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80/1505

  事后,朝廷从安西调来了郭待封做西昌节帅。
  郭待封是个狠人,来了又杀了一通人头滚滚,然后上书朝廷,说之前改土归流不够彻底,给土人们的自治权力太大了,得收回,要全面改土归流,西昌镇将士们愿意为朝廷深化改土归流,提供武力支持。
  郭待封甚至还上了一道平藏三策。
  紫宸殿。
  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议国政,内相翰林院大学士、计相转运使以及御史大夫也都列席,另外皇帝的内廷诸司宦官首领太监们也都在。
  左右宣徽院使、左右枢密院使、左右翰林院使、左右政事堂使等大宦官们,被尊称为太监,这个称呼来源是宣徽院二使分兼内侍监和殿中监。
  二监最早是用士人文臣为长官,被称监,或大监、太监。后来渐渐的专用宦官,也尊称太监,现在则成了对最顶级的那群宦官们的敬称。
  右仆射秦孝忠在向皇帝报告郭待封的平藏三策,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不外乎加强整治川滇腹地边境野番地区,将腹地三边之蛮夷,收入版图,设官治理,将整个西昌连带着之前为朝廷藩属的苏毗、吐蕃、象雄甚至是泥婆罗,都要直接改土归流。
  郭待封力主把这四藩也都纳入西昌道。
  最后一策则是加强对高原的开发,先是修建几条连通整个高原,并连接剑南云南丽水滇越以及安西、信度、青海、陇右的大路,使的联系一体,同时改造高原,广兴教化、开发实业,加大对当地资源矿产的开发。
  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税收,甚至能带动地方百姓,也能引入更多的人口过去,有助于加强控制。
  “苏毗、吐蕃、象雄、泥婆罗四藩都纳入西昌,全部改土归流,那这个西昌道也未免太大了些,东西得有六七千里,南北也有两千里,太大了,根本管辖不过来。”
  新拜中书侍郎入政事堂的魏元忠提出异议,他早年是在西宁州任过刺史的,算是西昌道出来的官。
  很清楚的了解那片地区,蛮的很。
  虽然贞观朝起,道一级行政区划就稳固了下来,后来又常设了经略使司、观察使司、常平使司和提刑使司,分管军、政、财、法,不过道一级,四司是平行机构,甚至许多道的四司都不是设在一城。
  往往是各驻一城,有的道甚至四个司分驻四城,因此道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式道城。
  而在后来,朝廷又正式取消了内地都督府制度,大的都督府改设为府,如并州府、扬州府、广州府、益州府等,这些升格为府的原大都督府治地,削去了许多军事职权,甚至对周边州的管控权力也大多削去。
  府只是比州高一级的区划,但依然属于道之下。
  道依然还只是个不够完整的行政级别,始终没有一个如府尹、州刺史这样的主官设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这一级,管辖地方太大,如果给州以上的道级设立了常设的主官,统领整个道内的各州,并衙级的四司,那权力大的惊人。
  朝廷甚至得考虑,会不会失控。
  毕竟现在道设四司,可这四司终究是各管一块,而且属于是朝廷中央有司的派出机构。
  这也是后来为何朝廷在边疆地区,把大都督改成了节度使的重要原因,边疆地区远离朝廷中枢,形势又更复杂,需要比较统一的事权。
  所以设立了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在军事这块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这些年还渐渐的让节度使又兼任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等,就是为了让事权统一,以更高效迅捷的自治边地事务,避免事事请示中央,延误时机,效率低下。
  但朝廷在内地可不敢这样做。
  西昌不算内地,也是设了节度使的,但如果把四藩也纳入西昌,那就算节度使一人再兼四司使,也管不过来。
  “陛下,臣近来思考国朝以来的行政区划,从武德朝时设立过的行台,到总管府,再到后来的都督府,再到后来设道,设四司,甚至是设节度使,总是不断的变化调整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更适合当前形势,更好的为天子管理地方。”
  秦孝忠掏出一本奏章,开始献策。
  他建议在非内地腹心的沿边地区,恢复行台制度。
  武德朝的行台制度,也称行尚书台制度,这不是大唐独创,而是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一种制度,行尚书台,就是尚书省派出地方的临时机构,代行使尚书省在当地的权力。
  行尚书台长官也称尚书令,或行台尚书左右仆射,一般大行台还设有行台六部尚书,一般行台则设兵吏户等两三部行台尚书。
  由朝廷派遣宰相或是大将、亲王等出镇地方,一般是在战时,或是地方发生叛乱等特殊时期,临时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派出一位大臣坐镇,给予他足够高的权限,以更快速的处置事务。
  事平之后,往往也就裁撤了。
  当年李世民就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整个潼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都在李世民这位行台尚书令的控制之下,文武军政各方面事务都直接由他说了算,他就是大唐长安朝廷在陕东地区的最高代表。
  不过唐初的行台很快就废除了,之后是权力稍弱的总管府、都督府。
  现在秦孝忠提出在部份地区,设立行台,因为如今朝廷中枢是中书门下,所以行台当称为行中书门下省,简称行省。
  比如西昌道,如今形势特殊,可以设立西昌行省,由朝廷从中枢派一位宰相,或者是选派一位高级大臣,加中书侍郎或是门下侍郎衔出任行台长官。
  行高官官可以设两位,比如行省中书令和行省侍中,当然,如果觉得这样容易跟中央长官混乱,也可以改个名字,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是行省设立,它的权限会很高,属于中书门下派出机构,是政事堂的分支,但是可以是常设,所以不需要如唐初行台一样,从中枢调派人出去。
  而是挑选足够级别和能力的官员,组建行省衙门,道级的四司,也成为行省的下属机构,如州刺史下的六曹。
  这个行省的长官,不管是叫总督还是叫行台中书令,他与之前设立过的宣抚使、宣慰使、安抚使等这些临时性的官职不同,他是一省的正式主官,其所统领的行省,也将取代道,成为健全的一级行政区划。
  在一道之内,行省衙门就犹如一个小政事堂,其权力之集中和强势,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孝忠的这行省制一出,殿中都一时安静。
第1458章
北门学士
  紫宸殿中。
  宰辅们皆已退去。
  皇帝手支在案上撑着头。
  “大家可是龙体不适?”枢密院使、知殿中省、左监门大将军杨思勖上前轻声问道。
  年轻的天子却只是摆了摆手,“你们说,刚才武安王突然提议设行省,有何深意?”
  四十多岁的杨思勖虽非宣徽院使,但因为能打、够狠,也足够忠心,所以深得年轻的天子宠信。一介宦官,却授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阶,又授左监门大将军职,同时为枢密院使兼知殿中省,号称最能打的宦官。
  中宗天宝年间,就已经数次带兵在边地平定叛乱,战绩丝毫不比武将差,他用兵打仗就一个特点,狠。军纪严明,对待敌人对待自己都狠,抓到的叛乱蛮夷首领,都是直接凌迟,他坐一边欣赏,还要把割下来的肉当着对方面的下酒吃。
  曾经有几次他麾下的宦官收受贿赂以及违反军纪等,结果杨思勖一样把他们凌迟下酒,甚至有一个还是他十分宠爱的义子,结果也被他杀了吃了。
  这样在外面凶神恶煞,但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太监,皇帝当然喜欢。
  “秦相提议于临边之地设行省,确实有不少利处。”杨思勖是个比较有见识的太监。
  “朕想知道深意。”
  深意?
  杨思勖马上明白了,皇帝想知道秦孝忠提出设立行省的用意,不仅仅是公事上,而是私底下,是不是有什么私心。
  “你们几个,也都说下看法。”
  李昊很年轻,继位才不到半年,但毕竟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很早就确定了继承人的储位,也很早就配齐了东宫班子,很早开始学习处理政务,甚至在中宗身体不适的时候,还会监国。
  所以李昊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皇帝,他平时对两府宰辅们表现出言听计从的样子,不过是个姿态。
  皇帝可以事事都照准两府宰辅的提议,但他得先弄明白他们的意图,就算现在还不能在朝堂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得做好准备。
  “朕觉得设立行省,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年轻的皇帝对着自己的心腹宦官奴才们,表现出了在外臣面前没展现过的一面。
  “当年来济、裴行俭、上官仪为宰相时,推动了边疆废大都督府设节度使的改革,虽然改设节度使之后,边疆确实安稳多了,边臣处置边事更有效率,但是到如今,你们也看到了节度使的一些隐患,他们的权力太大了。”
  当年的节度使改制,背后是两府宰执联合推动的,这后面肯定也是有秦琅这位太师的同意的。
  而现在秦孝忠突然提出要搞行省制,这背后是不是又暗藏了什么玄机,打着什么埋伏?
  皇帝不得不这么想。
  在推行节度使制后,现如今边地一共有十三镇,这些边镇掌握着数十万精锐边军,长期镇守边疆,形成了几大边军集团,就算是洛阳宫里的皇帝,对这些边军也只能是勉强的盯着,却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完全掌握着军队。
  以前府兵制时,兵归府,将在朝,兵将分离,除部份轮流番上外,多数都是在乡里务农的,而现在,边军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常备军事力量,节度使是长期直接统领着数以万计的本镇兵马的。
  过去边疆的都督府,虽也有都督统边军,但那时与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都督没有如今这么大的兵权。
  而更不要说,改节度使以来,功臣集团通过控制着这十三镇边军,掌握着这支强大的边军力量,越发的稳固着他们功臣集团在军中的威望。
  而秦家,也一样得益于这节度使改制,保持在军中的影响力。
  比如大唐最强大的西军,就一直是由秦家控制着。
  河中节度使李秀刚入京晋升枢府参知政事,然后马上黑齿常之就去接任了,这两人都是秦家的旧部和姻亲。
  然后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朝鲜道节度使秦侠,更是秦琅的兄弟和儿子。
  三江节度使程伯献、丽水节度使吴师德,这两人分别是程咬金的孙子和吴黑闼的儿子,跟秦家的关系非常亲近。
  节度使制度,增强了军功集团的实力,也稳固着秦家的势力,这都是如今不争的事实。
  甚至十三镇节度使,让皇帝都感觉有几分力不从心的感觉,有种不是那么听指挥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但几十年下来,想改却又难了。
  现在秦孝忠说要在中原内地与边疆十三节度之间,再把一些道改设为行省,介于节度使管辖和朝廷直辖之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80/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