼监的那些秉笔太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魏忠贤是个例外,他是个文盲),有的水平已经到了举人和进士的水平。而且他们的执政水平也很高,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完全就是当时的一群治国精英。在皇宫里,每年要挑选一批小太监到内书房去读书。而他们的老师是从翰林院请来的大儒。经过很严格的文化教育以后,他们还要到各个衙门去实习,了解各衙门的运作和规则。只有了这样的资格的太监,才能够进入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
  所以,如果光看治理国家的水平的话,宦官集团的水平最高,还超过了只知道苦读书,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文官们。当然,能够做到大学士的文官治国水平也都很高。更有一些文官的水平是出类拔萃的,比如说张居正,比如说沈默。反而,治国水平最低的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皇帝。崇祯皇帝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所以疏远了宦官集团,而他又频繁地更换大臣,得不到文官们的支持,他只是凭借着自己那破烂的治国水平,拖着大明朝这辆破车在泥泞中奔跑,怎么会把这辆车不拖散架呢?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说实话,如果崇祯皇帝把国家完全交给任何一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或内阁的大学士治理的话,明朝的灭亡进程都会大大的减缓,甚至不会灭亡。
  第二个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权力很大。这说法也不完全对。明朝的司礼监有点了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司礼监的太监发布的命令也一定要文官们去执行。如果文官们不执行的话,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太监们最多掌握着厂卫这些特务部门,他们可以派这些特务去抓不听话的文官,但他们没有办法让这些特务到府或县里具体的执行某项政务。这有点象现在的法院执行一样。如果有一项民告官的官司,法院判决机关败诉,但这机关拒不执行,那法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还有的是,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信任他们的皇帝。如果某位太监得到了信任,那他肯定是风光无限的,但一旦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他立刻会坠入深渊。比如说:正德年间的刘谨,正德皇帝一声令下,刘谨就被千刀万剐。又比如魏忠贤,崇祯皇帝下了命令,魏忠贤就吓得上吊自杀。太监有极大的权力是在汉朝和唐朝。他们这时候的太监可以软禁皇帝,操纵皇位更换,掌握御林军,诛杀大臣等。
  那么明末的文官有什么特点呢?有很多作品都已经介绍过,这里也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首先,文官们的政治手腕都很高超。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所以咬文嚼字是他们的强项;其次,文官们做为地方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所以他们竭力维护着某些对国家不利,但对大地主和大商人有利的政策。比如:商业上的低税收,甚至不缴税;士绅群体的免税政策;海禁等;第三,明末的文官们因为师生、同乡和同年等关系,组成了一个个政治团体,其中的代表就是东林党。这些团体不仅和宦官集团斗,而且相互内斗。以致于达到了不管某项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家,只要对方赞成我就反对,这种是非不分的地步;最后,文官们因为基本上是地方上的著名学者,所以他们的言论很被老百姓所接受。而且,他们的文章
也会广为传播,因此就把持了舆论宣传。
  明末的勋贵基本上没有了任何的权力。除了某些特定的场合,特别的人。如南京的魏国公徐家就是南京城的守备。不过他们还是拥有着巨大的财富,保留了某些特权。反而是那些武将,因为手中掌握着军队,而明朝的中央政府发不全军饷,导致他们对民间财富的抢夺或自行开发财源,形成了军阀化。如吴三桂和左良玉。当然,本书的主人公——吴世恭今后也会如此。
  到了魏府以后,魏忠贤交待手下的小太监快去准备酒菜,接着和薛濂来到了书房。俩人坐下以后,看到薛濂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魏忠贤笑着问道:“薛侯,有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薛濂笑着点点头说道:“魏公,救灾的事总算是有些眉目了,本侯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哦?说来听听。”
  于是,薛濂把方才商量的方案详详细细地说给了魏忠贤听。等听完了方案以后,薛濂看向魏忠贤,等待着他发表些自己的看法。没想到,魏忠贤紧皱双眉,一声不吭,好像在仔细地琢磨着些什么。过了好一会儿,魏忠贤突然一拍大腿,说道:“好!很好!太好了!”
  
  第32章
魏府聊天(三)
  
  薛濂被魏忠贤的激动神情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奇怪地问魏忠贤说:“魏公为何如此神情?”
  魏忠贤没有回答薛濂的疑问,笑眯眯地反问道:“薛侯有此方案,那现在又有什么打算呢?”
  “当然是向皇上写封自辨的奏章
。”薛濂立刻十分肯定的回答道。
  听了薛濂的话,魏忠贤立刻哈哈地笑起来。他摇头感叹道:“薛侯还是如此忠厚老实啊!现在,有此利器,何不把那东林贼一网打尽呢?”
  薛濂更摸不着头脑了,他好奇地接着问道:“魏公为何如此说?”
  今天晚上,薛濂来找魏忠贤是有原因的。刚才,吴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个救灾方案其实并不出奇。按照这个年代的人的智慧也可能会想得出。就算是想不出,作为一名官员,暴虐地从灾民头上征收银子这方法,难道还想不到吗?但这做法有几个难点,一个就是灾民已经受灾了,你再去收银子,容易引起灾民的哗变;另一个就是灾民已经受灾了,他们本身的余财也就不多了,因此,收不上多少银子。所以,没有人愿意采取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方法。
  而吴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个救灾方案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让灾民出让一部分房屋地皮的方法解决了银子的问题。更妙的是,这方案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说出道理来,而从灾民所得来说,按照大明朝的救灾标准来说,也可以获得一部分利益。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智的。如果有些灾民就是不愿意付废墟清理费,但也不肯自己清理废墟,怎么办?有些灾民就是不愿意出让地皮,怎么办?有些灾民虽然肯出让地皮,但他要向官府狮子大开口,怎么办?对此,薛濂拿出的对策就是,利用魏忠贤所领导的厂卫和自己可以直接命令的各个兵马司,这些暴力部门,对这些刁民进行严厉的镇压。这样的做法也有说的响的理由。官府已经贴钱给你重建家园了,你还要做“钉子户”阻挠官府救灾的工作,对你们这些刁民不镇压怎么行?
  因此,今天晚上薛濂来拜访魏忠贤的目的就是,希望魏忠贤掌握的厂卫配合自己的救灾工作的。至于那些官员对自己救灾不利的弹劾,因为有了现在的救灾方案做为底气,薛濂将上奏折到皇帝面前做自我辩护。最多是和这些官员们口沫乱飞地互相打打嘴仗,最终谁也不能奈何谁。让薛濂大吃一惊的是,没想到魏忠贤听了自己的方案以后,在长考后,提出了一个政治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自己的救灾方案作为武器,彻底地把那些弹劾自己和魏忠贤的官员们打倒。
  魏忠贤详细地向薛濂说出了自己拟定的政治方案:魏忠贤把薛濂负责的救灾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就是从王恭厂发生爆炸时到清理废墟的开始。这阶段,薛濂进行的主要救灾工作就是救助人的工作。比如:供应给灾民饮食;救治伤员;防止死尸腐烂带来的疾病传播等。他让薛濂不要忙着上自辨的奏章
,依旧做出那些踏实肯干的行为。魏忠贤会在皇帝面前找机会述说薛濂的功劳的。毕竟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什么灾民在灾后饿死。也没有发生疫情的传播。这就是薛濂的大功劳。要知道,王恭厂大爆炸发生在五月,五月天不仅会唱歌,而且因为天气炎热,容易让瘟疫发生的。
  第二个阶段薛濂的工作就是废墟的清理和房屋的重建。等废墟清理得差不多了,灾民房屋重建的契约在薛濂手中也有了一部分了以后,这时,薛濂再上自辨的奏章
。因为有了灾难现场废墟清理的实际成绩和房屋重建契约的材料证明,薛濂的自辨将会很有说服力。而且,魏忠贤已经从东厂得知,这次对魏忠贤和薛濂发动的政治风暴的,主要就是东林党官员串联发动的。到了那个时候,所有那些串联的东林党的官员的弹劾奏章
也已经基本上都提交到了皇帝那儿。到那时,魏忠贤把薛濂踏实肯干的行为向皇帝一说,又对比着那些官员的弹劾,皇帝肯定对那些东林党官员的只顾打击政治对手,不顾救灾大业的行为表示极大的恶感。魏忠贤也会有选择性地把那些弹劾奏章
中言词比较激烈的,甚至有些冒犯皇帝尊严的奏章
交给皇帝看(明朝的官员都有些以冒犯皇帝尊严为爱好的恶趣味,代表人物就是海瑞),龙颜大怒之下,皇帝肯定会让魏忠贤对这些官员进行严肃的处理。到这个时候,捧着尚方宝剑的魏忠贤将充分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厂卫,抓捕这些官员,并在对这些官员的严刑拷打和株连之下,把东林党官员在朝堂上一扫而空。那几个领头的东林党官员骨干将会被整治的家破人亡。说到最后,魏忠贤都有些咬牙切齿了,他的心中想道:“哪个敢和我斗狠?”也确实没有人比狠比得过魏忠贤。不信?那么有种大家脱下裤子来瞧瞧!
  薛濂听了那是目瞪口呆。魏忠贤从一开始的引蛇出洞,再后发制人,再一锤定音,最后乘胜追击。简直是一本完美的政治斗争的教科书。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魏忠贤是从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机会的地方发现了这样一次绝杀对手的机会,那政治嗅觉和手腕绝对是一流。
  吴世恭也在家中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作为这次政治博弈棋盘中的一个小卒。只是为了自己的捞钱大业,提出了这个救灾的方案。却被魏忠贤这个政治博奕的顶级高手,立刻发觉了自己这个小卒提出的方案的重要性,并且把自己这个小卒的方案中的政治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真可谓是:高手一只兵,低手一条命啊。
  不过,对魏忠贤最后这样的下狠手,薛濂心中也是有些不忍。近二十年的交情下来了,魏忠贤当然立刻发觉到薛濂那犹豫的神情,他也明白薛濂的想法。他对薛濂说:“薛侯,杂家给你看一样东西。”接着,从身边摸出一串钥匙,走到旁边的一个柜子旁,打开了柜子上的锁,从里面拿出了几张纸对薛濂说:“薛侯你看看,这些都是东厂的孩子们搞来的,都是这次那些个东林贼准备着,将要弹劾我们俩奏章
的抄本。”
  薛濂接过这些纸,仔细地看了起来。越看神色越激动。到最后,要不是知道这些纸就是重要的文件,薛濂简直就要忍不住怒的把这些纸撕碎了。在这些内容中,充斥着对薛濂和魏忠贤的辱骂,当然,写这些骂人的话的人的水平也很高,骂人都不带一个脏字。不愧为都是学富五车的进士出身。但骂骂自己和魏忠贤也就罢了,薛濂也有这个思想准备。更令人恼怒的是,在这些内容中,还有对皇帝的竭力指责,甚至有些话就是对皇帝的诅咒了。这让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薛濂怎么受得了?薛濂把那几张纸摔在地上,对魏忠贤恨恨地说道:“就该把那些乱臣贼子给千刀万剐了。”
  得到了薛濂的赞同,魏忠贤也很满意。这时候,安排晚饭的小太监敲门进来,抬进一张装满菜肴的小桌子,再在桌子旁面对面放好了两张椅子。魏忠贤和薛濂面对面做好。
  魏忠贤对薛濂说道:“薛侯这些天救灾也辛苦了,今天和杂家好好地喝两盅。”
  薛濂也笑着回答道:“现在,本侯也算是放下一件心事了。今天和魏公是不醉不归。”
  
  第33章
魏府聊天(四)
  
  魏忠贤和薛濂都端起了酒盅,俩人先干了一杯。放下酒盅,魏忠贤首先对薛濂说道:“这次薛侯的救灾事,可一定要办得妥贴啊。杂家也会和厂卫这些小兔崽子打招呼的,让他们全力配合薛侯你的。就是薛侯少分给他们一些常例也行。”魏忠贤这是下了决心,救灾事务直到现在,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薛濂满意地点了点头。得到了魏忠贤让厂卫配合的承诺,薛濂也是很高兴的。
  魏忠贤接着问道:“方才薛侯好象提起,那救灾的方案是你那新入赘的女婿提起的?”
  薛濂笑道:“世恭确实出了个主意,也是本侯和张先生一同参详周详的。”
  魏忠贤也夸奖道:“这孩子不错啊。他对霏儿好不好啊?”
  “还行吧。就是霏儿对待那小子好像有些死心塌地的。唉!”薛濂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魏忠贤也笑出声来,说道:“薛侯你也别叹气了,出嫁从夫嘛。只要那孩子对霏儿好就行。不过,今天是薛侯你女婿第一天上任吧,他能够出的了这样的主意,也算是能办事的人,薛侯你有福喽。”
  “哪里。哪里。”薛濂连忙笑着谦虚道,“今天本侯也打听了一下,那小子办事倒还有些章
法,就是又亲自动手和手下的一个百户打了一架。”
  “哦?有事没有?”魏忠贤连忙问道。
  “事倒没有。主要是那小子打的。估摸着那百户也不敢和他的上司动手吧。不过,那小子在婚前婚后的这大半个月,都打两回架了,而且都是自己动的手,真是不让人省心啊。象我们这种权贵人家,打几个人倒不要紧,可自己亲自动手,那可就太丢份了。”薛濂说道。
  “这倒也是。杂家记起来了。婚前的那一回是李侯家那三小子打的吧。李承祚也告诉杂家了,他把他那个三小子禁足了一个月。薛侯你也别再往心里去了。你们俩也要精诚合作,把京营的事给杂家管起来。”魏忠贤说道。
  “本侯和李侯也只是政见分歧。魏公你放心,绝对误不了公事的。”
  “那就好。不过,薛侯你女婿倒有些莽撞,薛侯你得安排妥当人到他身边看紧一点啊。”
  “本侯也安排好了。还有件事,今天,那小子又向本侯提出,他想把自己头衔上的署理给去掉,还想提拔自己的一个手下成为副指挥。不过,本侯没有急着答应他。本侯想,等救灾的事有了眉目了再说。另外的,那断腿的李指挥还和英国公有些亲戚关系,而本侯的夫人也是英国公的妹妹,本侯面子上不好交待啊。”薛濂说道。
  “这倒是个正事。”魏忠贤皱着眉头说道,“救灾的事可得要抓紧了。你们翁婿俩就多辛苦一些。上阵父子兵嘛。过几天,杂家就下令把薛侯你那女婿的官职给转正了。他要提拔的那副指挥也没问题,那常例也就不要缴了。薛侯你女婿手下总得有几个使唤人吧。至于那瘸了的李禄,本来也当不了官了。这样吧,杂家给他个守备(明朝武官官职),给他找个富饶点的地方,这也算是给了英国公的面子了。”为了这次政治斗争的胜利,魏忠贤是不惜一切代价,肯下大血本了。
  在魏忠贤的轻描淡写中,吴世恭就成为了南城兵马指挥司的正指挥,并且能够提拔一个副指挥。而李禄却莫明其妙地失去了他费尽心思,想保住的官职。
  “那就多谢魏公了。”薛濂连忙致谢道。
  魏忠贤挥了挥手,笑着说道:“我们哥俩客气点什么呀。看样子薛侯你那女婿也是个好武的人。这次倭国进贡了十几把倭刀,薛侯你拿两把给你女婿玩玩去。薛侯你也别说,那倭国其它的也没有什么,就是那倭刀还不错。”接着,魏忠贤吩咐身边服侍的小太监,让他去拿两把倭刀送到薛濂的车驾处,让薛濂回去时带走。
  突然,魏忠贤仿佛想起些什么,让薛濂在座位上等候,又用钥匙打开了那上了锁的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瓷瓶,交给薛濂,说道:“这是太医院这次给皇上配的药,有助于生育,杂家给薛侯你留了一瓶。”
  薛濂接过那小瓷瓶,满脸苦涩地说:“多谢魏公了。这些年魏公也费尽心思给本侯找了很多灵丹妙药,本侯也是遍访名医,可他们都说本侯是伤了肾水,这辈子注定要绝后了。”
  魏忠贤连忙安慰薛濂道:“些许这药就有效了呢?杂家记得,还是那次信王(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在郑娘娘那里闯祸,薛侯你背的黑锅,被打了板子伤了肾水啊。那几个小太监的手也太黑了。”
  薛濂点了点头,说道:“就是那一回。唉!”说完后,薛濂长叹了一口气。
  俩人举起了酒盅又干了一杯,都吃了几筷子菜。之后,俩人都默不作声,想起了当时他们在皇长子府中的苦难历程,都是百味交加。
  在十几年前,皇长子带着自己的子女到皇宫里去给万历皇帝请安。当时的信王才五、六岁,不小心把郑贵妃一个最喜爱的花瓶给打碎了。其实,这个花瓶是不是郑贵妃最喜爱的也没有人知道,主要是郑贵妃想通过教训信王来恶心一下皇长子。当时陪同的薛濂主动背黑锅说,是他给打碎的。恼羞成怒的郑贵妃下令打薛濂的板子。在郑贵妃的暗示下,她身边的小太监下了狠手,打坏了薛濂的腰子,使得薛濂从此以后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也是薛濂虽然身处壮年,不广纳姬妾,而招了吴世恭作为赘婿的主要原因。
  见书房里的气氛有些沉闷,魏忠贤岔开了话题,问薛濂道:“今天薛侯来,杂家恰好有个军略上的疑问,请薛侯你参详参详。那辽东的建奴,就怎么越闹越欢腾了呢?”魏忠贤长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唉!万历爷爷那会儿,把宁远伯(李成梁)的老底子削的太厉害了一些。可宁远伯英雄一世,生出来一个没长脑子的儿子(指的就是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自投罗网地把宁远伯的最后家当给砸了。现在那守辽东的袁崇焕,虽然对杂家也算是贴心(历史上袁崇焕是最前面给魏忠贤立生祠的几位地方大员之一),可杂家瞧他也是个志大才疏之辈。薛侯你给杂家拿个主意。”
  宁远伯李成梁,赵本山的同乡。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将领,与当时的戚继光齐名,关宁铁骑的缔造者。努尔哈赤的干爹。李成梁手下有最精锐的八千铁骑,战斗力十分得强悍。在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光复朝鲜的第一次出征时,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亲自率领这样的三千铁骑做为先锋。当时,由丰臣秀吉派出的侵朝日军几乎全部是经受过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洗礼的老兵,他们的前锋三万六千人在日本战国名将小西行长的率领下,在碧蹄馆设下了埋伏。李如松进入包围圈后,虽然在场面上略有劣势,但双方还是战得势均力敌。在明军增援部队上来以后,把日军打得大败。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辽东铁骑的战斗力。
  这些铁骑都是和薛濂的贴身护卫一样,做为军官培养的,因此,以这八千铁骑为底子,李成梁随时可以拉起十万大军。万历皇帝担心李成梁拥兵自重,通过了万历三大征,有效地削弱了这个军事集团。再加上李如松率领三千铁骑又冲入蒙古大军的包围圈(大概是,李如松很喜欢冲入敌人的包围圈),导致全军覆没。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就这样消耗殆尽。
  没有了这些辽东铁骑的威胁,努尔哈赤才敢造反。这些铁骑的一部分残余,做为种子,最后落到了吴三桂手中,组建成为了关宁铁骑。
  薛濂犹豫了一下,对魏忠贤说道:“魏公其实心里也明白,让孙先生(孙承宗,天启帝的老师)去,就可以保住辽东的局势稳定了。”
  魏忠贤叹道:“杂家心里也明白,孙先生文才武略都没话说,就是人品也是一流。可他是东林党的,杂家怕他掌管大军以后,来个清君侧,要了杂家的命啊!”
  薛濂劝说道:“孙先生还是很念旧情的。过年时分,孙先生还托了他那到京城来办事的五儿子,到本侯那里致意呢。”
  魏忠贤说道:“杂家也知道孙先生念旧,所以为了怕皇上不高兴,去年也只是把他赶回家乡去养老了。再说了,就算是孙先生掌管大军以后,本人念旧情,但他的弟子门生什么的,头脑一热,不要说清君侧了,就是黄袍加身的事也未必干不出来。”
  见魏忠贤已经是铁了心,薛濂也不再劝说了。薛濂接着说:“那还有一个法子。”
  魏忠贤很有兴趣地问道:“什么法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