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751

  等等……
  杨峰突然想到,这点事情他既然能想到,魏忠贤自然也能想到,他既然都知道了,为什么好药鼓动自己上折子呢,难道他就不怕自己跟他翻脸吗?或者说……
  “敲山震虎!”
  杨峰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国公爷果然高明!”
  崔呈秀竖起了大拇指。
  “来之前魏公公说了,这点小伎俩肯定瞒不过国公爷。咱们上这道折子的目的并非是真的要解除江南海禁,而是要让江南那些人明白,真要将咱们逼急了,陛下一道旨意就能让他们跳脚。
  魏公公也说了,而且国公爷遇刺这件事也并非那么简单。
  昨天夜里,不仅是京营和五城兵马司,就连东厂、锦衣卫也出动了。
  根据咱们查到的结果,那几名逃走的此刻最后是消失在柳树坊一带,您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我就知道,这事跟东林党脱不了干系!”杨峰冷哼了一声。
  柳树坊距离正阳门不远,那里不但是东林党们的聚集地,同时也是距离城门比较近的地方,只要那几名刺客逃到了那里随便往哪位官员的府邸里一藏,想要抓住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峰冷冷的说道:“东林党……看来本公对你们还是太仁慈了,上次只杀了黄立极和高攀龙两人,还是没让那些人长记性啊。”
  看着杨峰嘴角露出了淡淡杀意,崔呈秀的心就是一颤。
  在现如今的大明,若是抡起杀性之重,眼前这位爷若是自认第二,就没有人敢说第一了。
  这些年,他从南杀到北,又从北杀到南,间接或是直接死在他手里的敌人那可是论十数万计,杀性之重可是大明罕有。
  如果杨峰说要杀一个人,不要怀疑,他绝不会只是说说而已。
  饶是崔呈秀对东林党痛恨已久,但一想到这位杀星一旦跑到江南杀得血流成河,他的心依旧忍不住要打颤。
  强忍着心里的不适,崔呈秀道:“国公爷,魏公公是这么打算的。
  请您明儿个上朝,给陛下递上折子,希望一年后解除江南的海禁,这样一来东林党那些人肯定会急起来,然后魏公公再安排些人声援国公爷,这样一来朝堂上肯定会再次热闹起来。
  等到东林党自顾不暇的时候魏公公就会再次抛出一道折子,这道折子才是明儿的重头戏,咱们可以这样这样……”
  “啧啧……感情魏老焉还是那么狡猾啊,上一道折子而已,连本公都算计到里面了。”
  尽管嘴里很是不满,但杨峰还是答应了下来,毕竟这事对双方都有好处、
  第二天,朝会如期举行,杨峰很守信的抛出了今天的第一枚炸弹。
第九百八十三章
咱们谈谈祖制
  果然如同预料一般,杨峰的折子一念出来,整个金銮殿就象炸了锅一般,这一瞬间几不知有多少利箭般的目光射向了他。
  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如果目光能够杀人,杨峰早就死了不知多少次了。
  不过咱们杨大官人是什么人啊,真刀真枪都不怕的他哪里会怕区区几道目光啊,感受着身后传来的无数道炙热的目光,念完了折子后他又躬身道。
  “陛下,自从福建解除了海禁一来,福建海关每年都能为大明增添上千万两的银子。而原本贫瘠的福建尚能为朝廷贡献如此多的赋税,江南原本就是大明最富庶之所,若是江南也解除了海禁,微臣觉得每年征收到的赋税必然数倍于福建。臣觉得为大明计,为陛下计,江南诸省的海禁一定要解除。”
  还没等朱由校说话,立刻就有人跳了出来:“杨峰,海禁可是太祖高皇帝定下,你居然蛊惑陛下违反祖制,该当何罪?况且江南乃是大明赋税重地,若是因为擅自解除海禁而惹出了乱子你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杨峰定眼一看,顿时就乐了,这位不就是昨天早朝时被他一拳撂倒的那位言官吗?
  “哟……这位大人,您脸上的伤好点了吗,真是不好意思,昨儿个本公用的力气大了点,把您给打晕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啊,本公在这里给您赔不是了。没事,下次本公一定注意,下手会轻点的。”
  刚听到前面那句话时,中午的人都愣住了。哟……向来蛮横的江宁侯……不对,信国公居然给人赔礼了,这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过随后杨峰的话却让人重新吐血,下次会打轻点,你听听,这是人说的话么。
  “你……你……”
  这位至今杨峰还不知道名字的言官指着他,手指乱颤,依旧还红肿的脸颊也是一阵抖动,最后又两眼一闭,又重蹈了昨天的覆辙,晕过去了。
  随着这位言官的晕倒,金銮殿上又是一阵忙乱,几名平日里跟他关系不错的同僚赶紧跑过来又是掐人中又是给他扇风。
  看着被抬下去的言官,杨峰冲着朱由校两手一摊,很是委屈的说:“陛下,这次真不能怪微臣啊,微臣刚给他道歉来着,没曾想这位大人惊喜过度居然又晕倒了,幸好您和这么多同僚在这看着,否则微臣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你……”
  朱由校也被气乐了,指着杨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货平日里看起来挺靠谱的啊,怎么一对上这些文官就变成了疯狗似地见人就要啊,偏偏嘴巴还这么毒,让朕都不知道怎么偏袒你了。
  过好一会,朱由校这才憋了一句话:“好了,杨爱卿也是无心之失,古松伤势既然没好,就应该多休息嘛,否则动不动就晕倒,成何体统。”
  小朱同志这一记堪称是神补刀,好不容易刚被救醒的言官听了他的话后两眼一翻,又被气得晕了过去。
  “呃……”
  看到被气晕的手下,朱由校也是一阵尴尬。他轻咳了两声,加大了声音问道:“诸位臣工,适才信国公的提议也不无道理。福建自从设立海关以来,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在信国公提议让江南也解除海禁,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陛下,此时万万不可。海禁乃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江南诸省沿次惯例已经执行了数百年,一直太平无事,若是贸然解除海禁惹起民乱,则大明危矣!”
  “祖制?”一听到祖制,朱由校心里就是一阵烦躁,这帮龟儿子,动不动就拿祖制来压他,仿佛他一旦破坏了祖制就是老朱家的千足罪人似地,让他有火都不好发。
  一旁的杨峰看到自家老板被人怼了,自然是要站出来帮场子的。
  只见他站了出来冷笑道:“这位大人张口祖制闭口祖制,既然谈到了祖制,那咱们就好好唠唠吧。本公记得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可不仅仅只是制定了海禁的祖制。
  譬如,太祖高皇帝在洪武十八年发布了《大诰》,今日何在啊?本公觉得,陛下可以重新下旨,责令礼部重新将《大诰》颁布天下,大明律法也重新以《大诰》为准,不知诸位大人意下如何啊?”
  “哗啦……”
  如果说刚才杨峰说的让江南解除海禁是往东林党和江南的士绅的胸口刺了一刀的话,现在这句话可就是往金銮殿里仍核弹了。
  何为《大诰》?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大诰》就是老朱同志亲自编写的刑法,而且还是一部专门针对官员的刑法。
  《大诰》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里面针对官员处罚之严厉,简直能让当官的半夜惊醒,什么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那都是小儿科,凌迟处死、剥皮充草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如果说杨峰是东林党和江南士绅敌人的话,那么这部《大诰》就是大明全体官吏的共同敌人。
  老朱同志在世的时候,要求百姓家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但老朱死后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一度家藏人诵的御制圣书——四编《大诰》——在民间已灰飞烟灭。
  到了满清时期,满人要修撰《明史》时,搜遍了全国都没找到一本《大诰》,以至于后人只能从前人的口口相传中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由此可见大明的官员对这本书是如何的痛恨。
  现在杨峰居然提出要重新修撰《大诰》,一时间在场的官员们先是无比的愤怒,随后便是一阵腿软,如果大明真的要重新执行《大诰》的话,估计整个大明能活下来的官员能有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看到金銮殿上没人说话,杨峰将目光看向了站在左边的孙承宗、朱国桢、韩爌等三位阁老,咧嘴笑道:“孙阁老,您可是内阁首辅,刚才那位大人说了,咱们要遵循祖制。没问题啊,既然如此咱们就连《大诰》也一并遵循好了,您看如何?”
  “妈卖批……”
  这就是孙承宗此刻内心的真实写照。
第九百八十四章
陕西出事
  说来也有意思,在杨峰来之前,作为为皇帝提供决策依据,并拥有拟票权力的内阁,在开朝会的照例是要发言的,但在昨天的朝会里,内阁却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原因很简单,册封杨峰为国公的圣旨就是他们草拟的,难不成他们还能自己打脸不成,既然不能反对,又不想得罪那么多同僚的他们只能充当了泥塑菩萨。
  原本他们想着今天也是如此,杨峰这个人实在是太妖孽了,手握重兵不说,又深得皇帝的器重,跟他作对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就算是韩爌也一改往日的火爆脾气站在那里闭目养神。
  只是当杨峰嚷着要把《大诰》重新抬出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坐不住了,《大诰》是什么?那可是朱元璋专门用来惩罚贪官的法律,堪称是大明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可以说若要抡起大明官员最痛恨的东西,非《大诰》莫属了,想当年老朱在位的时候,杀贪官那叫一个狠,据说当时杀得朝廷的官位出现了许多空缺了,这种事情在现在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信国公!”
  看到杨峰看向了他们三人,韩爌气不过,站了出来大声道,“《大诰》虽然是太祖高皇帝做定,但里面的刑法实在是太过惨烈,有伤天和。不但有诸如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早已被废除的酷刑,里头又创新设立了断手、剁指、挑筋、剥皮充草、凌迟等诸多刑罚。
  故而太祖高皇帝驾崩后,成祖皇帝也逐渐废除了《大诰》至今已有两百余载,如今信国公又提了出来,不知是何居心?”
  杨峰两手一摊,一脸无辜的说:“本公能有何居心,适才那位大人不是总嚷着祖制不可违吗?如今本公奏请陛下将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重新拿出来,有错吗?”
  “你……”
  韩爌一时间被气得说不出来,这厮也太缺德了,口口声声拿祖制来压他,偏偏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是他却忘了,用祖制来怼人可不是杨峰的首创,就在刚才,东林党的那位官员也是用祖制来怼皇帝的。
  还是孙承宗老练,看到韩爌受窘,赶紧说道:“信国公,《大诰》固然是太祖高皇帝颁布的祖制,但韩大人说得其实也不无道理。
  正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太祖高皇帝之所以颁布《大诰》,是因为大明开国之初,元人余孽依旧祸乱边关。正所谓乱世用重典,这也是无可厚非,只是如今大明开国已经快三百年,早已物是人非,若是依旧使用《大诰》的话,为难太过残暴,正因为如此,成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已经逐渐取消了大诰直至今日。老夫这么说,信国公可明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