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359


黄化表面上不动声色,将都察院的官吏一个个叫来问话,当然对于这些手握监管之权的御史,黄化也不敢太过得罪,问话时也都是十分客气。
不过在暗中黄化也十分着急,他比李节早一步动身,一路上骑着快马飞奔来到南京,本来只是为了调查太仓粮食失窃的案子,这件案子牵涉极大,甚至他怀疑犯案的人不仅仅只限于户部,还有其它的官员参与其中。
结果太仓失窃的案子还没有查出眉目,御史吴波被人刺杀的案子又出现了。
不过这件案子倒是让黄化发现了一个契机,因为就在三个月前,吴波曾经上书,充斥太仓贪官当道,腐败横行,导致南京各地的太仓都有所亏空。
只不过吴波毕竟是南京都察院的御史,本身就不及北京都察院受重视,而且他也只是个小御史,像他这种御史,几乎每天都会上奏本痛斥朝廷的种种弊端,所以他的奏折递到北京后,也根本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黄化本来也不知道吴波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本,只是太仓粮食失窃的案子爆出来后,黄化才让人顺手查一下之前有没有南京太仓的一些信息,结果这才查到了吴波的那道奏本。
本来黄化来到南京后,也想找吴波询问一下情况,只不过当时户部侍郎许周的死,牵扯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暂时没能抽出时间,结果就在这时,吴波忽然被人刺死于路上,这让他也立刻警醒过来,吴波手中肯定掌握了什么证据,所以才被人灭口。
也正是有上面的理由,所以黄化才不得不留在南京,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吴波被刺杀的案子上,因为他发现相比许周的案子,吴波的死十分突然,而且还是直接在大街上行凶,这说明凶手急于要将吴波灭口,甚至不顾后果,毕竟一个御史被人刺杀,肯定会引来朝廷的调查。
因此黄化几乎可以肯定,吴波手中肯定有太仓失窃案的证据,而且吴波突然被刺杀,说不定凶手还没有来得及取走这些证据,所以他也立刻让人封锁了吴府和都察院,想要从这些与吴波有紧密关系的地方找到这些证据。
黄化将都察院的相关人等都询问了一遍,最后甚至连掌管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也被请了过来,这位左都御史名叫崔灵运,以前没有迁都时,他就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后来都察院一分为二,他也就留守在南京了。
崔灵运今年六十出头,身材胖大头发花白,脸上也带着和善的笑容,看起来就像是个弥勒佛似的,他进到大堂见到黄化时,也立刻关切的问道:“黄指挥使可查到了什么,吴御史被暴徒刺杀,简直是骇人听闻,锦衣卫一定要抓到杀手,也好让他在九泉之下瞑目啊!”
“都御史放心,下官既然接手了这件案子,自然不会让凶徒逃脱,只不过有几句话想问一下都御史!”黄化也例行公事的回答道。
“黄指挥使请问,老夫一定知无不言!”崔灵运立刻站直身子道。
“都御史对吴御史熟悉吗,在他遇刺之前,他可有什么异常的表现吗?”黄化再次开口问道,这些话他已经问了无数遍了,但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这个……”只见崔灵运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回答道,“老夫与吴御史相识多年,私交也不错,就在他出事的前两天,我们还曾经在一起喝过酒,当时他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我问了一下他,可他什么都没说。”
“心不在焉!”黄化闻言却是精神一震,当即再次追问道,“那他在遇刺当天呢?”
“那天吴御史正常的当值,老夫在中午遇到他时,还和他聊了几句,只是他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结果谁也没想到傍晚他回家时,就遇到了刺杀,老夫每当想到这里,就倍感心痛,谁能想到那天竟成永别!”崔灵运说到最后也露出痛心的表情。
就在崔灵运的话音刚落,就见刚才派出去搜查的锦衣卫也快步走了进来,然后低声向黄化禀报了几句,结果黄化却是兴奋了拍案而起。
第五百三十四章
疑点重重
吴波的公事房中,整个房间已经是一片狼藉,毕竟锦衣卫是来查找线索的,肯定是把能拆的全都拆了,甚至连屋顶上都被人搜了一遍,地砖也全都被起开,甚至连墙角的书架都被人拆开了,上面的书籍更是扔的到处都是。
黄化迈步进到房间,立刻有一个百户一脸欣喜的迎上前道:“大人,查到一些东西!”
“拿来我看!”黄化当即一伸手道,他本以为在都察院这里搜不到什么东西,毕竟这里的目标实在太明显了,就算有什么证据,恐怕也不会留下,却没想到这里竟然给他留了一个惊喜。
百户答应一声,随后从身后取来一本账册交到黄化手中道:“这本账册是从墙上的一处暗格中找到的,另外里面还夹带着一封书信,应该是自杀的许侍郎写给他的!”
黄化听到这里也精神一震,当即将打开账册,果然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他把书信打开,结果当看到里面的内容时,眉头却紧紧的皱了起来。
从信的内容上来看,这应该是侍郎许周写给吴波的信,里面的内容并不长,但却极为惊人,因为信中竟然是许周向吴波许以重利,想要让吴波将他手中掌握的证据销毁,而所谓的证据,正是黄化找到的账册。
当下黄化打开账册,结果发现这本账册竟然记录着许周让人偷运太仓的粮食记录,每一笔都记的十分清楚,这几乎可以证实太仓粮食失窃案的背后主谋就是许周。
可以说有了这封书信和账册,整个案子似乎一下子明朗起来了,户部侍郎许周暗中偷运太仓的粮食,结果被吴波抓到把柄,之前吴波还上书揭发,结果被许周知道后,许以重利想要收买吴波,结果书信却被吴波保留下来。
看完了书信和账册,黄化非但没有露出半点轻松的神色,反而神情更加凝重,因为案情的明朗只是假像,在背后还有更多的疑团,比如最大的疑团就是吴波为何被刺杀。
要知道从账册上来看,许周就是太仓失窃案的主谋,可是许周之前就已经死了,现在吴波却忽然被人刺杀,这个刺杀他的人又是谁?
“给我仔细再搜一遍,看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线索!”黄化再次吩咐道。
百户等人也立刻答应一声,然后将整个公事房再次搜了一遍,甚至地皮都翻了一遍,墙壁也敲碎了,可最后却没有找到新的证据。
就在这时,左都御史崔灵运也来到公事房外,看了看里面的情形再次向黄化问道:“黄指挥使,不知你们可搜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黄化这时已经把书信和账册收了起来,见到崔灵运也微微一笑道:“多谢都御史的配合,在下还有其它事情,就不在这里逗留了!”
黄化说完一拱手,直接就带人离开了,这里已经搜了几遍,根本不可能再有其它的线索了。
看着黄化等人离去的背景,崔灵运脸上的笑容也缓缓的收敛起来,两只混浊的眼睛也忽然变得凌利起来。
黄化带人离开了都察院,随后又去了吴波的家中搜查,因为吴波被人刺杀,现在整个吴家也乱成一团,女眷们哭天喊地,男人则强忍着悲痛准备葬礼。
按说这时候外人不方便打扰,但为了查案,黄化也只能硬着头皮登门,并且搜查了一下黄化的书房与卧室,另外还将当天陪同黄化回家的下人与护院都叫来,一一审问了一遍。
不过在黄家的搜查并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倒是在审问下人与护院时,黄化得到一个十分有用的消息。
那天吴波乘着轿子回家,身边有两个下人和四个护院,看起来人虽然不多,但其实已经足够保证安全了,毕竟南京城又不是边疆,这里可是大明的国都之一,甚至在迁都之后,南京城的人数少了许多,治安反倒比以前更好了,因为许多喜欢闹事的纨绔子弟也都去了北京。
另外吴波的府邸距离都察院也很近,走路也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再加上走的又都是大街,不但人来人往,而且还经常有官差巡逻,所以从常理上推断,根本不可能有人敢在大街上刺杀朝廷的命官。
然而这件事却偏偏发生了,而且整个刺杀计划十分的周密,当时吴波的轿子距离吴府只剩下两个街口,而且那里也是这条路线中,相对来说行人最少的一段路,不过平时都有不少的官差巡逻,所以下人和护卫也都没有任何的防备。
不过那天的情况却有些不一样,据下人和护院说,那天街道上的人倒是不少,可是平时经常见到的官差却没有见到,而且当时刺客明显早有准备,先是有人冲撞了轿夫,吸引了几个护院上前处理,结果这时忽然有刺杀从人群中杀出,并且用弩箭对着轿子连射三箭,随后就钻进人群之中消失不见。
当时护院也曾经奋力追击刺客,但刺客却十分熟悉地形,很快就钻进小巷中消失不见,而且之前撞到轿夫的人也不少了。
更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本来经常见到的官差,却在事发后许久才赶了过来,根本没能帮忙抓捕刺客。
下人与护院交待的这些情况,也引起了黄化的怀疑,所以他也再次动身,去了南京的府衙,找到当时负责巡逻那条街的衙役,想要从这些衙役的身上找到突破口。
然而最终黄化还是失望而回,因为据衙役们交待,他们那天之所以不在那条街上,是因为附近的一家酒楼有人闹事,于是他们不得不前去处理,结果谁也没想到吴波会被刺杀,至于酒楼闹事的人,现在更是找不到了。
线索到这里又断了,黄化也不禁感到有些灰心丧气,吴波被刺杀的这个案子,显然是经过周密的计划,能够在南京城实话如此周密的计划,这个幕后之人不但极有城府,而且还拥有不小的势力,否则他不可能如此熟悉南京城的情况。
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陵
李节乘船逆流而上,一路经过苏州、扬州等地,相比几年前,这些沿江城市也都更加繁华了,毕竟大明的国力一直在增长,人口与经济也是一天一个样,各个城市的变化自然也是极大。
可惜李节根本没有时间停留,乘船一路疾行,这天也终于来到南京,对于城中的案子,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已经有两个高官丧命,又有上百万石粮食消失不见,这绝对是朱允熥登基以来的第一大案。
李节这次来南京并没有通知当地的官员,甚至他的行程都是保密的,除了锦衣卫之外,外人根本不知道,所以当他的船来到南京水门外停靠时,也并没有人来迎接。
看着不远处熟悉的城墙,李节也有些感慨,自从迁都之后,他也再没有来过南京,对于这座大明的前都城,他也怀着深厚的感情,毕竟这里有着太多的回忆。
李节迈步下船,周围的护卫与锦衣卫也都换上有便服,随后一行人迈步进城,虽然几年没有回来,但李节对南京城实在太熟悉了,甚至这里的老宅都还保存着,平时也有下人打扫。
不过李节并没有急于回家,也没有去找黄化了解案情,而是穿过南京城,一路向东来到钟山,也就是后世的紫金山,大名鼎鼎的孝陵也就坐落在这里。
孝陵做为老朱的马皇后的皇陵,方圆数里内都是禁地,严禁任何人靠近,甚至之前一度禁止周围的百姓上山砍柴打猎,不过后来老朱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不易,于是就放开了一部分区域,使得百姓能够上山,但孝陵的附近还是严禁别人靠近。
孝陵是在洪武十四年开始修建的,当时老朱就是打算将自己葬在这里,结果第二年马皇后就去世了,这也让老朱倍感悲痛,而在安葬过马皇后后,他也再次扩建孝陵,为自己死后做准备,所以之前他虽然死在北京,却还是运送到南京安葬,因为他的结发妻子已经在这里等了他许多年了。
李节来到孝陵的下马坊,也立刻下马步行,毕竟这里是皇陵,规矩比皇宫还要大,别说他了,就连朱允熥这个皇帝来到这里,也要下车步行。
皇陵自然会有守陵的护卫,也就是所谓的皇陵卫,李节来之前就已经得到朱允熥的许可,可以调动皇陵卫为自己所用,千万不要小瞧了皇陵卫,他们绝对是南京城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不过李节来皇陵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皇陵卫,这里还有一个老朋友在等着他,正是自愿替老朱守陵的汤和,之前汤和还给他写信,让他有时间来皇陵一趟,结果李节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快就有机会来到皇陵。
所以李节迈步进到皇陵后,也并没有急着清点皇陵卫,而是迈步往皇陵内走去,皇陵卫得知李节的身份后,自然也都不敢阻拦。
孝陵的规模极大,承袭唐宋以来开山为陵的旧制,占地两千五百多亩,当初修建时,就征调了十万多工匠,花费了二十五年才修建完成,光是从下马坊到核心的宝顶,就要走上五里多地,沿途也有无数的石碑与建筑,绝对是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之一。
李节沿着神道一路行来,沿途也见到一些熟悉而陌生的景色,因为后世他曾经来过孝陵参观,只是后世能够保留下来的建筑和石碑已经不多了,相比之下,现在李节见到的皇陵,比后世重修过多次的皇陵要恢宏数倍。
穿过下马坊,李节一路走过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等,最后又穿过金水桥、孝陵门和方城,最后终于来到了孝陵最为核心的宝顶。
宝顶也叫宝城,是一个直径将近一里的大土丘,四周建有城墙,老朱与马皇后的地宫就位于宝城之下,而这里做为整个孝陵的核心,一般连皇陵卫都禁止进入这里,只是每隔一段时间,会派人前来打扫一番。
不过李节却径直来到宝城,因为汤和平时就住在这里,而他来到这里还没有见到人,却听到一阵阵木鱼的敲击声。
当下李节循着木鱼的声音走过去,结果就在宝城的左侧,这里竟然修建了一个小小的佛堂,一个长须雪白的老僧坐在佛堂之中,一手敲着木鱼一手拿着佛经,口中也在不停的诵读。
李节看到这个老僧也是一愣,随即就一脸不可思议的叫道:“汤爷爷您……您这是搞的哪一出啊?”
这个老僧正是汤和,只是他现在剃光了头发,穿上了袈裟,完全没有以前的模样,如果不是李节对他极为熟悉,说不定都认不出来了。
听到李节的声音,正在念经的老夫僧,或者说汤和终于睁开了眼睛,当他看到李节时,也露出一个详和的笑容道:“你来了。”
“汤爷爷你这……”李节这时也一脸震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汤和竟然会出家为僧。
不过汤和却十分淡定的打断他道:“不要再叫我汤爷爷了,现在我已经出家为僧,法号如空,你就叫我如空和尚吧!”
“这……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李节这时也终于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当即开口问道。
“得知陛下去世的消息后,我就到龙兴寺中剃度出家了,算是做了陛下的师弟!”汤和笑呵呵的回答道,说话时他也终于站了起来,然后从佛堂中走了出来。
龙兴寺也就是老朱出家的寺庙,以前叫做於皇寺,洪武十四年时,老朱下旨重修於皇寺,并且改名为大龙兴寺,值得一提的是,老朱出家时的法号叫如静,而汤和的法号则是如空。(注,老朱的法号有争议,这里选如静。)
李节听到汤和的回答也不禁一脸无奈,他没想到汤和不但为老朱守陵,而且还跟着老朱的脚步,出家做了和尚,当然这也就是汤和,换做别人恐怕还没有这个资格。
“走吧,我带你在这里转一转!”汤和这时开口邀请道,李节当然也没有拒绝,于是两人就沿着宝城边走边聊,话题也很快转到了这次的案子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