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359


“胡闹,你难道是想让朕把大明分给儿子们,然后让他们各领一国做皇帝吗?”老朱闻言却是再次瞪眼道,李节这个建议在他看来完全不可行,当年刘邦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后来的七国之乱已经证明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行。
“陛下误会了,中原肯定不能分裂,但天下并不仅仅只有大明,比如像燕王在高丽做的那样。”李节再次提醒道。
老朱闻言也一下子醒悟过来,也终于明白了李节的意思,他并不是让自己分裂大明,而是让自己的儿子走出去,以大明为后盾开疆拓土,至于能打下来多少,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当然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就难了,比如朱棣在高丽,要不是李节事先的计划,朱棣光靠自己手下的那点兵马硬攻的话,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可能把自己置身于险地,哪怕就算是现在,朱棣呆在高丽依然冒着很大的风险。
想到上面这些,老朱也露出沉默的表情,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别的不说,老朱都不一定舍得让儿子们去冒险。
李节也能理解老朱的心情,所以说完之后也没有再说什么,他说上面这些,其实也不是给老朱建议,而是告诉他还有另一种可能,至于是否要选择这条路,那就要看他自己了。
过了许久,老朱依然没有拿定主意,最后反而对李节挥了挥手道:“朕累了,你退下吧!”
“是,臣告退!”李节当即站起来行礼道,说完也缓缓退出了暖阁,等到出了门后,李节这才长出了口气,老朱还真是不好伺候,希望日后不要再有第二次。
第一百九十四章
筹备中的武学
年过完了,李节引着汤和与冯胜来到武学,只见这里已经变成一片繁忙的大工地,因为时间比较紧,刘英也催的比较急,所以刚过年,工部就把工匠们全都召来继续干活,争取早点让武学投入使用。
“两位请看,这里就是上课的地方,主要是教官为学生讲解兵法,以及进行战役的推演等等……”李节指着前面正在建造一排教室向汤和两人介绍道。
听着李节的讲解,汤和与冯胜也都是连连点头,整个武学的规划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有许多他们没想到的,李节也替他们想到了,这让冯胜也终于知道为何陛下对李节如此信任了。
等到转了一圈后,李节请汤和两人来到原来的议事厅,这里并没有什么大改动,依然是议事待客的地方,李节烧开水亲自泡茶,然后三人坐下来边品茶边聊天。
“小子,你在高丽和倭国闹的挺大啊,听说连燕王都被你带到高丽了?”汤和不愧是消息灵通,连朱棣在高丽的事情也知道。
“燕王去了高丽?”旁边的冯胜闻言却是愣住了,相比汤和,他在凤阳却如同囚禁,对外界的消息也知道的很少。
“高丽发生了内乱,是他们主动请燕王去平乱的,这和我可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李节笑着解释道。
“这话你和别人说去,高丽现在都快被燕王彻底掌控了,倭国也丢了一大块领土,这可全都是你干的好事。”汤和听到李节的话却是白了他一眼,随后又给冯胜讲了一下倭国与高丽的事,当然有些方面他知道的也有限,只能讲一个大概。
“没想到朝廷已经开始对倭国用兵了,高丽那边有燕王在,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想来用不了多久,倭国也将尽入我大明手中!”冯胜听完汤和的讲述也大为振奋的道,打下了倭国,大明沿海也就再也没有倭寇之患了。
“汤爷爷,武学估计在今年六七月份就能正式启用,不过还需要您和宋国公一起编纂出一部教材出来,另外还有对学员的教学等等,也都需要你们来拟定!”李节这时却转移话题道。
“这件事我可做不来,毕竟我读书少,当初要不是陛下逼着我们学,恐怕我现在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不过老冯却是博学多才,他来做这件事最合适!”汤和说到最后也一指旁边的冯胜道。
汤和是穷苦人出身,小时候都没读过书,只是后来参军后,才被老朱逼着识了字,但也仅仅限于识字而已,他的兵法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相比之下,冯胜才是真正的兵法大家。
“我来就我来,不过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冯胜也没客气,毕竟他知道汤和的斤两,这件事还非他不可,这也是老朱把他召回来的原因。
“宋国公不必着急,现在还有半年的时间,只要能在半年内能编纂出来就行,另外前宋的武学是用现成的兵法来做教材,其实您也可以把这些兵法拿来用,只是需要对这些兵法添加一些注解,使之更加适合我大明军中的情况。”李节闻言也是笑道。
“那就更好办了,我也有一些练兵、用兵的心得,另外我大哥去世时,也留下一些用兵的经验,本来他想编一部兵书,可惜没完成,现在倒是可以拿到武学中使用。”
冯胜说到最后时也叹了口气,他这辈子最敬佩的人就是他大哥冯国用,甚至在他看来,大哥的才华胜过他百倍,如果不是自己大哥死的太早,恐怕也轮不到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出风头。
聊了一会武学的事,汤和忽然看了看左右再次问道:“那些铁册军的小子都在哪,怎么没见到他们?”
“这个我知道,谌儿说武学最近要大修,刚好他们也要去热气球作坊,学习一下热气球的操作与原理,所以这段时间都不在这里。”冯胜笑着回答道,他儿子冯谌就在铁册军中,所以对这些人的去向还是十分清楚的。
“你这么一说,我忽然想把我那个大孙子也叫到武学来了!”汤和说到这里也露出沉思的神色,各家公侯都把自己的儿孙送到铁册军中做人质,但唯独汤和是个例外,一来当时他不在京城,二来他最受老朱的信任,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把子孙送来做人质。
“我觉得可以,汤兄为人稳重,就是少了些历练,进来武学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就算日后不进入军中任职,也能结识一些朋友!”李节立刻劝道,当初他可答应过汤和,要保汤家两代人的富贵,所以他也不希望汤家烂泥扶不上墙,否则他得花多少精力给他们擦屁股?
“行,我给孙子取名为汤晟,沐英那个没眼力的小子,竟然把他的儿子也取名叫沐晟,都是‘晟’字辈的,我不信自己的孙子就比不上他儿子!”汤和说到这里也一拍桌子做出决定,沐晟比汤晟大不了几岁,可人家都已经能够独立领兵了,这点让汤和也十分不服气。
李节闻言也是呵呵一笑汤晟和沐晟他都认识,不过说实话,汤晟是个老实孩子,本本分分没什么坏心思,当然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而沐晟就不一样了,人家有野心有能力,哪怕爵位不如汤家,但日后的成就肯定不比汤和差。
“李少学,我听说军中已经开始装备热气球了,那咱们武学日后是不是也要装备一些热气球?”冯胜这时再次开口问道。
“那是当然,普通的将士只需要学会热气球的操作就行了,但咱们武学不但要学操作,而且还要让他们明白热气球的原理,甚至有可能的话,我还想给他们上一些其它的课,比如算学、天文、地理之类的,这些对打仗也很有帮助。”李节再次点头道。
“要学!一定要学!”冯胜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同意道,一个普通的将领,不懂天文地理和算学也就罢了,但若是想做名将,甚至是大将军,就必须懂得这些,否则根本无法掌控一场战役的胜负!
汤和对此也没有意见,虽然他不懂什么天文地理和算学,但他也知道,自己和冯胜的差距就是因为读书太少,人家徐达是边打仗边学,所以才能做大将军,至于常遇春,则是天生的大将之才,几百年都不出一个,所以别人也羡慕不来。
正说话的时候,刘英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他最近一直督促着工部那边,所以经常四处跑,有时一连几天都见不到人影。
刘英进来也立刻与汤和两人见礼,他们三人也都是老熟人,倒也没什么拘束,刘英喝了口茶后,也把武学的进度大概的讲了一下,然后又和李节他们讨论了一下武学各方面的一些细节问题。
对于武学,他们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也提出来互相参考一下,有问题的就改正,没问题的就暂时记下来,其中冯胜提出的意见最多,毕竟他对军事方面最了解,提出的意见都很有针对性,倒是让整个武学的计划也更加完善。
最后四人终于讨论出一个总体的方案,而且每个人都分配了各自的任务,其中李节倒是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协调各方面,说白了就是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比如接下来他主要负责帮着刘英改建武学,另外再帮冯胜写出一个教学章程来,而汤和则去接管了铁册军那帮勋贵子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节也几乎都泡在武学中,根本没时间再去宫中,倒是朱允熥经常跑来武学,一是跟着李节学着处理一些事务,二来也是熟悉一下武学的环境,因为李节告诉过他武学的重要性,再加上他本身就对军队的事很感兴趣,所以也经常往武学跑。
这天下午,朱允熥帮着李节调度了一批武学的物资,又测试了一下工匠施工的质量,趁着休息的时间,他忽然向李节问道:“李伴读,你说我能不能来武学操练?”
“你?”李节闻言也是一愣,随后想了想也有些不确定的道,“这个我也说不准,你最好还是去问一下陛下或太子。”
“我爹最近一直在忙着出巡的事,根本没功夫理我,皇爷爷也很忙,我怕他不同意再生气,所以也不敢去问。”朱允熥双手一摊道。
“太子那边我说不准,不过陛下就算不同意也绝不会生气,当初太子和其它皇子年少时,都曾经参加过操练,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才结束。”李节说到最后也是一笑道。
当初在济州岛时,李节曾经听朱棣说过,每次急行军时,都是他背着朱标往前跑,而且次次都能拿第一,估计当时朱标还不是特别胖,否则朱棣肯定也背不动他。
“那我可去问了!”朱允熥闻言也眼睛一亮道,只要皇爷爷点头,父亲那里就算不愿意也没用。
“放心大胆的去吧,说话时自信点,陛下最不喜欢别人畏首畏尾!”李节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鼓励道。
听到李节这么说,朱允熥也立刻有了信心,不过紧接着他忽然又想到另一件事,于是再次开口问道:“你和父亲出巡的日期决定了吗,什么时候离京?”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太子出巡(上)
阳春三月,气温回暖,虽然晚上还会感到几分寒意,但白天太阳出来时,已经十分温暖了,路边的草木也开始发芽抽枝,有些早春的花儿也竞相开放,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
水西门外,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正准备出行,李节站在人群之中,看着前面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依依惜别的景象也叹了口气,自己真是个劳碌命,从高丽回来没几个月,现在就又要出门了。
今天就是朱标率众出巡的日子,老朱也率领大臣亲自相送,除了朱标外,詹事府的不少官员也随同出巡,比如李节,另外老朱还特意安排蓝玉陪同他们一起出行,因为蓝玉也要去兰州那边上任,所以朱标此行的安全就由他负责。
李节刚才也和送来送行的刘英父子道别,另外还有汤和与冯胜等人,以及求真书院的一些朋友等等,相比上次李节去高丽和倭国,这次出巡却是公开的,所以来送行的人也相当多,几乎把整个水西门都给堵住了。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李节帮着刘英他们把武学的框架终于搭建了起来,也帮着冯胜编纂出一部实用的教材,现在已经开始培训那些从军中选拔出来的教官了。
不过武学还没到正式武学的时间,许多事情也还没有完善,估计等到六七月份才可能开学,另外李节也建议汤和他们,可以考虑从军中招募一些表现优异的低级将官进武学培训,毕竟武学不能只收勋贵子弟,还要给一些出身一般的将士谋个出路,另外从军中招募也能引入竞争,不至于让武学变成一潭死水。
对于李节的建议,汤和他们也在考虑之中,另外老朱在知道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不过现在武学才刚筹备,所以第一期的学员可能不会扩招。
“李伴读,你路上小心!”正在这时,朱允熥挤过来把一包东西交给李节叮嘱道。
“这是……”李节接过这包东西也是一愣道。
“我姐写给堂姐的信,另外还有给你准备的衣服。”朱允熥说到最后也有些酸溜溜的,他长这么大,也从来没穿过姐姐亲手做的衣服。
“你姐亲手做的?”李节闻言也是眼睛一亮问道,书信并不意外,之前朱玉宁早就和他说过了,只是没想到她还给自己准备了衣服。
“差不多吧,你也知道我姐手笨,女红怎么都做不好,不过还是在宫人的帮助下做了这件厚衣服,虽说天气转暖,但北方还是比较冷,我姐让你早晚记得添衣。”朱允熥再次酸溜溜的转述朱玉宁的话道。
“告诉你姐,我记住了,让她也保重身体,也许等我这次回来后,陛下就要让我们完婚了!”李节笑嘻嘻的道,说到这里他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当即对朱允熥再次道,“到时你可别忘了改口叫姐夫!”
“等你什么时候娶我姐再说吧!”朱允熥闻言脸色一黑,李节什么都好,就是老是惦记着让他改口叫姐夫,虽然这是事实,但随着朱允熥年龄的增长,他却越来越不舍得让姐姐嫁出去了。
“李节你过来!”没想到就在这时,前面的老朱忽然向李节招手道,这让不少大臣都露出羡慕的神色,能被陛下在这么多人面前亲呼其名,这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恩宠了。
李节闻言也立刻上前行礼,随即就见老朱对他叮嘱道:“这次你随太子出行,太子的身体健康就交给你了,若是路上出了什么事,朕拿你是问!”
“啊?这个……是!”李节闻言也是一愣,但随即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说起来也全怪李节自己,之前为了让朱标减肥,他在老朱面前可说了不少朱标身体的坏话,现在肥虽然减下来了,但老朱还是不放心,所以又特意叮嘱李节要注意朱标的身体。
“父皇放心吧,儿臣现在的身体好多了,甚至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十几岁!”朱标这时却笑着向老朱道。
这几个月他减掉了一百多斤,大部分都是前两个月减掉的,毕竟基数越大越容易减,但后来就变得困难多了,不过就算是这样,朱标的体重还是减到两百斤以下,原来的大胖脸也瘦了好几圈,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多了。
“出门在外,一切都要小心,哪怕你身边有人照顾,你也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体!”老朱却再次握住朱标的手叮嘱道,他的年纪大了,朱标也是他培养了大半辈子的继承人,所以绝对不能出任何意外。
“儿臣明白!”感受到父亲的关心,朱标这时也有些动容道,其实身为太子,朱标身上也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身上的压力也是极大,有些人在压力太大时,就容易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朱标就属于这种人,所以之前他才会那么胖。
时间已经不早了,朱元璋再次叮嘱了朱标几句,这才让他和李节等人登船,随后船只离开码头,老朱等人也站在岸摆手相送,李节也站在甲板上与送行的朋友挥手告别。
最后李节他们的船只在河道里转了个弯,这才看不到送行的人群,朱标这时也叹了口气,随后向身边的李节道:“我感觉父皇好像真的老了许多,以前他从来不会这么叮嘱我!”
“你才发现?”李节心想,当然他可不敢说出来,而是微微一笑道:“陛下年纪大了,不愿意放太子远行也是人之常情!”
朱标听后却再次叹了口气,其实刚才他看到码头上的父亲不停的向自己挥手,特别是一阵风吹起父亲那花白的须发时,朱标也感觉心中一痛,他也第一次发现,以前那个在他心中伟岸如山的父亲,真的已经变得十分苍老。
“殿下,您也不必太过悲伤,陛下虽然年老,但这一生却活的轰轰烈烈,无论过去多少年,陛下的功绩都将受万民传颂!”李节看朱标的神情不对,于是再次开口安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