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359


李节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知道老朱肯定明白拆分锦衣卫的好处,做为大明的情报机构,之前锦衣卫一直是一家独大,甚至引起老朱的猜忌,所以才会削弱他们的职权,现在拆分之后,就可以让他们互相牵制,从而达到一种平衡。
另外拆分之后,双方的职权更加清晰,这样也能让他们更加专心的做事,出了问题也不至于相互推诿,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老朱当然知道拆分锦衣卫带来的好处,不过他这时也有些犹豫,毕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最后只见他忽然抬头向朱桢问道:“老六你觉得李节的建议怎么样?”
“这个……”朱桢闻言也吓了一跳,犹豫了一下这才十分谨慎的道,“儿臣对锦衣卫了解的不多,对于这件事也没太多的想法,所以还请父皇您亲自裁决为好!”
朱桢明显是不想趟锦衣卫的浑水,老朱闻言则是微微一笑,也没有再追问,然后再次沉默了片刻这才终于开口道:“来人,召蒋瓛过来议事!”
第三百九十一章
蒋瓛的意见(上)
蒋瓛这段时间难得的忙碌起来,毕竟自从他做上锦衣卫都指挥使的位子后,锦衣卫就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以前的许多职权都被剥夺,现在更是不能直接审理犯人,导致诏狱都空了大半,有些牢房都已经长草了。
不过最近因为安南的事,蒋瓛也终于有事情可做了,事实上对境外的渗透也是他上任后一直在做的,毕竟相比国内的限制,境外就自由多了,只要有足够的钱和人,他完全可以将锦衣卫的手伸到周边的小国去。
只是蒋瓛也没想到,朝廷竟然忽然对安南下手了,这让他也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以前锦衣卫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北方,甚至是往西域方向发展,因为那里才是大明的战略要地,却没想到朝廷忽然转道向南,锦衣卫在南方的布置可是十分薄弱,所以现在许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
对于安南的事,蒋瓛也十分上心,因为他知道,这是锦衣卫的又一个机会,虽然他们在高丽和倭国也做过同样的事,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们必须要有一件新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另外蒋瓛也和李节聊过,知道日后大明的海贸会向南洋一带发展,所以他们锦衣卫的重心也应该向南偏移,而这次安南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能在安南打开局面,日后他们也能以安南为中心,开始向南洋一带发展势力。
蒋瓛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做事需要有分寸,所以他上任之后,才没有像他的前任毛骧一样四处树敌,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个没有野心的人,事实上蒋瓛的野心并不比毛骧差,以前他是盯着锦衣卫指挥使的位子,现在坐上这个位子,他却又想将锦衣卫发展的更加壮大。
然而很可惜的是,蒋瓛却没有遇上好时候,老朱用他替换掉毛骧,就是警惕锦衣卫的开始,所以这几年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锦衣卫的职权一点点被削弱,唯一能让他们锦衣卫发挥能力的,也只剩下境外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瓛对安南才会如此的重视,甚至视它为锦衣卫进军南洋的桥头堡,这段时间他调动锦衣卫的人力物力,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安南的各个位置,各种情报也如同雨点般向他传来,蒋瓛也亲自参与了这些情报的整理,然后每天向老朱汇报。
今天蒋瓛也在自己的公事房中整理着手下送来的情报,不过就在这时,却忽然有人来报,说是宫里来人,召他火速进宫,这让蒋瓛也是一愣,因为他一般都是早上去向陛下汇报一下安南的情报,而今天他已经去过宫里了,怎么陛下又派人来召自己入宫?
带着心中的疑惑,蒋瓛也急匆匆的入宫,走的时候也不忘带上一些刚整理出来的情报,因为在这些情报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本来他是准备明天再禀报的,既然老朱要见自己,索性就一起带过去了。
当蒋瓛迈步进到暖阁时,却惊讶的发现不但朱桢在这里,李节竟然也在这里,不过他也顾不上打招呼,当即上前向老朱行礼道:“臣蒋瓛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安南那边可有什么新情况?”老朱开口问道。
“今天刚送来的消息,安南权臣胡季犛自封为宣忠卫国大王,并且亲自教授年幼的安南王,颁布政令时自称辅政该教皇帝,称帝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
蒋瓛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胡季犛也在为篡位做着准备,甚至准备将国都从升龙迁到自己的老巢清化府,打算在那里建行一座西都城,毕竟升龙城中有太多陈氏的支持者,胡季犛若是篡位,必将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如果迁到清华府,那一切就是他说了算了!”
“好一个乱臣贼子!”老朱闻言也是一拍桌子道,不过脸上却露出了无比的喜色,胡季犛的动作越快越好,这样他们才能师出有名,甚至说不定出兵时还能得到安南人的协助。
“你们这边有什么准备,能不能让他的动作再加快一些?”老朱兴奋过后再次向蒋瓛问道。
“启禀陛下,臣已经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是从民间收买一些强盗,让他们打着陈氏的旗号四处抢掠,从而让胡季犛有针对陈氏的借口,更快的清除异己!”
“至于另一手则是从朝堂,我们打着朝廷的名义,暗中与支持陈氏的一些大臣接触,表示愿意支持他们除掉胡季犛,而等到他们团结起来后,我们会把这个消息泄露给胡季犛,到时让胡季犛将他们一网打尽,激化双方的矛盾,从而逼的胡季犛加快篡位的动作!”
蒋瓛说到这些阴谋诡计时,也是两眼放光,看得出来,他对这种事十分的喜欢,事实上当初他在高丽时,就曾经用过类似的办法,使得高丽内部的矛盾提前爆发,从而让朱棣有了介入的机会。
“办法倒是很好,现在实施到哪一步了?”老朱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再次问道。
“民间收买一些一些强盗倒是不难,毕竟安南国内本来就不太平,实在不行的话,我们也可以鼓动一些贫民乱起来,所以这部分我们有绝对的把握,至于暗中接触忠于陈氏的官员,现在才刚刚开始,暂时还没有太大的起色!”蒋瓛再次老实的回答道。
“干的不错,如果有什么需要的,可以直接向我禀报,朝廷会尽量为你们提供方便!”老朱闻言再次点头,不过说到这里时,他也将目光转向李节,毕竟接下来就要谈正事了。
不过李节这时却丝毫不紧张,甚至还冲着老朱微微一笑,他事先虽然没有与蒋瓛商量过拆分锦衣卫的事,但是以他对蒋瓛的了解,对方肯定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看到李节自信的表情,老朱也有些不信,于是再次对蒋瓛道:“今天召你前来,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李节的提议,他想要拆分锦衣卫,不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第三百九十二章
蒋瓛的意见(下)
猛然间听到老朱说出要拆分锦衣卫的话,而且还是李节提出来的,这让蒋瓛也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的表情纠结了片刻,这才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拆分锦衣卫?”
“按照李节的想法,是要将锦衣卫一分为二,一部分负责国内,一部分负责境外,你觉得怎么样?”老朱再次笑吟吟的开口问道。
“一分为二?”只见蒋瓛闻言也露出沉思的神色。
站在旁边的朱桢这时也饶有兴趣的打量着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朱桢身为亲王,与锦衣卫其实是很少打交道的,毕竟老朱早有命令,锦衣卫是不能监视皇族的,所以别人怕锦衣卫,但朱桢这些亲王却对锦衣卫不怎么感冒,当然他们一般也不愿意招惹锦衣卫,毕竟对方是他们父亲的亲兵,招惹锦衣卫其实就是触动老朱的颜面。
李节这时却面色平静的看着蒋瓛,似乎一点也不着急。只见蒋瓛沉思了好一会儿,最后猛然抬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锦衣卫不能一分为二,而是要一分为三!”
“什么?”老朱听到这里也露出愕然的表情,朱桢更是震惊的张大嘴巴,李节只是要把锦衣卫一分为二,结果蒋瓛倒好,竟然提议一分为三,这是嫌自己手中的权力太大吗?
李节这时也有些意外,不过随即沉思了片刻也露出了然的神色,毕竟他和蒋瓛是朋友,两人私下里也经常有一些交流,虽然蒋瓛今天的话让他有些意外,但略一思量也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什么叫一分为三,你难道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老朱在惊愕过后也露出凝重的表情问道。
“陛下,臣接管锦衣卫后,也一直在研究着锦衣卫的权力与职责,也早就感觉锦衣卫的职权过重,所以从那时起,臣就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将锦衣卫的职权拆分,而经过这些年的思考,臣觉得可以将锦衣卫的职权分成三份!”
只见蒋瓛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驸马说将锦衣卫拆分成两份,分别负责国内与境外,臣以为还必须增加了一个专门监督文武百官的机构!”
蒋瓛的话一出口,老朱与李节等人也都愣了一下,事实上蒋瓛这话可以说相当露骨,锦衣卫设立的最初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监督百官而用,比如有些官员在家里与妻妾打牌,丢了一张什么牌老朱都知道。
不过自从李善长等人死后,老朱已经开始削减锦衣卫的权力,对百官的监督也放松下来,毕竟老朱也想缓和一下自己与官员之间的关系,为将来朱标登基做一些准备,所以这几年锦衣卫监督官员的职责也放松了许多。
“监督百官有都察院去做就行了,你们还有必要再插手吗?”只见老朱沉思了片刻这才再次开口道。
洪武十五年,老朱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分别由左、右都御史掌管,另外全国还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是大明的最高监察机关。
“启禀陛下,臣以为只靠都察院远远不够,否则当初也就不需要我们锦衣卫监督百官了,所以臣以为可以将锦衣卫分出一部分,专司暗中监督百官,与都察院一明一暗,自然对百官的情况了如指掌!”蒋瓛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紧张的神色。
要知道蒋瓛只是锦衣卫,按规矩来说是不能干政的,他们只是老朱的亲兵,以前也被严禁对朝政发表任何看法,可是现在蒋瓛的话却已经越过了这条钱。
不过蒋瓛的话也不能说有错,都察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督百官,但它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要知道明朝可是历史上贪污受贿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所以监察院显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主要还是都察院依然属于文官系统中的一部分,虽然都察院的职权看似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其实依然受到文官系统的牵制,后来也慢慢的被整个文官系统渗透,最后变成了以官员监督官员,就像自己监督自己一样,能起到作用才是怪事。
相比之下,锦衣卫却是独立于官员系统之外,甚至表面上看,锦衣卫好像是属于武将,但其实也不同于军队,锦衣卫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特务机构,完全受皇帝自身的管辖,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很难将手伸到锦衣卫之中。
如此一来,锦衣卫也就不会受到任何的钳制,监督官员的效率自然也就更高,所以之前老朱才会启用锦衣卫监督百官,而且收到的效果的确比都察院强多了,这也是为什么锦衣卫受百官排斥,甚至连历史上的名声都不太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朱比任何人都清楚上面这些,所以他在听完蒋瓛的建议后,整个人也露出沉思的神色,似乎一时间有点拿捏不定,毕竟之前他已经削减了锦衣卫的监督百官的职权,如果这次将锦衣卫单独拆分出一个监督百官的机构,这恐怕又会引发一番非议。
老朱拿不定主意,最后也把目光投向了李节和朱桢两人,只见他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来回转动了几次,最后还是定在李节身上问道:“你觉得此事如何?”
看到老朱不问自己这个亲儿子,反而问李节这个孙女婿,朱桢也感觉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想到李节的本事,他不服也不行,所以这时也扭头看向李节,看他怎么回答?
只见李节这时也露出犹豫的神色,过了片刻这才上前一步道:“臣以为蒋指挥使的建议可行!”
“说出你的理由!”老朱似乎并不意外,当即再次问道。
“都察院的职权虽大,但却只凭十三道都察御史,根本无法监管全国的官员,相比之下,锦衣卫的效率更高,也更全面,到时可以让他们分工合作,锦衣卫举证,都察御史审理,必将可以更大程度上防止官员违法!”李节开口解释道。
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衣卫的危机
李节也赞同蒋瓛将锦衣卫一分为三的建议,这让老朱也再次露出沉思的神色,其实对于这个建议,老朱也是比较赞同的,毕竟官员是帮他管理天下的人,他们手中有权,也更容易违法乱纪,而且这些人造成的危害也更大,所以必须严加监管。
也正是因为知道上面这些,所以老朱才会设立都察院,另外再加上锦衣卫的配合,这才将天下的官员掌握在手中,事实上老朱设立的剥皮实草这些酷刑,并不足以震慑官员,直接让官员害怕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皇帝的眼线监视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老朱将官员的俸禄定到极低,甚至只够他们一家人的吃喝,但这些官员也极少敢于冒险贪污受贿,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不是有双眼睛在暗中盯着自己?
不过老朱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刚不可久,老朱他强硬了一辈子,自从他登基之后,就一直将所有官员压着打,特别是自从李善长去世后,朝堂上真正的成为老朱的一言堂,他的旨意也没有任何人敢反对。
但是老朱却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他身为开国之君,或许能压制百官,但等到了他儿孙这一代,肯定会面临着官员的反扑,毕竟他们即没有自己的威望,也没有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些年他也慢慢的放开了一些对官员的限制,缓和了与官员之间的关系。
也正是考虑到上面这些,所以老朱才有些拿不定主意。李节也很快猜到了老朱的心思,于是想了想再次开口道:“陛下,帝王之道,即要示之以恩,也要示之以威,若威严不足,势必会遭到百官的反噬,到时何以为君?”
李节的话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一下子让老朱清醒过来,他只想着自己老了,要给儿孙们铺路,甚至不惜委屈自己,缓和帝王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可是他却忘了,帝王就是帝王,他与大臣之间即有合作,又互相牵制猜忌,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帝王手中必须有牵制大臣的手段,军队只是最后的保障,而且主要是对外的,一般不会轻易动用,如此一来,使用朝堂上的手段来牵制大臣,也就成了帝王的一个选择,而锦衣卫这种谍卫机构,就是帝王牵制大臣的一个重要底牌。
想到明白了这些,老朱当即也拍板道:“好!就这么定了,锦衣卫一分为三,至于如何拆分,这个还需要从长计议,李节你与蒋瓛好好的商量一下,到时拿出一份计划给朕!”
“臣领旨!”李节与蒋瓛也一起上前道。
看着一件关系到大明国内政局走向的事情就在自己眼前完成,朱桢也露出一种复杂的神色,对于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他隐约可以预见,而更让他心动的,则是父亲身上那种一言而决的霸气,这就是传说中的皇权,做为距离皇权最近的几位皇子,朱桢心中也生出一股渴望,如果自己也能掌握这种权力的话……
然而上面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立刻被朱桢给掐断了,因为他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别说大哥朱标已经做了几十年太子,另外他前面还有四个哥哥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无论是朱樉还是朱棣,哪一个都不是好招惹的,这点朱桢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正事谈完了,李节和蒋瓛也向老朱告辞,然后双双离开了暖阁,等到两人出了门后,李节也笑着向对方道:“蒋兄,你今天的提议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啊!”
“这还不是被李兄你给逼的,要不是你提出拆分锦衣卫,恐怕我也不会提出这个想法了。”只见蒋瓛却微微一笑道。
“以蒋兄你的聪明,想必也早就看出了锦衣卫的危机,现在拆分反而是锦衣卫的一线生机,否则日后……”李节说到这里也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下去。
蒋瓛也知道李节要说什么,老朱现在已经开始削减锦衣卫的职权,这对锦衣卫来说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老朱知道锦衣卫的能力,所以就算是削弱锦衣卫,也依然会保留锦衣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