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530

  陈平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话是怎么从嘴里冒出去的。
  但说出口之后,陈平诧异的发现:自己好像顿时轻松了许多?
  要说真的希望小皇帝身强力壮,那就是说笑了——陈平巴不得小皇帝早早夭折绝嗣,让一切回到十一月的模样。
  但在匈奴人面前,陈平又本能的不希望被看出汉室内部的矛盾,甚至于在内心深处,陈平都不希望刘弘被匈奴人看清!
  这种复杂的清晰,让陈平心中可谓五味陈杂,说不清,道不明……
  “丞相之言,朕谨记于心。”
  淡笑着应下陈平的‘关心’,刘弘自然地将话头一转:“不知丞相此番入宫,可有要事?”
  在陈平带着疑惑入宫时,刘弘下意识做出了‘粉饰太平’的决定:当着陈平的面,下令解除未央宫的宫禁,以此传达自己没事的消息。
  但转念一想,刘弘又觉得没必要这么紧张——又不是真的有事,何必那么着急证明自己没事呢?
  反正没有大碍,倒不如将此事模糊化处理,让陈平拿捏不准自己究竟有没有事,从而做出一些激进的判断。
  满打满算,坐上皇位也有小半年了,对于帝王心术,刘弘也算是有了初步的认知:无论真实状况如何,永远都不要让臣子猜到!
  如果是以前,刘弘肯定会认为:做皇帝,就是在‘是’的时候,让臣子以为‘不是’;在‘不是’的时候,偶尔让臣子以为‘是’。
  但现在,刘弘的选择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不管自己怎么想,都不能让臣子猜到;保持神秘,才是合格的皇帝所要做到的第一件事。
  就像现在,刘弘先是成竹在胸的解除了宫禁,然后似有些‘心虚’的转移话题,甚至隐隐透露出‘丞相没事就退下吧’的潜台词,陈平本淡下来的面色顿时就又复杂了起来。
  只见陈平下意识撇了一眼张苍,旋即躬身一拜:“陛下既无大碍,臣便告辞。”
  刘弘亦是适时的摆出一副隐隐不安的表情,‘强装镇定’道:“如此,朕也不留丞相用膳了。”
  看着陈平迈着平稳的步伐,缓缓走去温室殿的背影,刘弘暗自嗤笑一声,陷入思虑之中。
  “欲盖弥彰,似是如非,这才是帝王心术吗……”
  而在刘弘看不到的角度,背对刘弘走向宫门的陈平,那深邃的黑眸中满是郑重。
  “绛侯啊……”
  “吾二人之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
  PS:关于本章中所言:孝惠皇帝死后,吕后并未改称太皇太后,而是仍为太后,且不尊张嫣为太后,而是以‘孝惠皇后’称之,这件事,几乎是所有关于汉朝的史书中,统一的记载。
  或许大家会觉得匪夷所思,别意外,佐吏一开始也同样觉得难以置信:这种夸张的操作,吕后真能做出来吗?
  这会不会是史书上,为了掩盖刘恒旁支夺嫡,出于政治正确而上的春秋笔法,刻意去黑吕后?
  带着这样的疑惑,佐吏日常性沉浸到了资料文献之中;但最终得出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在如今现有的有关汉朝的研究工作中,并没有全面否认这段历史记载真实性的文章和文献,只有寥寥几篇历史本科毕业论文,提出了和我相同的猜测。
  那几篇文章也没有拿出坚实有力的依据,来证明这段历史是假的;虽然得出了‘此乃史书为尊者讳,掩盖汉文旁支夺嫡’的结论,但论文最终的成绩也不是很高。
  佐吏本人的水平也十分有限,不敢将妄自猜测用于书中;又没有找到权威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这种猜测给出依据,所以在书中,就以《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记载为准了,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关于这件事究竟真相如何,以佐吏目前涉及到的知识面,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相’;如果有书友对此持疑惑,并且可以拿出可信可考的史料依据,佐吏完全接受友好的学术讨论,但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为依据,对书中这段描写提出太大的反对或质疑。
  毕竟,历史有些时候真的不太符合逻辑,比这还要操蛋的事,在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了。
  
第0166章
声东击西
  春二月葵亥(三十),匈奴使团正式进入长安当天,郦寄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同意行针,强行唤醒郦商,以透支生命力为代价,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郦寄痛苦的目光注视下,宫中派出的太医从木箱中取出几枚银针,点在了郦商头部的几个穴位。
  “呃……”
  一声虚弱至极的呢喃声后,郦商费力的睁开重若千钧的眼皮,缓息片刻,才将头撇向卧榻旁。
  “寄儿回来了啊……”
  听着父亲的呢喃,郦寄却丝毫没有高兴,依旧是那副涕泗横流的模样,哀痛的跪在卧榻前啜泣。
  “孩儿,孩儿不孝……”
  飘忽的目光瞥见长子上气不接下气的哀嚎,郦商无力的吐出口气,嘴唇颤抖着道:“阿福……”
  音落,屋内正暗自啜泣的奴仆当中走出一位老者,稍抹了把泪,上前跪在郦商身侧:“君侯可是有言欲交代少君?”
  正是那个随奉常迎使团前往云中,召郦寄回家的忠奴。
  只见郦商费力的将头转向里侧:“将枕下绢书,交于寄儿之手……”
  早已被泪水浸满了面庞的老管家,闻言赶忙从地上爬起,自卧榻内侧的枕头底下取出块一尺见方的白绢,双手奉到郦寄面前。
  郦商却只是将头稍稍转回,仰卧在榻,看着由陈木雕刻的房梁,沙哑道:“老夫交代之事、寄儿困惑之事,俱书于此绢之上……”
  闻言,郦寄总万般不愿,也是在管家的劝解下,将那张绢布摊开,擒泪默读着父亲最后的交代。
  ——吾儿当知,今朝堂之势,犹执火行于粮库,稍有不慎,便是玉石俱焚;吾汉家,亦当动乱不止,终万劫不复……
  若往后复有此等变故,当谨记:伏唯陛下为天下王!
  前时之事,为父自有衷苦,及至今后,亦已有章程;吾儿只须知:凡义安侯所上之奏,吾儿俱附议,即可保吾家三世太平!
  今父将归天,家中老幼,日后俱由寄儿照看;吾儿务必严整家风,立吾曲周侯一脉之根本,崇武尚军,以为天家臂膀!
  若事有不测,吾儿切记不可贪恋兵权,稍有不利,速速请辞赋闲,万不可使天家猜疑。
  吾曲周侯一系,起于军伍、显于军伍;吾家之根本,亦唯于军伍!
  且夫汉家,尤以武功为最;故留此训,以明后世之行:习武从军,以武守本,效忠天子,报效家国!
  吾汉家之首患,乃豺狼觊觎北墙之外;若吾儿有生之年,幸亲睹王师北定慕南,宗祠家祭,勿忘该乃翁……
  “郦寄吾儿……”
  “吾儿……”
  郦寄痛哭流涕着将脸埋于绢布,叩首痛哭不止间,卧榻上的郦商轻轻两声呢喃,遂将肺腑中最后一口气吐出,缓缓闭上了眼睛。
  片刻之后,曲周侯府发出整天哭嚎,浅显直白的告诉尚冠里的彻侯勋贵:曲周侯郦商,撒手人寰……
  ……
  郦商亡故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入宫中,正聚集朝臣百官,等候匈奴使团觐见的刘弘耳中。
  对于郦商,刘弘的感官算不得太好,但也说不上差——按照历史上得评价,郦商在汉开国功勋当中,更像是那种勤勤恳恳打仗,本本分分做人的那类。
  虽然刘弘感觉到的,跟历史记载的稍有出入,但也并没有差太多;对于郦商在最开始站队陈平这件事,刘弘也能理解——实际上,刘邦始封的开国十八侯,在诛吕之事中都面临着与郦商一样的局面。
  如舞阳侯那样第一代已亡故,第二代投效吕后的,自然是逃不过被清扫;夏侯婴那样的‘刘氏铁杆’,更是不惜以亲手逼杀原主,来证明自己对诛吕之事的认可。
  而郦商、虫达乃至于陈濞等人,则是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做刘氏之臣,还是做诛吕功臣?
  大势所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如今已经隐隐加入皇党一系的太仆陈濞,便是陈平扶上九卿位置的‘故诛吕功臣集团’成员;如今的铁杆皇党卫尉虫达,更是被儿子逼得早早加入周勃阵营的人!
  而郦商却并不能算作是‘诛弘集团’的成员——甚至连诛吕之事,郦商实际上也没有参与。
  从吕后身死到刘弘回到皇位,郦商在整个诛吕事件中唯一一次出场,就是被周勃捉拿,并以此威胁郦寄骗得吕禄手上的调兵虎符。
  所以在本质上,郦商算是朝堂中绝对少数的‘完全没有参加诛灭诸吕’的人。
  这样的人,原本应该是刘弘最容易争取的——反诸吕的,未必都是忠臣,但不反诸吕的,则必然都是忠臣!
  ——因为不反诸吕,就是不反吕后!
  就刘弘如今的立场而言,不反吕后的,就必然是忠臣了!
  可惜的是,郦商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在最开始选择站在了陈平那边,高庙事件后又隐隐回归中立,而后淡出朝野……
  从这件事当中,刘弘隐隐闻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从而得出了一个令他细思极恐的可能性!
  ——如果历史上的郦商,也同样做出了站队陈周,反对文帝的阵营,那之后郦寄两次错失丞相大位,甚至传出‘卖友求荣’的留言,会不会是文帝刘恒秋后算账,刻意为之……
  仔细想了想,刘弘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文帝刘恒,虽然在百姓眼里是圣人在世,宽和仁义,但作为封建君王,尤其是一个优秀的封建帝王,刘恒的胸襟在宽阔,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如是想着,刘弘便带上了一副感怀的语气:“曲周侯,国之长者也,朕素敬之。”
  “其令奉常,赐曲周侯冥灯五,御剑一,以为陪葬;卿曹共议曲周侯之生平,论其功过,以谥之。”
  说着,刘弘取出那卷由郦商呈上,并已得到许可的奏疏取出,将其交到刘不疑之手,对殿内众人道:“前时曲周侯上疏,言欲以朕之意,择其子中贤善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