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359


“成功的人的确没有,但却有一个朝代差一点就要成功了!”李节呵呵一笑再次道。
“哪一朝?”老朱闻言也不由得探出身子激动的问道,若是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他又何必顶着朝堂上的压力,将天下富户迁移到京城?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会引起地方上的动荡吗?
“宋朝,确切的说是北宋!”李节再次微笑着回答道。
“北宋?”老朱露出惊愕的神色,其实在历朝历代之中,他是很不喜欢宋朝的,主要是宋朝实在太弱了,不但抵御不了金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最后更是被蒙古人灭国,导致中原大地陷落到异族近百年之久,所以他对宋朝甚至有些鄙夷。
“陛下,当年赵太祖得国不正,所以对国家的管理也比较松懈,甚至从一开始,宋朝就没有禁止土地兼并,反而放开了在土地上的一些限制,导致民间的民间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沦落成佃户……”
“这些朕都知道,所以宋朝的国力才会那么弱,最后被人灭国也不冤了!”老朱这时摆手打断了李节道。
“陛下,宋朝的国力其实并不弱,弱的只是他们的军事,事实上宋朝十分富足,所以他们也更愿意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给辽国岁币,虽然屈辱了点,但给的钱对大宋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另外还有有流民,他们也将流民编为厢军养着,避免发生更大的乱子,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财力来解决,而财力也是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宋朝虽然不禁止土地兼并,但国内的大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有方腊之类的事件发生,但并没有因此动摇大宋的统治,所以土地兼并对大宋的影响并不像其它朝代那么严重,这点元朝就是个反例,元末动乱的根源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绝大部分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反对力量!”
“这种说法倒是挺新鲜,不过仔细一想,又似乎确实如此!”老朱听完后也点了点头道。
老朱经历过元末的动乱,特别是早年游历四方,所过之处的确到处都是流民,明明有大片的土地,却全都属于那些大地主所有,甚至他爹娘去世了,他都没有一块可以安葬父母的地方,由此可见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
“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宋朝为什么会那么有钱?”朱标这时忽然插嘴道,本来他只是想看看李节要如何说服父亲,可是没想到听着听着,他也听入迷了,这时也把之前的想法抛之脑后,开始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宋朝之所以有钱,除了盐铁专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放开了工商业方面的限制,使得宋朝的工商业极为发达,如此一来,失地的农民也就可以进入到工商业之中,再不济也能混口饭吃,哪怕成为流民,也会被官府收编为厢军,而只要有口饭吃,一般的百姓是不会想到造反的,自然也不会对朝廷产生威胁。”李节再次解释道。
“仅仅放开工商业就能让宋朝如此富足?”老朱皱着眉头问道。
老朱是贫农出身,对于商业带着一种天然的抵触,对商人更加鄙夷,所以才会制定那么多针对商人的律法,甚至规定商人连丝绸都不能穿,因为他觉得商人不事生产,只知买东卖西,骗了上家骗下家,完全就是一群蛀虫。
“当然不能,工商业放开后,还需要对他们朝廷征税,只有将税征上来,国家才能有钱,而这一点宋朝就做的相当不错,所以他们的财力才会那么雄厚!”李节再次解释道。
“那为何宋朝最后还是灭亡了?”老朱这时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道,既然宋朝这么有钱,而且几乎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可最后依然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果李节回答不出这个问题,那他之前讲的那些根本没什么用处。
“宋朝之所以灭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还是他们对军事方面的压制,或者说对军事抑制的太过,导致将领和士卒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士气也十分低落,哪怕他们的装备极为精良,但军无战心之下,自然也不是金、辽,甚至是西夏人的对手!”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这才接着又道:“当然上面只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宋朝本身还有其它的许多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中,土地兼并引发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灭国的主要原因,所以臣以为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你的意思是说,放开工商业的限制,就可以减缓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老朱沉思了片刻这才再次道。
“陛下英明,臣正是此意,其实我大明也有一个现成的例子,那就是海禁逐渐放开之后,沿海各地的工商业也兴盛起来,相比农业,工商业来钱更快,而且也不像农业那么劳累,所以最近几年沿海地区有州府上报,说当地百姓宁夏做工也不愿回乡耕种,地价更是一直往下跌,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买,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土地兼并了。”李节再次举了个例子道。
第三百六十六章要实在的
老朱的疑心病很重,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值得完全信任,第一个是他的老婆,也就是去世的马皇后,另一个则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特指朱标,至于朱樉与朱棣等人,虽然比其它人受信任,但依然无法与朱标相比。
至于李节,则比较特殊,有时老朱对他的信任丝毫不比朱标差,有时却又会怀疑李节的用心,这也不怪老朱,主要是李节心眼太多,老朱也怕自己被他忽悠,所以必要的戒备还是要有的,比如这次,李节说沿海的土地价格下跌,老朱也立刻让人找出以前的批阅的奏本。
像老朱这么勤劳的帝王,每天批阅的奏本都是以斤论,不过这些奏本都会有专门的人管理,以便老朱随时查阅,比如后期比较有名的各个大学士,现在就主管这方面,所以很快就有人将老朱需要的奏本送了过来。
老朱打开奏本看了一下,果然发现沿海的地价在跌,这还是去年就有官员上报的,只不过这些情况并不怎么重要,所以一般都不会送到老朱这里,而是直接归档,如果不是老朱点名要看,可能会存放个几十年后被销毁,从头到尾都不会有人看一眼。
“果然如此,连苏州这种土地肥沃之地的田价都在跌,看来商业的确可以抑制土地价格上涨,从而让许多人不敢买入太多的土地。”老朱看完之后也点了点头道,地价在跌,买到手里就会亏本,有点脑子的人自然不会去做。
“苏州是长江出海的枢纽,哪怕最近松江府开始崛起,但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动摇苏州的地位,臣曾经几次去苏州,所见之处都在兴建工商,各种作坊也是层出不穷,当地百姓随便做点工,就比常年累月的从地里捞食要强,许多地主甚至找不到足够的佃户,所以才会造成这种情况。”李节这时再次开口道。
不过老朱听到这里却再次皱起眉头道:“如果百姓都不愿意去种地了,那哪来的粮食?如果粮食不够的话,岂不是会造成粮价飞涨?到时国将不国,肯定会爆发更大的混乱!”
“陛下,粮食很重要,但以我大明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养活全国的人口,甚至就算是在元末,粮食产量同样可以养活全国的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饥民,并不是因为粮食不够,而是分配不均,有粮之人囤积居奇,坐视外界的饥民饿死,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李节十分郑重的再次道。
后世说古代是个农业社会,这一点极其准确,甚至后世人可能都无法想像古人对农业的重视,有时农业都已经不是一个生存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明明粮食足够吃,可国家还是想要生产更多的粮食,哪怕这些粮食存储几年放坏了,但依然要有足够的粮食掌握在手中。
另外李节还有话没有说,那就是美洲的土豆和红薯,这两样东西迟早都要从美洲带回来的,到时有了这两种作物,粮食产量肯定会再翻上几倍,到时粮食根本吃不完,地价肯定还会再往下降,而且农业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完全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工商业中,从而加快大明的资本主义发展。
虽然在后世看来,资本主义似乎不是个好词,但是相比现在的封建社会,资本社会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至少资本可以刺激社会的发展速度,从而加快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而这也是李节最需要的。
老朱也十分了解李节,这时看了他一眼就立刻冷哼一声道:“你是不是又想说那些美洲亩产几千斤的作物?”
“陛下英明,日后若是能从美洲带回这些作物,恐怕地价还会进一步下跌,甚至随着一些新事物的应用,到时可能只需要少量的人手种地,就足以养活绝大部分人,这才是农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是把绝大部分人都束缚在土地上!”李节也直接承认道。
事实上大明的人口并不少,至少比现在的欧洲总人口多上几倍,但在攻略高丽和倭国时,李节却老是感觉人口太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人口都被束缚在土地上,那些农户守着十几亩良田精耕细作,最后也只能勉强糊口,这简直太浪费人力了。
“你说的这些都是虚的,我现在要的是阻止大明的土地兼并,你的这些说法太过遥远,朕需要一个现在就切实可行的办法!”老朱这时却大手一挥再次道。
从老朱的角度来说,他对李节的这些说法并不怎么赞同,而且身为皇帝,他可不会被这些遥远的东西迷惑,只有实在的好处才能让他改变想法。
“陛下想要实际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我这里有两条律法,只要陛下敢用,日后定然没有土地兼并之忧!”李节这时也无奈的开口道。
本来他是想借着这个机会,给老朱普及一下社会的发展趋势,可是现在看来老朱并不感兴趣,这并不是老朱目光短浅,事实上李节的这些说法,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是太过前卫了。
“什么律法?”老朱立刻追问道,这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
“第一条叫遗产税,也就是一个人生前拥有的财产,特别是土地、房屋等实物,死后想要传给他的子孙,就必须课以重税,以此来打击贫富不均的问题!”李节笑呵呵的开口道,这个遗产税后世不少国家都有,但有些国家因为习俗等问题,却一直没敢实施。
果然,老朱和朱标听到这里全都是一惊,随即朱标就高叫道:“这可不行,父终子继乃是理所应当之事,若是朝廷在这种事上征税,恐怕就要搞的天下大乱了!”
“这个……朕也觉得有些不妥,第二条律法是什么?”老朱竟然也难得露出犹豫的表情道。
虽然这条律法的效果很吸引人,中原对孝道极为重视,而孝道并不仅仅是儿子孝顺父母,父母同样也有养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的遗产本来就应该交由儿子,他若是真敢实施遗产税,恐怕大明百姓就要真的造反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阶梯田税
遗产税对于古代社会来说,简直就像是一枚核弹,哪怕天不怕地不怕的老朱,也不敢真的实施,毕竟他可不想做一个即是开国之后又亡国的帝王。
李节当然也知道老朱不敢实施遗产税,所以他还准备了第二条律法,只见他再次一笑道:“第二条律法也和税收有关,不过并不是遗产税,而是田税!”
“田税?朝廷不是早就有了吗?”朱标闻言也有些不解的部首,确切的说,大明并没有田税这种说法,而是应该叫田赋,再加上百姓身上的徭役,这两种税役形式就是朝廷施加给百姓身上的责任。
“田税并不是田赋,而是一种单一的税,现在百姓身上的田赋和徭役太过复杂,百姓不但要按田地交粮,而且还要承担相当多的徭役,这其实对百姓来说是种十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徭役,其中的猫腻极多,也最容易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还不如折算成钱粮,与田赋合并成田税。”
李节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就是明朝的一条鞭法,只不过这项律法改革是在嘉靖年间才开始确立下来的,明初依然实行的是田赋与徭役并行的律法。
其中田赋倒也罢了,可是徭役十分复杂,分为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等,这些徭役由各级官府主管,每级官吏都可以上下其手,从中捞取好处,很容易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因此家破人亡,所以在嘉靖时期不得不对税法进行了改革。
“你的这个提议倒是不错,可似乎对阻止土地兼并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吧?”老朱听后沉思了片刻,最后这才一脸疑惑的开口问道。
“这只是一个前提,接下来才是重点!”只见李节诡秘的一笑道,“田税的比例并不固定,汉朝最初规定十五税一,算比较轻的田赋,以此来让百姓休养生息,后来的朝代田赋比例不一,甚至同一个朝代,不同地方的税率也不一定。”
李节说到这里也抬头看了一眼老朱,因为他最后一句说的就是老朱,大明各地的税率就不一样,比如江南的税是五税一,不仅仅是因为江南富庶,另外还因为当初他们支持张士诚而反对老朱,所以老朱打下江南后,对江南课以重税,相比之下,其它地方的税就低多了,比如许多地方都只有十五税一的比例。
老朱似乎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而是听的十分入神,这时也再次催促道:“说下去!”
“是!”李节答应一声再次接着道,“其实纵观全国,我大明的田赋与徭役都有些混乱,若是将田赋与徭役合一为田税,就简单直白多了,这样也避免了地方上的官吏插手,而在田税的比例上,臣建议可以实施阶梯田税!”
“阶梯田税?”老朱和朱标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也全都露出不解的神色。
“正是阶梯田税,比如一个人拥有田地在百亩以下,那么他只需要按照最低的十五税一来交税,而如果超过百亩,那么税率就要上一个台阶,比如可以十税一,如果再超过一个界限,那么税率还会上升,直到最后达到一个界限时,这个人再拥有田地就会赔本,如此一来,还会有人愿意去兼并土地吗?”李节笑呵呵的解释道。
这个阶梯田税,其实就是从后世的阶梯电价上找到的灵感。
老朱和朱标听到这里也全都是眼睛一亮,感觉这个办法十分可行,当然田税的制定肯定不会像李节说的这么简单,毕竟田地也分为好几种,田税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李节的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控制了田税的比例,他们完全可以规定每个人拥有的田地数量。
“这个办法可行,朝廷并不禁止他们拥有田地,只要他们有钱,想买多少田地都行,可是税收上就要由朝廷说了算!”老朱这时一拍桌子兴奋的道,遗产税他是不敢开收,但这个田税却完全没有问题。
其实老朱早就知道大明的税赋十分复杂,也曾经想过改变现今的局面,只是一直找不到下手的地方,现在李节的话却给他指明了方面,而且还提出了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
虽然阶梯田税的律法想要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但相比那个遗产税,阶梯田税的阻力可就小多了,以老朱的威望和能力,完全可以推行下去,因为阶梯田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阳谋,朝廷并不禁止你买多少土地,只要你有钱,完全可以赔本经营土地。
“父皇,据我所知,有些田地都是家族持有的族田,若是这些人把田地分散开来,每人名下都只持有少量的土地,实际上整个家族依然持有大量的农田怎么办?”朱标这时却提出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道。
“殿下不必担心,在利益面前,有时连父母亲情都经不起考验,更别说一个庞大的家族了,若他们真敢这么干,臣敢肯定,不出两代人,整个家族都会分崩离析!”李节却是笑着回答道。
“不错,标儿你对乡村宗族的情况还是了解太少了,那些宗族对外可能表现的十分团结,但内部其实同样矛盾重重,以前为了生存,他们还可以抱成团,若是将族田瓜分,内部利益肯定会出现矛盾,到时根本不用别人动手,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老朱也笑着开口道。
看到李节和父亲都有同样的观点,朱标也有些羞愧,看来自己在见识上的确是差了一些,不过他也奇怪,父亲从小生活在乡村,自然对宗族十分了解,可是李节从出生就在南京,并没有什么乡村生活的经历,可为何他也对乡村宗族的事如此了解?
“难道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朱标在心中暗自想道,这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了,毕竟李节身上有着太多的不寻常,实在不能与常理测之。
第三百六十八章分化
阶梯田税的建议得到老朱的赞同,不过这件事老朱暂时下了封口令,不许李节和朱标外传,哪怕是朱允熥也不能说,毕竟这件事关系重大,老朱也要好好的思量一番,所以在此之前,严禁消息泄露出去。
李节和朱标也当然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当然也不会乱说,不过李节却没忘今天来找老朱的目的,于是只见他再次开口道:“陛下,既然有了阶梯田税,那不知迁移天下富户入京一事……”
“这件事暂时搁置吧!”老朱大手一挥道,既然有了更好的办法,老朱当然不会再用这种笨方法,毕竟迁移上万户入京也不是一件小事,沿途他还需要派出军队看守,花费的人力物力也不在少数。
“谢父皇、陛下!”朱标与李节闻言也全都是向老朱行礼道,随后两人对视一眼,彼此都露出几分笑容,无论如何,他们今天的目的是达到了。
接下来老朱又和李节、朱标商量了一下阶梯田税的一些具体细节,这件事说来容易,但真要实施起来,却也十分麻烦,绝不是颁布一部律法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一个具体的执行计划,对此李节也提出不少的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