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59


条件谈妥了,汤和干脆当面修书,然后由蒋瓛利用锦衣卫急报,估计最多两三天就能送到朱元璋手中,而只要朱元璋那边点头,到时就是倭寇的灭顶之日。
李节在期间几乎没怎么开口,因为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怎么满意,就算现在暂时剿灭了倭寇,可根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特别是倭国那边正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大量破产的倭人武士,背后大名的纵容,再加上大明海防的缺陷,这些因素加一起,迟早会形成新的倭寇。
对于彻底解决倭寇这个问题,李节早在来之前就开始考虑了,现在经过实地的考察,特别是见到张定边这些人后,也让他隐然间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想要实施,却需要朱元璋的点头,甚至他可能要回去亲自劝说朱元璋才行,所以现在还不是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
第一百零二章
海禁之恶
今天的天气不错,李节迈步出了水军大营,这两天他一直住在这里,主要是陪着张定边这些客人,毕竟朱元璋那边还没有消息,不过以李节的估计,朱元璋应该会同意张定边他们的要求。
李节一手提着个小桶,一手提着鱼杆,很快来到水寨旁边的海边,这里礁石遍布,吃水很深,但海浪并不大,是一片垂钓的好地方。
不过李节来到这里时,却已经有人坐在礁石上开始垂钓了,李节看到对方也并不意外,事实上他就是冲着这个人来的。
“邹道长,可有什么收获啊?”李节坐呵呵的来到邹普胜旁边的一块礁石上坐下,一边收拾着鱼杆一边向他问道。
“收获不错,钓了两条大鱼,李伴读你也喜欢钓鱼?”邹普胜看到李节也笑呵呵的回道。
“当然喜欢,不过可惜我平时很少像邹道长这么清闲,能够有时间享受垂钓之乐!”李节说到这里也叹了口气,无论前世还是现在,他似乎都忙的要命,自己的爱好也没时间培养。
“呵呵,李伴读你年少有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等你到我这把年纪就会发现,除了钓鱼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消磨时间了。”邹普胜闻言再次笑道。
李节这时也把鱼钩甩进水里,随即就再次问道:“邹道长,我听沐讲大师说,你们出海之后,一直生活在澎湖那边,不知海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李节这两天和张定边交谈过,对邹普胜和李洪这些人的生活也有了一些了解,他们生活在澎湖,这个澎湖并不是指后世的澎湖列岛,而是包括了台湾岛,只不过大明称其为流求大岛,邹普胜他们就生活在流求大岛上,算是台湾早期的移民之一。
听到李节问起海外的生活,邹普胜却是沉默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海外不比内陆,那里沼泽遍布,到处都是密林,林中不但有猛兽,而且还有吃人的土人,另外物资也是奇缺,比如布匹、油盐这些东西,在内陆花钱就能买到,可在海外一切都要靠自己!”
这个时期的台湾可不是后世的宝岛,事实上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岛上到处都是雨林,条件极其恶劣,而汉民虽然很早就开始移居台湾,但对台湾的开发依然有限,岛上绝大部分都还处于十分原始的阶段。
“那你们应该可以用海外的物产与内陆交易吧?”李节想了想再次提问道,物资奇缺的确是个大问题,但如果能与内陆交易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
“哪有那么容易?”邹普胜闻言却是苦笑一声,“我们这些出海之人,其实已经被划入到疍民之列,朝廷打压我们,百姓也排斥我们,每次我们让人带着岛上的出产到港口搬物资,都要遭遇种种的刁难,有时还可能会被抓走服劳役。”
邹普胜说到这里时,脸上的苦色更盛:“前两年朝廷撤消了澎湖巡检司,甚至还要把岛上的百姓内迁,使得我们的日子也更加难过了,甚至有些人干脆去做了海盗,我们对倭寇之所以了若指掌,正是通过这些人!”
“澎湖巡检司撤消了?”李节听到这个消息也大为惊讶,澎湖巡检司最早是元朝设立的,虽然没有明确管辖的范围,但大体上也把台湾岛列入其中,算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在台湾设立官府机构,朱元璋立国时也依旧例设立,李节本以为这个机构还在,却没想到竟然撤消了。
“撤消了三四年了,本来以前有巡检司时,我们还抱怨巡检司对我们压榨太甚,可是等它撤消之后,澎湖一带无人管束,导致各岛之间更加混乱,幸好我们与李洪联合起来,又招揽了一些人,名下也有数万人,倒也无人敢惹。”邹普胜说到最后也再次叹了口气。
“既然海外生活如此困苦,为何你们不回到内陆生活?”李节想了想再次问道。
“回内陆?”邹普胜却是苦笑着摇头,“海外的人根本回不去,一是不想,二是不能。”
“什么叫不想,又为何不能?”李节好奇的追问。
“海外的生活虽然困苦,但至少还有一个容身之处,可内陆对我们来说却已经十分陌生了,去了那里也是一无所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另外出海的人中,大都有自己的苦衷,比如我们这些人不愿意背叛旧主,另外还有一些则是在陆上犯了事、得罪了人,不得不逃亡于海上,所以除非逼不得已,否则我们绝对不会去内陆的。”邹普胜再次解释道。
李节听后也理解的点了点头,邹普胜的这些话,也代表了一部分沿海百姓的想法,之前汤和要让沿海的百姓内迁,牵扯的百姓数量更多,他们的想法肯定也更复杂,若真的强制推行下去,恐怕还不知道要引发多大的乱子?
“邹道长,有一句话我不知当问不当问?”只见李节忽然沉默了片刻,随即这才再次一笑道。
“李伴读但讲无妨!”邹普胜也十分豪爽的笑道,不过他能感觉到,李节来找自己肯定不是为了钓鱼,而是有其它的事情。
“这个问题若有冒犯之处,还请道长海涵!”李节先是冲着对方一拱手,随即这才脸色严肃的问道,“海外的生活如此困苦,相比之下,倭寇虽然危险,但却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而且道长刚才也说了,你们中有人受不了苦,跑去参加了倭寇,既然如此,为何你们不直接化身倭寇,这样岂不是也能活的逍遥自在?”
李节的话一出口,对面的邹普胜也是脸色一变,当即冷声道:“李副使你当我们是什么人,虽然我等不才,兵败之下不得不逃到海外,但也不屑于做烧杀抢掠的流寇!”
“邹道长品性高洁,在下当然相信您的为人,可是您有没有考虑过将来?”李节却依然笑呵呵的问道。
“什么将来?”邹道长眉头一皱追问道。
“现在您和李洪等人还能约束部众,可是等你们百年之后呢,一方面是在海外困苦的生活,遇到天灾人祸可能连衣食都没有着落,一方面则是倭寇们杀人放火,但却活的逍遥自在,到时这些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李节直接点明道。
倭寇也分真倭和假倭,大明初期的时候,真倭占绝大多数,但是到了中后期,假倭却越来越多,而这些假倭其实大部分都是汉人。
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假倭,这就要涉及到海禁的政策上来了,刚开始闹倭寇,大明为了防备他们,干脆发布海禁命令,可是海禁却毁掉了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依仗,这些百姓活不下去,干脆去做了倭寇,他们熟悉地形,造成的危害更大,对此大明只能再次加强海禁,结果又导致更多的人做了倭寇。
这简直就是个无解的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禁,这也是之前李节为什么拼着和汤和闹翻,也要阻止他进一步加强海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禁并不像后世人想像的那样,所有船只都不能下海,事实上海禁只禁民间的船只,官方的船只依然可以入海,所以在朱棣在位时期,一方面是严格的海禁,一方面却又是规模宏大的七次下西洋,但因为没有民间的支持,只靠皇帝的政令来驱动,所以郑和下西洋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邹普胜是个聪明人,听到李节的话也一下子露出深思的神色,虽然他不想承认,但理智告诉他,李节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果不加干预的话,等他死后,他手下的部众要么投靠倭寇,要么干脆自己做海盗,根本没有其它的路可走!
李节看着深思中的邹普胜也微微一笑,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大明的海禁简直就是逼着邹普胜他们去做强盗,其实这就像是大禹治水一样,海禁是堵,暂时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迟早会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真正想要解决问题,只能用疏导的办法。
想到海禁,李节也叹了口气,他虽然暂时阻止了海禁的进一步加强,但要让大明彻底的解除海禁,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邹普胜他们也许是个不错的突破口,但能否起到作用,他自己也没有任何的把握。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邹普胜这才从深思中醒来,只见他忽然站起来向李节行了一礼道:“李副使,您即然看出这个问题,肯定有解决之法,还请您帮老朽等人一把!”
看到年过花甲的邹普胜向自己行礼,李节也急忙站起来还礼道:“道长客气了,其实能帮你们的并不是我,而是你们自己,毕竟自助者、天助之,如果你们自己不愿意改变现状的话,就算别人想帮你们也没用!”
“李副使您的意思是……”邹普胜听出李节的话里有话,似乎是在暗示着什么?
“呵呵,这件事邹道长可以自己先考虑一下,等剿灭了倭了之后,咱们再好好的谈一谈!”李节却神秘的一笑道,现在还不是谈这件事的时候,说完他就转过身专心钓鱼,看样子是不打算再聊这个问题了。
第一百零三章
又要迁都?
紫禁城东暖阁,朱元璋将锦衣卫的急报递给儿子朱标,等朱标看完之后,他才开口问道:“你怎么看?”
“好事,没想到李节还挺有本事,竟然说服了张定边,还让他们帮着找到倭寇的位置,而咱们只需要把陈理召回来,改善一下他的待遇,这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朱标这时眉飞色舞的大声赞道,这么一个有本事的女婿,他现在是越来越满意了。
“好事倒是好事,只是……”朱元璋却不像朱标那么高兴,反而露出了几分忧虑。
“父亲您在提心什么?”朱标看到父亲的脸色也立刻问道。
只见朱元璋却是叹了口气这才开口道:“陈友谅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对手,哪怕他都已经死了这么多年了,却依然还有张定边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现在他们以功劳换取陈理回来,日后会不会还有什么其它的打算?”
朱标听到这里也是暗自苦笑,自己老爹的疑心病又犯了,不过他还是耐心的劝解道:“父亲,张定边等人都已经那么老了,就算是有心也无力,至于陈理此人,更是难成大器,连他父亲陈友谅都败在父亲手中,更何况他了?”
听到儿子的话,朱元璋也是眉毛一挑,当即也喜形于色道:“这话倒是真的,当初陈友谅的兵多将广,在兵力上远胜于我,却还是被我击败,别说他儿子了,就算是他复生,恐怕也要再败一次!”
朱元璋这话表面上是自夸,但其实也暴露了他心中对陈友谅的忌惮,哪怕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可回想当初的鄱阳湖大战时,他还禁不住有些后怕,那应该是他这辈子经历的最为凶险的一战了。
“拟旨,召归德侯陈理回京,另外再赐他一所宅院,薪俸也要按时发放,希望张定边他们不要让朕失望!”朱元璋终于做出决定道。
“父皇英明!”朱标闻言也是松了口气,当即上前再次行礼道。
不过说到这里时,朱标忽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只见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父皇,儿臣听说李存义父子已经被抓回京城,不知现在审的怎么样了?”
“你问这件事做什么?”朱元璋闻言却是一皱眉,自从他重启胡惟庸案后,朱标就与他的意见相左,因此只要是和案子有关的事情,他都不愿意和朱标商量。
“这个……”只见朱标再次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一咬牙道,“启禀父皇,韩国公私下里找到我,希望可以替李存义求情,求您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
“呯~”没等朱标把话说完,就被朱元璋一拍桌子怒声打断道,“他还有脸向朕求情?”
“父皇息怒!韩国公与李存义兄弟情深,为他求情也是人之常情!”朱标就知道父亲会生气,当即也再次开口劝道。
“哼,早在十年前,朕就已经给过他机会了,可是你看他这十年来都做了什么?到现在才又想起来求情,晚了!”朱元璋说到最后也气的再次一拍桌子道。
“可是父亲……”
朱标本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却被朱元璋再次挥手打断道:“好了,关于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我自有打算!”
朱标闻言也有些无奈,他就知道父亲会这么说,不过说起来也怪李善长,如果不是他这么不知进退的话,事情又何至于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现在李存义被抓,他也终于慌了手脚,结果竟然找上自己,可惜现在这件事已经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对了,最近朝中有人提出迁都之议,你觉得怎么样?”朱元璋似乎怕朱标再纠缠不休,于是再次转移话题道。
“迁都?”朱标闻言也露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神色。
说起迁都这件事,那可是由来已久,老朱祖籍在句荣,在这个时期也属于金陵管辖,所以老朱也勉强算是金陵人,而且他当初正是靠着金陵发家的,可以说金陵简直就是老朱的福地。
然而在大明建立后,老朱却对金陵这个都城十分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甚至决定迁都到他的老家凤阳,毕竟祖籍再好,但老家凤阳才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迁都凤阳可不是老朱的一时心血来潮,甚至他也这么做了,凤阳虽然只是个小城,但老朱是皇帝,所以他让人大修凤阳城,而且还把天下的富户迁到凤阳,甚至连朱标也带着一帮兄弟在凤阳住了好几年,可以说老朱为迁都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不过老朱还是太心急了,在修建凤阳城时,因为工期逼的太紧,导致征发的劳役苦不堪言,最后更是发生了“厌镇法”事件,也就是劳役们以厌镇诅咒老朱,这件事对老朱的打击很大,因为元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劳役过重,这让老朱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
当时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刘伯温也趁着这个机会,苦苦劝说朱元璋,最后终于让他打消了迁都凤阳的想法,不过刘伯温也因此得罪了淮西勋贵们,毕竟他们大都支持将都城设在自己的老家,所以刘伯温也十分明智的辞官回乡,但后来的死因却依然扑朔迷离。
“父皇,这好端端的怎么又想到迁都了?”朱标沉思了好一会儿,这才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上次迁都凤阳就已经闹的满城风雨,所以这次他也极为谨慎。
“糊涂!金陵虽好,但却太过靠南,而我大明最大的威胁却在北方,如果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咱们最快也要半个月后才能收到消息,到时黄花菜都凉了!”朱元璋却是直接道自己迁都的原因道。
朱标闻言也是一愣,相比上次迁都凤阳,这次父亲的迁都理由却十分充足,因为他也知道,南京最大的缺陷就是距离北方边境太远,不光是消息来往不便,甚至天长日久,难免会有北方边军坐大之危?
“那父皇您的意思是?”朱标这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因为他知道父亲这么做也是为自己考虑,以父亲的威望,当然不怕北方边军造反,可等到他甚至是他的子孙登基,到时他们即没有父亲的能力,又没有父亲的威望,鞭长莫及之下,北方边军恐怕迟早会生出事端。
“这几天我也仔细考虑了一下,北方的长安、洛阳、开封都曾经是一国之都,当初我也曾经去过,虽然因为北方多年战乱,这三城也早已经没落,但底蕴还在,所以若是迁都的话,可以从这三城中选出一个!”朱元璋缓缓的将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
“这三个倒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总不能三个都选吧?”朱标先是点头,随后又有些为难的道,他也感觉这三城各有优缺点,想要从中做出选择也并非易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