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359


“大哥你就是心太软,要我是你,直接就把二哥抓起来送到父皇那里,虽然西安离北平府有点远,但他在西安那些期男霸女的烂事我也听说过一些,没想到他对自己的家人也这么狠,身为兄弟,我都替他感到丢脸!”朱棣这时再次气呼呼的道。
“唉,再怎么说都是自家兄弟,我也想给老二一个改过的机会。”朱标再次叹了口气道,他向老朱禀报的只是朱樉的家事,至于朱樉在西安胡作非为的事,他却都替朱樉隐瞒了下来。
朱棣也知道自己这个大哥是个什么脾气,这时也无奈的叹了口气,然后举杯敬了朱标一杯,朱标也没再开口,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气氛也变得有些沉闷。
“四叔,我们难得来一趟北平府,你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北平府的情况?”李节这时也急忙开口转移话题道。
朱棣也正愁不知道说什么好,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一拍桌子道:“这你可问对人了,我在北平府呆了整整十年,对这里最是熟悉不过,别的不敢说,哪怕你把我蒙上眼睛丢到城里,我都不会迷路……”
朱棣提到北平府也是一脸的兴奋,当即开始为朱标和李节介绍起城中各方面的情况,其中朱棣最熟悉的当然是军事方面,因为当初徐达打下北平府时,防守的元兵几乎全都跑了,所以北平府的各个城防也保持的十分完好,现在的北平府几乎和当年的元大都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城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整个北平府向南移动了几里,因为当初元大都修建时,北边不太方便居住,城中的居民主要住在南城,所以徐达干脆在城中北边又修建了一条内城墙,后来北平向南扩张了一部分,如此一来,北平府就像是平移了几里似的。
也正是因为北平府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所以城中的人口保持的比较完好,不过失去了都城的身份后,北平府也一下子失去了许多的光环,整个城市也变得衰落下来,城中也养不活这么庞大的人口,刚好当时军中又缺粮,于是徐达下令将城中的百姓外迁,现在整个北平府城的总人口也只有三十万左右。
不过就算是这样,北平府城依然是边境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这里连通着大运河,南北的货物都需要通过这里运输,特别是南方的粮食,更是关系到北方边军的生命,这也使得北平府愈加的重要。
等到朱棣把北平府的情况详细的介绍了一遍后,只见他忽然眼珠一转,当即笑嘻嘻的看着朱标问道:“大哥,我听说你这次出巡,是为了将来迁都做准备,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朱标出巡的确是为了迁都做准备,不过这件事同样也属于机密,知道的人很少,当然这么大的动静,只要一些人留意一下,肯定能猜到老朱的用意,所以朱棣听说这件事也并不奇怪。
只见朱标闻言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道:“我也不瞒你,父皇的确是准备迁都,我这次出巡就是收集各地的情况,为将来迁都做准备,毕竟这件事也只有父皇能做,换做其它人肯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果然如此!”朱棣闻言也瞪大眼睛,随即又一脸赞叹的道,“父皇真是好魄力!”
李节闻言却是暗自撇嘴,朱棣这话虽然是夸老朱,可在李节听来,却像是朱棣的自夸,因为历史上正是朱棣以大魄力把都城迁到了北平,不过就算是朱棣,在迁都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威望把事情做成了。
“是啊,父皇为了咱们大明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总想着帮咱们这些儿孙们把事情做完!”朱标这时也长叹一声道。
朱标比任何人都知道迁都的不易,别的不说,当年北魏的孝文帝想要迁都时,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最后他不得不使诈,利用假消息御驾亲征,结果到了洛阳人马疲惫,他这才又提出迁都洛阳的事,大臣们逼的没办法,终于同意了迁都洛阳。
堂堂一个帝王,为了迁都竟然使用诈术,由此可知迁都的阻力之大,不过老朱不一样,他是开国之君,威望达到了顶点,再加上军政大权尽握于手中,所以只要老朱开口迁都,大臣们也不敢反对,但若是等到老朱死了,朱标再想迁都时,那可就要难上百倍了。
“父皇就是个劳碌命,他这辈子都不可能闲下来,不过要我说,北平府的确是个做都城的好地方,至少北方的各个城市之中,恐怕也只有洛阳能与北平相比,不过我听说洛阳在战火中毁坏极大,现在人口都不及开封,更别说与北平相比了。”只见朱棣喝了杯酒再次道。
“咦?北平府可是四叔您的封地,若是把国都迁到这里,您就不怕没了封地?”李节闻言也惊讶的问道。
“区区一个封地而已,当年是父皇给我的,父皇要是需要,直接拿走便是,而且我现在可是打下了高丽,虽然高丽不及北平府,但至少是我亲手打下来的!”朱棣说到高丽时,也是挺直了胸膛,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朱标看着雄姿英发的弟弟,忽然也一下子愣住了,之前李节和他说过向外扩张的事,而且还说这件事对朱棣等人也有好处,不信可以亲眼见一见朱棣,本来他还有些怀疑,不过现在他忽然有些明白李节的意思了。
想到这里,朱标也扭头看向李节,结果只见李节则是微笑着对他眨眨眼,这让朱标也不禁再次看了看朱棣,随即也露出沉默的表情,相比西安有些疯狂的朱樉,现在的朱棣却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似乎全身上下都充满了生机,简直与朱樉完全是两个极端。
“大哥你想什么呢?”朱棣这时忽然一拍朱标的肩膀问道,他刚才说了那么慷慨激昂的话,就是等着朱标夸他,结果等了老半天却发现朱标在发愣,所以他才忍不住打断朱标。
“没……没什么。”朱标似乎有些犹豫,随即又问出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道,“四弟,你觉得是北平好还是高丽更好?”
“大哥你还不了解我吗?哪里有仗打我就喜欢哪里!”朱棣十分干脆的回答道。
“四叔,您为什么喜欢打仗呢?”李节这时却忽然笑着接口问道。
“这个……”朱棣闻言也是一愣,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人这么问过他,所以他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过很快朱棣就清醒过来,当即一拍桌子大声道:“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我就是喜欢打仗,因为只有战场上,才能让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看着敌人一个个倒在自己的脚下,征服前方未知的土地,就像当年的蒙古人一样!”
对于朱棣的回答,李节则是微微一笑,其实朱棣和朱樉一样,只不过在失去了人生方向后,朱棣给自己重新树立了一个人生目标,这就好像后世的有钱人喜欢玩登山、滑翔、潜水之类危险性很高的运动,其实就是为了寻找刺激,而朱棣比他们玩的更大,直接玩起了打仗。
第两百二十三章
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上最有名的关城之一,最早就是由秦始皇派人修建而成,因为修建时征调了无数的士卒、囚犯和民夫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因此得名为居庸,而且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后世,李节生活的年代,居庸关虽然早就失去了作用,但却成为长城上最有名的景观之一。
朱棣站在城头指着山上蜿蜒曲折的长城兴奋的介绍道:“大哥你看,这里的城关是当初岳父与开平王一同督造而成,前两次北伐也都是从这里出发!”
朱标与李节也打量着山上如同巨龙盘绕的长城,遥想当年徐达带兵从这里出发北伐,虽然有过失利,但总体的战略却还是十分成功的,蒙元残部已经被彻底消灭,草原上也暂时没有了能够威胁大明的敌人。
“长城的确壮阔,可惜也只修了这么一段!”朱标这时也有些感慨的道,他来到北平府安置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几十里外的长城巡视,毕竟这道防守对大明实在太重要了。
不过明长城虽然有名,但大都是正统之后修建的,明初期其实并没有修建太多长城,比如现在老朱只让人修建了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至于其它地方的长城,因为历经宋元,早就残破不堪,老朱也只是让人把能修的修一下,不能修的就算了。
“大哥,咱们现在国力鼎盛,几乎压着北边的草原人打,父皇几次北伐早就把他们杀的闻风丧胆,自然也不敢再南下犯边,如此一来,哪里还需要什么长城?”朱棣这时十分自豪的开口道。
虽说朱棣的话有吹嘘老朱的成分,但大部分都是事实,现在大明在军事方面处于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几乎是想打就打,想回就回,可以说这段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有如此大的兵力优势,大明自然不需要长城来防守,再加上老朱又极度缺钱,所以更加不愿意修建长城。
事实上不但是老朱,朱棣当政后,也发动数次北伐,同样掌握着军事方面的主动权,所以朱棣也没兴趣修长城,顶多就是学着老朱,将旧长城修补一下。
不过等到朱棣一死,他的儿孙不愿意再对草原大规模用兵,于是开始修建长城,后来土木堡之变,更让大明丧失了军事优势,修建长城的规模也就更大,后世所见的明长城,大都是在这段时间修建而成。
朱标对于朱棣的话却有些不太赞同,只见他沉默片刻再次道:“历朝历代,军事的强盛大都不能持久,所以我担心日后我大明兵力衰弱,恐怕就要处于守势,到时再修长城可就有些晚了。”
“这还不简单吗,北方的边患主要就是草原人造成的,咱们干脆趁着强盛时直接出兵灭掉所有草原人,彻底除掉这个后患!”朱棣这时却是杀气腾腾的再次道。
朱棣是这么想的,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历史上朱棣登基后,曾经对草原发动了五次北伐,其中好几次都是他御驾亲征,最后他自己也死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不过这五次北伐的效果虽然有一些,但却无法与当年朱元璋组织的北伐相比,更没有彻底的消灭北方的边患。
“四弟,如果只靠打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这世上的事情倒是简单了!”朱标显然比朱棣更加成熟,对于打仗这种事,他虽然不排斥,但也不太赞成,除非是没有其它办法了,否则他并不愿意动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打仗怎么不能解决问题,咱爹不就是靠着打仗干翻了陈友谅和张士城,更打跑了蒙古人,整个大明的江山社稷都是咱爹打下来的,难道这还不叫解决问题?”朱棣却有些不服的道,他性格冲动,有什么就说什么,哪怕在朱标面前也毫不遮掩。
“当年汉高祖就说过,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虽然靠打仗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效果并不好,有时候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手段,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朱标再次笑道。
“殿下说的不错,就像四叔你在高丽,若不是事先挑拨了李成桂与郑梦周,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打下高丽,另外还有倭国,那个大内义弘也可以发展成为我大明的暗线,从而节省不少的力气。”这时李节也笑着插嘴道。
“你们翁婿二人还真是一肚子的花花肠子,不过我不管,反正我只负责打仗,动脑筋的事还是由你们去做吧!”朱棣闻言却是撇了宵嘴道。
朱标听到朱棣的这番话也是无奈摇头,李节却是微笑不语,以他对朱棣的了解,对方绝非是个头脑简单的莽夫,恰恰相反,朱棣其实是个极为聪慧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才智绝不在朱标之下,但朱棣却有意无意都喜欢把自己莽撞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人不知不觉中放松对他的警惕。
“走吧,咱们爬到山上看看!”朱标这时一指山头上的烽燧兴致勃勃的道,好不容易来一趟长城,他当然想要爬到最高处打量一下四周的景色。
朱棣闻言当即笑道:“上去倒是没问题,不过大哥你的身体行不行啊?记得以前行军时,可都是我背着你才能到达终点的。”
“以前是我太胖,现在我的身体可比以前强多了,不信咱们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登上去?”朱标闻言也涨红了脸道,做为大哥,他各方面几乎都比自己的弟弟强,唯独身体方面差的太多。
“好啊,那咱们就比一比!”朱棣再次笑道,就算朱标甩掉了身上的肥肉,可在身体方面,他可不信会比常年练武的自己强。
当下朱棣亲自带着朱标与李节顺着墙身开始向山头上的烽燧攀登而去,这段长城修建在颇为陡峭的山体上,虽然有台阶,但依然十分陡峭,不过朱棣却是健步如飞,朱标和李节刚开始还能跟的上,但后来却被甩开了老远。
最后当然是朱棣第一个登上山头,李节仗着年轻比朱标早了几步到达,而朱标上到山顶时,却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他虽然减肥成功,但身体的底子还没有完全恢复,平时倒还没什么,但一运动就能看出差别。
相比山下的关城,山上的视野更加开阔,只见关城两侧的山体林木茂盛,如同一层层的翡翠叠加在一起,这就是号称后世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
不过相比自然美景,更让李节和朱标感到震撼的,还是人工建造的长城,相比山下的关城,山上能更加清楚的看到巨龙般的长城在山间蜿蜒盘旋,一眼望不到尽头,也正是有了这条巨龙,才能守护中原大地的安宁。
“难怪当年宋失燕云之地,长城落入辽人之手,处处都人受人钳制,不到长城,恐怕永远无法体会到长城的重要!”朱标这时也赞叹一声道,以前他只能从书上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可是直到亲眼所见,却发现自己以前对长城的幻想依然远不及实物万一。
“大哥,长城只是边境的防线之一,而且也不是最外围的防线,在长城之外,还有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等卫所,再加上父皇又恢复了三降城,使漠南的卫所连成一片,足以保证北平府这边万无一失!”朱棣这时再次介绍起边境上的军事防线。
朱标闻言也点了点头,他来北平府之前,最担心的还是北平府的安全,毕竟这里距离边境实在太近了,若是边境有失,敌人就可能长驱直入杀到北平府城下,若将北平府城设为国都,日后就可能有灭国之危。
不过现在听了朱棣的讲解,再加上他的亲身体验,这才发现北平府的防守力量十分强劲,除非大明内部出问题,否则敌人很难杀到北平府城下。
想到这里,朱标也不禁扭头看了看李节,而李节也对他微笑以对,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都明白彼此的意思,特别是朱标,之前他还把洛阳列为国都的待选之一,可是现在他却发现,相比洛阳,北平府的确有着更大的优势。
“四叔,你这次从高丽回来,是不是坐船回来的?”李节这时忽然再次向朱棣问道,这也打断了朱标的沉思。
“那是当然,从高丽到北平府如果走陆路的话,恐怕我得绕一个大圈子,走上好个把月才能到达北平府,但如果走海路,却可以直接乘船到大直沽,最快几天就可以到达。”朱棣当即点头回答道。
“那您到大直沽的时候,有没有见到南方来的运粮船?”李节再次询问道,所谓南方来的运粮船,其实就是走海运的船只,因为大动河的运输能力有限,导致北方的粮食供应不上,于是李节就向老朱建议走海运,现在已经开始好一段时间了。
“见到了,那种大肚子的运粮船简直太好认了,我也没想到父皇竟然会让粮食从海路运过来。”朱棣闻言再次点头道。
这下旁边的朱标也终于明白过来,李节的这些话就是在提醒他,北平府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那就是离大海很近,这点是洛阳不能比的。
第两百二十四章
条约达成
“呀~”十几个倭人武士怪叫着冲杀上前,手中锋利的倭刀一闪而过,将面前手臂粗的竹子一刀两断,随后这才收刀而立,脸上也都带着自傲之色,他们可都是大内义弘手下有名的武士。
“沐指挥使感觉如何?”大内义弘也颇为得意的向旁边的沐晟问道,几天前他来到对马岛与沐晟谈判,虽然进展还算顺利,但是在一些条件上,双方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于是为了缓和双方的气氛,这才有了眼前这场演武。
“的确不错!”沐晟点了点头道,这些倭人个头不高,但却凭借着多年的锻炼,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刀刃上,连坚硬的竹子都能一刀砍断,砍掉人头当然也不在话下。
听到沐晟仅仅夸赞了一句“不错”,大内义弘心中也有些不满,于是再次开口道:“沐指挥使,不知可否让我们见识一下大明的军威?”
“当然,召一个总旗上来!”沐晟似乎早就等着大内义弘这句话,当即点头答应道。
立刻有一个总旗官率领手下的五十人上场,这只总旗属于铁册军,用的当然也是火枪,大内义弘对火枪并不陌生,只不过他们称火枪为铁炮,最早是当年蒙古人准备东征倭国时,流传到倭国境内的,只不过因为火枪打造不易,精度也有问题,所以在倭国使用的人不多。
随着总旗官的一声令下,前方立刻有人将十几个木头制成的靶子立在那里,随即五十名士卒分成三队,排成标准的三段击队形。
“射!”负责指挥的总旗官大吼一声,最前面一排的士卒立刻扣动扳机,十几枚炙热的弹丸飞出,前面的靶子也立刻被打的木屑纷飞。
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随着总旗官的不断下令,三排火枪手轮流射击,最后整整十轮下来,前面的靶子已经被打成了马蜂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