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751

  “本公明白了!”
  杨峰点点头。
  “孙阁老的意思是说,但凡是对你们有用的祖制就可以留下来,可若是对你们没用的祖制就可以改,甚至扔掉,是这样吗?”
  “我草……”
  这下就连脾气不错的孙承宗也气得要骂娘了,你知不知道你这么搞,会真的没朋友的。
  看到涨红了脸的孙承宗,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再任由杨峰怼下去的话搞不好事情真的就要搞砸了。
  只见他轻咳了一声:“好了,信国公你不要跟孙阁老吵了。《大诰》之事事关重大,不如先搁置起来,咱们还是先谈谈解除江南海禁之事吧。”
  “解除江南海禁非同小可,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一听到要解除江南海禁,一档子东林党人也急了,顾不得失礼,赶紧齐齐上前劝阻。
  看着一群人异口同声的模样,朱由校心里暗自冷笑,但嘴里却道:“适才信国公不是说了要一年后江南全部解除海禁么?朕以为确实仓促了些,这样好了,咱们折中一下,明年年初的时候,咱们先在松江府和嘉定两处解除海禁,看看效果如何,若是效果确实好,咱们便开始在江南全面解除海禁,诸位以为如何?”
  “这……”
  东林党们这下子坐腊了,因为朱由校已经是一退再退,驳回了杨峰要求重新捡起《大诰》的请求,也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没有马上在江南全面解除海禁,只是要求在松江和嘉定两处进行试点,如果他们连这个也不答应的话,不用说别人了,就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有些欺人太甚,真以为皇帝的面子那么不值钱啊?
  只有孙承宗的心里跟明镜似地,他算是看出来了,感情今天是皇帝和杨峰联起手来做的一场大戏啊,目的就是在往江南钉钉子。
  松江和嘉定虽然比不上扬州、绍兴这些江南最重要的地方,但也是一等一的繁华之地,若是这两个地方都解除了海禁,那距离整个江南解除海禁还会远么,万岁爷这是施行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啊。
  想到这里,孙承宗看向朱由校的目光带着惊讶的同时也包含了一股说不出的欣慰,皇帝终于长大了,也变得越来越有城府,这对大明或许也是好事吧。
  早朝在一阵不甘、恼怒以及疑惑中结束了,不过杨峰可没旁人那么好命早朝结束后就可以回家,他刚走到大殿门口就来了一个小太监,告诉他陛下有请。
  当杨峰来到御书房后,却发现内阁的三位大佬已经先坐在了那里。
  养分拱了拱手:“陛下,不知您唤微臣来有何要事?”
  朱由校指着杨峰无奈的对孙承宗三人道:“看看……你们看看,如此懒惰之人,这还像是大明的信国公么?”
  孙承宗也道:“信国公,老夫也知晓你那妻子再两个月就要临盆了,你想多陪陪他,此乃人之常情,老夫也可以理解,但这件事却是有些急,所以老夫才请陛下将您唤来。”
  杨峰微微一惊:“什么事,莫非是陕西有变?”
  孙承宗有些惊讶的看了他好一会:“信国公好本事,陕西确实出事了。”
  “到底出什么事了?”
  杨峰的神情也严肃起来,如今卢象升正率领三万新军在陕西平乱,按道理说即便不能马上平息流寇之乱,但也不至于出乱子,可看孙承宗的模样,这件事应该小不了。
第九百八十五章
粮饷从何而来
  “卢象升奉命率领三万新军围剿流寇,并在三个月前斩杀了流寇首领王嘉胤,流寇势力因此大减,就在我等以为流寇不日就要剿灭时,流寇却又拥立了一名叫做高迎祥的人为首领。
  此人在流寇中颇有名望,在其统领下,原本已然要崩溃的流寇又开始死灰复燃。
  高迎祥此人极为狡诈,从来不与官军正面交锋,而是率领流寇四处流窜,为此卢象升不得不率领大军在陕、晋两地来回辗转。
  就在上个月,卢象升原本已经上报将高迎祥逼入了陕西境内,正打算一鼓作气将其拿下。不料这股流寇不知何故流窜到了山西,号称二十万大军,相继攻克了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并有向洛阳流窜的迹象,卢象升不得已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再行增兵。”
  听着孙承宗将战况娓娓道来,杨峰浓眉紧,很是不悦的说道:“卢象升自身就有三万新军,陕西、山西两地官兵虽然糜烂日久,但怎么说也应该能拉出数万可战之兵,怎么会让流寇连克数城?现在居然让他朝着洛阳而去,当地官兵都是饭桶吗?”
  孙承宗、朱国桢一脸的尴尬,就连韩爌也默然不语,历史虽然因为杨峰的到来而转了一个弯,但有些事情却依旧按照原有的惯性而前进,譬如朝廷各地卫所和诸军便是如此。
  国内的卫所就不说了,早已沦为一群农民,让他们种地没有问题,可让他们打仗的话还是算了吧。当地的驻军或许能强点,但也强得有限,指望这些人拦住那些饿得两眼发绿的流寇那纯粹是做梦。
  这时,朱由校说话了,“不管如何,洛阳绝不能有失。信国公,此次朕之所以将你从南阳召回,便是因为担心流寇坐大,如今朕的担心果真应验了,现在朕想知道,信国公你需要多久才能召集起人马前往陕晋两地剿灭流寇?”
  大老板发了话,杨峰就不能再象刚才那样爱理不理了,他想了想回答道:“微臣麾下的江宁军如今有三万人远征吕宋,这一部分兵马是万万不能召回的,否则先前的努力便会付诸流水。
  福建虽然尚有两万人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说,若是贸然将这部分召回,福建恐有不稳,某些人也会生出异心。”
  “嗯,确实如此。”朱由校也点了点头。
  一旁的孙承宗、朱国桢和韩爌三人对视了一眼,他们自然知道杨峰说的“有些人”是谁,不过此刻他们却只能装傻。但听到杨峰麾下人马大部分都不能调动时,他们的心里也满是失望。
  如今的大明,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大部分都是早已蜕变成农民的卫所兵,能打的就那么几支。代表性的就是杨峰的江宁军、卢象升的新军、京营以及辽东军。
  京营和辽东军是不能动的,毕竟一个要护卫皇帝一个要坐镇辽东,杨峰的江宁军又在福建和吕宋不能脱身,这下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嘛……”杨峰微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本公在金陵还是还有一支留守兵马可以调动。”
  孙承宗三人眼睛就是一亮,对啊,杨峰原本就是在金陵起家的,现在他还有一个金陵总兵的头衔呢,自家的老巢怎么可能没有人手。
  其实这也不能怪孙承宗等人忘记,而是这两年杨峰在福建搞得热火朝天的,并且陆续将兵马抽调到福建,是以世人都忘了这厮的老巢其实就在南京。
  “有多少人?”韩爌赶紧问道。
  杨峰扫了他一眼,这才对众人道:“如今本公在金陵尚有三万步卒和五千骑兵,原本是作为拱卫金陵的力量,既然如今陕晋有变,那么也可以抽调一部分前往陕晋剿灭流寇。”
  孙承宗皱眉道:“金陵尚有三万步卒和五千骑兵,此时老夫等人为何不知晓?”
  朱国桢和韩爌的脸色也很不好看,他们作为内阁首辅和阁老,协助皇帝管理国家,可以说整个大明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多,可现在居然冒出了一支他们不知道的精锐兵马,这让他们感到有种被人蒙在鼓里的感觉。
  杨峰冷哼了一声:“孙阁老,大明律,内阁并无权利掌管兵事,那本公为何要将此事告知内阁?”
  “这……”
  三人不禁有些哑口无言。
  明朝的内阁在成立之初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作为内阁阁老的大学士们很少有参决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明朝中期,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后才有了改变,内阁才一跃成为压制六部堪比宰相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内阁也只有拟票的权利,从来没有在法律意义上变成以前那种名正言顺可以替皇帝统领百官的权利,而兵权作为最敏感的东西,向来只有皇帝才是最高的领袖,内阁自然就更没有机会染指了,所以杨峰才会这样毫不客气的反问。
  杨峰的话没有毛病,如今的内阁已经是除了黄帝外最有权利的一个部门了,整个大明的民生诸多事物他们都可以过问,现在连军权也想染指,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尽管知道这个道理,但三人心情还是有些不甘。韩爌更是想跟朱由校说两句,只是只是当他看到朱由校只是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不说话时,他的心里突然就是咯噔一下,感情这事皇帝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告诉他们而已,这里面可以联想的东西就太多了。
  一想到这里,韩爌原本想要说出口的话就咽了回去,再看看一旁的孙承宗和朱国桢,发现两人似乎也有同样的表情,看来他们都想到一块了。
  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现在有兵总比没兵强,更何况还是三万大明最精锐的江宁军。
  原本总是把心悬着的孙承宗长舒了口气。
  他捋须道:“信国公既然在金陵还有一支兵马,那事情就简单了,请陛下即可下旨,调遣这支精兵赶赴陕晋平叛,老夫相信有了这三万精兵,区区流寇不足为虑。”
  杨峰的声音悠悠响起:“孙大人,调兵自然是没问题的,可将士们出征的粮饷呢,从何而来?”
第九百八十六章
三省总督
  “粮饷?”
  众人全都愣住了,朱国桢过了好一会才不解的问:“信国公,江宁军出征向来不是自备粮饷吗,这次怎么向朝廷索要粮饷?”
  “嘿……多新鲜啊。”杨峰差点被气乐了,斜着眼看向了他:“感情朱阁老当了这么久的官,从来不领朝廷俸禄啊,居然以为大军出征不需要粮饷,您这阁老是怎么当上去的?”
  韩爌在一旁帮腔道:“信国公,这也不能怪咱们啊,您但心自问一下,自打江宁军成军以来就从未跟朝廷要过一两银子的粮饷,为何此次出征却想朝廷索要粮饷,这跟您平日的作风可不一样啊?”
  “废话,能一样吗?”
  杨峰有些不耐烦起来。
  “您说得没错,江宁军成军以来确实每根朝廷要过一分粮饷,但这并不意味着江宁军的将士全都能靠喝西北风过活。以前之所以不需要粮饷那也是有原因的。
  远征建奴那是因为打建奴有利可图,无论是炒建奴的家还是跟蒙古草原诸部进行的交易所赚到的银子都能够满足大军所需。至于在福建打郑芝龙、远征吕宋国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能打败他们,缴获的物资银两更是堆积如山,可两位大人能不能告诉我,打流寇的话我们能赚到出兵的花销吗?”
  “这……”
  韩爌和朱国桢傻眼了,这话貌似没毛病。
  满清对大明掠夺了那么多年,可是攒下了不少的好东西。上次攻入盛京城后,据说凡是参与了攻城的官兵或多或少都有收获,许多当官的更是发了大财。
  郑芝龙作为海盗头子更是号称富可敌国,据说杨峰剿灭了郑芝龙后缴获的银子堆积如山,至于远征吕宋国的收获,虽然杨峰没说但想必也应该不少,毕竟人家再怎么穷也是一个国家啊。
  可这次则不同,这一次他要剿灭的可是流寇啊,一群穷得叮当响的泥腿子能有什么好东西?但凡是手里头有银子的话谁还特么的当流寇啊。
  这么一想,好像杨峰说的还挺有道理的。
  毕竟老话说得好,皇帝还不差饿兵呢,既然想要让人家卖命,那就得掏腰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跟农民种地得向朝廷缴粮食,商人做生意也要纳税是一个道理。
  只是一提到银子,三位阁老大佬的眉头就有些皱了起来,朱国桢面露为难之色道:“信国公,如今已然快到年底,国库着实没有多少银子,恐怕供不起三四万大军所需的粮饷啊。”
  杨峰轻松道:“没关系,供不起四万大军的粮饷那咱们就少出点兵嘛。这次本公现在带两万兵马出征,想来应该也是够用的。”
  “两万大军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