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530

  好在此时还是西汉初,尚武之风浓厚,即便是最娇弱的儒家弟子,也大都挽的了强弓,喝的了烈酒;虽然并不会做什么实事,但也还算不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至于征辟,光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明白:唯有学问做到天下闻名,无论文人士大夫,还是武官将军都能竖起大拇指,赞一声‘贤’的巨擘,才能得到被征辟的待遇。
  所以,整个察举体系当中,真正能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只有最不靠谱的‘博士门徒子弟’这一类。
  而最后一个官员选拔体系——恩荫,则完全是给贵族阶级的特权:只要达到一定级别,皇帝都会恩允这位勋贵,将家中子弟送入宫中,谓之曰:恩荫。
  所到底,就是皇帝光明正大的给贵族开后门。
  而贵族子弟,自小含着金钥匙出生,吃喝不愁,也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追求,能有中上之姿者,都算是难得的‘名门虎子’。
  所以,刘弘若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身边没人用的状况,就必须在固有的官员选拔体系外,另辟蹊径。
  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后世证明过其正确性的考举。
  作为即便到二十一世纪,还能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良策,考举不止能解决刘弘地问题,甚至能解决全天下的问题!
  要是刘弘手上,每年能出一百个殿士,那别提中央集权了,马踏匈奴也不过是几年后的事儿!
  但无论是从文人基数,国家财政,国民财富状况,还是从舆论,施行难度等角度考虑,考举都不是一年半载所能促成的。
  即便刘弘最乐观的估计,汉室第一批考举士子的出现,也要等到刘弘掌权,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可供书写的白纸,再研发出雕版印刷术;然后鼓励民间书籍流通,使天下文学氛围不再排斥底层百姓,形成‘有教无类’的学术氛围时。
  而这些为考举建立坚实基础的举措,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看到效果!
  远水接不了近渴,刘弘便只好盯上身边,这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柴武。
  飞狐军,即便是最底层的士卒,那也算得上是经历过血战,见过血砍过人,行军多年的人;在这个大多时百姓,一辈子都未必能走出自己所在的县城的时代,无疑算得上的‘眼界开阔’的人才了。
  更妙的是,即便是出于这次驰援长安的事件,飞狐军将士都将天然的具备对刘弘的忠臣。
  哪怕是将选拔标准抬高一些,也总归是有一些中层军官,可以给刘弘暂时一用的。
  正暗自盘算着如何挖柴武的墙角,帐帘便被掀开;回过神的刘弘一抬头,就见是刘不疑去而复返。
  “陛下,卫尉遣人传话:潜于未央宫内之刺客已肃清。”
  闻言,刘弘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站起身,向停于南营外的御辇走去。
  “回宫。”
  不出意外的话,半个小时后的早朝,刘弘将面对一场硬仗。
  
第0094章
遍封功臣
  冬十二月戊午(二十五),辰时。
  漆黑的天空刚有一丝转亮的趋势,未央宫正殿便已是人头攒动。
  今日,又是常朝。
  但比起前几次令人心惊胆战的常朝,今天的文武百官,面色无疑轻松了许多。
  ——但凡在常朝之上有那么个跪坐之地的,几乎都在凌晨醒来时,接到了丞相府传来的口信:今日常朝,吕氏之事定矣!
  不知有多少人从睡眼朦胧中惊坐而起,旋即仰天长笑。
  如果说这段时间,令陈平、周勃等人寝食难安的,是安坐于未央宫的刘弘依旧还着喘气,那对其余百官而言,无疑是吕氏之事没有官方定论。
  ——按制,诸侯大臣相互勾结,行兵变事,妥妥的谋逆!
  无论最终是何结果,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若是皇帝有心治罪,那罪名简直不比汉律少几项。
  大臣联络诸侯——内外勾结!
  诸侯举兵入关——起兵反叛!
  周勃策反北军——矫诏!谋逆!
  就更不要提最后,未央宫内杀得血流成河了。
  过去几十天,朝中百官无不惶恐难安,每每从夜梦中惊醒,都慌张的确认家门外是否有禁军叩门,前来捉拿自己。
  吕后刚驾崩时,大家伙都一致认为,这是扑灭吕氏的良机;丞相、太尉等大佬也是信誓旦旦的保证:事后必然换个皇帝,新皇帝得利于此事,必定不会因此怪罪于百官。
  结果谁有能想到,原本应该退位让贤,然后羞愧自尽的刘弘却根本没死,反而搭进去两个彻候!
  朝中百官旬月以来战战兢兢,抱刘弘大腿吧?不敢;真要跟着陈平周勃一条路走到黑吧?更不敢!
  左右为难,纠结不已的百官中,甚至有几人已经生出‘死则死矣,万不能牵连家中亲长’的念头,想挑个黄道吉日,吞金自尽了……
  直到今天,确定吕氏之事将得到最后定性:吕氏谋反,百官大臣英勇平叛;朝臣们高悬着的心才放回了肚子里。
  ——且先不管小皇帝会不会秋后算账,起码眼前这件事儿算了了!
  至于以后……
  如果小皇帝愿意,那就去抱大腿,或者为官谨慎一些,别落下把柄就是了。
  再不济,也还能挂印而去不是?
  小皇帝再怎么心黑,也不能拿辞官为由治罪吾等吧?
  美滋滋的盘算着,百官抱手于腹前,目光紧紧在眼前的陈木地板之上,静闻御阶下的刘不疑宣读诏书。
  ——“盖闻‘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此天地之之理也!朕以微渺之身,承祧宗庙,夙夜兢兢、惟念旧德。
  乃者邪戚乱政,尤以吕氏为其先;视国法于无物,视朝纲于私訾,祸乱天下日久,百官有贤而不得行,百姓有忠而不得报!
  幸朝中百官忠君体国,郡国诸侯犹念太祖恩德,荡平吕氏邪戚之乱,方使宗庙社稷未造乱贼之害。
  朕年幼登基,未冠之年而临天下,实不敢违太祖遗志,损高皇帝遗德。
  故赏此有功之臣,以嘉其忠。
  丞相曲逆侯平,首倡诛吕,后与平乱事,增邑千二百户,赏千金!
  太尉绛侯勃,亲率北军以击贼首吕禄、吕产,从平乱事,增邑千户,赏千金!
  曲周侯世子寄,诈取贼子窃得之调兵虎符,以助太尉领兵平叛,增曲周侯邑五百户,赏五百金;曲周侯世子寄,荫郎,赐御剑一柄!
  大将军颍阴侯婴,会齐王兵以击逆贼,增邑八百户,赏千金!
  代王恒,亲至长安,以宗伯之名佐朕平贼,赏千金,赐御剑五柄;王太子启、幼子武,留于长安,朕亲教以经书!
  齐王襄,率郡国兵至荥阳,迫贼分兵,以助太尉平叛,赏千金,赐御剑三柄!
  安国侯陵,治粟内史揭,谒者仆射忡,皆于国有功,朕当不吝以彻侯封之;其令有司观堪舆,择吉日,以告于宗庙。
  司马法云: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其余有功之文武百官,皆以钱爵赏之;其令有司速行,一应赏赐之金、爵、物,皆当于三十日内毕,违者罪之以不力。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其令传于天下,咸使民知……”
  随着刘不疑高亢的吟唱,诏书才算宣读完毕。
  百官自是赶忙一躬身:“伏唯陛下作威作福,臣等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在刘弘吐出一声‘免礼’之后,百官才回到各自的座位跪坐下来,细细品味着方才那封诏书的内容。
  首先第一点,前时之事的性质已经被彻底坐实:吕氏谋逆!
  既然吕氏是反贼,那殿中这些参与了诛杀吕氏一族的人,自然都是镇压叛乱的功臣。
  其后一长串精确到赏赐之物的封上,更是为这封诏书的真实性大大加分。
  当然,最让百官安心,让诏书真正意义上具备法律效应的第一步,是最后那一句‘传于天下,咸使民知’!
  有了这一句话在,又得到了廷议的全票通过,这封诏书就将在被撰朝数百上千份,并盖上丞相印、天子玺之后,发往天下。
  最多不出二十天,天下每个县,县衙外的露布之上,都将出现这封诏书的副本,并有县衙文吏大声诵读给百姓。
  也就是说,从这封诏书出现开始,殿中百官在吕氏一事中的角色都被确定:平乱功臣!
  无数人心中欢呼雀跃着,盘算起散朝之后,找三二挚友亲朋浅酌两口精酿。
  但也有些人,心里不全是喜悦。
  对于陈平、周勃等‘诛弘集团’的成员而言,这封诏书自然也是肯定了他们的所为,将他们在平定吕氏叛乱过程中的所有举动定性为‘平叛’。
  自此以后,刘弘即便要治罪‘诛弘集团’,也无法以‘弑君’的罪名去追责,而是只能另找把柄,来治罪这些‘带头平定律师叛乱’的功臣。
  按道理,刘弘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陈平等人应该很高兴才是——自己等人的把柄,小皇帝手里也就这一点,这封诏书一出,几乎等同于自废武功,为自己增加难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