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30

  这还是因为淄川县衙门不太好做的过份。若是全力征收,一年定然能从霍崇这里弄走两千两银子。
  康熙朝一年税收大概4000万两银子,全国一千多个县,平均下来一个县两万多两。淄川县并非富县,每年也税银也就是一万两。霍崇一个人就交了淄川县十分之一的税银,如果有十个霍崇,任何知县都能轻松搞定税收。
  当然,这种事情吕知县是不会说的。他只是扣着“摊丁入亩”做了一番解释,等酒席散了,这件由知府交代的差事也就结束了。
  蒙阴县县令与蒙阴县县令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两个县都是差点没能完成税收,评定级别并不高。好在荐举两位知县买官的大员与李树德李知府有交情,这才求得李知府帮他们寻求表现优异的吕知县的指点。
  两人私下商议一番,都觉得摊丁入亩虽然听着有理,却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淄川县以前税收也不咋样,突然就超额完成税收,里头的理由定然没有吕知县说的那么简单。
  眼瞅着就要过年,两位县令更是着急。过了正月十五,一月就过了一半。二月就要开始征收上半年的税银,到时候整个县里头都会忙的脚不沾地。到时候哪里还有时间寻找机会。
  眼瞅着各地知县都要回去,两位县令想起今年税收完成不错的临淄县知县,便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去这临淄县知县这边碰碰运气。
  到了知县住的地方,却见到一名从未见过面的官员也在。临淄县知县见两人前来,便将眼前这名官员介绍给两人,“这位乃是霍崇霍兄。”
  听到这个名字,两名知县只觉得讶异。身为山东官员,两位县令记不清楚山东各地官员的名字,不过他们二人都听说过霍崇这厮的名头。可以说,整个山东官场都听说过这个人。这个“能把实话说的和瞎话一样”的奇人。
  被雍亲王给了如此评语的男人却是从雍亲王的同父同母的弟弟,大将军王那里得官。据说大将军王是从牢里把霍崇捞出来的,而霍崇却献上了自己的琉璃火秘方,于是从一介农夫匠人翻身当了官员。
  这已经是一个传奇了。
  几人落座,就见临淄县知县和气的与霍崇谈着关于骡马的事情,听得两名县令非常着急。难道临淄县知县觉得和霍崇这家伙谈事情就比和同僚谈事情更重要不成。
  不过听着听着,两名知县慢慢感觉到事情不太对劲。临淄县知县竟然一个劲问霍崇到底能养多少驴子。而霍崇这厮也爽快的表示,再过两年,驴子数量大概能到七十头以上。
  能有七十头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钱。牲口并非田产这种价格稳定的保本资产,而是一笔浮财。光是浮财就有七十头驴,这可是大富豪了。
  也许是两人有些着急的样子,临淄县知县打趣般说道:“霍兄,这两位的县里可否也能养驴?”
  两位县令脸色登时就不好看了,只觉得这话听起来很是刺耳。
  就在两位怀疑临淄县知县嘲讽两地蠢笨如驴的可能之时,就听霍崇说道:“哦?请问两位,若是俺在蒙阴县与牟平县开些养驴的场子,购买些种草料的地,两位可否通融一下?”
  “霍兄要到蔽县买地?”蒙阴县知县有点没搞明白。
  牟平县县令却立刻想明白了这可是钱啊。买地,就能赚一笔,开饲养牲口的场子,又能赚一笔。不管是哪一样都能赚钱。而且霍崇虽然被看成一名民夫匠人,不过他毕竟是捐了官的,总算是士绅行列。并不用担心他来路不明。
  “若是霍兄愿意前往,兄弟当然乐意。”牟平县县令立刻答应下来。
  就听霍崇爽快的应道:“如此的话,兄弟我可就要前去劳烦兄台了。”
  蒙阴县县令见牟平县县令这么爽快,马上跟着说道:“若是霍兄愿意到蒙阴县,这可好得很。”
  大伙又说了一阵,这才告辞。等霍崇走了,临淄县知县对两名县令笑道:“今日两位运气可真不错。霍崇来找我,本来就是想多买点地,大举羊驴。没想到被你们分走些,等两位兄台从他这里多收些税,还得请我喝酒。”
  “霍崇能交多少税?”蒙阴县县令很是不解。
  “既然李知府向着两位,我也如实相告。霍崇去年让临淄收了二百多两税银。不知两位是不是看得上这点银子。”临淄县知县调侃般的说着收益。
  一听二百两银子,两名知县都来了精神。蒙阴县与牟平县都是穷县,一年税银也就是两三千两,还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被减免。只要每年能稳定的上缴两千两银子,就一定能评定为上等。
  其实两人今年没能完成的税银也不过二百两银子。若是真能从霍崇这里弄到这个数,那可就真的太好了。
  然而两人又觉得不太敢相信,霍崇凭什么就一年能让两地多挣二百两。即便霍崇想当官,给这两个穷县的县令钱和打水漂没多大分别。把这钱给了朝廷,当官几率明显大了很多。
  想到这里,蒙阴县县令试探着问道:“霍崇到了地方,会不会仗势欺人。”
  临淄县知县答道:“我见了吕知县,问了他,他说霍崇并无劣迹。现在这厮每个月都要向大将军王那边卖一万斤琉璃火,一两银子十五斤,这就六百两银子。或许他这人就是生性张扬,此时正春风得意,就各处折腾。”
  “一个月六百两?”两名知县有点惊了。
  据说山东知府每年定例收到的孝敬银子有十几万两。一个月就是一万两。当然了,知府也不可能把这笔钱都留给自己,知府也需要向朝廷大员们打点。可即便如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府大人一年也不过三万多两银子,一个月三千两。
  霍崇这么一个人,一个月就能净入六百两。可是有钱的很呢。
  正忍不住开始盘算之时,就听临淄县知县笑道:“霍崇的作坊有好几个,我听闻淄川县一年收他一千两的税银。可是肥了淄川。”
  两位知县这下如梦方醒。那淄川县吕知县各种说摊丁入亩,说的好像灵丹妙药。可他上任才一年,凭什么就靠这个能超额向朝廷交税。原来突然有了这么大一个税源。
  若是两县每年都有人能上缴一千两的税银,两县的县令还愁什么收不足税银。每年铁定能超额上缴税银。
  两名县令对视一眼,却都收回目光。他们心中都定下了决定,得拉住霍崇这么一个家伙。便是没有一千两,一年能多收二百两也是极好的。
  官员们算计霍崇,霍崇也算计着官员们。这段时间平台运行的越来越有模有样,虽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但是霍崇好歹接受过那么多教育,看似互相矛盾的信息,在正确的基础知识上还是被有效拼接起来。
  譬如霍崇对蒙阴县与牟平县同样很有兴趣。
  先说蒙阴县。蒙阴县是山东省临沂地区的一个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是纯山区。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座落着较大山峰520余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12座。蒙山绵延百余里,是山东省第二高山。
  这地方就是一个穷字当头,当然是穷山恶水多刁民的地方。不过这对于霍崇未必没有好处。尤其是霍崇的大弟子钱清就是蒙阴县人士。对于当地颇为了解。
  在满清时代,蒙阴县这种鬼地方一旦真的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就是说霍崇能摆平这地方的地方势力的话,那就是一路通行,想干啥干啥。
  淄川县这地方虽然已经是丘陵地区,却还不是山区。尤其是属于济南府,很多事情真的没办法干。
  譬如霍崇非常想养牛,杀牛。
  这不是为了对抗官府。牛肉、牛皮都是很重要的物资。霍崇想做皮靴,非得牛皮不可。但是霍崇动了几次心思,实在是没办法鼓起勇气养牛。真的走漏风声的话,霍崇是要遇到大麻烦的。
  至于牟平县,这地方也是穷字当头。在21世纪,牟平区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北濒黄海,南临乳山市,东接威海市,西临烟台市莱山区,西南与烟台市栖霞市、海阳市接壤。着实是个富裕所在。
  可这年头海边的没有不穷的,但是这地方是能与海路兄弟勾结,霍崇觉得以倭国人的尿性,对于固体酒精与琉璃器皿会很喜欢。
  除了能走水路,霍崇也对这里的种植业很有期待。牟平区农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冲积形成的小平原,沙土层厚而肥沃,盛产苹果、大樱桃、梨和葡萄。
  光是印象中的物产,这方就是饲料粮的好来源,如果不和当地人争夺优质小麦种植地的话,霍崇觉得大有可为。
  而这个地区的海域盛产鲍鱼、海参、紫石房蛤、飞鱼、马面鲀等多种海珍品和经济鱼类,滩涂面积较大,是中国一百个水产先进县(区)之一。
  在21世纪的时候,霍崇可没少在这地方大吃特吃各种海鲜。回想起来,就忍不住有点流口水。
  想着想着,霍崇已经到了上次做官服的地方。账房还是不卑不亢的接待了霍崇,任由裁缝师傅量尺寸,霍崇心中想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从海边到沂蒙山区,再到运河。霍崇决定要把这一条线尽快给穿起来。时间紧任务重,这次可是得好好做几件合身的官府,未来的日子里有的要跑动。
第七十章
种福宝(十)
  刚过完年,负责接待的朱三十就拿着报表跑来,“大师兄,县城那边的三师兄的信来了。”
  章无忌正在让刘家村的刘十五把今年要支出的生日费用准备好。虽然钱不多,每一名在册的员工过生日的时候都给二十文庆生钱,但这作为组织工作的一部分,也不能不做。
  交代完,霍崇接过信打开来看,就见老三李铁牛在信里用比较能看的过去的字写了县城那边的最新进展。土地安排很好,尤其是那些原本并不怎么情缘卖地的农户们经过去年一年的磨合,今年态度明显好了许多。
  老三在信里催促霍崇尽快去县城一趟,这边参加了种福宝的农户与雇工都很想让霍崇亲自主持种福。
  铁牛的文字全是白话,情绪十分明显。看得出,那些农户与雇工们是真的相信霍崇有“种福”的能力。这些渴望为自己未来买个保障的百姓并不相信铁牛这个霍崇的三师弟。
  霍崇觉得这实在是有趣,看完信就叫了两名“学徒级员工”进来,问道:“你们信俺能种福么?”
  两名学徒级员工连连点头,“俺们信。”
  “为啥会信?”霍崇继续问。
  两人都一脸不解。其中一人反问:“霍爷说的,俺们为啥不信?”
  霍崇被这话弄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此回答未免含糊不清。如果可以的话,霍崇宁愿大伙能说的清清楚楚。
  既然县城那边如此,霍崇也只能前往县城。临走之前,霍崇让这边的养兔场把年龄超过两年三个月的成年兔子都解决掉。
  本以为事情干完之后就赶紧出发,没想到养兔场的小组长刘松山跑来问,关于解决兔子的命令是不是真的。
  霍崇是通过文件传递的内容,要过文件一看,霍崇登时惊了。解决掉两年三个月以上的兔子,怎么就成了把兔子都给解决。
  把写文件的刘十五叫来询问,刘十五想了想,脸就红了,“俺当时……”
  刘松山见到同村的刘十五这样,立刻就知道了这是刘十五写错了,登时就骂起来。
  霍崇阻止了刘松山这么跳脚骂。叫了钱清过来,让她安排内务部门制作一份标准表格样式。钱清问了关于表格内容之后,就出去做事。刘松山气呼呼的看着刘十五,可见霍崇并没有要发作的样子,刘松山气鼓鼓的问:“霍爷,下次你还是让钱清写吧。”
  “不。”霍崇立刻表示不同意。不等刘松山反驳,霍崇说道:“这次是我不小心,没把流程安排好。也没签字确认。这次之后咱们都得注意这点。表格得有!签字得有!”
  没多久,钱清拿了一张样表过来。霍崇看完之后在样表制定审核那一栏签了字。
  接着让钱清先去做一张,这边就考虑着继续细化流程的部分。当下霍崇手里已经有了几十号人,项目也好几个,产业又分在好几处。未来还可能从山里到海边。
  可靠的人当然是根本,可那些实力不足却能用的人也不能抛弃。想让制度运行起来,文书就是必须手段。
  直到表格样做好,霍崇就拿了一张让刘十五填写。填完之后又由霍崇审查签字。最后才交给了刘松山,让他按照表格执行。
  等刘松山走了,霍崇看着羞愧畏惧的刘十五,叹道:“以后……这个流程,咱们得接着学。”
  到了县城,霍崇受到了众人极大欢迎。几百号人围着霍崇,希望霍崇能够直接给他们种福。原本以为的会面竟然变成了大会,完全超出了霍崇的想象之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