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359


“读书人身上的问题?这个……臣不知。”李节犹豫了一下这才摇头道,其实并不是李节不知道,而是读书人身上的问题实在太多了,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所以他实在不知道老朱指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这些读书人太过好斗!”老朱也没难为李节,当下直接说出答案道。
“好斗?”李节听到这两个字也是一愣,读书人身上的问题有许多,比如自视过高、抱团排外、打压异己等等,但说到“好斗”这两个字还是让人十分意外,毕竟读书人又不是公鸡,怎么和好斗扯上了关系?
老朱也看到李节意外的表情,当下也呵呵一笑问道:“怎么,是不是觉得朕说反了,明明武人才应该更加好斗,可朕却说读书人更加好斗?”
“臣的确有点想不明白。”李节实话实说道。
“你想不明白也正常,也许只有站在朕的这个位置上,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萧索的神色,帝王站在高处,虽然风光无限,但却也是孤独的。
“武人好斗,那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哪怕做了将军,也不过是将好斗用于战场上,但读书人却不一样,他们简直是我见过的最好斗的一群人!”
老朱说到这里眯起了眼睛继续道:“这帮读书人做官后,就会抱成一团与武将斗,打着武人误国的旗号,想方设法的要将武人压下去,甚至他们还要和朕斗,朕戎马半生打下来的江山,他们却想从朕手中分权,甚至限制朕的权力。”
“更可恨的是,这些读书人还要把人分为士民工商四等,把自己的地位排在最高,农夫、工匠和商人全都要接受他们的管束,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大治,甚至他们早早的就将这些东西塞到人们的脑袋里,似乎天下离了这些读书人就无法运转一般。”
老朱说到这里忽然又叹了口气,然后这才继续说道:“但你又不得不佩服,这些读书人不但好斗,而且还十分能斗、敢斗,农夫人数最多,商人最有钱,工匠心灵手巧,可他们统统不是读书人的对手,武将也只能在乱世时嚣张一时,等到战乱结束,武将迟早才会被读书人打压下去,甚至就连朕……”
老朱说到最后忽然停了下来,脸上也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李节听到这里也同样叹了口气,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了老朱的意思。
事实上老朱说的很对,读书人的确十分好斗,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十分强劲,而他们战斗力的来源,就是因为他们用儒家来武装自己,对外有着统一的思想。
所以读书人也许不如农夫人数多,不如商人富有,不如工匠灵巧,更不如武人勇猛,但他们却能够站在最顶端,将其它阶层按在地上摩擦。
这就好像后世的教员,一直在要求党内与军中统一思想,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相比之下,对面的运输大队长却完全没有重视这方面,所以就算他们占的地盘再大,武器再先进,军队数量再怎么庞大,最后依然是一败涂地。
“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了,这次的科举案,其实就是这些读书人一次反扑,他们针对的不是北方人,而是陛下,虽然这次陛下暂时将他们打压下去了,但日后他们迟早都会卷土重来!”李节也叹了口气说道。
“不错,朕就算是英明一世,可依然逃不过生老病死,而那些读书人却是一代传一代,时间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朕的时间却是不多了!”老朱说到最后也不禁露出几分沮丧的神色,遇到这么一个打不败也杀不死的敌人,哪怕以老朱的坚韧,这时也有种灰心丧气的感觉。
第四百七十章
普及教育
李节也是第一次在老朱脸上见到如此沮丧的表情,不过想想也正常,哪怕老朱再怎么英明神武、精力过人,可他毕竟是个凡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现在他拖着衰老的身躯也许还能暂时压制那些读书人,但如果等到他不在了,恐怕他的儿孙就没有这个本事了。
想到这里,李节也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后只见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忽然抬头吐出两个字道:“学阀!”
“学阀?”老朱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先是一愣,随后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当即一拍桌子道,“这个名字取的太妙了,古有门阀与天子共天下,隋唐后以科举制慢慢的消灭了门阀,却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学阀,这些人身居高位,垄断学识,称他们学阀简直再贴切不过了!”
“陛下英明,学阀与门阀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政治、文华等资源的垄断,而且学阀不再以家庭的形式传承,这使得学阀的生命力更加顽强,除非陛下屠尽天下读书人,否则绝不可能消灭他们!”
“正是如此!”老朱听到这里也不禁露出颓丧之色,他有时真想屠尽天下的读书人,但这根本不可能,毕竟读书人已经将自己与国家牢牢的捆绑在一起,哪怕老朱再怎么霸道强势,也不敢真的把读书人怎么样,除非他不要这个江山社稷了。
“陛下,想要消灭学阀的确难比登天,但也并非没有别的办法来削弱他们的力量!”李节这时忽然开口道。
其实所谓学阀,无非就是那些儒家门生,不可否认,儒家的确有积极的一面,但儒家垄断中原官场一千多年了,却已经造成许多恶劣的影响,现在也是时候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哦?你有什么办法快说!”老朱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追问道,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在自己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想为自己的儿孙再做一点事情。
“陛下,从汉代独尊儒术时起,儒家门生就开始步入官场,并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用人规格,将其它人全都排斥在官场之外,无论朝代再怎么更替,对他们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的这套用人规格却已经形成严重的积弊,臣以为现在必须对这套规格进行革新了!”李节十分郑重的向老朱道。
老朱听到李节的这些话也吓了一跳,他万万没想到李节的野心比他想的还要大,竟然要挖儒家的根子,这件事若是让外面的人知道,恐怕李节就要面临举世皆敌的局面了。
想到这里,老朱也立刻十分严肃的道:“李节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臣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这些话,臣也只敢和陛下说!”李节面色凝重的道,这些话他可是连朱玉宁都没有说过,平时也只敢在自己心里想想,不过现在老朱已经看到了大明的困境,所以李节才会和他说这些。
只见老朱也是面色凝重,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只不过儒家垄断官场这么多年,早就将官场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你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只靠臣自己,肯定没办法打破这种局面,但如果有陛下的点头,臣就有几分把握,而且臣已经想好了内外两方面的策略!”李节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
“内外两方面?快说来听听!”老朱看到李节似乎真有几分信心,当即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问道。
“学阀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这次的科举案,就可以看出江南一带的学阀强势,远非其它地方的读书人可比,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江南的学阀肯定会遭到其它地方读书人的排斥,臣以为可以从他们身上做一些文章!”李节说到最后也阴险的笑道。
“说详细点!”老朱眼睛一亮再次道。
“这次科举时,身为考官的刘三吾等人,明显偏向于江南举子,那么下次科举时,考官就可以从北方出身的官员挑选,另外再加一些湖广、四川、广州等地的官员,他们对江南的读书人心生怨恨,所以下次科举时,江南读书人的名次肯定十分难看,到时江南举子肯定也会闹事,陛下只要掌握其中的平衡,很容易从中取利。”
“当然这只是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毕竟就算打压下江南的学阀,还会有其它地方的学阀崛起,所以这些手段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而想要动摇学阀的根本,其实就是打破他们对读书权利的垄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普及教育,如果人人都能识字读书,那么天下间又学阀也就没有了垄断知识的手段,如此一来,他们也就彻底的失去了根基。”
“普及教育?可是朝廷一直在做这件事啊,只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老朱说到最后也再次皱起眉头,各地的县学、府学也都一直开着,甚至还有专门管教育的官员,可说到教育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投入很大,收益却没有多少。
“陛下说的教育,与我说的教育并不相比,如果让全国的孩子都去学什么经史子集,哪怕朝廷出钱出人,最后的效果恐怕也有限,甚至不如一些有名大儒教出来的弟子,毕竟他们都是传承多年,早就将儒学经典给研究透了,一般人根本不可能与他们相比。”
李节说到这里忽然一顿,随即这才眯起眼睛笑道:“但如果我们不教这些儒家经典呢,比如教一些实用的学问,如此一来,各的儒家学阀可还有什么优势吗?”
“实用的学问!”老朱听到李节的话却是一惊,随即脑子中就闪过一道灵光,这让他也不禁惊声叫道,“你难道是想说……求真书院?”
第四百七十一章
求真书院与吏转官
“陛下英明,臣说的正是求真书院,之前挑拨儒家内斗,而现在则需要引入外部的威胁,也就是求真书院!”李节微笑着上前一步道。
求真书院从建立之初,李节就对他它寄予了厚望,所以才从一开始就对求真书院十分上心,不过这么多年来,求真书院却一直只是安静的发展,在别人看来,书院里教的都是一些奇谈怪论,但因为背后有钦天监的支持,所以倒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反对。
不过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李节也觉得是时候让求真书院发扬光大了,书院中的各个学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当然主要还是他的推动,现在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完全可以推广开来了。
“等一下,你不会是想让朝廷出面,然后开办公学,并且在公学中教授求真书院里的那些东西吧?”老朱这时却皱紧眉头问道。
不是老朱不愿意,而是这么做的阻力实在太大了,如果只是一座求真书院,影响倒还不大,但如果朝廷开办公学,并且公然讲授儒学之外的东西,那影响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到时各地的儒生恐怕会疯了一样强烈反对,毕竟这可是触及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
“我知道陛下在担心什么,不过陛下放心,我并不是让朝廷直接教授求真书院里的内容,事实上书院里现在学的东西,也需要一定的基础才能听懂,而朝廷开办的公学,完全可以教授这些基础。”李节再次微笑着解释道,这个时代还没有升学的概念,更别说小学和中学、大学之分了。
“基础?”老朱还是有些不太明白,“那基础都教些什么,总不能只教识字吧?”
“当然不是,识字肯定要教,顺便也可以学一学论语之类的,但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算学,毕竟君子六艺之中就有算学,而在此之外,还需要加一门自然科学,其实就是讲一些自然之间的道理,比如水为何会流动,云为何会漂浮等等。”李节再次解释道。
“自然科学?这有什么用?”老朱听到李节的解释却再次不解的问道。
“陛下千万不要小看这门课程,自然科学其实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一些物理、生物、地理之类的知识,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具备基础的科学精神,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李节耐心的解释道。
老朱听到这里依然似懂非懂,但还是继续问道:“然后呢,等他们学完了这些后,不会都让他们去求真书院吧?”
“当然不是,求真书院的招生越来越严格,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进书院学习,而次一些的学生,陛下完全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让他们进入官府成为小吏!”李节依然笑呵呵的回道。
“吏转官!”老朱猛然一惊,一下子就明白了李节的用意,之前楚王朱桢打下安南,缺少官史管理地方,于是李节就想出了吏转官的办法,短时间内就招募了大批的官员,而且这些吏转官去了安南之后,做的也相当不错,朱桢还特意上书为他们请功。
“陛下英明,朝廷培养出具体一定基础的学生,再让这些学生进入官府从小吏做起,日后若是表现出色,就可以由吏转官,他们从小吏做起,肯定不缺为政的经验,比之那些只知道读书,却没有任何为政经验的进士可强太多了!”李节郑重的上前道。
其实有些话李节还没有说,那就是这些人学习了自然科学后,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与眼界,虽然不能说人人都是能吏吧,但至少比那些只懂之乎者也的酸儒要强多了。
“等一下,既然最优秀的学生去了书院,为何不让书院的学生直接为朝廷效力?”老朱却忽然再次问道,在他看来,最优秀的人才都要为朝廷,确切的说是为自己效力才对。
“陛下有所不知,书院的各个学科并不完善,依然需要大量的顶尖人才加深各个学科的研究,比如以医学为例,以前许多视为绝症的症,现在医学那边已经研究出治疗的方法,而想要攻克更多的绝症,就必须有更多更聪明的人加入其中,其它学科也是如此。”李节耐心的解释道。
提到求真书院的医学,老朱也想到朱桢的儿子朱孟熜,要不是医学那边发现的早,恐怕朱孟熜就要英年早逝了。
“朕明白了!”老朱先是点了点头,但随后又提出一个疑问道,“不过朕还是有一个问题,公学只是教授了一些基础,包括你说的那个什么自然科学,真的能够让里面的学生能够胜任官府的任命?”
“呵呵,事实胜于雄辩,陛下请稍等,我府中有一样东西,等我让人取来交给陛下,您就明白了!”李节说着立刻转身出去,然后让人回府,到自己的书房取一样东西。
老朱也十分好奇,不知道李节要给自己看什么,不过看李节信心十足的模样,于是他也耐心的等候,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李节派去的人也终于把东西取来。
不过让老朱意外的是,李节带来的竟然是一叠厚厚的如同账册一样的东西,这让他也好奇的问道:“这是什么?”
“陛下,您可知武学中有一种学生档案,里面记录着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毕业之后在军中的表现吗?”李节笑着开口问道。
“这个我当然知道,而且我还记得是你提的建议,所以才有了这份档案。”老朱立刻点头道,武学一直由李节的舅舅刘英掌管,所以现在李节虽然不在武学任职了,但也经常对武学提一些建议,毕竟武学本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陛下记的真清楚,我手中的这份东西,其实就是求真书院的学生档案,里面记录所有从书院毕业的学生情况,请陛下御览!”李节说着双手将这份档案呈放到老朱面前,他之所以敢提出让求真书院介入与儒学之间的争斗,靠的就是这份档案!
第四百七十二章
朕的时间不多了
李节竟然把求真书院的档案拿了过来,这让老朱也颇为好奇,他知道求真书院与武学几乎是同时成立,现在武学已经成功的为军中输送了大批的将领,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军中的中高层,估计用不了多久,整个军中的将领都会替换成为武学出身的将领。
于是老朱接过这份档案,然后打开认真的看了起来,结果里面的内容也让老朱感到惊讶。
陈桃,求真书院第一届学员,贫民出身,精通算学、天文与地理,毕业后进入钦天监任职,现任五官司历一职。
王放,求真书院第一届学员,小商人出身,精通物理与算学,毕业后先入船厂任职,三年前自己开办船厂,亲自设计的海船性能优异,被各大海商争相抢购,现已成为苏州一带有名的大作坊主。
刘真,求真书院第一届学员……
一个又一个的名字记录在档案上,这些书院毕业的学员或是入仕,或是从商,甚至还有人去做了工匠和农夫,但绝大部分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上,比如那个做农夫的,他家中本来就是江南一带的大地主,从小衣食富足,但他却对种植业十分感兴趣,于是自己开辟田地,用于改良稻种,据说现在已经颇有成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