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751

  “北城区……”
  到了中午的时候,各地方统计上来的数据经过汇总后,总共卖出了两千一百三十五份,这个数据让编辑室里的编辑们都有些失望起来,这跟他们心里的期望值相差有点大啊。
  “怎么……是不是都有些心灰意冷了?”杨峰看着众人笑问道。
  “伯爷……我们……”
  路自建有些羞愧的垂下了头,在此之前,真理报每期免费分发出去的三千份报纸全都被人一抢而空,这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包括路自建在内的编辑们一个个都信心十足,认为凭借着自己的文笔和报纸的内容,真理报肯定可以一炮而红,轰动整个京城圈子。报纸的销售数量可以轻松的破万,他们这些编辑从而也一举成名,说不定还有人看上自己这些被埋没的人才。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狠狠一记耳光,先前几期的报纸之所以被人一抢而空那是因为是免费的,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人家自然乐得收下,可一旦让别人自掏腰包买东西了,现实就会告诉他们自己屡试不中那是有着必然的原因的。
  “好了,诸位也不必沮丧!”杨峰笑着安慰道:“咱们的报纸刚刚发行才几期,京城的百姓不知道也是正常。况且咱们的报纸上刊登的文章质量也确实堪忧,人家不喜欢也是正常的。”
  听到这里,编辑们的头垂得更低了。之前这些人都有着读书人的通病,一个个以为都是埋没在民间的管仲、刘伯温,自己之所以屡试不中是因为主考官眼睛瞎了,所以当他们听杨峰说可以把自己写的时事评论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给大众阅读时,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地兴奋。
  可当他们的文章真的刊登出去后听到众人的评价后他们才知道自己之所以考不中不是主考官的眼睛有问题,而是自己家的文章确实不行。
  看到编辑室里的气氛变得沉闷,杨峰知道自己要是再不给众人打气的话恐怕这些人的人心就要散了。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他大笑道:“好了,都把头抬起来,胜负尚未可知呢,要知道今天咱们报纸刊登的可不仅是红楼梦这部话本,上面还有本伯为他们泡制的那片文章,想必应该会引起不少人的关注的……”
  听了杨峰的话,路自建、梁子昕等编辑的脸上不但没有流露出任何开心的表情,反而全都露出担心的神情,只是碍于杨峰的面子他们又不能明说,一个个都低头不做声,看到众人全都是这个样子,杨峰也知道这一次自己放的炮实在是有些大了,也难怪他们都会露出这般模样。不过他也不想解释什么,还是让现实来告诉人们对错吧。
  果不出杨峰所料,将真理报买回去的人们惊讶的发现原本被放在头版的红楼梦竟然被移到了第二版,最重要的头版上竟然放了一篇名为《赋税说》的文章,上面作者的署名凛然写着:杨峰。
  就在众人吃惊的同时,这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着:赋税,乃一国之根本、朝廷运行赖以之根基也,犹如人之血液一般不可或缺,若无人缴纳赋税则大明亡矣!
  这篇文章开片第一句话就阐述了赋税对于朝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接下来第二句则是:大明赋税是如此之重要,洪武十年之时,我大明朝廷便有赋税一千五百多万两,至永乐年间更是达到两千余万两。大明立国至今已有两百余载,但收上来的赋税却越来越低,到了天启六年,我大明收上来的赋税只有区区五百多万两,为何如此之少?
  这片文章若是第一句话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话,那么第二句话就是让人看了心头猛然一跳了。
  接下来,杨峰在这片文章里阐述了赋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充足的赋税,那么官府便要瘫痪、军队就没有办法打仗、地方发生灾害就没有办法赈灾、甚至一旦一个地方出现叛乱也无法镇压,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政权覆灭的开始。
  可以说文章的前半段看得是让人心惊肉跳,而到了后半段后杨峰话锋一转就提到了为什么大明的人口越来越多,田地也没有减少,可赋税却越来越少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开国之初全国的土地大部分都在老百姓的手里,那时候的田赋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随着朝廷可耕面积的不断增加,赋税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所以那个时候的大明才能横扫八荒,将蒙古鞑子打得哭爹喊娘。
  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大明的土地大都集中到了地主豪强的手里,而这些人身上全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而读书人是不用缴纳田赋的。如今的大明有八成的土地都在那些不用纳税的地主、士绅的手里,所以整个大明的田赋就靠着那拥有两成的土地的农民在缴纳,这才是大明能收上来的田赋越来越少的原因。
  说完了田赋,杨峰笔锋一转又说到了盐、铁、茶叶等赋税。并指出了这些原本应该由朝廷垄断的营生如今已经被江南地区的富绅豪强所垄断,每年交上来的商税也是越来越少,那些富商可以毫不犹豫的花成千上万两银子去替一个清倌人梳拢,却舍不得缴纳几百两银子的商税,一旦朝廷向他们征收商税他们便哭天喊地的哭诉朝廷与民争利。
  文章说到这里后又反问道,为何那些商人有那么大的胆子跟朝廷对着干,而朝廷却拿他们没办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朝廷上有一个团体在为江南那些富商说话而已,每当朝廷要对江南征收赋税,这些人就会跳出来疯狂的叫嚣并反对朝廷任何对江南商人征收商税的政策,而这个团体的名字就叫做东林党!
  当看到这里时,所有看到这片文章的人无论是谁全都被吓呆当场,心里全都在暗叫着,这下天要被捅破了。
  “砰……”
  一声巨大的响声从高攀龙的府邸里传来,那是高攀龙最喜爱的一个花瓶被摔破了。
  “放肆……实在是太放肆了,这个杨峰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他这是要逼得我们跟他鱼死网破吗?”
  作为东林党骨干的钱谦益、李启元和房壮丽等数十名官员也全都在场,此时的他们一个个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道貌岸然,脸上全都浮现出了焦急、乃至惶恐的神情,他们知道,东林党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到了……
第三百五十章
各怀心思
  《赋税说》一经刊登,就如同在京城里放了一枚特大号的炸弹,立刻将整个京城都引爆起来。
  第二天,原本依旧如同平常一样斜挂着一个布袋沿街叫卖报纸的报童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用那么辛苦了,这些报童们刚来到大街便在第一时间被人群包围,许多早已等候在街头的百姓全都蜂拥而至,你一张我一张的将报纸买了下来,有的甚至一买就是好几份。
  在这些抢购报纸的人当中甚至还有许多平日里根本不识字的人,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买报纸时,这些人却振振有词的说:我是看不懂上面的字,但我可以请识字的人念给我听嘛,当朝的江宁伯亲自写的赋税说,若是不听岂不是太遗憾了。
  平民百姓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那些官员和士绅地主了。杨峰在赋税说里抨击最厉害的就属他们了,杨峰在赋税说里将这些人形容为一只只攀附在大明身上的蛀虫,拼命的吸食着大明的血肉,他们享受着大明带给他们的好处,但却不肯付出哪怕一丝一毫的义务。
  每当朝廷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他们就会找借口拼命推诿,而反观一旦有了好处他们就会象是闻到了血腥的饿狼一样第一时间往前扑,杨峰将这些人形容为大明的附骨之疽。
  随着人们的抢购,杨峰他们印的五千份报纸很快便宣布告竭,接到这个意外之喜的杨峰大手一挥只说了一句话:“再加印一万份!”
  看到杨峰的决定,郑妥娘、大玉儿以及一众编辑都劝杨峰要谨慎一些,即便要加印的话加印个两三千份就够了,一万份实在太冒险了,搞不好这么多报纸就得砸在手里。
  不过对于众人的劝阻杨峰毫不理会,只用了一句:本伯有银子,赔得起。就堵住了众人的嘴巴,人家有钱任性,你还能怎么着?
  不过事实的发展也证明的杨峰的预测是对的,印刷作坊里的上百名学徒和工人加班加点的做事,一份份报纸刚印出来便被报童们拿走,随后便销售一空,到了傍晚时分,印刷作坊加印出来的一万份报纸已经销售出了大半,剩下的一千多份报纸相信第二天也能销售完毕。
  随着第七期的《真理报》在京城蔓延开,整个京城都轰动了,第二天的朝会上更是象是炸了锅一样,无数的官员就像是吃了炸药一样向朱由校弹劾杨峰妖言祸国,不少人当场跪在大殿上请求朱由校下旨斩杀杨峰这个国之奸贼。
  面对满朝文武的群情汹涌,朱由校的反映依旧不出他们的意料,他不生气也不着急,而是对众位大臣说道:“臣尝闻,理越辩越明,既然诸位认为杨峰说的话都是妖言祸国,那么诸位也可以反驳嘛,只要你们能证明杨峰说的都是错的,那么朕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要不然朕现在便宣江宁伯上殿让诸位跟他当场对峙,只要诸位能将他说服朕便下旨处置他,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朱由校的话一出不少人都哑了,经过几次的交锋,这些官员们都知道杨峰可不是那些只会舞刀弄棒的武人,人家不但动手能力强悍,嘴炮那也是极为了得的,没看到上次就连高攀龙这个东林党的领袖也被气得大病一场吗?
  想要在朝堂上将他辩倒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小,更何况是人都看得出来杨峰这篇文章纯粹就是赤果果的在拍朱由校的马屁,毕竟赋税交上来巩固的是大明江山,朱由校除非是傻子才会反对呢,杨峰上有皇帝老子罩着,自己手中则握着兵权印把子,他们想要通过朝堂的手段把杨峰搞下来实在是太难了。
  赋税说的影响还在继续着,京城是什么地方?这里号称天子脚下,大明最重要的都城,这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被整个大明的官吏、士绅乃至天下人所关注,杨峰的赋税说一出,一时间可谓是洛阳纸贵,整个京城都在传诵着赋税说。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在议论着杨峰的这个赋税说。说实话,从古至今就连种地的老农都知道交皇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却从来没有人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专门用大白话来写一片文章阐述赋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杨峰这篇赋税说洋洋洒洒一共写了一万多字。
  它不仅阐述了它的来源,更是将赋税提升到了国家兴亡的角度,由此还对大明各地的士绅商贾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断言如果再继续任由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大明的灭亡将士迟早的事情,可以说《赋税说》一出杨峰就把整个大明的地主阶层和富商都得罪了。
  杨峰这一开地图炮不打紧,随着赋税说的在大明的飞速传播,整个大明就象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一时间杨峰这个名字也再次响彻整个大明,甚至还传到了关外的满清那里。
  对于这篇《赋税说》,痛恨它的人当然非常的多,但事无绝对,为这篇文章叫好的人同样也大有人在。就在许多人痛斥杨峰的这种“歪理邪说”的同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站了出来力挺杨峰,而第一个站出来力挺杨峰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魏公公。
  看到这里许多人都感到很惊讶,魏公公贵为九千岁,平日里跟杨峰也没有什么交情往来,甚至在几年前还因为自己麾下银楼的生意问题垂涎过杨峰在海外的那条海上路线,双方虽然没有翻脸,但因此也发生过一些龌蹉的事情,现在怎么会力挺杨峰呢,这不科学啊?
  其实说这话的人本身对魏忠贤就不了解,魏忠贤是什么人啊,在杨峰来到大明之前他就是朱由校最信任的心腹,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这两个职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朱由校之所以给了魏忠贤这么大的信任不是因为魏忠贤长得帅,也不是因为魏忠贤是陪着他一起从潜邸时就陪着他的老人,否则朱由校在潜邸时身边的太监至少也有几十个,朱由校为什么唯独宠信他一个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魏忠贤能替朱由校搞到银子。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明朝这么大,需要用银子的地方那么多,要花银子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君不见当年的万历皇帝为了弄银子,甚至把自己麾下的太监派到了大明各地,向地方征收矿税。
  奈何万历皇帝太小看了地方士绅们对于银子的执着了,为了反对万历皇帝的这项政策,他们甚至不惜煽动百姓将万历皇帝派下去的太监给杀死,然后还倒打一耙让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反咬一口,说那些太监横征暴敛弄得地方民不聊生,激起民变后被愤怒的百姓杀死。万历虽然知道原因,但最后也只能是打落了牙齿和血吞。
  魏忠贤在杨峰出现之前,承担的就是为皇帝弄银子的重任,加之他执掌司礼监日久,自然知道大明的财政情况已经变得非常的糟糕。
  说句老实话,虽然魏忠贤这个人确实很贪婪,作为太监的典型代表,他没少往自己兜里搂钱,但相应的他也没少替朱由校挣钱。在杨峰出现之前,辽东的局势能够维持住,除了孙承宗、熊廷弼以及辽东将士们的努力之外,跟魏忠贤能够将银子、粮食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运往辽东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知道如今大明财政的窘境,魏忠贤看到这一期的真理报后才竟然大有遇到知己的感觉,他甚至在私下底对王体乾说道,“这个杨峰不愧是大才啊,这篇《赋税说》一出,从今往后的青史中必有他的名字!”
  但是赋税说一出后最高兴的人自然当属朱由校,因为这片文章虽然通篇都没有提到朱由校的名字,但里面的每一个字全都跟大明和他朱由校有关联,朝廷有钱了,最受益的人是谁?当然是身为皇帝的朱由校了。
  登基六年以来,朱由校感受最深的就是手中没有银子,那是做什么都要受到掣肘。边关战事一起就要花银子,某个地方闹灾了赈灾也要银子,逢年过节了给官员们发点福利也需要银子,甚至自家的房子破了也需要银子来修缮,可以说没有银子就寸步难行。
  可如今大明的银子都掌握在各地的士绅和商贾手中,朝廷能收上来的银子却越来越少,每当朱由校想要向富商征收一点税收时官员们就会同时跳了出来大声说什么与民争利之类的老调重弹的话,弄得朱由校十分的憋火。
  而这个时候杨峰出现了,这篇《赋税说》一出,立刻就为朝廷征收商税打下了理论的基础。
  可别小看了这点,华夏从古至今做任何事情最看重的就是这件事是否名正言顺。
  比如两方面在打仗之前都要先发一篇缴文,在痛骂对手是如何邪恶的同时也把自己打扮成天使,从而争取到民间的支持。皇子在争夺皇位的也会给自己的对手按上一个如何不孝,如何残暴的罪名,以证明自己得到天下是如何的顺应天命,如何的深得人心,要征税也同样如此。
  以前不管是万历皇帝还是天启皇帝一旦向地方征税,就会有一帮被士绅商贾喂饱了的官员跳出来痛斥皇帝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荒唐昏庸,再用与民争利这个理由把皇帝骂得狗血喷头,而皇帝被骂后还不能还嘴,否则就会被人天下人痛斥为昏君。现在好了,杨峰这篇《赋税说》一出,那就是为皇帝征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下皇帝要收钱就再也不怕被人骂了。
  朱由校能看到这点,那些东林党的官员们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一时间许多明面或是暗地里的人也开始动了起来……
  大相国寺对面的金源的茶楼里依旧热闹非凡,前些天茶楼的金老板为了赶时髦也特地定了一份《真理报》,让茶楼的说书先生将每期的红楼梦看熟后讲给茶楼里的客人们听,他这么一做后效果还真的不错,茶楼的生意竟然比平时要好了三成,这也让金老板心里乐开了花,而当《赋税说》一出后,金老板惊讶过后立刻就指示茶楼的说书先生把这个《赋税说》也如同红楼梦一样说给茶楼里的客人听,而刚开始的时候说书先生是不同意这么做的。
  “老板,您这么做可是要犯忌讳的。”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约莫五十来岁,由于他姓王,所以人们都习惯称呼他为老王。
  老王拿着那份《真理报》有些焦急的对金老板道:“老板,平日里您让小老儿说什么杨家将、水浒传乃至红楼梦都没有问题,毕竟这些不是前朝的东西就是谈情说爱的东西,说起来自然没有问题。可如今这《赋税说》却是江宁伯写的,而且这里头针对的是什么人想必你比我还清楚。您开这个才茶楼也不容易,我担心咱们真要说了可是会给咱们茶楼带来灾祸啊。”
  看到老王眼中焦急的眼神,金老板心里闪过那么一丝感动,但随即和快便被他抛在了脑后,只见他一改平日的慈眉善目,面上一副冷淡的表情:“老王,从我开这个茶楼开始你就在我们茶楼说书了,至今也说十多年,你也知道我的脾气,我今天把话撂在这里,如果你不想说的话也可以,那我就另外请一个愿意说的人过来,你可要考虑清楚了。”
  看到金老板一副王八吃秤砣的样子,老王就轻叹了口气,摇摇头后就不再劝说了,反正他已经尽到了自己劝阻的责任,金老板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很快,茶楼里就响起了老王那特有的带着沙哑的声音。很快,老王说的那篇赋税说立即引起了客人们的兴趣。
  看着在台上说书的老王,一个肥胖的身影走到了金老板的旁边低声问:“当家的,你这么坚持让老王说这个赋税说到底是什么意思?照我看,这篇赋税说一旦流传开来,这对大明来说可是大好事啊,你这么做就不怕上头的人怪罪吗?”
  “怪罪?”金老板阴森的笑了起来:“你也不想想,这片文章越是流传,那个人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到时候恐怕不用我们动手他们自己人就会弄死他把,如果这个人死了,还有谁能阻止咱们大清的铁骑?”
第三百五十一章
朋党说
  《赋税说》以飞快的速度传向四面八方,震得整个大明都摇晃动起来,大部分的士绅阶层和商贾都对这篇文章报以了极大的恐慌,但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鼠目寸光的,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也有许多有远见和忧国之心的读书人开始沉思起来。
  当然了,能够深思反省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了士绅阶层的震怒。若是换做一般人敢这么胡乱开地图炮的话恐怕早就被他们使阴招给干掉了,但杨峰不同,他可是当朝最受皇帝重新的江宁后,且手握重兵,想要使阴招干掉他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阴招没法用,那明面上呢?这个也别想了,这一年多来弹劾杨峰的奏折几乎能堆满一座仓库,可人家照样活蹦乱跳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皇帝对他的重新并没有减少半分。
  就在众人愁眉不展的时候,被高攀龙器重的钱谦益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杨峰可以办一份报纸,那么他们这些自诩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文人没有理由比人家落后啊?不就是一份报纸吗?他们可以办报,咱们为什么不可以同样办一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