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536

  虽然亩产低,但咱可以用土地的数量来弥补。拓荒垦殖,向着北方不断推进,黑麦绝对是粮食物资的有力保障。
  从北欧引进黑麦,既是皇帝特意交代,也是徐光启用心办差,还有传教士的功劳。能够缓解小冰河期的灾害,赏赐再多,也是理所应当。
  “不仅运来了黑麦,还请了面包师傅?”皇帝略显惊讶后,马上便笑着点头,“想得周到,这个叫比罗的传教士,朕准他到湄公省传教了。”
  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较量中,西方宗教不占上风,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在皇帝看来,有信仰挺好,随着湄公省的向外拓展侵略,兴许能起到些安抚稳定的作用。
  也或许时间长了,传教士会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国势强盛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外来思想就没有泛滥的机会。
  徐光启躬身谢恩后,又继续奏道:“微臣以为从西欧运来的大马,如果繁育成功,对于运输将大有禆益。”
  高头大马,重挽马,确实很好,就是耗费太多,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而且——
  “或许杂种马更适合大明的气候环境。”皇帝随口提点了一句,也交给了徐光启所主持的农业部去干。
  “明年便在辽东大范围试种黑麦和土豆,河南、直隶、陕西等地进行种植试验。”皇帝沉吟着说道:“陈子龙不错,还派他去辽东吧!”
  辽东经历战乱,百业待兴,特别是农业,至少要有一年的恢复期,才有可能成为明军向北大步拓展的粮食物资基地。
  明年的春耕更是事关重大,不仅要发动辽民,官兵也要动手耕种,将耕种面积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人多地少,在辽东是不存在的。所以,皇帝才特意交代前线将领,对于解放的辽民,要好生照顾。
  多活一个青壮,明年就能多耕种几十亩土地,再往后呢,产生的效益绝不是暂时拔调出来的那点粮食可比的。
  如果黑麦在辽东种植成功,缓上一年两年,皇帝还准备启动移民工程。首先是直隶、山东的无地、少地的百姓,拉开东北大开发的序幕。
  只有辽东成为可靠的物资基地,明军向北拓展疆域的脚步才会坚实而不停歇。
  “微臣已经组织数十名农业专家,由陈子龙带队,年后便赶赴辽东,准备春耕事宜。”徐光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不知辽东官府如何设置,他们若能配合,春耕大事会顺遂许多。”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辽东官员朕已有草案,陈子龙暂授辽东左参政,提督劝农。”
  明代在地方农政官职的设置上,省一级有布政使负责管理民政与财政事务,又设有左右参政、参议为副官,人数不定,且往往因事而设。
  如宣德年间,浙江布政司即奏请增设参议四员,其两员于温台诸府督理农务功。又孝宗弘治八年,于山东设参政一员,“提督劝农,兼管水利”。
  陈子龙得左参政一职,就不只是农业部的专业官僚,而是有了职权的政务官员。
  “微臣代陈子龙谢万岁赏拔之恩。”徐光启起身施礼谢恩。
  皇帝笑了笑,伸手虚抬一下,说道:“辽东久经战乱,百废待兴,农耕更是根本,让陈子龙好生去做。”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说道:“农业部不仅要关注辽东,北方各地也要顾及。大灾害来临,北方受灾最重,不可轻忽。”
  “万岁放心,微臣已有安排,奏疏已呈上,请万岁拔冗御览。”
  皇帝笑了笑,说道:“徐卿办事,朕放心。嗯,没有别的事情,徐卿可告退。”
  徐光启施礼告退,出了大殿,长出了一口气。
  给弟子陈子龙说了句话,没想到万岁如此大方,立授官职。这对陈子龙是赏识提拔,对自己则是圣眷。
  可惜年岁已高,不然便要亲去辽东,为万岁分忧解难。
  徐光启摇了摇头,带着些许遗憾,向皇宫外走去。
  皇帝找出徐光启的奏疏,打开阅看,对其中的建议深以为然。
  明代中央农政官员直接负责劝农礼仪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国家劝课政策的制定与颁行,而对具体的劝课事宜,则以督促、监督为主,不负有直接责任。
  府一级又有同知、通判,其分掌诸事中有“治农”一条。县一级有知县管理一县之事务,所辖繁杂,由于其对地方农业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劝课农桑往往是其经常性事务。
  虽然明代大部分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都负有劝农的职责。
  但为了更好的督促和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设置专门提督农政的劝农官,既督促地方农业生产,又能按时查官员的劝课成绩,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办法。
  比如陈子龙的任命,皇帝就想到了这一点。徐光启才没有多说,让皇帝看所呈奏疏。
  明代以地方佐官、副官为劝农官,有出于不影响正官行政权威的考量。但同时也造成劝农官,特别是州县一级劝农、治农官地位鄙下。常为正官或上官指使别差,影响其劝课工作的正常进行。
  思路更加明晰了。皇帝提笔写了批奏,放下笔,舒服地往椅后一靠。
  官员职责细分,一直是皇帝在筹划实施的事情。比如县令,啥都管,可很多并不是他的专业范畴。
  你想啊,既要审案当法官,又要收缴赋税当税务官,还有劝农等等工作。这样就难免事务繁多而难以周全,出现纰漏也不意外。
  以前出于财政的考虑,出于冗官的担忧,但皇帝的思路不同,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分析,认为明朝的官员数量并不算多,照后世比更是差远了。
  农耕社会,可能真养不了那么多吃公粮的。可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官员的专业化素质,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了黑麦和土豆、地瓜,再加上南洋扩张,渡过小冰河期的灾害,皇帝已经颇有信心。
  要说是小冰河期的灾害灭亡了大明,朱由校首先就不同意。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陷,是官僚体系的崩坏。
  也就是说,人祸是主要的,天灾是次要的。外敌是次要的,无数揭竿奋起的饥民才是毁灭大明的主力。
  现在,建奴已经穷途末日,就算能大部北逃,在小冰河期的灾难,和明军持续的攻击下,也是覆亡不远。
  心头之患剪除,朱由校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度不改革,社会不进步,大明早晚还要走上老路。现在的振作之象,也不过是续命而已。
  平辽灭奴对于皇帝来说,也只是第一步。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军,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属于他们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
  而且,击灭建奴是投入大于产出的赔本买卖,以后的战争则是开拓和掠夺。穷兵黜武,皇帝对发动战争的定义可不是这样。
  “皇爷——”王体乾入殿禀报,“蓟辽总督吴用先奉诏觐见。”
  “宣!”朱由校收起奏疏,坐正了身子。
  蓟辽总督吴用先乃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临川知县,户部主事,浙江按察使,布政使,皆有政绩。
  接任蓟辽总督后,吴用先抵任十日,即阅历蓟、昌各路,并上奏疏获得皇帝嘉许。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政绩菲然,墩台堡堞修缮整固,焕然一新。
  “微臣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吴用先进到殿内,跪拜施礼。
  “吴卿免礼,平身。”皇帝声音清亮,顿了一下又说道:“赐座。”
  “谢万岁隆恩。”吴用先再拜起身,在绣墩上恭谨地坐下。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朕召吴卿回京,欲委吴卿巡抚辽东。吴卿意下如何?”
  辽东苦寒,又是刚刚安定,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
  “君命也,何敢避难?”吴用先躬身道:“微臣定殚精竭虑,治理好辽东。”
  朱由校颌首赞赏,说道:“蓟辽地处边疆,为官者皆不愿去。吴卿受命时,也是这般说的。朕还记得吴卿的奏疏所写:以崇简守约、惜军爱民为官方。若能如此,吴卿巡抚辽东,朕也就放心了。”
  话锋一转,皇帝接着说道:“但此番吴卿巡抚辽东,却与以往不同。军政分开,朕要从辽东做起,吴卿可为表率。”
  以文制武,以文抑武,这是历朝历代承平之后的传统。虽然对于稳固皇权甚是有益,但弊端也很明显。
  文武并重,抬高武人地位,皇帝可不是说说而已。从新任辽东巡抚开始,便要开始施行。
  吴用先略有些惊愕,但随即稳住心情,听着皇帝的讲述和交代。
  
第499章
军政改革从辽东开始
  “辽东矿产甚多,吴卿在蓟辽时,率军民大兴矿冶,以换取粮饷,在辽东亦可如此实施。抚顺的煤,鞍山的铁……”
  “建奴已难成气候,数年可灭;蒙古诸部,却依然不可轻忽。马市既通有无,又是牵制手段……”
  “建奴叛明,肆虐辽东,虽能平灭,但若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边疆之地,早晚还会生出战乱。从军制,到民治,在辽东皆要改革除弊……”
  东北矿产虽然丰富,但基于当时的生产和科技水平,也只有煤铁早已开发,且是易于接续经营的。
  在东北建立煤铁联合体,建立军工厂,既节省军需运输的费用,又能安置辽民和退役官兵。
  在辽东战争中,建奴能够猖狂,一是明军已暮气沉沉,二是辽民缺乏组织。或者说,辽民没有反抗之力。
  皇帝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军队已经振作起来;辽东百姓呢,就实行普遍兵役制。也就是全体适龄男性公民都要服役一定的年限,呈现全民皆兵的色彩,并带有强制性。
  而且,退役官兵可携枪归家,登记在册,转为预备役。战事若起,召之集结便能作战。
  皇帝也不是首创,他借鉴了普鲁士,也就是后来德国的经验。
  普遍兵役制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总是维持在一个较强和较有效率的水平,使德国的战争机器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动力燃料,成为德国对外扩张的重要后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让英法等国领教了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下的军事能量。
  大明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明,为了不断繁衍增加的子民,必须露出獠牙,在这个丛林法则的世界上,用武器去争抢掠夺。
  吴用先很震惊,万岁这般举措,难道不怕造反?当然,如果不起民乱,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藏兵于民嘛,还节省了大量的军饷。
  在朱由校看来,若是皇帝无道,民乱四起,那也是自己作的。被老百姓推翻,也是恶有应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5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