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9/1505

  若是没这一步,那么皇帝虽是天下之主,但他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就已经是经过宰相们过滤甚至是删减、编辑过的了,这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团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处理机构,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甚至由宣徽使等高级宦官们提供处置建议,做为决策参谋。当两府汇报相应事务时,皇帝这边其实已经有了准备,应对也更从容,甚至不会被期瞒。
  而宣徽院的批红权等,其实都反而还不如前面那个更重要。
  北衙护军中尉,以及边镇节度的监军使,则都是皇帝试图加强对军队兵权控制的直接表现。
  毕竟李世民之后的大唐天子们,不管是见识还是能力,甚至是威望都远远不如,他们必须通过这种团队的操作,来保证权力。
  秦珪就早看透了这里面的逻辑。
  知晓了宦官们权力来源的根本,所以他才不会跟秦伦一样喊着要干死没卵子的阉竖们。
  你要干倒某一个行事嚣张不法的宦官可以,但你不能冲着所有宦官去,因为这些人是皇帝甚至不是某个皇帝弄起来的,而是如今大唐皇家,是整个皇权需要的走狗。
  谁敢向整个宦官体系下手,那谁就是在干皇帝,干整个皇唐李家。
  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秦家虽然在朝中既是最大的外戚,又是军功集团的领袖,但也不能去做这种事情。
  到如今,皇帝、皇家、朝廷、文武、宦官、外戚各种势力交集,早就已经十分复杂了,现如今四大支集的支撑下,朝廷是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皇帝也起码是感觉到些安全感的,可如今这时动宦官集团,那皇帝就可能感受到皇权受到巨大的威胁。
  “宦官们虽有些嚣张跋扈,但也狂不到哪去,还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吗?朝中的两府宰执,甚至是军功集团、官僚士人阶层,是那么好凌驾的?我们秦家不要做这个出头鸟,也没必要。”
  “真有个别太嚣张的,我们可以直接搞死搞残,但别想着对所有宦官下手。”
  秦伦有些惊讶的张大着嘴。
  五十岁的他人生一帆风顺,崇贤馆学生、科举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政事堂堂后官、长安县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子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陕州刺史、安西节度使司马、安西道观察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仕途之顺利,每一步都踩的刚刚好。
  正因太过顺利,所以有些事情的见解,确实不如秦珪和秦孝忠,他们都曾长期镇守西域,比起每任职务担任时间不长的秦伦,确实不一样。
  “那就这么算了?”秦伦良久才道。
  秦珪呵呵一笑没回答。
  “二十一叔,你想想为何高祖朝和圣祖朝没有宦官得势、专权?为何世祖当年要重用宦官?”
  说白了,就是因为军功集团势力过强,就是因为相权过强。
  哪怕相权几经拆分,但东西二府加上计相、内相依然还是外朝,他们联合起来后,皇帝依然掌握不住。
  所以皇帝才会需要宦官掌权,需要用宦官们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全面的内朝体系,甚至是监军体系,这都是为了平衡权力,加强皇权。
  搞明白了这个出发点后,再来看当前局面,就很明了了。
  “或者,再想想历史上的后汉朝。”
  秦伦对这个答复并不满意,“后汉朝宦官专政甚至废立天子,后汉之亡难道不是宦官专政导致的吗?难道我大唐还要走这条路?”
  “后汉灭亡可不全是宦官干政导致的,或者说,若是后汉没有重要宦官来加强皇权,后汉说不定灭亡的更早。当然,后汉虽然重用宦官,利用宦官确实加强了皇权,但最终后汉的灭亡,宦官专政也是一大亡因。”
  秦伦沉默。
  如今的大唐真的在往汉朝的老路上走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然后士族、豪强并起。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的。”
  宦官既能加强皇权,也会危害皇权,就如强力外戚秦家,几次定策拥立,保大唐社稷安宁,但秦家的庞大势力也潜在的威胁着皇权。又如朝廷推行了几十年的分封制度,既减轻了宗室和功臣们对朝廷的直接威胁,但边疆的这些封藩诸侯,也在慢慢的变成新的隐患。
  十三节度边镇为大唐守边护疆,却也同样有强枝弱干的危险。
  如何维持一个权力的平衡,这很重要。
  只要不打破平衡,某一方势力不越过界限,那么就还能相安无事。
  宦官专权?
  秦珪端着茶杯笑笑,现在说大唐宦官专权还太早了些,他们现在还真只是大唐皇家养的一群看家守门的犬而已,恶犬都还不算,因为这些宦官虽然在十三节度边镇都派了监军使,北衙各军也派了护军中尉,但他们现在仍然对军权没有什么影响力,并别说控制力了。
  暂时还只是一个监督的存在。
  只要宦官一天还不能直接染指兵权,宦官就始终是一群外面凶恶实则没什么威胁的看门狗罢了。
  同样的,宣徽院的宦官们虽有批红之权,但这个批红之权跟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军国决策之权可不同,他们只是代皇帝行批复之权而已。
  决策文武的,还是两府宰执。
  从某个角度来说,外戚和宦官都是皇帝信任倚靠的两大势力,甚至有天然盟友的味道。
  当然,以秦家如今的地位,没必要跟宦官们搅和在一起,但也没必要对着宦官们喊打喊杀。
  让别人去盯着吧。
  真有宦官做的过份了,可以不留情的揪出来打杀了,但对整个宦官集团却不能动手。
  秦伦感觉很挫败。
  “今天这个喜庆日子,还是说点其它的吧,谈那些没卵子的家伙,实在是倒胃口。”秦珪笑着道。
  秦伦这个寿星公却没有什么谈兴了。
  本来他是准备好好的搞一下这个宦官专政的事情的,甚至计划着掀翻宦官们,废除掉内廷诸司,罢撤护军中尉、边镇监军宦官们,也算是他做为宰执的一个政绩。
  但现在被叔父和侄子这么一说,他也意识到之前犯了个大错。
  “安国公郭待封最近上本,说之前西昌、吐蕃、苏毗、象同出现的那次大叛乱,影响极其恶劣,也是这些高原上的蛮子们辜负了天皇的恩赐。他提出要把苏毗、吐蕃、象雄这高原三藩属国,全都直接改土归流,并皆纳入西昌道,他的西昌镇将士已经做好了出兵的准备,要把那些敢叛乱朝廷的乱臣贼子通通铲除!”
  郭待封是郭孝恪的儿子,当年郭孝恪和其长子在西域战死被杀,朝廷不少要要追究郭孝恪丧师辱国的罪名,最后还是入朝的秦琅保全了他身后名,还力主追赠。
  事后又让郭待封兄弟随秦俊去西域从军报仇。
  先前吐蕃西昌等地出现大规模叛乱,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率兵北上平定叛乱,事后,郭待封从安西节度副使调任西昌节度使。
  他刚上任没多久,整顿兵马,清剿叛乱余孽,搞的也是风风火火,现在更是直接提议要把整个高原地区,全都改土归流,都纳入到西昌道,纳入西昌镇节度使之下。
  秦珪端着茶杯,“郭待封和郭待聘兄弟俩个当年夺情从军西征,打起仗来不要命,我印象深刻,本来这兄弟俩个当年是学文的,郭待封还中了举人,准备考进士的。”
  “郭待封是个狠人,郭家兄弟也一直记着当年三郎对他们家的恩情呢,他既然想对高原三国用兵,倒也没多大问题,他有这能力,况且经历上次的叛乱后,我觉得改土归流的条件也算成熟了,高原那些部落蛮子,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没必要一直留着。”
  秦孝忠低头思索了下。
  “现在用兵高原合适吗?刚经历了江南叛乱,今年又是新皇继位初年?”
  “这有什么,该打就打,新皇刚继位,若是平定高原三国,这不也是给新皇的献礼吗?”
  秦利见和秦景嗣这堂兄弟俩,都出声表示愿意去西昌支援郭待封。
  “明天拿出来两府议一下吧。”
第1457章
行省
  早在贞观年间,大金川以西就设立了西昌道,将这片包括西山弱水四十八羌部的边远山区都纳入了大唐直接控制。
  设州置县,屯兵驻军。
  以西宁州(凉山西昌)为首城,设立了会野州(康定),丹巴(西嘉梁州),道坞州(道孚),剑川城(剑川),聿赍城(德钦),剑寻(维西),铁桥,谋统城(鹤庆),松外城(盐边),会川(会理),保塞(冕宁)诸州县、城堡、驿站等。
  不过当年初设西昌道后,对于东女、西山八国等为首的诸西羌部落,其实也还是以羁縻统治为主的。哪怕后来设道,但也给予了那些西羌很多的自治之权。
  毕竟大金沙江、大雪山以西地区,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只是既然是边远蛮地,那么西羌部落首领们,便不免格局有限,往往有些酋长便目光短浅,甚至容易膨胀,桀骜不驯。
  这几十年来,虽然朝廷坚定不移的往西昌道加强控制力,修建道路,增加驿站,甚至是移民,又是开发当地的矿山等,但受限于这里的条件,发展的还是比较缓慢的。
  因此时常有劫掠贡品、税赋,部落互相兼并、仇杀,以及公然对抗朝廷的事情发生。
  西羌过去号称四十八部,实际上这不过是个统称,事实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林立无数,一直也都是一盘散沙,早年较强势点的也就是东女国、西山国等,其余的也都是这个占一条河谷,那个占几条山川,反正就是在山里逍遥自在。
  一般他们部落仇杀、互相劫掠兼并,西昌道的官员、驻军也都会去调解,只要不太过份,就是不搞到朝廷、官军头上,也不会大动干戈。但有时这些人也会胆大的抢劫商路,甚至打动中原商人过去开的矿山,劫掠移民的屯堡等,这就是犯了红线。
  前两年蔓延整个康藏高原的大叛乱,其实起因就是朝廷在山南控制了滇越和丽水等地区后,对这片高原也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朝廷有了南面更富裕的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后,当然也就更有动力要打通高原,联通内地。
  所以新一轮的改土归流开始,也带动了区域内的许多矿产资源等的开采价值上升,大量商人涌入,甚至朝廷的驻军都在增加,朝廷实行更高规格的流官派驻,对土酋自治的权力削弱,对他们以往那种乱来容忍更低。
  于是各地都出现了规模不小的剿匪行动,其实也就是敲打那些土人,同时也是抢夺一些重要的资源矿产等,冲突加剧,最后爆发了蔓延整个高原地区的大叛乱。
  之所以没牵涉到剑南云南以及青海陇右等地,就是在于,那些地方朝廷的控制力度更强,而康藏地区其实之前一直是半羁縻状态的,他们的利益触动是最大的,所以他们反应最激烈。
  只是现在毕竟不是贞观朝了,朝廷连丽水、滇越都拿下了几十年,还会允许康藏高原上这些蛮子们闹腾,当然是不客气的出兵。因为当时西昌镇节帅刚好病逝,西昌军一时群龙无首,加之西昌军在边镇中属于不论数量还是实力都偏弱的,因此刚开始的平叛中表现不太好,惹的滇越道的秦彦道直接联合了丽水道的吴师德,三江镇的程伯献一起出兵,迅速联手平定叛乱,杀的人头滚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