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359


第五百三十六章
替死鬼
“南京太仓的案子您老听说了吗?”李节与汤和聊了几句家常,随后这才开口问道。
“这么大的案子,我想不知道都难啊!”汤和长眉一挑,随后也叹了口气道,当年老朱活着的时候,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甚至不惜搞出剥皮实草这种酷刑,以此来震慑百官,虽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依然治标不治本,现在他刚一死,就爆出如此大案,简直是骇人听闻。
“那您对此案有什么看法?”李节再次虚心的请教道,汤和虽然年纪大了,又隐居在皇陵不问世事,但他毕竟是朝中的老臣,对朝中的事务经验丰富,特别是像粮食这种东西,汤和身为将领更加熟悉,所以李节也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果然,只见汤和闻言也轻笑一声道:“你以前除了跟着我去宁波那边清剿倭寇外,再也没有打过其它仗了吧?”
“的确没有。”李节也摇了摇头道,他对打仗的确是个外行,这点他也从不否认,所以武学建立起来后,他就主动离开了,除了不想沾染太多权力外,最主要也是他不想外行领导内行,到时只会给武学添乱。
“那就是了,我告诉你,上百万石的粮食,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运走,必然要动用数万民夫,如此大规模的运粮,绝对瞒不过外人的眼睛。”
汤和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可是太仓的粮食却是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所以这肯定不是短时间内失窃的,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点点把粮食运出去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惊动外人!”
“我明白了,汤爷爷您的意思是说,早就有人在偷运太仓的粮食,甚至可能从多年前就开始了,上百万石粮食是这些年累计下来失窃的粮食,只是最近才爆发出来!”李节闻言也眼睛一亮道。
“不错,而且我还告诉你,像太仓这种地方,如果只是一两座太仓出问题,那还可能是下面的人动的手脚,可现在这么多太仓都出了问题,肯定是上层出了问题,而且参与的人绝不是一个两个,那个死的侍郎许周,恐怕只是一个被推出来的替死鬼!”汤和再次冷笑一声道。
“替死鬼!”李节听到这里也心中一震,其实他之前也有同样的怀疑,因为许周死的实在太突然了,才刚刚案发就自杀,这种胆量实在不像是敢做下如此惊天大案的人,而且李节也一直怀疑他一个侍郎是否有能力在那么多人的目光下,偷偷的运送上百万石粮食而不被人发现?
现在汤和的话也印证了李节的猜想,虽然还没有证据,但许周的死绝不是畏罪自杀,只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要搞清楚,那就是许周在这件案子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另外还有那个被刺杀的御史吴波,他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你来皇陵是不是要借兵?”汤和再次开口问道。
“不错,江南这边并不怎么安稳,随着阶梯田税的实施,以及北方高产作物的推广,已经伤害了一些江南人的利益,之前先皇驾崩时,他们甚至还想介入皇位之争,所以我这次来也并不安全,需要皇陵卫的保护。”李节直接点头道。
如果不是时间来不及,李节这次来肯定会带着大军,到时一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二来也可以震慑一下江南那些大地主和士人阶层,让他们老实一点,免得日后再有什么非分之想。
“呵~,我就知道这帮江南人肯定不会放弃,当年他们就不甘心被我们淮西人踩在脚下,拼命推出一个刘基想和我们对抗,只是他们这帮人实在无能,一个胡惟庸就把刘基给搞死了,现在又想借机揽权,还真是不让人省心!”汤和听到李节的话也一脸不屑的道。
“刘基?他也涉及到江南人与淮西人的争斗?”李节听到这里也露出震惊的神色,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背后,竟然还有这一层故意,这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看到李节震惊的模样,汤和却是“嘿嘿”一笑道:“不要惊讶,当初陛下主要是靠着我们这帮淮西老兄弟打下了天下,但皇帝都不希望一家独大,刚好这帮江南人也有刘基这样的人物,于是他们就拼命的扶持刘基等江南人,想要与我们淮西人争权……”
随着汤和的讲述,一段明初时的权力斗争也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当初老朱虽然依重淮勋贵,但同时也担心淮西勋贵抱团,于是就想要扶持以刘基为代表的江南文人,用他们来平衡朝堂上的势力。
“这的确是一招好棋,可为何后来陛下放弃了?”李节这时忽然有些不解的打断了汤和问道,虽然刘基的死好像与胡惟庸有关,但在李节看来,如果没有老朱的默许,恐怕胡惟庸就算是有胆子,也没能力搞死刘基。
“那是因为陛下很快发现,这帮江南人更不可信,刘基是个聪明人,倒是帮着陛下做过一些事情,可是其它的江南文人就不一样,表面一个个是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全都是贪婪的小人,所以陛下很快就放弃了对他们的支持,任由胡惟庸杀了刘基,甚至还一度停了科举,只是治国需要人才,所以最后陛下还是不得不妥协!”
汤和说到最后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老朱停科举十年,就是不想让更多的读书人,特别是江南文人进入朝堂,可是后来他发现,不用这些读书人还是不行,于是只能重开科举,而朝堂上的文人势力也越来越强,这些人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原来如此!”李节这时也点了点头,不过他也知道,老朱虽然暂时对读书人妥协,但他并没有放弃,所以李节提出以普及教育和吏转官,代替科举时,老朱才会那么支持,甚至不惜指定朱允熥为皇太孙,就是不想让大明的权力落入到那帮好斗的读书人手中。
第五百三十七章
皇陵卫入城
李节在皇陵中住了一晚,陪着汤和聊了大半夜,如果不是对方年纪太大精神不济,恐怕他们会聊个通宵。
通过与汤和的交谈,李节也收获颇多,而在第二天他离开时,汤和也将皇陵卫交给李节,别看汤和现在出家为僧,但其实皇陵卫的兵权还握在他手中,毕竟这样的一只强大的军队,必须掌握在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手中。
李节来皇陵的时候,身边只带了几十个护卫,而当他离开的时候,却带走了三千人的皇陵卫,三千人看似不多,但他们却是禁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
相比之下,南京名义上虽然还是大明的都城,但精锐的禁军几乎全都调走了,再加上这里也没有什么军事上的威胁,所以驻扎的兵力十分有限,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李节愿意的话,他甚至可以用手中的三千人攻破南京城。
三千大军杀到南京城下,吓的城门的守军差点下令关闭城门,幸好李节及时报上自己的身份,这才让守军放下心来,然后李节率领着大军入城。
本来率军入城这种事,若是没有皇帝的旨意,几乎形同造反,哪怕李节是查案的钦差也不行,但李节这次来南京前,就得到朱允熥的许诺,可以便宜行事,甚至连率军入城也早在李节的计划之中。
三千皇陵卫忽然进到南京城,也将城中的百姓吓了一跳,毕竟南京虽然有驻军,但除了各个城门的守卫外,其它大军几乎都驻扎在各自的营地之中,平时也严禁外出,更别说军队入城了,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惊慌。
不过皇陵卫却是秋毫无犯,而是直扑南京的六部、五寺等各个衙门,然后将所有官员全都控制起来,任何人不得走脱。
一直呆在南京的黄化这时也找到李节,当即上前行礼道:“驸马,属下已经搜查了都察院与户部等衙门,所找到的线索全都在这里了。”
黄化说着一挥手,立刻有人将他所找到的证据与线索呈上,包括他在都察院吴波的公事房找到的书信与账册,以及对一些人的审讯口供等。
“办得不错,咱们去户部吧!”李节对黄化笑道,说着就迈步往户部的方向走去,无论这件案子牵扯到多少人,主管着太仓的户部肯定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驸马,您派大军入驻各个衙门,而且不让任何官员离开,这……这是不是影响太大了?”黄化急忙跟上,边走边有些犹豫的向李节问道。
李节率领大军入城也就罢了,现在还命令大军进驻各个衙门,并且控制了里面的官员,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万一日后有官员以此为借口上书弹劾,恐怕李节也要吃不消。
“无妨,这件案子关系重大,南京城中各个衙门,恐怕有不少人都参与其中,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所以只能用这种下策了!”李节则是神情冷漠的道。
昨天汤和的分析,以及李节自己的判断,都让他十分肯定,如此大的案子,绝非一两个人在短时间内犯下的,而是某一群人,长年累月不停的盗取太仓的粮食,这才有了如此大的空缺,如果不是案子被查出来,恐怕他们还会继续的做下去。
听到李节这么说,黄化也没有再劝,反正他来之前就得到朱允熥的命令,让他全权配合李节查案,虽然现在查案的动静的确大了点,但以李节的身份,陛下那边应该也不会怪罪。
李节与黄化很快来到户部,不过两人还没有进门,就见一个身材瘦高的中年官员站在门外,见到李节也立刻上前行礼道:“下官王茗拜见驸马!”
“都御史不必客气,这次案子能查出来,也多亏你的功劳啊!”李节见到这个中年官员也立刻笑道,这个中年人他认识,对方正是之前朱允熥派来巡查的副都御史,太仓粮食的失窃案,也正是被他查出来的,而在案发之后,他也一直没有离开,为的就是等候李节,协助他一起查案。
“驸马客气了,这本是下官应尽之责!”王茗也十分客气的回道,他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城中的驿馆之中,今天也是接到李节到来的消息,这才赶到这里等候。
“走吧,咱们进户部拜访一下几位户部的高官,我倒要看看他们是谁有这个胆子!”李节说到最后时,脸上也泛起几分杀机,自杀的侍郎许周只是个替死鬼,甚至可能和这件案子并没有关系,所以户部剩下的几个高层中,肯定有人参与了这件案子。
黄化与王茗也立刻跟着李节进到户部,皇陵卫早已经将整个户部衙门团团围住,里面的官吏也一个个面带惊惶,毕竟谁也没想到户部竟然会被一群官兵围住。
不过就在李节刚进到户部,就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怒气冲冲的走过来,指他就怒吼道:“李节,你到底要干什么,竟然派兵围住了户部,你这是要造反吗?”
来人正是户部尚书杜正,当年曾经是户部侍郎,后来迁都时,他因为年纪太大,于是就留守南京,并且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虽然李节和他不熟,但还是认识的,而他刚才得知是李节派兵围住了户部,也是怒不可遏。
“杜尚书息怒,我派兵围困户部,自然是为了查案,之前许侍郎死的不明不白,你们户部又牵扯到一件惊天大案,自杀要一查到底!”李节面色淡然的回答道。
“你查案就查案,为何要派兵围困我们户部,难道你怀疑我们户部的人都和案子有关?”杜正再次怒火万丈的质问道。
“我不但派兵围住了你们户部,其它五部也全都在皇陵卫的掌控之中,另外还有南京各个重要的衙门,如此大的案子,岂止你们一个户部涉案,恐怕其它各个衙门也都有涉案的人,为了防止这些人狗急跳墙,所以我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李节却是一脸义正言辞的反驳道。
南京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南京,迁都之后这里的权力结构也完全变了个样,甚至之前朱允炆还想逃到这里分裂大明,所以李节可不敢有任何的大意。
第五百三十八章
户部问话
户部尚书杜正听到李节竟然派兵围住了南京城几乎所有重要的衙门,这让他也吓了一跳,随后也终于老实下来,然后将户部的官员召集过来,任由李节问话。
户部除了杜正这个尚书外,还有两个侍郎,其中许周已经死了,剩下另一个侍郎名叫孟贺,是个一脸精明的中年人,李节也第一个将他叫了过来询问。
“孟侍郎请坐!”等到孟贺来到大堂后,李节也十分客气的指了指旁边的位子道,虽然这些人都有嫌疑,但毕竟是官员,表面的礼仪还是要保持的。
“谢驸马!”孟贺也立刻向李节行礼,然后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
“孟侍郎与许侍郎可熟悉?”李节立刻问道。
“还算熟悉,不过我们两人政见不和,所以彼此也没什么交情,甚至还有过一些争执,这在户部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孟贺十分坦然的回答道。
他和许周同为侍郎,杜正这个尚书的年纪又不小了,两人都有可能接替尚书的位子,所以平时也免不了争斗,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就算他不说,李节问过其它人也会知道,所以还不如他自己交待出来。
李节听后微微点头,随后再次问道:“这次太仓丢失上百万石粮食,你们户部肯定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孟侍郎你对这件案子怎么看?”
“这个……”只见孟贺沉吟了片刻,随后再次开口道,“太仓虽然隶属于我们户部,但主要是由许侍郎主管,我之前除了例行公事的去过几个太仓,其它的对太仓几乎没什么了解,所以对于太仓粮食失窃一事,下官实在是冤枉啊!”
孟贺说到最后也是一脸的苦笑,似乎真的是被无辜卷入到这桩案子之中,就算案子与他无关,但他身为户部侍郎,这次也难逃干系,日后最少也被贬官。
李节却不置可否的看了孟贺一眼,随即再次问道:“南京三十多处太仓,总不会只靠许侍郎一个人管着,你们户部除了他之外,应该还有其它人也能插手太仓的事吧?”
听到李节的询问,孟贺再次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面带诚恳的道:“不瞒驸马,自从迁都之后,我们南京户部这边的权柄就越来越小,太仓也成为户部中少数的保留下来的隶属衙门,所以也极受户部的重视,而许侍郎虽然来户部不久,但他是皇后的舅舅,背景深厚,所以也被尚书委以重任,太仓除了他之外,恐怕也只有尚书才有资格插手。”
“杜尚书总管户部,当然有资格插手太仓的事,不过除了他之外呢,难道就没有下官协助许侍郎吗?”李节盯着孟贺再次问道。
“原来驸马是问这个,协助许侍郎的当然有,那就是刘康刘郎中,他是许侍郎的心腹,平时许侍郎有什么事情,都会吩咐他去做。”孟贺再次回答道。
“刘康。”李节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也再次一笑,随后又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关于许周去世之前的一些表现等等,不过孟贺都借口自己与对方有矛盾,所以也不清楚对方的情况。
看到问不出什么了,李节也请孟贺离开,随后他又将尚书杜正请了过来,这位老尚书虽然还是余怒未消,但这时也慢慢的冷静下来了,面对李节的询问,他也尽量的配合。
不过李节问了几句才失望的发现,这位杜尚书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脑子也变得有些不清楚,对户部中的事情也是一问三不知,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李节去问孟贺,因为他早就把户部中的事情交给了孟贺和许周,现在许周死了,也只剩下孟贺最清楚户部的事情。
李节对杜正也不禁有些失望,虽然对方年纪大了,而且也快要退出朝堂了,可你一个堂堂的尚书,却根本不关心手下的事情,完全就是在养老,难怪当初迁都时,要把他留下来,毕竟这种尸位素餐之辈,带去北京也是浪费。
“杜尚书,许周和孟贺都是您的下属,您对他们两人都有什么评价?”李节最后无奈,只能问出这个不太相关的问题,毕竟对两个侍郎多一些了解总归是没坏处。
“许周刚调来户部不久,他有背景有能力,日后迟早都会调到北京去,所以平时做事也十分认真,为人也颇为正派,老夫并不相信他会盗窃太仓的粮食,至于孟贺,他在户部多年,我对他也是知根知底,而且平时太仓的事也不归他管,所以他应该和这件案子也没什么关联。”杜正这次终于回答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李节听后也露出沉思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这才站起身,然后十分客气的把对方送出大堂,然后又派人将郎中刘康请了过来。
“下官拜见驸马!”刘康进来也立刻向李节行礼道,他是个白白胖胖的中年官员,天生一张笑脸,看起来一团和气,如果脱掉官服的话,恐怕会让人以为他是个商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