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1807

  这话说得在理,一支新军刚完成组建和训练,第一仗很关键,能胜自然是最好的,可若是败了,这支军队基本上算是废了。
  士气易散不易凝嘛。
  所以,一般都会让新军先打几场小仗,来磨砺士兵,激发、凝聚士气。钱翘恭的说法是契合兵法所云的。
  “说得好!”济尔哈朗颤抖着胡须,欣赏地看着钱翘恭,道,“小小年纪,有此胸襟,假以时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老夫等你凯旋的喜报,到时,老夫一定联络群臣为你向皇上请封请赏!”
  “是。”
  济尔哈朗顿了顿,语气一转道:“还有一件事……往后不管何种情况,万不可再与江南联络,切记、切记!”
  钱翘恭眉毛一扬,看着济尔哈朗刚要说话。
  济尔哈朗摇摇手打断道:“别问……照我的话去做,事关生死,不可大意。”
  
第907章
奉陪到底
  杭州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凯旋仪式。
  江南民众的心气儿,已经膨胀到了顶峰。
  此次西征,虽说义兴朝仅得到八府半之地,但影响是极大的。
  首先,浙西已经彻底稳固,有了江西以北半璧土地,浙江除了浙南台州、温州二府,其余全已经落入九府,已经全部落入吴争掌控之中。
  按眼下的局势,清军已经不得不采取收缩,向福建战略撤退,台州、温州的光复已经指日可待。
  其次,江西北部数府的光复,为义兴朝拓开了西进的空间,有了逐鹿中原的可能。同时,与西境永历朝的势力有了相连的可能性,当然,这非常难,双方皆已登基,有了天子,这种联合只能趋向于表面,而无法真正的融合。但至少双方在抗清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最后,此次西征吴争的最大收获是十三万人口,这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治下数府之地的劳动力缺口,也解决了吴争对扩军的渴望。
  也就是说,只要从这十三万人口中,遴选出三、四万兵员,那么吴争麾下兵力就能超过十万人,而这十三万人本身是身经百战的忠贞营老兵,身体素质还是可圈可点的,要选出三、四万人不难。
  除了答应高桂英等人独立组建二卫,其余遴选出的人将补充进各卫。
  而剩下的九万人,将落籍各府,补充各府的劳动力,尤以松江新城为最。
  这些人将为军工坊的生产,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
  由于要应对福建清军的北上,李过、高一功及其部临时被留在广信府。
  廖仲平、夏完淳得到朝廷的命令,分别主兵囤于荆州府和南昌府,与严州卫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高桂英、金志达等还有俘虏博洛,随吴争班师回到杭州。
  朝廷大肆封赏此战有功将士。
  高桂英被封为国夫人,封号改了一个字,为“忠义夫人”。
  李过受封为夔国公。
  高一功受封郢国公。
  刘体仁受封皖国公。
  连吴争麾下池二憨、宋安、戚家兄弟也有封赏,分别被授予散阶明威将军、宣武将军和昭信、忠显校尉。
  ……
  清廷使团二十六人,在钱肃乐的陪同下,到达杭州府。
  正副使分别为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和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余者皆为二人随从。
  安顿之后,钱肃乐来见吴争。
  “争儿,我此次前来,所为二事,一是陪同清使,二是为你和萱儿完婚。”
  吴争搀扶钱肃乐入座,道:“岳父能亲自前来证婚,是小婿的福分,只是……时间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吴争的意思是说,清廷使团不可能在杭州府滞留,因为吴争已经准备好拒绝。
  再怎么着,吴争也不能自己把自己卖喽不是?
  博洛一旦释放,先不说带来的负面名誉影响,就说博洛一回京,将自己主动进攻江西之事说出,那么一场大战必被引发,吴争想趁这两年好好治理内政、整顿政务、发展军工的计划就得中断。
  而江西数府更不可能还给清廷,义兴朝还不还那吴争作不了主,反正饶州、广信吴争是绝不打算还的,入了口的肥肉,哪能吐出去?
  钱肃乐自然听得懂吴争的意思,他微笑道:“无妨,我已向朝廷告假一月,这总够了吧?”
  吴争遂眉开眼笑道:“那敢情好!那……我这就派人去叫瑾萱,让她来见岳父。”
  钱肃乐抬手阻拦道:“既然有一个月的时间,晚见半天也无妨,我要与你说说正事。”
  吴争一愣,遂肃容道:“岳父但说无妨。”
  “第一件事,首辅黄道周品行正直,行事缜密,为朝廷上下交口称赞,连陛下如今都很是仰仗于他,每每有难决之事,都会问询于他……王爷此番举荐,于国于朝有大功啊。”
  吴争嘿嘿笑道:“举手之劳罢了。”
  “我今日受命前来,就是要与你说说朝廷的意思,六府半之地,朝廷无意交还,这一点,无论是陛下还是大臣,由上至下都是一致的。”
  吴争大慰,道:“我也作如此想。清廷有能耐,就战场上见,想靠谈判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做梦!”
  不想钱肃乐道:“陛下的意思是,如果王爷能将博洛放回,那就顾全了双方的颜面,如此既得了六府半之地,王爷也得了二府和十三万民军,清廷虽说失了不少州府,可终究也得了长江北岸四府半的地,只要颜面能保全,应该不会向南用兵。”
  吴争的眉头开始皱起,“岳父也是这意思?”
  钱肃乐摇摇头道:“我当然不是这意思,你以奇制胜之事,虽说没有多少人知道,可无论廖仲平还是夏完淳,都不可能去隐瞒陛下。这事或许能瞒一会,可瞒不了多长时间,人多口杂,一旦清廷得知,怕是倾举国之力都会南下。”
  “既然岳父知道释放博洛的危害,为何还要劝我?”
  钱肃乐叹道,“国与国之间,除非一方碾压另一方,否则,就是一种妥协,无非是一方占些便宜,一方吃些亏。如今你想占尽便宜,而让清廷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这,肯定是做不到的。”
  吴争蹩起眉头道:“那就打一场可控制的局部战争,用战场的胜败说话。”
  钱肃乐也皱起眉来,“你真要提前与清廷一战?”
  吴争摇摇头道:“不是提前,岳父也知道,眼下义兴朝和我都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粮、饷需要筹备、军械需要生产、民众尚未动员……三年,至少需要两年。”
  钱肃乐点头道:“你能这样想,我就放心了。争儿啊,是,我们的目标是北伐,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还天下一个清平世界,令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就算北伐成功,也是两败俱伤之局,真正占便宜的,会是永历朝和据说已经归附永历的南边郑家。”
  “我明白。”吴争点点头道,“可博洛我绝不会释放。清廷若要以此开战,我奉陪到底!”
  
第908章
尽杀之,可惜了
  钱肃乐注视着吴争,许久点头道:“既然你意已决,我就不劝了。要记住,万万不能将这场战争扩大,你本来根基就浅,一旦此战失败,就会元气大伤,动筋骨的事,大意不得。”
  “是。我记住了。”
  “第二件事,此次清廷使团正副使陈之遴和陈名夏,你对他们熟悉吗?”
  吴争摇摇头。
  “陈之遴,海宁盐官人,出身名门望族,崇祯十年进士,与东林、复社钱谦益、吴伟业、陈名夏等有深交。此次朝廷让我陪同前来,钱谦益等人在底下没少活动。陈之遴的运气不好,高中进士次年,其父顺天巡抚陈祖苞,失职被革职入狱,后服毒自杀,牵连陈之遴也被罢官,永不叙用。清军入关后,陈之遴复起,历任秘书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因其擅长钻营,靠着阿谀奉承之术,尊称多尔衮为恩主,以此巴结多尔衮,两年前,升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今年年初又被授与弘文院大学士。此人狡诈奸滑,首尾两端,你当留意、谨慎。”
  吴争不以为然地道:“无非是一个奸滑小人罢了,我还懒得理会他。”
  “陈名夏刚刚也提到了,与陈之遴同科进士,颇有文才,历任翰林修撰、户兵二科都给事中。李自成入京时,陈名夏自杀未果,遂降了大顺,被弘光朝定为从贼。清军入关后,陈名夏降清,受保定巡抚王文奎推荐,官复原职,并超擢吏部侍郎。此人可谓三姓家奴,居心叵测,不可不防。”
  吴争骂道:“一丘之貉,大明养士三百年,养出这么些白眼狼,文人哪,就没个好……!”
  话声嘎然而止,吴争骂不下去了,他看到钱肃乐脸色大变,直对着自己翻白眼。
  吴争不好意思地辩解道:“我骂得是那些降了清的汉奸,跟岳父无关……象岳父这样的忠臣义士,自然不在此列。”
  钱肃乐倒也没太在意,他沉声道:“人嘛,能慷慨赴死的,本就稀缺。大明朝文人确实有那么些败类,可忠于国家的也不少,若无这样的人,你也走不到今天。”
  吴争连连点头应和道:“岳父教训得是。”
  “你是一方诸侯,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定人生死,不可随心所欲。日后北伐,对于北方文人的态度也待细细斟酌。要知道,并非所有降了清的文人,都是汉奸。国亡家破,以一人或数人之力无法挽救局势,顺势而为,不算罪,最多也就是过错。”
  吴争点头认同。
  钱肃乐叹息道,“天下万万民众,一个识字断文之士,如凤毛麟角,尽杀之,可惜了。”
  “我记住了。”
  钱肃乐深深看了吴争一眼,“第三件事,陛下有意再度扩军,口谕是要新建八万大军,合计十八万之众。”
  吴争惊讶道:“朝廷有那么多钱吗?就算有钱,再征如八万,谁来耕作养活这十八万军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