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38

  赵桓笑眯眯的瞧了脸色铁青的胡文山和史庄庸一眼,说道:“现在,谁的人更多?如果不够,那就再调些人手过来?”
  “你这是要造反!”
  史庄庸怒道:“虽然你贵为国舅,可是你为了私愤擅自调兵,已是罪同谋反!姓朱的,你要是有胆子,那你现在就杀了本官,要不然,你就等着本官回朝后参你一本!”
  赵桓摇了摇头,自顾自的回到桌子的主位上坐下,然后才开口道:“参我?朝廷让你来陈留宣读告示,你是怎么宣读的?把告示贴在鸣冤鼓的后面,可是要单独宣读给胡知县?”
  “那是本官的事儿,不劳你朱国舅操心。”
  史庄庸嘲讽道:“本官有罪没罪,还要朝廷定夺,可是你朱国舅擅自带兵出行的罪过,却是怎么样儿也抹不去的,只怕皇后娘娘也要受你牵连,嗯~~~?”
  说完之后,史庄庸同样回到了桌子前,打算坐下,只是还没等屁股碰到凳子,便被杨再兴一脚踹倒在地。
  就连赵桓都被气笑了:“早听说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朕真是大开眼界!”
  一听到朕这个字,史庄庸和胡文山的脸色顿时就变了。
  在先秦时,“朕”是一个可以普遍应用的自称之词,《尔雅·释诂》:“朕,身也”,朕这个字基本上谁都能用,比如屈原在《离骚》之中就用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但是等到始皇帝之后,朕这个字就成了皇帝专属。《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以后,朕这个字就再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了。
  “假的!你敢冒充官家,这是诛九族的大罪!”
  胡文山毕竟在陈留做了好几年的知县,论政治嗅觉可能不如史庄庸,但是论起急智来,史庄庸却是拍马难及。
  对于胡文山来说,眼前这个自称为朕的人是不是当今官家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必须一口咬定他就是假的,或许还能有一条活路!
  “还有尔等,此人冒充官家,已是诛九族的大罪,尔等跟他混在一起,就不怕日后牵连父母妻儿么!”
  胡文山向着汴京的方向拱了拱手,摆出一副赤胆忠心的模样,叫道:“尔等受反贼胁迫,本官一定代尔等向官家求情,当今官家圣明,只要尔等愿意放下兵刃束手就擒,想来官家也不会为难尔等!”
  史庄庸顿时也反应了过来,跟着叫道:“不错!官家圣明,若尔等愿意放下兵刃,本官也愿代尔等向官家求情!”
  瞧着胡文山和史庄庸两人卖力的表演,赵桓忍不住有些想笑,只是却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只觉得心中满是苦涩——这就是大宋的当朝御史?这就是官?
  李纲叹了一声,自顾自的出去寻了水,洗去了脸上的妆容,回到屋子后对着史庄庸道:“史御史,你可识得老夫?”
  史庄庸终于演不下去了,双腿一软便瘫倒在地,双眼无神的瞧着李纲道:“李太宰?”
  “正是老夫。”
  李纲点了点头,说道:“朝廷让你来陈留是干什么来了,你史御史不曾忘记吧?”
  史庄庸忽然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疯狂的叫道:“没忘!没忘!下官这就去宣读告示!”
  “现在才想起来,晚了。”
  赵桓摇了摇头,吩咐道:“把这两个混账东西都带下去,严加审问,不许任何人跟他们有任何接触,三日后公开处置。”
  ……
  赵桓端坐在临时搭建在城中心的法场上,胡文山和史庄庸两人被皇城司的士卒押着到了法场之后,李纲忍不住又叹息了一声。
  如果史庄庸老老实实的宣读了告示,他不用死。如果胡文山不是在重造鱼鳞黄册的时候给朝廷添乱,他也不会死。
  但是老话说的好啊,良言难劝该死的鬼,这两人自寻死路,却是谁也救不得他们了。
  抬起头瞧了瞧天色,赵桓从桌子上的签筒之中抽出一支令签,喝道:“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令签落下,没有喊冤,三声追魂炮响后两个刽子手拿起酒碗喝了一口,又长吸一口之后喷在鬼头刀上,然后在酒碗落地的声音中将鬼头刀高高举起又用力挥下。
  两颗人头落在了刑台上,然后骨碌碌的在刑台上滚了滚,史庄庸的人头还眨了眨眼,整个法场陷入了鸦雀无声的寂静。
  百姓不能叫好,是因为杀官的时候不许叫好,以免有失朝廷体面,但是脸上的兴奋却是怎么也遮不住。至于那些被皇城司士卒强行“请”过来的官员、士绅们,却都是强自作出一副奸佞得除的快意模样。
  赵桓将刑场下各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心中忍不住又暗自叹息了一声,然后暗骂一声贱胚子。
  官员,到什么时候都是欠调教的,就跟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毛驴子一样,只有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才能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听话。
第79章
李纲:切了是不是就不疼了?
  唐元期曾经说过,杀鸡儆猴不一定能吓得住猴,但是杀猴儆猴就一定比杀鸡更能吓住猴儿。
  比如代代割地赔款的螨清一十二帝,就因为人家敢杀敢砍,拿着那些犬儒不当回事儿,所以人家有哪个不是明君圣主?
  户部右曹员外郎庄成益曾因多次劝说史庄庸早日宣读告示,以致于史庄庸后来都不再带着他一起参加宴饮。
  但是此时此刻,望着刑场上死不瞑目的两颗人头,尤其是史庄庸的人头眨眼睛的那一刻,庄成益心底就只剩下的无尽的庆幸,庆幸当初自己没有跟史庄庸搅和在一起,要不然多半也会和史庄庸落得一样的下场。
  高台上,赵桓厌恶的瞧了两颗人头一眼,然后又站起身来,高声道:“朕乃大宋官家赵桓!
  朕派人来重造鱼鳞册与黄册,可不是为了收大家伙儿的税,而是朕想知道,到底还有多少百姓没有土地!因为,朕收回了燕云十六州,那么多的土地,总得有人去种才是!”
  瞧了瞧台下神情各异的百姓,赵桓深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愿意去的,给地!给牛!给农具!给种子!给钱!不愿意去的,不强求!”
  ……
  有了胡文山和史庄庸的例子在前,尤其是某些士绅直接被全家发配奉圣州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利无比,重新调过来的御史不仅在城中反复宣读了重造鱼鳞黄册的告示,还让熟悉当地情况的衙役们带着,跟庄成益一起深入到每一个村子里面去宣读告示,统计田亩和丁口数。
  直到这个时候,赵桓才彻底的认识到自己当初想着不管民间土地兼并的想法到底有多可笑,也彻底认识到大宋的田制究竟有多混乱——或者说,大宋根本就没有田制!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已成俗”、“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富者贫,贫者富。”
  基本上就是有钱有势就能随便兼并土地,朝廷根本就不会过问。而更让赵桓感觉服气的是随意买卖土地不止体现在民间,甚至连大宋的朝廷也是这么玩的:
  “朝廷拓地,譬如私家买田,倘无所获,徒费钱本,得之何益?”、“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
  没错,朝廷开荒要好处,得跟民间地主收佃户的租子一样收租,要不然朝堂上的大佬们就会因为没有好处而反对。
  更有甚者,神宗熙宁七年时的大宋全国垦田共有四百四十五万余顷,而当时共有各种官田四十四万七千余顷,仅占十分之一,到王安石变法,因推行出卖官田政策,官田所占比例甚至直接降到七十五分之一。
  频繁的土地交易带来的是大量的资金流动,就像那个一泡狗屎创造了一千万GDP的笑话一样。而地方的官府却在大量的资金流动中收税收到手软。
  但是!
  官府手中没有足够的官田,就没办法掌握土地的定价权,甚至还会失去对于土地分配的话语权。
  而任何一个王朝,只要不是遭遇特大规模的天灾或战争、瘟疫之类的,人口在建国初期都会经历一个爆发期,然后再慢慢的进入平缓期。
  当官府失去了土地的定价权和分配权之后,慢慢成年的新增丁口就会面临着分不到田地的局面,对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来说,这就是一种隐患。
  大宋频繁到一年两次的造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造成的,因为百姓活不下去就只能想着杀官造反受招安,而大宋的朝廷也乐得收编那些叛军去当炮灰送死。两者之间甚至出现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这很不对劲。
  虽然说一时收税一时爽,一直收税一直爽,可是如果这税是拿着大宋的未来去透支,那可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官老爷们自然无所谓,无论换谁来当皇帝都需要他们来治国,哪怕待遇差了一些,哪怕是想当奴才而不可得,可那终究还是官。
  但是对于赵桓来说,换个人来当皇帝,基本上就意味着自己得狗带。
  那不行,狗带是不可能狗带的,现在正是趁机踩金国和西夏的最好时机,后面还能把全世界都踩一遍。
  正所谓一直踩人一直爽,自己勉强当着这个皇帝,然后一直去踩人,他不舒坦?
  但是涉及到田制这两个字,就绝对不是赵桓说一句田制要改就能解决掉的。
  毕竟,要想改田制,就必须面对一个怎么样儿也绕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现在人家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怎么算?强制回收还是回购?一杆子打死还是先看看这个地主的名声之类的?
  最操蛋的是,之前人家买地的时候可是有官府背书的,强制回收基本上就是拿官府的信誉去赌。如果是回购,钱又从哪里来?几场大战下来,国库都特么空得能跑老鼠了!
  “田制要改。”
  赵桓摸着下巴道:“回头李爱卿和户部一起拿个章程出来。”
  ???
  李纲一脸懵逼的瞧着赵桓,感觉自己还不如干脆切了进宫算球——如果一刀切了进宫,是不是就不会感觉到蛋疼了?
  ……
  村子口的大柳树下摆着一张长条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两个小吏,其中一人在户籍册子上面快速着画着眼前之人的画像,另一个小吏则是询问着眼前的庄稼汉:“姓名?年龄?可曾婚娶?有无子嗣?”
  “小人王二,年方二十,未曾婚娶,也无子嗣。”
  眼前的汉子笑得分外憨厚,答完了小吏的问题之后悄然打量了离小吏不远处的官家赵桓,却又接着问道:“俺上了户籍册子,官府是不是就该给俺发媳妇了?”
  问话的小吏嗤的笑了一声,说道:“你早上了户籍册子,官府早就给你发媳妇了!”
  只是说完之后,那小吏却又觉得有些不对劲,抬起头来望着眼前的汉子道:“你叫王二?刚才好像还有个叫刘二的?你老实说,这村子里到底多少叫王二的?”
  那汉子依旧咧着嘴笑:“回官爷,刚才那个王二是俺哥,俺还有三个弟弟,大号都叫王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