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566

  好不容易烤到了全部金黄,差一点就要泛黑的程度,闻一下,这股子味道,真是久违了啊。用不着撒什么烧烤料,涂一些油脂,也只是为了防止烤焦、锁住水分而已。玉米自身就带着的清香鲜甜……
  就在李承乾边想着边把玉米往嘴边送的时候,一只大手忽然伸过来,蛮横的就抢走了。
  这就怒了,谁都能跟老子堂堂太子抢食吃的?
  愤怒的转过身,李承乾顿时就怂了。
  只见狭隘的木屋里面,此时挤满了人,最过分的是,流口水的,不只是他一个。
  抢玉米的自然是皇帝,李世民一口咬在玉米上,呻吟了一声,就这还不忘边嚼边数落:“常言道饿死爹娘不食种粮,朕和一众卿家忙着采摘玉米,你倒好,偷着拿来吃。哼!”
  哼了一声以后,李世民借着这股气又吃了一口。
  经过李承乾全神贯注烤出来的玉米,在外皮发脆的同时,还保留了内部那本就流失了一些的水分。只要牙口好,就能享受到那种不经遮盖的原始美味。
  一连四口,把玉米颗粒最大的一圈儿吃掉,李世民这才想起来身后的朝臣们。恋恋不舍的将玉米递给长孙无忌,好似放手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样。
  跟皇帝比起来,长孙无忌就要靠谱的多,从门外侍卫那里要来一把横刀,将玉米分开,差不多每人一口。
  嗯,一小口。
  品尝到玉米的味道以后,所有人都满意的点头,特别是魏征和于跃,虽然咬的的牙疼,却依旧热泪盈眶。
  好吃啊!谁能想到,这东西只要烤一烤,就能如此的美味。大家都掂量过玉米的重量,毫不夸张的说,亩产绝对超过了千斤,没准儿能达到两千斤。或许晒干以后会缩水,或许寻常百姓种植的话,产量要下降不少,但是,千斤左右怎么也有了。
  如此高产的新粮食出现,不知道要让多少人免于挨饿啊!
  砸吧着嘴回味着玉米的美味,李世民伸手在李承乾的脑袋上敲了一下说:“难怪你要偷偷摸摸的烤着吃了,这东西确实美味。听你说还有直接煮了吃,或者磨成面打成饼子吃这样的吃法?可惜这些都是种粮啊,不然朕真想尝一尝。”
  于跃站出来笑道:“陛下莫急,也就等个三两年的时间而已。等种子的总数够了,就要开始选种,那些小的,都会被剔除当种子的资格。到时候,陛下要是想吃,臣给您送去就是了。”
  李世民点点头,看着才升起没多高的太阳,搓着手说:“今天既然来了,就多逗留一段时间吧,玉米还要搓下来,朕要亲手试试。”
  皇帝的话顿时引来一大片赞同的声音。
  搓玉米粒而已,令李承乾哭笑不得的是,众人还专门洗干净了手,一粒一粒往下薅的样子,格外的专注。更有甚者,还要研究研究什么样的力道合适。
  玉米而已,不过,对大唐君臣而言,玉米或许真的值得这个待遇。
  不去理会他们,李承乾扯着于跃去了旁边的实验田。
  柿子这东西,早就已经过时了,土豆和番薯却不晚。
  命人找来一把铁锹,就算是李承乾,在开挖的时候都忍不住小心了一些。
  承载了一百多人命的作物啊,如果这些全都倒霉了,还要叫人去美洲取,这个时代做这样的事情,无异于对人命的摧残。
  隔着植株一步的位置,才下铲子,一点一点的挖出一个圆圈。接下来,取土豆的过程,就跟考古一般的细腻。
  当一株土豆所有的收获都取出来以后,李承乾还是不由得苦笑。
  一大把葡萄,这就是一次的产量。只有两个半个手掌大的。
  跟玉米的产量比起来,土豆虽然有潜力,但是还不到令人惊呼的程度啊。
  见太子很是失望,于跃忍不住开口道:“殿下当初不就告诫过微臣,玉米很容易出结果,土豆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栽培吗?如今不过第一年而已,微臣家中幼子,这段时间就陪在微臣身边学习,微臣死了,就交给他,总有一天,土豆也能成为咱们大唐的至宝的!”
  “你倒是乐观啊。也罢,叫人来收获吧,这些葡萄大小的,给孤挑出来一碗,好歹是土豆,怎么也得尝尝味道啊!”
  捏着一个土豆,李承乾转头看向一边,叹了一口气。
  土豆吃不吃的倒是小事,主要是,这种不属于大唐,并且让他熟悉的东西,才能提醒他,不要将后世的记忆彻底淡忘了。
  在大唐已经十三年,接近十四年了,在这里生活的越久,他对后世的记忆就越模糊。
第四百六十六章
忙碌
  这种模糊不是遗忘的那种模糊,而是被时光逐渐风化的那种。如果是贞观前几年,面对土豆,他还能想到曾经学过的“金盏花”课文,想到最简单的选种方法,此时,却需要想一段时间才行。
  或许终有一天,后世的经历,可能会成为梦境一样的存在,被年老的自己认定为幻想。这,也是不无可能的事情。
  于跃不知道太子殿下为何拿着一把土豆,却黯然神伤起来,只好暗下决心,趁早把土豆的良种培育出来。
  皇帝和众大臣一起“摘”玉米粒,足足摘到了下午,茶饭没动。期间,侍郎以下的官员,甚至不允许在一边看着。全部脱粒以后,种子被一队甲士护送到了仓库里面。皇帝给这里下的命令是一只老鼠都不能进去,要是损害到了种子,可不是一个脑袋两个脑袋就能解决问题的。
  就像曾经李承乾和李泰说的那样,同样潜力的土豆,反而不被皇帝看重,只留下了一句“悉心培育”以后就走了。连挖一个看看的想法都没有。
  占城稻的成功、玉米的成功,都给了皇帝强烈的信心。粮食,一直都是王朝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哪怕如今朝廷不再用粮食作为税收,依旧是如此。占城稻的成功,再加上玉米的成功,让于跃一跃而成为了侯爵,还是有封地的那种。要知道,一样的侯爵,乔师望可是灭了一个薛延陀,才换回来的,而且还是在已有的子爵上面提升。
  玉米的成功,给了朝臣们极大的信心,谁不想盛世留名?所以一时间,朝中的官员们格外的认真起来。
  就在这样认真的情况下,迎来了贞观十三年的新年。
  腊月十几,是朝廷最忙的时间段,各地官员都要上表汇报情况,好多拖延到了年底的事情,也要抓紧时间处理。每每到这个时候,尚书省的职能作用,就变得跟中书省没什么区别了。复核和查缺补漏彻底的落到了门下省的肩头。
  虽然杜如晦说过能二力承担,但本着尊老爱幼的道德,李承乾还是回到了尚书省,帮着处理政务。
  伴随着大唐的发展,政务自然是越变越多,越来越难以快速处理的政务,似乎已经开始标榜着三省六部制度的不堪重负了。但是,三省的主官就这么多,如果强行增加的话,那就相当于在朝廷里新设立几个大佬级别的位置,这对于朝政的影响,对于勋贵群体的影响,都是未知的。
  因为不确定,所以不敢实施,这就导致今年年前的政务,让本来半天班的朝臣们,变成了天不亮就上班,天黑了才下班。就这样,依旧会有一些重要的奏折,大半夜的被送到主官的床头。
  相比较一个人蛮干的房玄龄、俩老头子互相打气的门下省,尚书省因为有三个主官,所以暂且还没到极限,甚至于三人有时间的时候还能唠唠家常。
  拿起一封温州的奏折,见周记之已经成功抵达温州,并且在第一时间开始安抚百姓,李承乾才松了一口气。
  原温州刺史赵博人,才学不错,但就是办事能力差。岳州现如今已经得到了发展,如果要发挥岳州交通要道的功能,那么在岳州到长安之间,必须要修建一条官路出来。为了速度能够快点,所以工部选择了分工修建的路子。工部派遣工匠头子,民工就地招募,一州负责相邻州府之间一半的路程。
  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活儿,可是怎奈温州刺史时间的安排上出了问题,连番拖延耽误了百姓的秋收,而百姓秋收完毕以后再去上工,他还要扣人家工钱。大唐的百姓确实纯朴,但是过惯了太平日子,也能摸清楚官上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民变,没有造反,只是百姓们援助一人,跑到了长安来告御状。
  《新唐律》中,废除了“以民告官,先是有罪”这样的律法,改成了“以民诬告官员,惩罚加倍,事实则赏”,这一条的改动,给了好多百姓曙光。
  于是,赵博人被掳职还乡反省,正好给周记之空出来了位置。
  反观周记之,就会办事多了。上任以后,立刻代表官府给百姓们赔礼道歉,清还了克扣的工钱,还自掏腰包在温州州府建立了善堂。这一系列的行动看起来是正常的,但是,实话说,对于别的刺史一级的官员而言,这样光明正大的给百姓道歉,实在是掉价,实在是丢脸。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百姓们最希望的,就是这个。官府吗,能不犯错吗?犯错了改就是了,只要工钱没差,还回来就没事了。而新来的刺史老爷不仅知道办事儿,还知道道歉,更是建立了善堂,那就是一个好官。
  于是,赵博人当刺史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享受到的“万民书”,周记之一上任就享受到了。
  “昂着头走路容易摔跟头,低着头走路,没准儿才能把每一步都踏实啊!”
  感慨一声,李承乾提笔在周记之的奏折上写了批复:“应有之功,不另再叙,卿之辛苦,孤知晓也。且踏实以沉淀,奋发而富民。”
  写完批复,扔到属于吏部的筐子里,李承乾一抬头,才发现杜如晦和杨师道都在看着自己。
  看看自己桌子上已经快处理完的奏折,李承乾警惕道:“您二位别想了,今天上差的时候,咱们可是说好了孤四分你们每人三分的。如今孤四分都快处理完了,您二位可别想着再坑孤!家里的孩子还等着孤回去逗弄呢,这几天估计就会喊阿耶或者父亲了!”
  虽然这么说,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李承乾却是教孩子叫自己“爸爸”的。
  杜如晦嗤笑一声道:“老臣可是过来人,太子殿下,就算您天赋过人,也继承到了皇长孙的身上,不满周岁就会叫人,还是夸张了吧!我二人没有叫您帮着处理政务的意思,只是好奇,您刚刚念念有词的说什么呢?”
  李承乾这才松了一口气说:“说温州刺史呢,当初温州百姓闯皇城告御状的事情,您二位应该知道吧。一州刺史于一州,如同一县县令于一县。赵博人这个人的过往孤看过,也是个亲民官,怎么当了刺史以后就糊涂了,选择了肆意妄为呢?”
  杨师道叹息道:“骤处高位而无德行,就是这个样子了。当初魏征就曾在朝堂上提出过,一个官员的官职,不当完全以功绩为主,而应辅之以德行之考。只不过,被大多数人给回绝了。”
  说完,杨师道还看了看杜如晦。
  杜如晦顿时懊恼起来:“你看老夫干什么?当时老夫是反对了,但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站出来了,老夫能不一起反对吗?”
  李承乾笑道:“行啦,您的辛苦孤也知道。只是,孤觉得,魏征的说法或许真的没有错误。当年五姓当道,所以不行,这几年,怎么也行了。过了年,孤就上书重提这件事,您二位以为如何?”
  杨师道直接颔首称赞,杜如晦想了想,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虽然当今皇帝春秋鼎盛的,但是太子一样也坐实了太子的位置,未来的皇帝,得罪不起啊。
  一番谈话过后,用不着说,三人就再次沉默,着手处理自己的政务。
  李承乾的话也只是说说而已,处理完自己那些,又帮着杜如晦和杨师道处理了一些。
  三人齐心协力的,天色还很亮的时候,就处理的差不多了。
  最后一些工作,还是无足轻重的,自然是边唠嗑边处理比较有意思,所以这一次是杨师道主动开了话匣子:
  “克明兄,最近佛门和道门的动作很频繁啊。慈恩寺翻新,新的大佛已经雕刻,并且鎏金完成。所以佛门召开了一个什么开光大会,单三山五岳的得道高僧,就到了一百余。这些人,平日里一个都难得见到,没想到一下子就出来了一百多个。还有道门,现在他们立庙不仅立三清老君观了,还有什么玉皇庙、阎罗庙、月老庙,现在想把长安周边的庙宇拜会一遍,来来去去都要几天的时间了啊!”
  杜如晦处理完一份奏折,隐晦了看了李承乾一眼,问杨师道:“莫说这些,他们每成一庙,都会给老夫府上送请柬,去参加不仅不用带贺礼,反而有谢礼拿。谁不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思,你是不是也收到了?”
  杨师道点头道:“这几天,老夫每天不仅要处理政务,回去还要给他们写谢辞书,烦躁的很。但是,举手不打笑脸人,还骂不得,唉!”
  李承乾也加速处理完了一份奏折,抬起头笑道:“您下次再接到道门的请柬,就写您已经答应了佛门的邀请,接到佛门的,就说已经接到了道门的邀请。多来几次,肯定两头都会放弃的。”
  杜如晦哈哈笑道:“都心跟明镜似的,谁不知道怎么回事啊。您是太子,莫说用这方法,就是给他们回信上画坨牛粪,他们也只能受了。我们不行啊,最怕的就是这种两头得罪的事情。”
  看着杜如晦和杨师道相视苦笑的样子,李承乾也跟着笑了笑。
  大造寺庙、拉拢信徒,说明佛门和道门进入了“竞技期”,而现在他们都开始拉拢勋贵,说明彼此之间已经起了火药味了。特别是两方都企图独家拿下印书坊的协助的时候,听说那个和尚和道士还打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