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359


朱标的话一出口,旁边的任亨泰再次震惊的瞪大眼睛,他记得刚才太子殿下明明是反对出兵的,可是怎么这才一转眼就改变了想法?
“父皇,对于出兵,儿臣觉得也要找准时机,现在安南内部不稳,若是贸然出兵,说不定反而会让安南团结起来,所以儿臣以为可以想办法挑拨安南内部的矛盾,就像当初对付高丽一样,使得他们内部先打起来,到时我大明海军再一举攻克升龙,必能将安南一鼓而下!”朱标再次兴奋的出谋划策道。
李节听到这里也心中暗笑,他最喜欢的就是朱标这一点,虽然大部分时候朱标都表现的宅心仁厚,但该下狠手时,他却向来心黑手毒,有时李节都怀疑,朱标平时的仁厚是不是装出来的?毕竟光靠仁厚,朱标也不可能在太子的位子上稳坐这么多年。
“这个办法不错,李节你觉得呢?”老朱再次扭头征询李节的意见。
“臣也觉得太子的建议很好,那个胡氏大权独揽,估计很快就会篡位,到时咱们完全可以打着帮陈氏复国的旗号杀入安南!”李节也十分赞同的笑道。
看着老朱三人在谈笑间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旁边的任亨泰也不由得心中感慨: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太子是陛下的亲儿子,李节则是陛下的亲孙女婿,老朱家三代人都是同一个想法,看来安南算是彻底的没救了!
正事谈完了,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计划,但这种事大明已经做过不少次了,而且还有高丽和倭国这种例子,所以老朱也信心十足,等下交待给下面的人去办就行了,不过现在还有任亨泰的事没有处理。
只见老朱扭头看向任亨泰,当即冷哼一声道:“任亨泰,你从安南带回的几个侍妾都安排好了吗?”
“侍妾?”任亨泰刚开始没有反应过来,随即这才猛然醒悟,当即激动的上前道,“臣……臣都已经安排好了,这几个侍妾都已经住到臣的内宅,由臣的妻子亲自管教!”
“很好,以后管好自己的下半身,再惹出这种事情来,朕也救不了你,下去吧!”老朱教训了一句后,挥手就把任亨泰赶了出去。
任亨泰也是如蒙大赦,当即道谢后退了下去,毕竟老朱已经将自己买来的私奴定性为侍妾,虽说他身为礼部尚书一次纳这么多妾室,会被人笑话好色,但至少不犯法,他也就不必担心被追究了。
等到任亨泰离开后,李节却忽然想到一件事,于是犹豫了一下再次向老朱开口道:“陛下,对安南用兵是迟早的事,不过高丽那边有燕王,倭国那边有扶桑王,你看安南那边是不是……”
“你小子是不是看朕的儿子太子,所以想把他们都赶出大明去?”老朱听到这里也气不打一处来,当即瞪着眼睛怒道,虽然他的儿子不少,可也不能全都派到外面吧?
“陛下息怒,臣也只是为大局考虑,毕竟无论是倭国还是安南,都是距离大明遥远,如果派其它人去镇守,短时间内可能还没什么,但时间一久,难免人心生变,唯独只有亲王前去,陛下和太子才能放心啊!”
李节这话其实也只说了一半,就算是亲儿子或亲兄弟,也同样不能保证他们日后不会出现异心,现在朱棣和朱樉之所以不敢有异心,主要是老朱还活着,威慑力太强,另外朱标也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他们就算是有贼心也没贼胆。
但如果日后老朱不在了,朱标的身体情况也不太好,到时海外的几个飞地是否还能和大明保持紧密的联系,可就有些说不定了,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地方都还姓朱,哪怕真有人选择夺了江山,总归还是朱家的天下,就像历史上的朱棣一样,肉还是烂在锅里。
老朱也明白李节的意思,所以这时也露出沉思的神色,相比高丽和倭国,安南距离大明更加遥远,特别是将都城迁到北京后,日后若真的打下安南,北京这边光是传个信息可能就要几个月,更别说实话有效的统治了。
其实别说安南了,连云南现在都只能交给沐英父子代为管理,也幸亏沐英是老朱的干儿子,从小就被他一手养大,和亲儿子也没什么两样,所以才能受到老朱如此的信任,如果换做另外一个人,恐怕早就被老朱猜疑了。
想到这里,老朱也不禁叹了口气,随后向朱标问道:“标儿,你觉得安南那边派谁去更合适?”
“这个……”朱标闻言也露出迟疑的神色,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三弟精于兵事,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他镇守在太原,责任也十分重大,实在不方便轻动,五弟在开封,不过五弟对兵事并不怎么上心,让他带兵打仗实在有点为难他了。”
马皇后生了朱标等五个儿子,其中老二和老四分别去了倭国和高丽,剩下的老三朱棡也是一员猛将,比之朱棣也差不多少,之前与朱棣、朱樉一样都是镇守在北方的军事重镇,现在朱樉与朱棣都走了,所以朱棡就不方便调动了。
至于周王朱橚,则不擅长打仗,这也是老朱把他安排到开封的原因,主要是让他管理一下后勤,所以根本不适合带兵。
“这么看来,似乎也只有老六更合适了!”老朱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再次开口道,他口中的老六正是楚王朱桢,母亲是胡充妃,就封于武昌。
“我也觉得六弟最合适,他天资英睿,有谋略,曾随信国公、江夏侯等人平定诸蛮,后来更亲自率兵平定云南、道州地的叛乱,对南方的情况十分了解,再加上武昌那边的水军也颇为强盛,让他转而去统率海军也十分合适!”朱标这时也点头道。
第三百七十八章
楚王朱桢
武昌府城外的长江水面上,两支水军正在展开一场厮杀,楚王朱桢站在水寨的瞭望台上,面色严肃的观察着两支水军的表现,不时还会点评几句,旁边立刻有人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做出改进。
朱桢今年才三十出头,正值人生中的壮年,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看起来与老朱也有几分神似,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朱桢刚刚带兵出征,平定了卢溪、黔阳诸洞蛮夷叛乱,前几天才刚刚率兵回来,身上似乎还隐隐的透着几分血腥气。
“父王,这水军真没意思,您是没见过海军的气势,简直比咱们的水军强上无数倍,人家那才叫真正的船,咱们这战船和海军一比,简直就是澡盆子!”正在这时,旁边一个年轻人十分不满的叫道。
“闭嘴,你这次偷跑出去我还没找你算账,你竟然还有脸和老子说这个?”朱桢却是气的脸色发红怒道。
这个说话的年轻人名叫朱孟熜是朱桢的长子,今年刚满十五岁,不过这小子却是个胆大包天之徒,前段时间朱桢出征,让他呆在武昌守家,结果这小子倒好,竟然驾着一条小船顺江而下,一路到了苏州,并且从松江出海游玩,长了不少的见识。
而且朱孟熜还十分聪明,他算准了朱桢回来的时间,提前两天从海外回到武昌,还对身边的人下了封口令,本以为可以瞒过去,却没想到还是被朱桢知道,自然是挨了一顿打,不过对于这个长子,朱桢还是十分疼爱的,打人也只是做做样子,所以朱孟熜现在依然是一副活蹦乱跳的模样。
“父王,您不能这么说,我这次出去也长了不少的见识,别的不说,光是松江府那边的海军就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还不觉得咱们的水军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一看,却发现以前自己简直是个井底之蛙啊!”朱孟熜却是振振有辞的再次道。
朱桢在兄弟中虽然排行第六,但前五个都是嫡子,所以朱桢也算是庶长子,而且他的性格也比较像朱标,为人比较宽厚,所以朱孟熜这个做儿子的也不怕父亲,反而还会和朱桢顶嘴,朱桢虽然骂归骂,有时候也会打人,但一般也不会拿儿子怎么样。
“海军再好那也是人家的,不归咱们管,而且咱们这边只有江和湖,根本用不着海军,别的不说,海船吃水太深,也只能在海上行动,如果让他们把海船开进江里,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搁浅!”朱桢耐着性子驳斥道。
“海船的性能是一方面,但人家海船上的武器也比咱们强啊,比如火炮,一条船上装有十几门火炮,齐发之下能将山石击碎,更别说敌人的战船了,咱们水军的战船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那么多火炮?”朱孟熜再次不服气的道。
“废话,人家海船高大坚固,当然能装那么多火炮,咱们江上的战船只有这么点大,如果也装那么多火炮,恐怕一次齐射,就能把整条船给震塌!”朱桢再次白了儿子一眼道。
其实朱桢对海军也并非一无所知,武昌虽然位于大明的腹地,但湖广南部,以及贵州、广西、江西等地也并不太平,特别是当地的那些蛮族,时不时就会起兵造反,所以朱桢也掌握着实权,随时可以调动周边的兵力平叛,比如这几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带兵打仗,呆在武昌的时间反而不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桢对大明的军事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各种新式火器也被引入南方诸军之中,至于海军那边的发展,朱桢也十分清楚,特别是海军在倭国的战绩,更让他十分惊讶,而且他还知道,南方沿海的几个大港口中,也开始驻扎海军,据说朝廷那边似乎还会有更大的动作。
朱孟熜也不傻,当然知道长江上的战船装不了那么大炮,但是一想到那些威武的海船,他就感觉眼前这些长江上的战船怎么看都不顺眼。
也许是受到儿子这些话的影响,朱桢也开始感觉眼前的这场演练有些无趣,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分出胜负后,朱桢这才打起精神勉励了几句,随后就带着朱孟熜等人打道回府。
回去的路上,朱孟熜骑马走在朱桢的旁边,这时也再次忍不住问道:“父王,上次我和您商量的事,您考虑的怎么样了?”
“什么事?”朱桢面无表情的问道。
“就是上次我说想去求真书院学习的事,我可是给堂哥写过信,打听了一些求真书院的事,那里教的东西十分新奇,我也十分感兴趣,所以想去南京学两年,您不会给忘了吧?”朱孟熜说到最后也露出焦急的神色。
朱孟熜和朱允熥的感情不错,双方经常有书信上的往来,所以朱孟熜也听说了不少求真书院的事,这让他也产生了去求真书院求学的念头,上次朱桢没有出征前,他就和对方讨论过,不过当时朱桢说要考虑一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朱桢听到这里也猛然想了起来,他把这件事真给忘了,毕竟当时他脑子里只有平叛的事,根本没把朱孟熜的话听进去,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毕竟朱孟熜思维跳脱,有时候想一出是一出,朱桢也以为他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所以根本没放在心上。
当然朱桢这时也不敢表现出来,否则肯定又会被朱孟熜一阵纠缠,所以只见他沉声道:“这件事我考虑过了,不过父皇早就有过旨意,亲王不能擅自离开封地,你是王世子,自然也受一定的制约,之前你偷跑出去已经有些违矩了,至于去南京求学,估计父皇肯定不会答应。”
“皇爷爷只是说亲王不许擅离封地,又没说我们不能离开,而且我去南京是为了求学,又不是去胡闹,说不定皇爷爷知道后还会十分高兴呢!”朱孟熜却再次叫道。
“好了,等回去我给父皇写封信,询问一下他的意见,如果父皇同意,我当然也愿意让你多学点东西!”朱桢也顺势说道,不过话虽如此,他对这件事还是不抱什么希望。
说话之时,朱桢父子也回到了楚王府,不过刚进府门,就有人飞奔来报,北京有圣旨送到,召朱桢进京议事!
第三百七十九章
进度
李节来到求真书院,找了老半天才找到郭正林与马哈麻,只见两人正窝在书院后面的一个作坊里,正在看着几个工匠打磨一件东西,而且两人还不时在讨论着什么,竟然没有发现李节的到来。
李节也先打量了一下这个正在被工匠们打磨的东西,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这个气缸到现在还没有造好吗?”
听到李节的声音,郭正林和马哈麻这才发现了他,这让两人先是一喜,随后又苦笑道:“李兄你倒是轻巧了,之前扔了一堆图纸资料给我们,可是其中的难度之大,却让我们都快挠破头了,特别是这个气缸,这已经是我们第一次重铸了!”
“第三次?前两次都失败了?”李节闻言也再次惊讶的问道,虽然他知道气缸是整个蒸汽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制造的难度也很大,但这都过去几个月了,郭正林他们还是没有搞定气缸,这也有些出乎李节的意料。
“李兄你过来看!”郭正林这时却拉着李节来到作坊的一边,结果只见地面上摆放着两个已经气缸,猛一看似乎都没什么问题,可当靠近仔细一看,却会发现气缸壁上已经出现了裂缝,有一个甚至破了一个大洞。
“怎么会这样?”李节看到这两个气缸的惨状也不由得震惊的问道。
“蒸汽机的其它部件倒是不复杂,我们已经制造出来了,而且也组装好了,这两个气缸就是之前试验用的,结果就成这样了!”郭正林说着又带李节来到作坊旁边的一个院子,只见这里的工棚之中,一个蒸汽机赫然立在那里。
李节看到这个半完工的蒸汽机也十分激动,当即走上前仔细的观察了起来,很快他就发现,虽然这个蒸汽机看起来与自己设计的差不多,但其中有不少的细节都做了修改,使得它变得更加实用,毕竟他前也只是纸上谈兵,有些方的设计可能有些想当然了。
“不错不错,现在就差气缸了,不过这第三个气缸能成功吗?”李节激动着向郭正林两人问道,已经失败了两个了,所以李节对这第三个也有点担心。
“这个我们也说不准,不过经过两次失败,我们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比如第一个气缸爆开,主要是材料不过关,所以我们换上最好的钢铁,第二个则是气缸的内壁不够光滑,所以我们现在用手工一点点打磨,虽然很消耗时间,但应该可以解决之前的问题。”郭正林这时也有些不太确定的回答道。
“其实就算是再次失败也没什么,毕竟李兄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大不了我们再想解决的办法就是了!”这时旁边的马哈麻也开口表态道。
“马兄这话倒是让我放心了,你们有这份不怕失败的心,日后定然能够将蒸汽机制造出来!”李节闻言也再次笑道。
马哈麻闻言也大笑一声,随后三人又讨论了一些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比如李节对他们做出的一些修改就十分感兴趣,所以趁着这个机会也请教了一下,郭正林他们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想问李节,虽然李节也未必能回答出来,但至少能帮他们提供一些思路。
最后李节在书院呆了大半天才离开,经过这大半天的交谈,也让他对整个蒸汽机的计划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其实除了气缸这个大问题外,蒸汽机还面临着一些其它的小问题,说是小问题,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严重,只是有其它解决的方法,只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
不过虽然有这些问题,但总的来说,蒸汽机的研制还是十分顺利的,毕竟求真书院集中了大明最顶尖的一批人才,而且他们还能动用朝廷的力量,将一些手艺精湛的工匠召集起来,研制一台蒸汽机自然也不在话下。
李节离开书院时算了一下时间,南京那边的解缙应该也接到自己送去的资料,并且开始研制蒸汽机了,不过以现在的进度来看,估计郭正林他们会先行一步,将蒸汽机研制出来。
不过蒸汽机的研制并非是一步到位,而是需要一点点的改进,比如后世历史上的蒸汽机,其实从发明之后,就一直被许多人改进,使得蒸汽机的效率不断提升,要知道刚开始的蒸汽车,甚至都没有一匹马的力气大。
所以解缙那边也并不是在做无用功,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完全可以让两边合作,将双方的研究取长补短,尽量的提升蒸汽机的效率,免得日后蒸汽机研制出来了,却连个火车和轮船都带不动。
这时天色已经不早了,李节也准备回家,不过就在他刚上马车,却见一骑飞奔而来,见到他也立刻大声道:“驸马留步,太子请您到南城会合!”
“南城?”李节听到这里也是一愣,这眼看着天都快黑了,朱标怎么会忽然跑去南城?
虽然心中奇怪,但既然是朱标相召,李节也不得不去,所以他也吩咐车夫调转马头,直奔南城而去。
等到李节出了正阳门,很快就见到了前方的朱标,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朱标外,还有一些东宫的官员都在这里等候,似乎是像在准备迎接什么人似的?
“参见太子殿下,您这是准备迎接什么人?”李节也好奇的上前问道。
“不错,今天六弟就要到京城了,我替父皇出来迎接一下,你不会忘了当初的那件事吧?”朱标笑呵呵的回答道。
“楚王真的来了!”李节听到这里也露出惊讶的神色,这时他才想起来,上次他和老朱聊到安南情况时,曾经建议老朱再派个儿子去安南,当时老朱和朱标一致认为楚王最合适,却没想到老朱的动作这么快,竟然把楚王给召回京城了。
“事关重大,父皇当然要亲自对六弟叮嘱一番,另外六弟之前屡立战功,父皇也想亲自嘉奖他几句,免得让他误会父亲派他去安南的用意!”朱标再次笑着解释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