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58部分在线阅读
讨伐缅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皇帝热心于此,谁敢迎头浇盆冷水,第一战就闹个灰头土脸、大败亏输?
况且,对于武将,对于军人来说,有仗打才能立军功,才能升官发财。或者说,战争对于军人来说,正是最快的晋升之路。
这第一战打赢了,还赢得漂亮,皇帝的积极性岂不是更高?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岂不是更多?
再说,凭借现在明军的武器装备,再比较缅人的,只要不是庸才蠢货,兵力又不是特别悬殊,好象没有打败的可能啊?
王三善与众将又商议了一番伐缅的计划,可却没有马上散会,脸上现出了犹豫和迟疑的神情。
好半晌,王三善终于下定了决心,沉声说道:“万岁有意把战利品的四成分配给将士,以作激励和奖赏。本官觉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又担心因此政策而使附缅又反正归顺的土司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是与王师为敌,给缅人助战。”
激励确实是很好的,但王三善的担忧也是正常。为了多得钱财,而肆意抢掠,把摇摆土司逼到明军的对立面,对整个伐缅作战的大局造成恶劣影响。
第567章
无题
以战利品的分配来激励将士的战意和斗志,同时,也是给大明子民做出榜样,更快地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皇帝对这个政策是没有过考虑的,认为很好,也是在历史上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
但对于王三善等人来说,既要很好地达到战争的目的,又要贯彻皇帝的意旨,却还是要思虑周详。
不说别的朝代,就是在明朝,将领擅启边衅,或是故意激怒土司造反,以捞军功和钱财的事情,也是不少的。
特别是这次伐缅之战,争取附缅土司反戈一击,或是提供粮草物资,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有效手段。
如果被战利品分配的新政策刺激得不顾大局,不管是明军部队,还是参战的土司联军,逼得附缅土司顽强作战,都很有可能做出来。
所以,王三善要控制,至少在没有想到很好的约束办法前,他不准备向军队颁布此新政。
而这就是皇帝的高明之处,办法想到了,却在没有实践确定前很少公布。不管是试验也好,还是放权也罢,都交给官员或将领去决定。
这倒不是推卸责任,反倒给官员们一种信任感,也显得皇帝很人性。毕竟,想象的政策,因为地方的不同,实际情况的不同,机械执行的弊端也要考虑。
不说王三善如何跟军官们商议决定,为了此次伐缅之战,滇省、四川、贵州,甚至是广西,都在做着准备。
尽管为了保密,要打击的目标并没有公开。但对于一些中高级将领、地方土司,还是能够猜测出大概。
在西南边境,大明帝国的敌人除了缅甸还有谁呢?
安南算不上,且正处于南阮北郑的战争之中;暹罗一向与明交好,帝国的规矩和习惯是不兴无义之师。
而且,在古代就是这样,限于道路运输和通讯,要打大仗的话,用兴师动众来形容并不为过。
粮草物资的调运储备,军队的调动训练等等,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所以,要想绝对的保密,根本就不现实,也不可能。
尽管滇省与缅甸的边境道路封闭,边境要塞驻兵。但连皇帝到下面的军官,也不敢保证缅甸那边得不到任何消息,不做任何的准备。
“四川练兵三万,滇省练兵两万,广西练兵万五……”王三善暂时把战利品分配的商议停下,又宣布了朝廷的扩兵计划,“这只是今年的计划,明年还会有增加,你们可知万岁之意?”
没人敢贸然答复,心中各有猜想,也为皇帝的魄力感到震撼,静等着王三善作出解释。
王三善喝了口茶水,抬头扫过诸将,沉声道:“我大明子民已超一亿,再过数十年太平日子,两亿也不为多。大明虽疆域万里,可地不长人徒增,地里产出不足人口吃用时,后果如何,历史上已有明记……”
地少人多的矛盾,在历史上成为大多数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而连年的战乱,人口的剧减,则又是新王朝建立并稳而向上的根缘。
皇帝自然希望大明能持之久远,也更不希望用人口剧减来解决矛盾。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没有谁比他更有深切的感触。
所以,扩张是扩张,但与太祖、成祖时却大不一样。
同时,占领广阔的土地,安置更多的大明子民,稀释内地各省的人口,度过大灾害,并使人均耕地保持在一定水平,才是皇帝谋划的百年大计。
气候变冷、灾害频繁,种地的收益不够,那就征兵扩张,抢掠财富。
王三善把话说得很开,众将也听得明白。
伐缅不仅是复仇之战,更是强国富国之路的开端,更是大明帝国渡过灾害,屹立不倒的途径。
土地要打的下来,更要守得住,以便大明子民移居迁徙,经营垦殖。
这对军队的要求就提高了,可不象以前的羁索州,少量人马轮值,维持大明天朝上国的尊严。
而所占之地要变成大明帝国的州府县,新的边境,新的城池,驻军不仅要防御稳固,还要变成下一次战争扩张的利矛。
可以想见,在新占领区保持稳定,镇压和杀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初期将会很残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王三善结束了今天的军议,让众将回去消化一下,明天再提出想法和建议。
有些事情,王三善并没给众将详细讲述。
比如四川的秦良玉,因平定奢安之乱而获封伯爵,也开了明朝女子封爵的先河。此番川兵调动,秦良玉再度请缨,将率五千石柱土兵赴滇参战。
还有广西的土司,四家联合出兵一万,也获朝廷批准,行将赴滇。
滇省的土司就更加积极,那氏、沙氏、普氏、刀氏等等,计划出动的人马已超六万,只待朝廷准许。
不仅是动员,还有训练,明军的战力自是可信,却不想让土司联军拖了后腿。
正是这般大的动静,王三善等人也作了备案,防范缅人的提前进攻,在边境布置了强军精锐。
所谓的强军精锐,自然是经历过平定奢安叛贼作战的军队,由表现突出的将领率领,其中就有徐三少等武学毕业,一路晋升为中高级军官的年轻一代。
望远镜的视野中有山峦、丛林、道路,甚至还能看到远处村寨的袅袅炊烟。
徐三少抿了下嘴角,放下望远镜。
随在其身边的是作战参谋,总结了最近侦察的情报,继续汇报着:“缅人装备的火枪数量不少,但皆老式火绳枪,是从西夷手中购买……”
葡萄牙人曾经在缅甸沙廉盘踞过,得到了当时缅王的许可,也因此购买了不少西式火绳枪。
这些火绳枪比明军以前装备的鸟铳厉害,可却大大落后于现在明军的燧发火枪。
而且,缅人与葡萄牙人已经交恶,把沙廉的葡萄牙人赶走,断绝了武器装备的后续供应。
另外,缅人作战擅用象兵,看似凶悍,但明军为此特意多配备很多重型火枪,克制大象应无问题。
第568章
必胜之战
大象高大威猛,奔跑起来大地颤动,再披上甲胄,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震撼感觉。
特别是对于战马,大象的震慑力更强,毕竟是生物层次上的压制。
但大象也有自身的弱点,容易被巨响或烟火所惊。而一旦受惊,大象狂奔乱跑,不分敌我。
所以,经过武学赞画的推演,以及前线将领的演练,明军对缅军的象兵已有了应对之法。
一是用炮轰,佛朗机炮的轻便、射速,既适合丛林作战,也适合打击战象;二是用重型火枪,不说一枪打死战象,也能对战象造成极大的伤害。
甚至于,助明军参战的土司联军,所携带的战象也被限制,尽量避免明军的枪炮惊忧战象,反遭混乱。
泰缅大战,战象出动无数,还是作战的主力。但在犀利威猛的火器面前,战象的威胁其实已不大,只不过缅人恐怕还不知道,或是来不及改变。
在明军将领的判断中,如果不是气候原因,只凭两三万装备齐全的明军,就足以碾压缅军,直抵阿瓦城下。
从历史上看,这是很可能取得的胜利。
但皇帝却力持谨慎,授意川滇桂黔四省调兵,土司联军助战的计划。并同意了兵部的进攻时间,就是霜降之后,瘴气消亡之时。
可同意是同意,皇帝也让兵部和王三善作了充分的准备。
大量防蚊防暑防瘴的物资运抵滇省,防范知识普及到士兵,哪怕缅人获悉情报,主动进攻,明军不仅有反击之力,更能提前发动。
徐三少等年轻军官,多是经过武学培训,并在西南平叛战争中成长起来,具有开拓进取,以及实战经验的中高级将领。
将军,徐三少更是接触到了高级将领的边缘,在腾冲八关的防御驻守中,独领一关首将之职。
而对于作战参谋的汇报,徐三少轻轻颌首,说道:“火绳枪威力尚可,但射速缓慢,不敌我大明燧发火枪,更不是我军火炮的对手。”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况且,缅人不能制造火枪,弹药也不丰,根本没有长期作战的条件。哪怕是消耗甚大的大仗,也打不了几场。”
作战参谋笑了笑,说道:“缅人的战力,连我军能抵挡不住。其实,征召那些土司联军助战,并没有什么必要。”
徐三少看了作战参谋一眼,并没有细说究竟。他是琢磨明白了朝廷的用意,此消彼长,利用土司开枝散叶的热心,分薄国内土司的力量,便于控制。
而且,便于控制还只是第一步,改土归流,完全纳入大明朝廷管辖,才是最终的目的。
正在此时,一个士兵登城向徐三少禀报,有自称南京徐公府的人前来拜见。
徐三少皱了皱眉,知道又是父亲派来的。在西南平叛时,就来劝说过,可他还是向上申请,来到了滇省之地,继续自己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