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359


奉天门,这里是皇帝举行朝会之地,不过自从老朱身体不太好后,朝会就由朱标代他召开,老朱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亲自召开朝会了。
不过今天的情况却有些不一样,当百官赶到奉天门不久,很快就听太监一声“陛下驾到”,紧接着就见朱标扶着老朱来到殿上,这让不少大臣都愣了一下,随后这才反应过来,当即上前行礼,山呼万岁。
老朱今天的精神似乎并不怎么好,哪怕被朱标搀扶着,依然走的很慢,坐到龙椅上后,也闭着眼睛长出了口气,随后这才让百官上奏所议之事。
对于老朱的到来,文武百官虽然意外,但还是政务要紧,于是有事情要奏的百姓也纷纷上前,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奏本递上,不过这次依然是朱标在主持朝会,许多政务也都是由他决定,老朱只是坐在后面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就像是睡着了一般。
等到朝会进行到最后,终于没有人再上前奏事时,朱标这才回身向老朱请求道:“父皇,是不是可以宣旨了?”
“宣!”老朱右手一抬,眼睛也睁开道。
“是!”朱标当即答应一声,然后立刻有人端着托盘上前,朱标伸手从上面拿起一道圣旨,然后亲自打开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长孙允熥,德才兼备、博闻广识……”
朱标刚念闻个开头,下面的大臣就全都是一惊,因为朱允熥竟然被称为皇长孙,这岂不是说,皇家这个最大的身份疑团也终于有了结论,而对于皇家来说,长子长孙也就意味着他就是皇家第三代的继承人。
果然,就在朱标宣读完前面对朱允熥的夸奖之后,后面的结果也直接被带了出来,加封朱允熥为皇太孙封号,并且要在谨身殿为朱允熥举行册封大典,时间就定在一个月后!
这下文武百官们也全都炸了锅了,哪怕知道上面有老朱坐着,他们也忍不住低声窃语,皇太孙这个封号倒也罢了,关键是在谨身殿为朱允熥举行册封大典,要知道谨身殿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只有在册封皇后和皇太子的时候,才会举行典礼。
换句话说,在谨身殿为朱允熥举行册封大殿,其实就是确定了他是皇家第三代继承人的身份,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老朱和朱标同时去世了,那么朱允熥就将正式的成为大明的皇帝陛下。
不过这个消息实在太过突然了,毕竟老朱还在位,朱标还只是太子,现在就早早的确定皇太孙的人选,这让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所以殿中的文武百官也都是议论纷纷,哪怕老朱在上面也有些压不住场面。
等到朱标这边刚读完圣旨,立刻就有人上前道:“陛下,太子年富力强,为何要早早的立下皇太孙,这是不是有些太仓促了?”
有人带头,立刻就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当然他们不敢明着反对,只是说这件事太过仓促,请求老朱慎重考虑一下,如果有人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站出来的人中,有许多都是与朱允炆走的很近的大臣,比如黄子澄就在其中。
一般来说,有反对的,就会有支持的,但这次十分罕见的是,黄子澄这些人跳出来反对,剩下的大臣却没有一个站出来支持朱允熥,并不是朱允熥不得人心,事实上朱允熥在朝中还是有不少支持者的,特别是与常遇春、蓝玉有交情的文臣武将,都对朱允熥十分支持。
只不过这次的事他们实在不方便表态,毕竟朱标才四十多岁,现在就确立继承人,的确太早了点,虽然朱标的身体的确有问题,但这种事老朱和朱标自己说没事,他们这些外人就不方便说太多了,否则就像是诅咒朱标活不长似的。
当然这些人也都知道,既然是老朱亲自下的圣旨,而且还不顾病体亲自上朝,估计也是早就下定了决心,肯定不是几个大臣请求一下就能让老朱收回成命的。
果然,就见老朱这时瞪开大眼,扫视了一下黄子澄这些大臣,最后冷哼一声道:“朕之家事,什么时候轮到你们这些外臣插嘴了?”
老朱的话一出口,黄子澄等人也全都是吓的一哆嗦,虽然皇帝陛下老了,之前他们甚至还想要借科举之事试探了一下老朱,可惜这个试探却让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张信等前途无量的年轻官员被凌迟处死,这也让他们明白,老朱手中的屠刀依然十分锋利。
“此事朕之所以在朝会中公布,也只是要通知一下你们,一个月后,谨身殿正式举行册封大典,尔等回去准备吧!”老朱这时大手一挥再次道,他今天只是通知一下这些大臣,根本没想过和他们商量。
这下终于没有人敢再出言反对了,那些站出来的大臣也一个个都退了回去,就连黄子澄也乖乖的退了回去,毕竟老朱真的敢杀人,他们可不想在这时触对方的霉头。
看到这些乖乖退回去的大臣,老朱也不禁再次冷哼一声,但心中却有些无奈,对于这些读书人,他实在太清楚了,自己这边强硬,对方就会主动避让,但如果自己这边稍一软弱,对方就会立刻强硬起来,偏偏他又要依靠这些读书人治理天下,所以也不能真的拿他们怎么样。
“好了,既然各位对这次的册封都没有异议,那这件事就这个定了!”这时朱标也终于站出来缓解了一下气氛道,虽然有黄子澄这些人反对,但他却当做没看见,反正现在也没有人敢再站出来了。
听到朱标的话,大臣之中也有不少人都露出黯然之色,特别是黄子澄等少数几个人,一个个也都是脸色难看,他们都是朱允炆身边的铁杆支持者,利益早就与朱允炆捆绑在一起,现在朱允炆落选,这也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而且日后还可能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第四百七十六章
老朱的讲述
朱允熥被册封为皇太孙,这个消息一出,不但文武百官懵了,天下百姓也懵了,甚至连朱允熥这个当事人也懵了,唯独李节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大笑两声,然后把自己关在书房中筹划着什么。
不过仅仅几个时辰后,朱允熥就风风火火的跑来李节家里,然后闯进书房就大叫道:“姐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怎么回事,陛下册封你为皇太孙,这不是好事吗?”坐在书桌后的李节却是笑呵呵的放下手中的笔,然后这才抬头对朱允熥道。
“好事当然是好事,可这也太突然了吧?”朱允熥还是有些想不明白,他和朱允炆虽然一直在明争暗斗,甚至他还占据了一些上风,但优势也并没有大到将对方彻底的压下去。
另外老朱依然在位,朱标还只是太子,所以在朱允熥看来,他和朱允炆之间的争斗还只是刚开始,甚至可能等到朱标真正登基为帝后,他们兄弟间的争斗才会变得白热化,那时才是一决高下的时候。
可是让朱允熥万万没想到的是,老朱却忽然在这个时候下旨,正式册封他为皇太孙,而且还要在谨身殿为他举行册封大典,这根本就是太子才有待遇,这让朱允熥一时间也有些手足无措,立刻就跑来找李节商量了。
“突然是突然了一些,不过陛下这么做也自有他的道理!”李节说着拉朱允熥坐下,然后给他倒了杯茶,让他冷静一下,毕竟人在激动的时候根本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
“皇爷爷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姐夫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朱允熥也再次追问道,他的直觉还是很准的,这么大的事情,老朱事先应该会和别人商量一下,而除了他父亲朱标外,也就只有李节才有资格与老朱商量这种事。
“我知道的一些原由,但这次陛下决定册封你为皇太孙之事,却是陛下自己做出的决定,事先我也并不知情。”李节实话实说道。
“那原由是什么,总不会是皇爷爷觉得我比大哥强吧?”朱允熥立刻探出身子追问道。
“差不多吧。”李节含糊的回答道,他也不知道要不要把之前自己与老朱商量的事告诉朱允熥,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叫差不多啊,皇爷爷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立为我皇太孙?”朱允熥却是对李节的回答并不满意,身为当事人,他很想搞清楚皇爷爷和父亲他们的想法。
李节这时也有些为难,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说?其实倒不是他不相信朱允熥,而是他的计划实在太过惊世骇俗,甚至他连朱玉宁都没有告诉过,更别说朱允熥了,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风险,李节可不想计划还没有实行,自己就成为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共敌。
就在李节犹豫之时,忽然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随即就听外面有下人敲门道:“启禀驸马,宫里来人了,陛下要召见您与皇太孙殿下!”
“哈哈,陛下要见你,咱们就一起去吧,你想知道原因,就自己去问陛下吧!”李节听到这里也是心中一松,这件事还是交给老朱处理吧,无论老朱做什么决定,他都会全力支持。
朱允熥看到李节似乎真的为难,于是也没有再追问,当下两人出门上了马车,然后一路狂奔来到皇宫,而当两人来到乾清宫时,只见老朱正侧卧在矮榻上闭目休息,脸上也带着几分疲惫之色。
“参见陛下、皇爷爷!”李节与朱允熥一同上前行礼道。
老朱这才睁开眼睛,一双有些混浊的眼睛打量了一下两人,这时的老朱真的是老态毕露,再也没有当年的锋芒,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般。
“坐吧,咱们爷孙三人好好的聊一聊!”老朱伸手指了指旁边的凳子道。
李节和朱允熥也依言坐到老朱面前,随后老朱挥手让其它人都退下,整个大殿之中也只剩下他们三人。
“允熥,你是不是很奇怪,为何皇爷爷会忽然册封你为皇太孙?”老朱微喘了几口气,然后这才对朱允熥问道。
“孙儿的确有些想不明白,所以刚才就去问姐夫,可是姐夫却似乎不想告诉我。”朱允熥也十分老实的回答道,说到最后也看了看旁边一脸无奈的李节。
老朱闻言却是微笑着看了李节一眼,随后这才又转向朱允熥道:“李节不肯告诉你也正常,毕竟这件事牵扯太大,甚至这件事只有他知我知,连你父亲都不知道。”
“什么?连父亲都不知道?”朱允熥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吓了一跳,他本为这么大的事情,父亲那边肯定知道,可是看现在的情况,父亲并不在这里,显然是皇爷爷故意安排的。
老朱并没有理会朱允熥的震惊,只见他再次转头看向李节道:“李节,之前的事朕考虑过了,现在朕的时间不多了,帮不上你什么,太子那边与儒生走的太近,恐怕也不会支持你,所以唯一能帮你的,也只有允熥了,所以最好还是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他。”
“一切听凭陛下处置!”李节也立刻行礼道,同样一件事,由老朱说出来,和自己说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老朱不但是皇帝,更是朱允熥的亲祖父,所以这件事由他告诉朱允熥也最合适。
“到底是什么事啊,怎么又提到父亲和儒生什么的?”朱允熥这时却更加糊涂的问道。
“好了,你不要着急,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在之前和科举案,虽然这件案子结束了,但在案子的背后,却牵扯到一件更大的隐患,而这个隐患就是那些儒家门生……”
老朱当下不紧不慢的从科举案开始讲起,然后牵扯出背后的南北之争,再由南北之争,讲到科举取士的弊病,以及儒家对皇权、对国家造成的危害等等。
朱允熥刚开始还能理解,可是随着老朱的讲述,他也越来越震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场科举案背后,竟然牵扯出如此巨大的利益纠纷与危机。
第四百七十七章
权力的限制与平衡
乾清宫中,老朱与李节、朱允熥三人相对而坐,现在老朱已经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这时又闭上眼睛休息,而朱允熥则眉头紧皱的坐在那里,脑子里也正在消化着老朱讲的这些信息。
坐在旁边的李节也同样陷入到沉思之中,对于儒家,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厌恶和反感,甚至他还觉得儒家在许多方面相当的有积极意义。
然而很可惜,再美好的东西掌握在人的手中,就可能会被染上一层功利的色彩,现在有太多的人打着儒家的旗号,投入到争名夺利的争斗之中。
当然也有一部分儒生,可能真的是胸怀天下之人,而且也能提出一些十分有用的建议和想法,比如限制君权这方面,儒家做的其它并没有错,皇权如果不受任何的限制,必然会导致不可控制的后果,比如老朱几乎重立了华夏,但因为绝对的权力,也导致后世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李节也同样想过限制君权,但是遇到老朱这种皇帝,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老朱不但能力强,威望高,而且性格也极为霸道,如果有人敢动他手中的权力,胡惟庸和李善长就是他们的榜样,李节可不想用脖子试试老朱的刀快不快?
所以在李节的打算中,限制君权这件事可以做,但必须等老朱去世之后,这样后来的皇帝没有老朱的威望与能力,就只能借助大臣的力量管理国家,到时再想办法限制君权也不迟。
另外限制君权可以,但却不能像原来历史上的儒生那样,明朝的党争几乎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限制君权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又像是诱饵一样,诱使这帮儒生们在朝堂上斗来斗去,除了消耗国力之外,根本没有任何的益处。
在李节的设想之中,与其说是限制君权,其实应该说是将君权拆分开来,然后划分清楚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界限,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治理一个国家的难度也直线上升,除了老朱这种非人类外,其它皇帝几乎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人的能力来治理国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君权相对应的相权就会得到加强,当然所谓的相权并不是仅指宰相的权力,而是所有大臣共有的权力,而且这个权力与君权一样,都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和限制,否则同样会无序扩张。
至于如何限制和平衡君权与相权,李节暂时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后世的一些制度也许能给他一些参考,但想要照搬过来也根本不可能,毕竟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同时也受时代的限制,所以有些方面必须要重新考虑。
就在这时,朱允熥也终于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只见他抬起头看了看老朱和李节,随后这才艰难的开口道:“皇爷爷,您和姐夫的想法我也十分认同,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儒家早已经在各地扎下牢固的根基,若是动了他们,岂不是会引得天下动荡吗?”
“允熥你有这方面的顾虑,说明你的确长大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不过对此你也不必太过担心,李节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计划!”老朱这时再次一笑道,说着也是一指李节,示意他来讲那个推广教育的计划。
李节也看出老朱的确累了,于是也没有推辞,当即开口道:“允熥你对求真书院也十分熟悉,所以我也就不多做解释了,简单来说,我的这个计划就是瞒天过海……”
李节从推广公学开始讲起,并且点明自己的用意,明面上公学只是为了推广教育,给底层百姓妹一个出路,但实际上却是为日后替换科举做准备,整个计划需要耗时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可能需要李节和朱允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完成。
朱允熥听着李节讲述的这个计划,眼中也慢慢的多了几分光彩,特别是当听到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吏转官取代科举,而吏转官的的本质,其实还是以政绩说话,而想要成为小吏,就要通过一定的考试,这些考试不同于科举,不再考那些无用的诗词文章,而是以各种自然科学为基础。
对于自然科学,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更加熟悉,他深知这些东西对朝廷的重要性,比如户部的官员,就得精通各种计算与统筹,而工部的官员,同样也需要各种自然科学做为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胜任自己的官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许多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
甚至朱允熥也联想到了武学,做为术业有专攻的代表,武学应该是最先建立起来的专业学校,毕竟武将的能力代表着军队的战斗力,而军队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现在李节提出的这些自然科学,
其实也可以像求真书院内部那样进行细分,比如划分出工学、算学、医学等等,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入需要的职位,才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用处。
当然现在提这些可能还有点早,但朱允熥却已经看到了这些远景,事实上求真书院已经有一些例子出现,比如不少书院毕业的学生,都会进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且大都表现出相当出色的能力,只是这些人进入官场的还是少数。
“允熥你觉得怎么样?”李节讲完了整个计划之后,这才向发愣的朱允熥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