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530

  “朕与朝中诸公议,曲周侯子寄,仁善贤明,允文允武,可袭曲周侯爵。”
  说到这里,刘弘可以一停顿,意味深长的扫视一圈,才道:“诸公以为如何?”
  按道理来说,彻侯亡故,其子袭爵,这根本不是指的朝堂共议的大事;更何况曲周侯郦商只一子(庶子不算),袭爵之人早有定论。
  这样一个脱裤子放屁的问题扔到朝臣手上,众人本该是纳头就拜,认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而已。
  但刘弘话落许久,殿内都仍旧鸦雀无声,众人连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都顾不上,只深低着头,全当没听见刘弘的话。
  ——表面上看,刘弘问的是‘郦寄承袭曲周侯爵这件事,诸位怎么看’,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郦商在只有一个嫡子,且早已在十多年前就确立侯世子,汉室还有专门关于爵位继承的《爵律》等等前提下,依旧上奏,让刘弘决定由哪一个儿子承袭爵位?
  这件事的内由,殿内的人杰自是一目了然:郦商对小皇帝低头了。
  原本,这件事就只有这一层含义而已;但在刘弘将此事光明正大在朝臣面前说出,并问众人‘如何?’的时候,其意味就变了。
  且不论其他,光是刘弘将这件事公布于众,就使得‘曲周侯=皇帝心腹’这桩信息毫无掩盖的展现在了朝臣面前;这就等同于二世曲周侯郦寄的额头上,已然焊上了‘皇党’的政治标签——撕不掉的那种!
  而刘弘询问众人的意见,自然不是想听众人对郦寄的个人看法,而是……
  光看看殿内头低的最深的那几个人是谁,就不难猜出结果了——殿内朝臣中,爵位低于关内侯的小虾米们,都只是以‘不趟浑水’的态度装木头人;而越是食邑高的彻侯,头就低的越深!
  尤其是那几个只有爵位,没有官职,只为了在匈奴使团前撑撑场面,找找存在感的彻侯,此时更是恨不得往别人身后藏!
  ——刘弘这个问题,其实是问那些彻侯勋贵:曲周侯让朕选择侯世子,诸公以为如何?
  翻译成白话文,刘弘这句话根本就是说:曲周侯已经给大家做好示范了,大家伙打算什么时候学习一下曲周侯啊?
  这个问题,刘弘要是在寻常事日提出,那朝臣百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规劝天子’,并青史留名的机会:陛下,关于爵位的传承,祖宗已经留下了《爵律》为参考标准,陛下可千万不要破坏祖制啊……
  但今天,刘弘先提出郦商这个鲜活的例子,然后顺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百官就无言以对了——曲周侯都知道忠君,尔等怎么就做不到?
  这种事,就怕有比较;有了郦商做出的‘示范’,其余彻侯勋贵如果不赶紧效仿,几乎等同于坐实自己‘不如郦商那么忠诚’!
  爵位传承的人选,原本是按《爵律》所规定,固定由嫡长子继承;勋贵们虽然偶尔有不喜欢大儿子的情况,但也还能勉强接受,忍着不喜砸资源培养长子,让其不至于太草包。
  可要是答应刘弘从今往后,爵位的继承人都由天子做主,那……
  虽然说不上会有什么坏处,但朝臣本能的觉得:刘弘没在憋好屁!
  静默许久,最终还是只能有丞相陈平出班,略有些汗颜道:“陛下,曲周侯之所为随可谓致忠,然于萧相国所定之《爵律》相左;既陛下拟曲周侯嫡长子袭爵,倒也无不无可……”
  闻言,刘弘轻浮的一挑眉,满含恶意的目光在殿内扫视一圈,方有些失望道:“既如此,便有曲周侯之寄袭爵吧……”
  陈平话里的意思也很浅显:郦商这件事,已经是在犯法啦!
  陛下纵容郦商犯法,已经很过分啦!
  看在陛下最终选的人,没有造成违背法律的后果,这件事便到此打住吧!
  说来说去,还是在和稀泥;从殿内勋贵们深以为然的面色中,也不难判断出:对刘弘地暗示,绝大多数勋贵选择当鸵鸟,将头埋在沙子里。
  不过刘弘倒也没有太过失望——这帮人的尿性,刘弘心里早就有预测了!
  如果将侯爵传承人的决定权收回手中,刘弘能得到的最大好处,其实就是以此鞭策勋贵阶级。
  比如说,最开始象征性的选几个草包,作为某侯爵死后的继承人,然后过段时间以这几个草包的罪名,将侯爵废黜。
  这样一来,勋贵们为了避免将来,刘弘也从儿子当中选最草包的一个,就只能无差别的培养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爵位的儿子,以求将来其中某一个成为继承人时,不至于将家族传承砸在手里。
  如果能形成这样的风气,那最差的结果,也能使得汉室功勋阶级的腐化速度大幅降低;若是好一点,勋贵子弟中更是可能涌现出一批可堪一用的精英!
  无论哪种结果,对于汉室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这件事,也只是刘弘地假想之意,即便现在无法完成,刘弘也不着急——即便这件事做成了,效果也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
  刘弘今日提出此事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在顺手给勋贵阶级打一针预防针,给个心理准备的同时,让他们闭嘴!
  ——每一次匈奴来使,都是汉室臣子扬名的不二良机!
  只要能在匈奴使者面前,展现出自己‘钢烈’‘雄武’的一面,就很有可能名扬天下,甚至名垂青史!
  这一点,光从今日来到温室殿,请求为刘弘‘掠阵’,要一同迎见匈奴使团的勋贵阵容就不难看出。
  ——别说那些往日没什么存在感,食邑几百户的透明人了,就连安国侯王陵,都没能抵御住这种诱惑,在两位子侄的搀扶下,颤巍巍来到了温室殿!
  瞧王陵那副站都站不稳,却随时准备着破口大骂的架势,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已经卧榻两个月,随时可能一病不起的将死之人!
  但今日,刘弘却不能坐视这样的事发生。
  
第0167章
匈奴使者
  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上来看,汉匈大体相差并不大——汉立不过数十年,匈奴同样,刚在东胡、月氏的尸体上崛起不久。
  真要说起来,比起稳定的农耕文明,更加脆弱的游牧文明更贫弱才对。
  但玩过棋牌类游戏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关系叫作‘克制’。
  如今汉匈军事实力对比,就处于这种关系——战斗力相差不多,但属性单方面克制!
  面对完全由骑兵组成的匈奴大军,汉室笨重的步兵和战车集群,几乎毫无获胜的可能。
  从小半个月之前,匈奴使团跨过长城那一刻起,刘弘地大多数时间,就都花在了召集长安的功勋将领,推演可能发生的汉匈战役上。
  推演的结果非常不乐观——按将军们最乐观的估计,汉室在面对匈奴时能取得的最大优势,也只不过是‘重兵设伏,全歼某一支落单的匈奴骑兵小队,缴获马匹’!
  而最悲观的结果,则是西起陇右,及至上、代、云中、燕赵乃至极东的右北平,一整条长城防线都陷于血战;汉室版图中,黄河以北的大半疆域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将用于这次防御战当中。
  比起如此庞大的投入,汉室能从战争中获得的东西却少的可怜:匈奴人屁股底下骑着的马,以及不确定会不会有的随军牛羊辎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本的历史上,汉初自白登之围直到武帝派兵出塞,这长达数十年中奉行的和亲政策,算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与其花费整个国家的财富、国力,去打一场注定没有好处的仗,还不如拿一些物资喂饱匈奴人,好安心种田。
  没错,屈辱、憋屈——刘弘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刘弘原本的设想中,冒顿年老将亡、老上尚未上位,匈奴处于政权交接期的这几年,应该就是汉室最好的战略时机——错过这次,就很有可能得等到二十余年后,老上亡故,军臣那个呆瓜上位,将匈奴的主要战略从南攻汉室改为西进中亚。
  但前段时间发生的另一件事,却改变了刘弘的认知,决定重新制定对外战略。
  ——在匈奴使团刚越过云中,连代国国土都还没踏上的时候,代王刘恒便派母舅薄昭入京,呈上奏疏。
  奏疏大体内容,与刘弘预测的一样:刘恒大概是在王太后薄氏指点后,对移封梁国之事感恩戴德,甚至称‘得以移封睢阳,不敢奢求复得代地’。
  虽然刘恒这句‘不敢奢望一门两王’,其性质与后世那句‘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差不多,但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刘恒关于移封为梁王之事表示‘伏唯陛下圣裁。
  真正出乎刘弘意料的是,除了那份疏奏之外,代王太后薄氏单独以自己的名义,托薄昭带了一句口信:若有必要,为了江山社稷,代王一脉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当时乍一听这句话,刘弘可谓一头雾水;直到几天后,才总算想明白代王一家子,能为汉室做什么贡献。
  ——陛见过后,薄昭闭门不出,丝毫没有往来于长安高门的架势;待等一支自代地前来的队伍赶到长安之后,薄昭将一位少女安置在了代王府,旋即径直折回代地。
  探知那位少女的身份之后,刘弘满是感怀:薄太后,终归是在吕后身边待过的女人啊……
  ——那位被送来长安,并被薄昭隐晦表示‘可做和亲之用’的女子,正是景帝长姊,馆陶主,文帝长公主:刘嫖!
  刘弘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到来,居然让这位名垂青史的女强人,沦落到被用于和亲嫁王匈奴的境况!
  而这,也是改变刘弘对汉匈战略关系的认知,决定重新规划对匈战略的主要原因——匈奴使团离长安还有上千里远时,历史上的文帝太后薄氏,就已经笃定汉室会选择和亲了!
  这就像一把游戏刚开始,连兵线都还没出,敌方瑞兹露出一个‘faker’的id,四个队友就纷纷表示挂机15!
  但凡和亲的概率低于百分之百,薄太后都不可能在如今,代王一门身处政治孤立的大环境下,做出‘提前送宗室女’这种出头的举措!
  薄太后依旧这么做了,只能证明两件事——第一:在宗室和皇帝二者的选择之间,薄太后毅然决然的投身皇帝刘弘的阵营!
  第二……
  便是这次汉匈外交的最终结局,几乎注定会以汉室送宗室女和亲,并以‘陪嫁’的名义许诺金银财物,祈求和平为句话……
  饶是两世活了将近四十年,自认早已心智成熟,深讳权衡利弊之道的刘弘,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本能的感到愤怒——屈辱!
  毫无掩饰,毋庸置疑的屈辱!
  但在冷静下来之后,刘弘结合后世储备的知识量,并查阅了石渠阁收藏的档案,方才认识到:如今的汉匈战略格局,根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乐观……
  从石渠阁的档案当中,刘弘得到的最重要的几点信息,使得刘弘放弃了‘三年之内发动一次对外战役,达成战略优势’的打算。
  ——十六年前的白登之围,乃刘邦足足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而在石渠阁的档案中,汉室常备野战部队的损失高达五成!
  也就是说,刘邦那句‘轻率三十二万大军’,实际上和灌婴前段时间,率‘八万大军’前往荥阳,防备齐王大军是一个性质——刘邦出长安时,实际上只带了北军两万常备士卒,并在发兵前往韩国的途中,一路吸收游侠乡勇,最终才扩建成战员达三十二万人的庞大部队。
  ——若是以当时汉室物资储备估算的话,刘弘甚至十分怀疑:那三十二万人中,负责押送物资、军械、粮草的民夫,究竟会不会低于二十万!
  白登之围之所以形成,正是刘邦轻敌,带着先锋队伍孤军深入,与后续步兵集群拉的太远;而刘邦率领的‘车骑先锋’,正是汉室第一代的北军武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