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8/751

  想象一下,若是在华夏的现代社会里,突然从某个地方搜出了一把巴雷特军用狙击枪,恐怕连公安部都要震动吧。
  可现在崔呈秀居然告诉他这玩意不是朝廷的兵仗局出产的,而是属于私人产品,这无疑是颠覆了杨峰的某些三观了。
  “私人怎么就不能自己打造了。”
  崔呈秀冷笑道:“兵仗局是什么样子国公爷比下官更清楚,他们弄出来的火铳连边关的官兵只能当烧火棍用,否则辽东军也不会撇开他们跟您买火铳了。”
  兵仗局是大明官方指定的兵器制造点,只是如今的兵仗局早已沦为某些人敛财的地方。
  打造出来的火铳和兵器质量奇差无比,除了实在没有办法的部队,但凡是有点能力的军队都不会用他们生产的兵器,否则当初孙承宗和辽东军将领们也不会向他购买火铳、火炮以及铠甲了。
  杨峰拿起酒壶将崔呈秀面前的酒杯倒满:“那崔大人知不知道这些蹶张弩产自何处啊?”
  崔呈秀看着杨峰的眼睛正色道:“若是下官所料不错的话,那些蹶张弩十有八I九应该是来自南边。”
  “南边,你是说江南?”
  “对……就是江南。”
  看着崔呈秀意味深长的眼神,杨峰立刻就明白了,现在遍数整个大明,最希望自己死掉的恐怕就是江南的那些地主士绅了。
  杨峰开海禁,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哪里?这点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无疑就是江南的那些大海商了。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在位的时候虽然定下了一些在后世看来很是保守落后的政策,但那也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而已。
  在现代,就连高中生都知道,任凭再好的政策也不能永远不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就拿海禁来说,老朱同志当初定下这个政策是因为开国之初国力贫瘠,大明要集中精力对付北边的蒙古余孽,所以在对待南边的问题上自然要采取保守稳妥的策略,海禁只是当时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到了他的儿子朱棣上位后这个政策就发生了变化,朱棣开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
  后人有人抨击郑和下西洋是空耗民力财力,与国无益,所以朱棣死后这个政策就被叫停了。
  事实上,当年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赔钱,反而是赚得盆满钵满。毕竟朱棣也不是傻子,如果下西洋赚不到钱的话,他为什么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派郑和出海,这不是傻子吗?
  只是当时郑和赚的银子都流入了皇宫,也就是朱棣的手里,下面的官员没捞着好处,自然是是怨气冲天。
  只是不满归不满,面对永乐大帝这位杀星他们连屁都不敢放,要知道这位可是从小就跟着朱元璋在战火中长大的,杀起人来可丝毫不会手软,诛十族这个词就是他发明的。
  不过等到朱棣死后他那些从小长在深宫里的子孙就不行了。
  从孩童时代就被那些读书人洗脑,长大后自然就会被忽悠瘸了。
  于是乎朱元璋的禁海令又被那些读书人从垃圾堆里翻了出来,堂而皇之的重新开始执行。
  海运的庞大利益就这么被江南士绅集团和文官集团给瓜分了。
  由此可见什么祖训、祖宗成法都是虚的,重要的是有没有利益,否则老朱同志定下来的贪墨五十两银子就要剥皮充草的祖宗成法怎么不见那些读书人翻出来执行?
  如今,随着福建水师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之自从解除了禁海之后,短短两年时间福建的海关就为朝廷提供了一千多万两的赋税。
  这个结果吓坏了无数人,谁都知道,只要福建海关一日不关闭。它就会象鞭子一样每天都鞭挞着那些整日里鼓吹禁海的官员。
  可海禁既然已经开始解除,想要重新关上这座大门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所有人都明白,只要杨峰还在一天,想要重新禁海无疑就是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把杨峰从肉体上消灭了。
  “我明白了。”
  杨峰长吁了口气,看向崔呈秀的目光也带上了一丝善意,“老崔,多谢你能跑来告诉我这个消息,这个人情我领了。”
  崔呈秀哈哈一笑,“国公爷切勿如此,魏公公说了。这两年咱们借着国公爷的旗号可是赚了不少银子,就连京城那些勋贵也沾了不少光,昨夜听到国公爷遇刺,魏公公也是大发雷霆,在得知了结果后又让下官赶来告知国公爷,所以您要谢还是谢魏公公吧!”
  “哟呵……”
  杨峰有些意外的看了看崔呈秀,后世的人都说崔呈秀阴险毒辣又贪财,甘为魏忠贤的走狗残害忠良,没想到这家伙对魏忠贤还挺忠心的。
  《明史》记载其临死时的状况:“时忠贤已死,呈秀知不免,列姬妾,罗诸奇异珍宝,呼酒痛饮,尽一卮即掷坏之,饮已自缢。”
  换句话说,这家伙在得知了魏忠贤的死讯后,二话不说一杯酒下肚,上吊自尽。
  从这点上来看,崔呈秀不但对魏忠贤忠心,同时也是个狠人,对别人狠的同时对自己也狠。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后世的人提起崔呈秀大都会露出鄙夷的神情,毕竟这家伙的名声实在是太差了。
  可来到这个时空后杨峰才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不能读死书,要学会分辨写这本书的人,以及他们的动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就象崔呈秀这样的,虽然他很爱财,在打击政敌的时候也从不手软,从这点上他堪称酷吏。
  但有一点,那就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他处理国事的时候是用心的。
  别的不说,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期间,在对待辽东、福建战局以及卢象升剿灭流寇的问题上,兵部从来没有拖过后腿,无论是物资补给和兵员方面都能及时补充,仅凭这点崔呈秀就比那些平日里口号喊得震天响,一旦做起正事来却一塌糊涂的东林党的那些正人君子们强百倍。
  “老崔啊,你很不错。”
  两杯酒下肚后,杨峰把崔呈秀的肩膀拍得砰砰响。
  “老魏和你算是有心了,本公也不能白领这份人情。
  你也知道,前些日子本公刚占领了吕宋的宿雾岛,抓到了一批红毛鬼子,其中有几个娘们还不错,我知道老崔你喜欢这口,待会你回去的时候顺便带走两个,算是我的回礼了。至于魏公公嘛……估计他是用不着了,这样吧,待会我挑几样东西,你帮带回去给老魏。”
  崔呈秀脸上露出了也不知道是苦还是笑的神情,偏偏还不能拒绝,只能拱起了手:“那下官就谢过国公爷的厚赐了。”
  “甭客气,咱俩谁跟谁啊。”杨峰搂着他的肩膀一副不见外的模样。
  看到杨峰东拉西扯的总是把话题转移,崔呈秀又问道:“国公爷,不知您打算如何回敬那些人呢?”
  杨峰反问道:“那依崔大人之见呢?”
  崔呈秀试探的问道:“国公爷,既然那些人这么害怕朝廷解除海禁,那下一步咱们是不是奏请皇上,让江南也开始解除海禁呢?”
  杨峰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哦……这是你的意思还是魏老焉的意思?”
  崔呈秀有些不自然的移开了目光:“这……自然是下官的意思。”
  “放屁!”
第九百八十二章
算计
  突如其来的斥骂把崔呈秀吓了一跳,拿着酒杯的手一抖,杯里的酒洒掉大半不说,脸胸前的衣襟也湿了一大片。
  “你是不是觉得本公很好骗,本公就不信了,魏老焉和你会不明白,现在根本就不是开放江南海禁的时候。”
  杨峰的心情很不爽,这个崔呈秀是不是把自己当成傻子,江南的事情比起北方和福建要复杂百倍,那里的宗族和士绅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连朱由校现在都不敢贸然对那里下手,这家伙居然鼓动自己上折子要求解除江南的海禁,这不是给自己上眼药么?
  更过分的是,这家伙居然说是他自己的意思。
  不是杨峰小瞧他,就凭他一个不入阁的兵部尚书,背后若是没有魏忠贤指使,打死他也不敢冒着跟自己翻脸的危险,对自己这位新晋的信国公、征南大都督使出这种拙劣的把戏。
  “咳咳……”
  崔呈秀轻咳了两下,有些尴尬道:“国公爷容禀,其实下官之所以跟您说这件事并非是要戏耍您,而是魏公公和下官都觉得如今江南那些人闹得太不像话了,连您都敢行刺,魏公公和下官都觉得江南已经到了整治一番的时候了,否则今天他敢行刺您,明儿个是不是也敢行刺皇上啊?”
  “哼……行刺皇上……”
  杨峰轻哼了一声,立刻就想起了一年多前朱由校“意外”落水的那件事。
  说起来还真是讽刺,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明朝居然有两位皇帝是意外落水而亡,这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游湖时身边居然没有太监在身边陪伴,落水后直到快溺死才被救起来,这种事你敢相信?
  要说这里面没有阴谋恐怕连傻子都不信啊。
  可它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发生了,而且还发生了两次,这个时空如果没有自己的话,朱由校恐怕也会象另一个时空一样早就嗝屁了。
  其实上次朱由校溺水被杨峰救活之后,他曾经下令锦衣卫、东厂全力彻查,可在事发当天负责陪伴他的贴身小太监便上吊自尽,相关的几名宫女太监也在短短一天之内相继身亡,所有的线索被幕后黑手们全部斩断。
  查不到线索的朱由校虽然大发雷霆,但他也不是什么也不做,责令魏忠贤和贴身太监三德子对整个皇宫进行了大I清洗。
  除了将一大批宫女提前发放出宫之外,还将把整个皇宫都彻查了一遍,光是在那次的大I清洗中,被杀的人就不下数百人。
  大I清洗过后,整个皇宫大半都换上了新人,就连负责皇宫守卫的侍卫也全都换上了京营的人马。
  这一次,虽然查不到幕后的那支黑手,但本着谁受益谁最有嫌疑的原则,朱由校也将目光投向了东林党和他们身后的江南士绅集团,这才有了高攀龙等一大批东林党人的相继落马。
  只是朱由校虽然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东林党人全都赶出朝堂,但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
  东林党和他们背后的士绅集团在江南经营了两百多年,势力之大早已不可想象。
  若是将他们逼急了,这些人保不齐就会狗急跳墙来一个清君侧,江南一旦乱了,朱由校的大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哪怕再不情愿朱由校还是放了东林党一马。
  若是杨峰现在就将解除江南海禁的折子抵上去,朱由校恐怕就要跳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8/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