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530

  走出营帐的刘弘淡然一笑,继续向前走着,对身后的虫达交代道:“卫尉亦当去做事了。”
  “上将军往安陵,途十数里,卫尉往未央,途不过数里。”
  说着,刘弘微笑着回过头,看向虫达略带些困惑的脸庞:“总不至于,上将军都从安陵邑回来,卫尉还未办妥未央之事吧?”
  
第0092章
无人可用
  南营中军大帐庞的侧帐,即军官休酣所用的营帐内,刘弘在饥困交迫中奋笔疾书。
  天亮之前,十二月的最后一次常朝就要开始了。
  虽然,此时的历法还是以十月为岁首,但对于刘弘来说,这就是为过去这段糟心的时日画上句话,迎接崭新一年的时间点。
  但今天的早朝,刘弘又双叒叕一次,无法轻松愉快地度过了。
  花了将近一个时辰,刘弘才终于将一纸近乎不伦不类的诏书撰写完成,略查阅过后,派人将营外看管御辇的刘不疑唤来,替诏书润色。
  ——在正常时间,润色诏书本该是侍郎们的工作;但刘弘身边,实在实在是没人可用了……
  端着茶疲惫的猛灌一通,刘弘目光紧盯在茶碗之内——刘弘实在是心虚,不敢直视刘不疑那张,即将扭曲成一撮纸团的脸……
  在刘弘坐在上首的筵席之上,险些跪坐着睡过去的时候,刘不疑才终于完成了诏书的润色。
  刘弘顾不得查阅,便将腰间系着的那枚传国玉玺拿起,草草印了上去,道:“今日常朝,还请奉常屈尊,暂代宣诏之事。”
  刘不疑自是连道不敢,便恭敬的将诏书放入一个木盒,才退出帐外。
  而刘弘,则是看着那枚系在腰间的玉玺,再度陷入苦涩之中——玉玺,原本也应该有专人保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刘弘亲自挂在身上……
  “缺人呐……”
  侍郎,根据具体职责,分为不同秩等,从最低的负责整理文书,清理杂物的祡官侍郎,到最高一级的执戟侍郎,乃至于到武帝朝的侍中,为四百至千石不等。
  顾名思义,侍郎,就是侍奉皇帝的男子,即近侍。
  与后世影视剧中不同,西汉皇帝的生活,并非由宦官负责打理,而大都是各类侍郎负责。
  从贴身保护皇帝的武侍郎,到早朝时殿外守门的黄门侍郎,从替皇帝整理文件的尚书郎,到替皇帝宣读诏书的宣诏侍郎;但凡与皇帝有关的事,几乎都是由侍郎负责。
  而宦官存在的意义,则仅仅局限在:侍郎皆男身,不便入后宫;皇帝又不能只身前往后宫而没人伺候,所以才需要宦官服侍。
  通常情况下,西汉的侍郎由三个部分组成:祡官、举荐,以及恩荫。
  祡官,即商贾豪强之子弟,付出十万到百万不等的钱财,以获得一个在宫内锻炼的机会。
  由于‘商贾出身’这个政治污点,通常情况下,祡官出身的郎官在宫内的地位最为底下,一开始,都是从整理文案,搬运东西等粗重活开始做起。
  到最后,绝大多数的祡郎都会自请罢官,回乡继承家产。
  当然,花钱去皇宫待一段时间,也不算白去——在帝国最中枢耳闻目染,即便是再怎么愚笨,地位再怎么低下,都会使得这些祡官获得远超同龄人的视野。
  回到家乡,仅仅凭借着跟大汉最精英的一批人共事所总结的经验,就足以让这位前祡郎将家族发扬光大,富甲一方。
  对于这种花钱将家中子弟送入宫内的行为,豪商巨贾们亦是甘之如饴——对于他们而言,当财富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钱财,已经只是一串数字了。
  但若是能用这些钱财的一部分,将家中有天资的子弟送到宫中历练,那就不一样了——好歹别人问起来,也能说一句:俺家小子不才,在当今天子身边伺候!
  在时代局限性下,‘祡官’的存在对政权也是大有裨益。
  首先,若是想要为官,豪商们就得缴纳一大笔钱;即便按每人最低十万钱计算,每年接受个百八十个祡郎,国家财政就能有近千万钱的收入!
  除此之外,这也是这个时代,政权的无奈:能做官的人,太少了……
  当今天下,都不说饱读经书的有识之士了,能把字儿人全了,有多少人?
  一万人都不到!
  读书人的基数,根本不足以支撑政权庞大的官僚体系!
  而豪商巨贾,且先不说认不认识字,水准线以上的眼界,起码是有的——如若不然,也不可能在这弱肉强食的时代,成长为富甲一方的豪强。
  再者,豪强们斥巨资送进宫里的,自然也不会是歪瓜裂枣,而是被家中寄予厚望,跟随长辈行商多年,被当做下一代家主培养的精英。
  除此之外,祡官政策存在的最大好处,便是将豪强阶级拉上统治阶级的马车。
  ——你儿子都在皇帝身边伺候了,你总不能再为富不仁,欺霸乡邻了吧?
  多少得注意点影响,估计一下子侄的‘官声’嘛!
  所以说,祡官政策,归根结底,就是老刘家空手套白狼:你给我一比钱,我允许你儿子来宫里做些杂务,得到些历练,如果确实有能力,那感情好,我这儿正缺官员;你儿子当官了,你丫也得给我收敛一点!
  收获一笔钱,得到一个预备官员,还借此多方位压制了地方豪强,一举三得!
  而在宫中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祡官中能爬上高位的,都是狠人。
  光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武帝大农令,桑弘羊!
  以祡官出身,凭借着行商多年积累的金融经验,做起了国家的会计,均输、平准,几乎凭着一己之力,将汉室天下在大战后,即将面临萧条的金融秩序硬拉在崩溃线之内!
  最终,桑弘羊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只能说,比起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挖个水渠都要去翻孔孟之道,去研究应该怎么挖的文人,精明的商人无论是在视野还是能力上,都具有天然的优势。
  刘弘当然也希望自己的郎官中,能有桑弘羊那般,踏实肯干,有能力,有骨气,还能替皇帝背锅的臣子;但此时的舆论,不可能允许与商贾沾上边的人,有任何一丝步入庙堂的机会。
  原因无他:贾,贱业矣!
  豪强通过祡官的路子,花钱将家中子弟塞入宫中,朝臣们自然不会说什么,只当没看见那个郎官档案上明晃晃的‘商籍’二字,而是转过头,以经费不足的名义,去争夺那个郎官片刻之前交到衙门的钱两。
  但只要刘弘流露出要重用某个祡官的意图,等待刘弘地,就是便宜老爹,孝惠皇帝刘盈的结局——有曹参的口水在,刘盈短暂的一生中,都没怎么用水洗脸……
  
第0093章
被贼惦记
  第二类,便是举荐。
  祡官和举荐,就是此时官员选拔的主要手段,以及官员人员最大的预备役来源。
  相比起只需要交钱和政审的祡官,举荐的门槛无疑要高很多。
  其一约察举,二曰征辟。
  西汉初的察举,包括贤良方正,孝廉,饱读经书之博士门徒这三种。
  贤良方正,被举荐者多为官员,偶有平民;举荐贤良方正的诏书,普遍会带有‘直言极谏’四字,亦有‘举贤良方正,以正朕之不逮’的字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贤良方正,普遍指敢于直谏,能救治时弊的俊杰。
  这样的人,在被足够等级的高官,如郡守、郡尉等两千石官员举荐之后,会迎来皇帝的面谈策文,需要针对国家的政治现状,写出一篇符合现实,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谓之:策论。
  这就使得,任何妖魔鬼怪,都将在那份名为策论的答卷下现出原形:究竟是真有才华,还是草包一个。
  如果有才华,皇帝自然会不吝重用;如果是个夸夸其谈的草包,温柔一点的皇帝会给个名誉博士的名义荣养起来,暴躁一点的,估计就要牵连举荐人了。
  这也是举荐出身的官员人数奇少的原因——不举荐相安无事,举荐了还要担心被怪罪,蒙上一层识人不明的污点,多不值当?
  不过,举荐者若是确有奇才,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那举荐人也是能沾光的——且先不提作为被举荐人,那个跃过龙门的小鲤鱼会感恩戴德,谨记举荐者的‘知遇之恩’,单是‘慧眼识英才’这一点,就能为举荐人捞取足够的名望了。
  所以,当遇到确实有才华,优秀到不举荐心里都觉得亏的贤良之士,高层官员也依旧会大气的站出来,以名义作保,向皇帝举荐这个人才。
  西汉最著名的两位贤良方正,就是举荐制度的获益者;其策论不仅直指国家之弊政,解决了国家潜在的或迫切面对的问题,个人名望与策论还流传于后世,广为人知。
  ——汉文帝梁王太傅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汉文帝太子家令,景帝御史大夫晁错的《贵粟论》。
  这样的人才,别说是平民百姓了,即便是将全天下的百姓都算在内,每五十年能出一个,便是王朝之大幸!
  对于刘弘而言,也只能用可遇而不可求来形容。
  孝廉,则相对简单了:贤名远播,以德行入仕为官。
  这样的官员,看似要求不高:不需要识文断字,也不需要有什么手段、能力,只要够孝顺,就可以被举荐。
  但是,其标准也是高的吓人——孝廉者,孝名扬于周边五郡,闻名于庙堂者当之!
  也就是说,要想被举荐为孝廉,就要让孝顺的名气传播到周边一圈的郡,并让超堂内的某人听到:某某郡有某某人,做了这样一件事,当真纯孝。
  在没有电子网络的西元前,这样的人出现的频率,根本不比‘国士’级别的贤良方正高多少。
  只有最后一种看上去没多少能力,只能借着父祖余荫被举荐的‘博士子弟’,才是此时最大的官员人选来源。
  这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具理想化,理论化;并不关心怎么样才能提高粮产,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而是整日手不释卷,自怨自爱的指点江山,连如何开一里水渠都不懂,就认为自己可以带领天下走向盛世的文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