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尽管正式会议要到明天才召开,董应举还是把新旨意的内容转达给了李国助,以方便他明天提出建议。
“越族难民虽然臣服于官府统治,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国籍法》可谓正当其时。”
董应举已经晒得很黑,脸上也尽是沧桑之色,对于湄公省的建设发展,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李国助认真听着董应举的解说,不时颌首称是,表示对皇帝旨意的赞同。
招揽民众落户垦荒,使越(指安南人)、唐(指华侨)、獠、蛮等流民成为大明子民,享有与内地移民同等的开荒居住、交税纳赋的权利。
这个政策并不新鲜独特,湄公省初建,董应举便是如此进行的。可尽管对于湄公省的建设开发很有利,他的心中却也有隐忧。
而用《国籍法》来甄别和限制,使得成为大明子民有了固定的规范和条件,可不是你想当就当,不想当还要赖在这里的。
要么郑重宣誓加入大明国籍,并在以后尽到大明子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享受大明子民的待遇;要么拒绝,自觉滚出大明在湄公省的统治之地。
宣誓加入还不算最后的程序,你得在两年内学会汉语,先得到五年的居留权;然后在五年内通过入籍考试,才能真正获得明人的身份。
说汉话、写汉字,等于是抛弃了原来本族的文化传承,大半融入了汉族。
这一代如此,下一代或下下一低可能就连本族的语言和文字都不会了。一个没有语言文字传承的民族,还能被称为一个民族吗?
第535章
湄公省大发展之前奏
归化大明,就是大明人,这是约定成俗的,并没有什么正式的文件或证明。
但《国籍法》弥补了这个空白,在法律上给予承认,并有一些正规的仪式。比如宣誓,比如入籍文书等等。
这并只不是要一个仪式感,而是显得更加郑重庄严。别以为成为大明人就那么简单,大明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
李国助明白,董应举也明白。
设一道门槛,宣誓入籍,并不能保证归化人就能对大明忠心不二。别说归化人,就是大明人,谁知道会不会叛国投敌呢?
但他们不知道,《国籍法》的颁布,其实还有另外的深意,将成为日后大明对外开战的理由。
因为没有人听过“引渡”这个名词,尽管追缉叛国奸贼的行为早已有之。
只要大明足够强大,军队无往而不胜,叛国者将无立足之地。无论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绳以以法、明正典刑,以为后来者戒。
“先入籍,再考察,两年会说汉话,五年通过考试,还算正式加入大明。”董应举微笑着,伸手捋着颌下胡须,说道:“万岁的深意,李大人可明白?”
“下官明白。”李国助拱了拱手,“万岁此实英明之策,可在本县率先实施。”
“甚好。”董应举点了点头,他也只是先打个招呼,圣上的旨意,就是不好,谁敢不遵?
停顿了一下,董应举又说道:“圣上派来医官,携带治疗虐疾之方,已至湄公省。”
李国助眼睛一亮,赞道:“这可是大喜事,解了百姓忧惧,移民工作更可顺利展开。”
西南之地,暑热难当,蚊蝇滋生。最为流行的疾病,就是虐疾。
而且,因为科技水平所限,人们对于虐疾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有归于瘴气的,有归于不洁之物的。
皇帝自然知道是虐蚊叮咬,也知道治疗虐疾的特效药。
金鸡纳霜是暂时弄不到的,尽管他已经想办法通过传教士去搞,并计划着在南洋择地种植金鸡纳树。
而能立刻应用于实际的,似乎就是青嵩,俗称臭嵩的植物了。
当然,皇帝不知道青嵩素的提取方法,也认为依靠现在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但用青嵩榨汁,或用青嵩熬水,这两种方法哪个管用,他却可以让医生去尝试。
同时,既然知道发病原因,防蚊虫的蚊帐、香水、蚊香等,也能派上大用场。
在皇帝的授意下,太医院和医学院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验证用青嵩榨汁有疗效。
别小看这预防和治疗虐疾之法,可是扫除了在南洋温湿之地拓展疆域的大障碍。不仅将使军队减少伤病,更会让移民打消疑虑。
董应举哈哈一笑,说道:“本官已看过医官所携防治方案,此病可防可治,推行开来,南洋之地的瘴疠,再无可怕之处。”
李国助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道:“不知这防治之方,是否保秘?”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是给外人,乃是海商,奔走于南洋的海商,让他们也多一层保障。”
董应举笑了笑,说道:“凡是我大明子民,皆可告知。即便是蛮夷,本官看也是保秘不了太久。”
根本没有必要封锁保秘,也保秘不了多长时间。毕竟要让百姓知道如何去做,千千万万的人,不可能不被外人学去。
李国助立刻放下心来,认为即便他不去告诉海商总会,义父那里也会得到防治之方。
要知道,皇帝的宏图大志,海商总会是最先知晓,最先开始行动的。
他在湄公省得到县令一职,也不过是来历练历练,并不会长久。
李旦、颜思齐已经盯上了南洋宽广之地,在皇帝的授意下,以商贸为幌子,去渗透、刺探,直至占领更大的地盘。
按照皇帝的承诺,谁建立了功业,朝廷将不吝封爵之赏,并给予一定的封地。
这又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给予商人真正的爵位,真正的封地。即便是本朝的开国功勋,得到此待遇的也是极少极少。
显然,皇帝也是看好了海商集团的开拓精神,才先给予其方便,希望他们能够成事,并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辽东已平,举国欢庆,湄公省也要为大明贺,为圣天子贺。”董应举笑容满面,显出与以往不同的轻松和快意,“你已经看到城内的布置了吧?”
李国助赶忙点头,说道:“张灯结彩,极是隆重。下官所治下的县城里,也是一样的欢庆气氛,却是不如府城。”
董应举呵呵笑着,与李国助又谈了一会儿,才让其告辞而去。
厅内只剩下了董应举一人,他沉思良久,重新收拾起被李国助打断的思绪,提笔铺纸,开始给皇帝写密奏。
有些事情,董应举并没有告诉李国助。并不是不信任,而是与李国助没有什么关系。
皇帝询问董应举关于湄公省的情况,主要是北面占城国,以及占城国北面南阮的情况。
其时,安南分为南北两部,连年交兵,北郑南阮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将对手一举击败,从而统一安南。
而占城国已经是势弱将灭,只是南阮没腾出手来,才允许其恭顺地存在。
但大明在湄公省拓地垦殖,把占城国夹在了中间。
这样的形势下,南阮恐怕就更不好下手。他们也不傻,留着占城国作缓冲,比直面强大的明朝的压力可要小多了。
在董应举看来,占城国暂时维持,对湄公省的发展更加有利。毕竟,现在湄公省的拓展方向主要是向南,直至大海。
在中南半岛的最南端,拥有港口的意义重大。作为前往暹罗和马来亚半岛的中转站,给前往南洋的海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同时,这也是水师所要求的,能够更好地控制南海,抵挡西夷。
“万岁明鉴,湄公省明年如能再增十万移民,垦地耕种则足够三年之积。而水陆军队过万,更可横扫獠蛮,所向无敌……”
董应举放下了笔,觉得辽东平定,朝廷应该能够给予湄公省更大的支持。
第536章
又是春节
湄公省要大开发,使其成为大粮仓,为渡过大灾害贡献巨大的力量。
这是皇帝定下的计划,作为湄公省第一任巡抚,董应举是得到皇帝耳传面命的,岂能不知?
而湄公河三角洲固然富饶,最适种水稻,且一年三熟。但和肥沃的黑土地、北大荒一样,需要改造开发,才能迸发出活力。
要干成大事,一需要钱,二需要人,概莫能外。
之前,朝廷要支应辽东和西南的两场大战,对于湄公省的支持有限,只能给出优惠的政策,甚至有卖官之嫌。
董应举身肩重任,也是殚精竭虑,想把工作干好。辽东平定,自然给了他更大的希望。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皇帝的计划不只是一个湄公省,也并不是以渡过大灾害为一切的重中之重。
辽东要重建,还要向北拓展;水师要加大投入,添船增炮,要与西夷抗衡;西南平叛成功,军队要大举入滇……
“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打断了皇帝的思绪,他眼睛一轮,脸上露出笑意,朗声道:“众卿平身,赐宴。”
又是春节,又是皇家赐宴,照比往年,气氛更加的欢庆,皇帝的笑容更和熙,心情看起来也更愉快。
平辽!大明帝国击败了建虏,重新把辽东大地纳入管辖。
从上到下都是欢乐振奋的,边关再不闻警,连老百姓也知道太平日子的可贵。
可尽管如此,却没人象皇帝这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