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359


相比于武学的学生出来只能做将军,求真书院中的学生职业可谓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连老朱都没有听说了,但这并不妨碍老朱看出这些学生毕业后的优秀表现。
更让老朱意外的是,书院里竟然还有学生在学习杂学之余,竟然还参加了科举,并且一路考中了进士,比如今年第一批录取的南方举子中,就有一个名叫方良的进士,他就是南京求真书院出来的。
老朱一页页的翻下去,而越后时,学生毕业的时间越短,比如最后就是去年刚毕业的学生,今年的学生还没有毕业,而在去年毕业的学生中,许多人都是刚毕业就被人抢走了,甚至有些人还被皇家的人给请去做了先生,比如远在安南的朱孟熜,这几年就一直从书院请人去安南教他学习书院的知识。
“不错不错,没想到书院里的学生竟然这么受欢迎!”老朱看完这份档案后,也不禁有些感慨的道。
“其实这也很正常,相比诗词歌赋这些东西,求真书院里教的更加实用,比如算学、医学等等,只要你能学出来,出了校门就会有无数的人抢着要。”李节说到最后也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从书院成立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为今天的情况而努力,现在总算有了回报。
“朕明白了,你是想让朝廷在各地开办公学之后,也在公学之中教这些实用的学问,虽然不像书院里的那么深,但也足够胜任小吏这种职位了,如果他们足够努力,日后甚至能够由吏转官!”
老朱这时也终于体会到了李节的良苦用心,恐怕别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当初李节成立求真书院,后来又建立吏转官,这两件本来毫无关联的事,其实却是李节早就埋下的棋子,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将彻底的断绝掉儒家的根。
“陛下英明,科举取士的积弊已经太严重了,虽然修修补补还能用,但却于国无益,所以现在也时候对科举做出一些改变了!”李节目光坚定的再次道,虽然他知道这件事困难重重,甚至可能需要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现,但为了心中的理想,李节也绝不会退缩半步。
老朱听后也再次露出沉思的神色,过了好一会儿,只见他这才轻叹一声道:“如果是十年前,朕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你,不过你要知道,朕现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朕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啊!”
“不需要陛下做什么,只需要陛下点头,臣会亲自说服太子殿下!”李节面色郑重的再次道,他知道老朱在担心什么,毕竟想要完成这件事,恐怕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你觉得自己能说服太子?”老朱却忽然反问一句道。
“这个……我有一半的把握。”李节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道,朱标不是老朱,也不是朱允熥,事实上朱标从小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有名的大儒宋濂就是朱标的老师,所以朱标对儒家其实是很有感情的,想要让他支持李节挖断儒家的根,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骗自己了,以我对太子的了解,你连三成的把握都没有!”老朱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知子莫若父,他实在太了解朱标这个儿子了,也许别的事情朱标可能会支持李节,但像这么大的事情,恐怕朱标很难支持他,就算老朱表态,也只能强压朱标一时,等到老朱不在了,
朱标很可能会改变主意。
“我……”李节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在老朱的目光注视下,他最终却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出口,事实上他也知道,想要说服朱标全心全意的支持自己,简直是难比登天,这也是他一直把上面这些话憋在心里,直到今天也才只告诉了老朱一个人。
“先别急着想劝说太子的事了,你先把你详细的计划给朕讲一讲,如果你连朕都说服不了,那你的这些想法最好还是烂在肚子里吧!”老朱这时忽然大手一挥道。
李节无法,只能默默的叹了口气,然后这才开口道:“在臣的设想中,公学主要还是招收一些底层百姓的孩子为生,他们想要摆脱父母一辈的贫困,就只能依靠从公学中学到了知识,不过公学主要是打着启蒙的旗号,并且也教授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这样避免从一开始就刺激到那些儒生……”
上面这个计划,李节已经考虑了很多年了,甚至连一些细节都已经考虑的十分完善,现在一条条的讲解出来,老朱听的也是连连点头,遇到一些有疏漏的地方,老朱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让李节也讲的更加起劲,慢慢的整个计划也变得更加完整起来。
第四百七十三章
皇太孙?
李节的整个计划庞大而复杂,但是前期又十分荫蔽,无非就是打着教化的名义,由朝廷出面教授贫困百姓家的孩子,让他们具备一些基础的识字、算数等能力,这些非但不会对儒家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还是儒家一直以来的梦想。
当然在这种教育中,肯定会加入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最好的一批可以进入求真书院继续求学,而差一些的则可以用考试的形式,招入官府做小吏,然后再一步步的实行吏转官的计划,最终达到彻底替换掉科举取士的形式。
当然整个过程肯定会十分的漫长,甚至需要几十年来实现,但李节却一点也不着急,反正他现在还年轻,有的是时候来完成这个愿望。
只是可惜老朱的年纪实在太大了,而继任的朱标却比较偏向于儒家,恐怕很难像老朱那样支持李节,这也成为整个计划中最大的变数。
不过老朱在听完李节的整个计划之后,却是赞叹的连连点头,整个人的精神头都明显起来了,但最终老朱却还是没有给出任何的许诺,只是让李节先回去,他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
面对这种情况,李节也只能暗叹一声,然后告辞离开了,毕竟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实在太过大胆,科举取士虽然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但在此之前,儒家也牢牢的掌握着国家的官僚机构,无论朝代再怎么更迭,都无法动摇他们的统治地位。
可是现在李节却要挖掉整个儒家的根,以自然科学替代掉儒学,就算前期他再怎么小心,可是随着计划的实施,迟早都会被儒家察觉,到时不但他要面临整个儒家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对国家造成严重的破坏,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也并非不可能,所以老朱当然要慎重考虑。
不过就在李节离开乾清宫后,老朱却并没有休息,而是坐在那里沉思了好一会儿,最后这才终于抬头吩咐道:“派人去召太子前来!”
内侍立刻应答一声,然后快步离去,不一会的功夫,就见朱标也从殿外快步走了进来,见到老朱也立刻露出笑容上前道:“父皇您的气色看起来比前两天好多了,看来李节和允熥他们还是十分用心的!”
“嗯,李节也是刚离开,朝中最近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老朱随口问道。
“父皇放心,无非也就是那老几样,土豆和玉米已经在北京周围择地种植,现在长势相当不错,另外还有田税的事,以及之前科举案引发的风波还没有平定。”朱标笑呵呵的上前回答道。
“科举案虽然过去了,但你也不要太大意了,而且也要吸取教训,这次发生这样的事,难保日后不会发生同样的事!”老朱听到科举案也终于抬起头叮嘱道。
“儿臣明白,我已经让礼部研究一下,如何防止日后再发生这种从文风上舞弊的事。”朱标立刻回答道。
老朱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又犹豫了一下这才再次道:“标儿,我的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所以这段时间倒是辛苦你了!”
“父皇何出此言,您只是一时身体不适,不过现在已经开始好转,日后儿臣还等着父皇您康复后,也能让儿臣好好的休息一下!”朱标听到老朱的话也有些着急的道,因为他从老朱的话中听出几分不详之感。
“好了,你不要自己骗自己,我的身体自己最清楚不过了!”只见老朱却是一摆手道,“不过我现在最担心的还是你的身体,李节和御医都说过,你的身体情况最忌劳累,所以你日后也要注意一下,不要怕放权,能让大臣去办的事,就让他们去办,毕竟朝廷不能白养着他们!”
“父皇,我……”朱标听到这里心中一悲,想要开口却忽然变得哽咽起来。
老朱这时也心生感慨,当下拉过朱标的手,然后重重的拍了拍他又道:“标儿,说来也委屈你了,你出生时,朕在前线打仗,后来你三岁就被立为太子,一直做了三十一年的太子,从古至今,恐怕就数你做太子的时间最长了!”
其实老朱的话并不准确,在原来的中原历史上,做太子最久的是清康熙的儿子胤礽,做了三十七年太子,第二则是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和现在的朱标一样,都做了三十一年的太子,不过刘据这个太子做到最后直接起兵反叛了,所以老朱就没提。
朱标听到老朱的话,却是激动的热泪盈眶,当即抓着父亲的手哭道:“父皇您不要说这些,只要有父皇在,儿臣愿意一辈子都做太子!”
“傻孩子,朕即立你做太子,就是希望你能有一天接管朕打下的这片江山,而现在我感觉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这片江山也是时候交到你手上了!”
“父皇~”朱标听到这里也激动的大叫一声,抱着老朱就痛哭起来,其实他也能感觉到,父亲这次恐怕真的要离开自己了,这让他也是悲从中来,抱着父亲就不肯撒手。
老朱也有些悲伤,含着眼泪拍着朱标的后背,等到他哭了好一会儿后,老朱这才出言安慰,然后让朱标坐好,这才露出一种严肃的表情道:“标儿,你知道朕最近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吗?”
“儿臣不知?”朱标抹着眼泪回答道。
“朕刚才其实已经说过了,朕最担心的还是你的身体,咱们老朱家的这片江山,是朕一点点的打下来的,绝不能有任何的闪失,所以有些话我也必须要说出来!”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的表情也更加严肃。
“父皇请说!”朱标这时也终于擦干眼泪坐直了身子道。
只见老朱这时长吸了口气,然后这才睁开眼睛盯着朱标,一字一顿的说道:“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朕想让你在继位之前,就选好继任的人选,到时朕会亲自下旨,封他为皇太孙!”
第四百七十四章
从身边人看高低
猛然间听到老朱提出要给自己选继承人,而且还要亲自下旨封皇太孙,这让朱标也愣了一下,随即就皱起眉头问道:“父皇说的有道理,只是这皇太孙的人选……”
朱标说到最后也没有再说下去,他有四个儿子,除了朱允熥是前太子妃常氏所生外,其它的朱允炆三人都是继太子妃吕氏所生,偏偏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所以两人到底谁是长子也没有一个定论。
“皇太孙的人选,无非也就是允熥与允炆,你身为父亲,觉得他们两个谁最合适?”老朱并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再次开口问起朱标的意见。
“这个……”只见朱标沉吟了片刻,“允炆聪明好学,之前虽然犯过错,但这几年却已经改过,而且表现也相当不错;允熥虽不喜读书,以前甚至还十分胆小懦弱,但在李节的影响下,整个人也变得精明强干,帮我处理政务也是得心应手,所以……”
朱标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了犹豫不决的神色,对于朱允炆和朱允熥,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毕竟在他看来,两人都各有优缺点。
老朱似乎对朱标的反应并不意外,只见他抚了一把胡子,这才开口道:“标儿你拿不定主意也正常,不过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这次的科举案,如果允炆和允熥分别在位时,他们都会如何处理?”
“咦?父皇的这个想法倒是有趣!”朱标听到老朱的话也眼睛一亮,他熟悉两个儿子的性格,倒是可以假设一下,而且这次的科举案的确十分棘手,如果两人真的处理起来,也能比较出两人执政手段的高低。
想到这里,朱标当即再次道:“若是允熥当政时遇到科举案,以他的性子,恐怕根本不会妥协,只会让人一查到底,如果再有李节这样的能臣帮他,到时查清了案情,恐怕他会大兴牢狱,只是这样一来,牵连的人却太多了!”
“分析的不错,允熥的性子的确如此,不过我觉得你还是有点小看允熥了!”没想到老朱先是夸赞了一句,随后又纠正道。
“小看允熥了?”朱标闻言也是一愣。
“不错,允熥虽然有些冲动,但如果真坐到朕这个位置上,他就会明白权衡利弊的重要性,所以到时他就算是再怎么生气,也会考虑一下利弊平衡,再加上旁边有李节看着,估计最后也会和朕有同样的做法。”
朱标听到这里也默默的点了点头,如果只是朱允熥,倒还不能确定,但加上李节就不一样了,毕竟李节可是朱允熥的亲姐夫,如果朱允熥做了皇帝,李节肯定要全力相助于他。
“你再说说允炆!”老朱这时忽然催促道。
朱标当即醒悟过来,于是想了想再次道:“允炆性子温和,遇到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太冲动,到时应该还是以安抚人心为主,比如像父皇一样,下旨增录北方士子,以平息北方士子的怒火。”
“连朕亲自下旨,张信等人都敢以陋卷蒙蔽朕,你觉得允炆到时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老朱却忽然开口反问道。
“这个……”朱标闻言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连老朱的威望都压不住这些读书人,更别说朱允炆了,而他也不知道朱允炆到时会如何应对?
“标儿,朕记得允炆与黄子澄等人交厚吧?”老朱忽然再次问道。
“的确如此,不过父皇为何有此一问?”朱标听到老朱的问题却有些不解的问道。黄子澄之前被贬到松江府,不过后来表现还不错,现在又被调到吏部任职,平时与朱允炆也多有走动。
“哼,黄子澄就是江西人,另外几人也大都是江南一带出身,他们与张信等人本就是一伙的,如果允炆当政时遇到这次的科举案,你觉得黄子澄等人会如何劝说允炆?”
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恼火的神色,现在他对这帮儒生简直厌恶到了极点,偏偏朱允炆受儒生的影响最大,这点朱允熥却是完全不同。
“若是有黄子澄这些人劝说,恐怕允炆最后……”朱标说到这里也是满头大汗,他几乎可以预见,以朱允炆对黄子澄等人信任,到时黄子澄肯定会鼓动朱允炆坚持原来全是南方人的榜单,到时就不是北方的举子闹事,而是整个北方都要与大明离心离德了。
事实上南北问题并不是后世才有,早在宋朝时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本来北宋时还只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可是到了南宋,长江以北就完全丢失,哪怕后来元朝成立,但南北之间的隔阂却早已经存在了。
幸好老朱于乱世之中崛起,一举夺得了天下,而老朱最大的功绩,除了驱逐蒙元、恢复华夏衣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统一了南北,使分裂数百年的南北两地成功合而为一,虽然南北方私下里还有些隔阂,但至少都在大明的统治之下,而且老朱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的调和南北之间的矛盾,加强两地的联系。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科举案时,老朱才会那么生气,最后杀人时也毫不手软,张信等人落得个凌迟的下场,也算是死有余辜,比如真要是让他们得逞了,那南北之间的裂痕将进一步扩大,老朱前三十年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甚至大明都会有分裂的危机!
想到这里,朱标也不禁擦了一下额头的冷汗道:“儿臣明白了,允熥与允炆自己的本事先不说,光看他们身边的人,就能看出高低上下来!”
“你明白就好,李节还年轻,你和允熥都能用得上,另外允熥虽然不喜读书,但参与的实务却不少,跟着李节也长了不少的见识,所以朕觉得他比允炆要强上许多。”老朱这时也终于表明了态度道。
“儿臣明白了,允熥本就是嫡长子,请父皇下旨,立他为皇太孙!”朱标明白了老朱的意思,当即也站起来行礼道,他承认朱允熥为嫡长子,也算是为这件事定下了结论。
第四百七十五章
册封皇太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