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608

  自从唯物主义辩证法从逻辑学里被提炼出来之后,所有的辩论都可以从中找到破解的法门,不管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还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只要掌握对立统一的这个核心规律,无论是儒、道从名家学到的名辩术,还是佛门的因明学,都不值一提。
  中西几千年后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逻辑学的差距,徐佑自认经史子集未必就比这些饱学之士厉害,但他有两个无人能及的优点:一、学问是不断发展的,对经史子集的认知和注解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和修缮,他有后世无数大师们研究出来的知识点,只需挑前圣先贤们的谬误之处,就完全可以震住像魏无忌他们这样的徒子徒孙;二、他恰巧掌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诘这种事,单凭一张嘴,就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别小看了这个本事,佛道论衡上千年,道门几乎没怎么赢过,难道是因为道士们的学识比不上和尚吗?并不是!只是和尚们精研因明学,所以打起嘴仗来没输过。
  不过道门有个长处,吵架没赢过,打架没输过,因此一言不合就聚众造反,也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三武一宗的灭佛惨剧。
  魏无忌默然,他敏锐的察觉到徐佑说的话并不全对,应该也有漏洞,可就是找不到反驳的法子。如此沉默了将近一柱香的时间,围观的众人大气不敢出,他们虽不在场上,却也能感觉到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甚至有人觉得,明明是两个文弱书生对阵,竟生生的有了沙场征伐的凌厉杀机,让人毛骨悚然。
  “《左传》与《春秋》,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若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也不能知其真意。西汉诸儒尊公谷而轻左氏,故而终前汉二百一十年,未有一注本行于后世!”
  “哦?”徐佑剑眉微扬,轻抚袍袖,风姿气度,无不领袖群伦,道:“那,郎君以为,春秋是经,还是史?左传亦仅是注本,或也是史书?”
第一百零五章
以夏时冠周月
  魏无忌神色稍安,徐佑方才的诡辩几乎让他无路可退,这次再次发问,却出乎意料的简单。春秋是经,这是列入五经的定论;可春秋也是史,周王朝和各国都设有史官,春秋既然是孔子依据鲁国史料所著,那自然是史书!
  他思前想后,自认没有破绽,以此回答徐佑。徐佑笑道:“哪里有亦经亦史的圣人书?历来经史有别,史先于经,史家的宗旨是说真话,记实事,可孔圣作春秋,不在记录实事,而是写个人对实事的评判,其目的更不在史,而在于用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鉴于往事,以之警醒世人。这样的意义远远高于史学之上,所以称其为经!”
  魏无忌斥道:“荒谬!圣人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直书其事,微言大义,如何算不得说真话,记实事?”
  “微言大义,其言并非不真,但言在前,而义在后,故而先史而后经。春秋只可为经,不可为史!”徐佑不等魏无忌反驳,道:“郎君以为,《史记》可为史吗?”
  魏无忌想也不想的答道:“当然是史!”
  徐佑顿时笑了起来。
  魏无忌猛然惊醒,他已经猜到了徐佑的目的,可又没有办法阻止。果然听徐佑道:“太史公言: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连他都认为《史记》和《春秋》截然不同,魏郎君既说《史记》是史,那《春秋》自然非史!”
  “这……这……”
  魏无忌终于讷讷不能言!
  唯物辩证法的厉害就在于此,先下一城,徐佑趁不急不躁,再问道:“左传是注还是史?”
  魏无忌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自信,犹豫半响,道:“是注本!太史公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因春秋而成左传,当为注本!”
  “郎君又错了,左传原该是史!”
  魏无忌脸色有点发白,拱手道:“愿听郎君教诲!”言语中已经透着几分尊敬了。
  “孔圣修经,以一己之见来褒贬善恶,类例分明;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并没打算扶助圣言,缘饰经旨,和太史公相似。所以,孔圣所以为经,当与《诗》、《书》、《易》等列;左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徐佑掷地有声,断然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并非为了传《春秋》而作,所以该当是史,而非注!”
  围观的回廊里立刻响起热烈的叫好声,纵然有些人不是太懂春秋,可两人的辩诘并没有过于晦涩的地方,言简意赅,直指本心,却也把各自的观点说的清楚明白,让人一听就知高下。
  魏无忌的额头已有汗珠滚落峨袍,挺拔如松的上身也不经意的弯曲了下去,尚没有真正的开战,登台时的斗志已被徐佑的无双辩才消减了八成。
  不能再让徐佑牵着鼻子走了!
  魏无忌果断转移话题,道:“你我今日辩春秋,无须在这末等枝节上耗费心力,春秋为经也好,为史也罢,终归要深谙其旨,明达其意,才可以算得上通晓。郎君欲作《春秋正义》,我来以经文质询,望不吝赐教!”
  接着洋洋洒洒,尽挑那古怪刁钻的偏僻知识点来提问,幸好徐佑为了今日早有准备,自身的学识在,又有何濡、清明这样的学究天人之辈相助,倒也应对了下来,虽然没有开始那么轻松,但至少场面上很过得去。
  如此连续问了十三题,徐佑一一作答,没有被魏无忌难住,眼看他词穷,徐佑笑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只问郎君一题,若答得出,今日便算你胜了!”
  魏无忌晓得这一题非同小可,神经绷紧到了极致,双目凝视着徐佑,道:“郎君请讲!”
  “春秋记事,开篇说春王正月,此正月为何月?”
  就像准备了三千斤的巨石砸入深不见底的水潭,却只溅起了一朵小的不能再小的水花,魏无忌打死也没想到徐佑会问如此简单的问题,呆呆的愣了回神,心中满是狐疑,这才答道:“春王正月,即为建子月!”
  “请指教!”
  “王者革前代、驭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变人视听。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殷以建丑之月为正,周以建子之月为正。三代异制,正朔各有不同。”
  所谓的建寅、建丑、建子,是说斗柄所指的方向,夏代既以建寅之月为岁首,那么建丑之月于夏历则为十二月,建子之月于夏历则为十一月。殷革夏命,要改正朔,于是不再以正月(夏历)为岁首,而是以十二月(建丑)为岁首;周革殷命,也要改正朔,于是以十一月(建子)为岁首。以此类推。
  徐佑摇头道:“我以为不然!孔圣作春秋,实则是以夏时冠周月!”
  “什么?”
  魏无忌勃然失色,竟从蒲团上一跃而起,往前三步方生生止住身子,颤声道:“郎君所指,孔圣篡改了正朔吗?”
  与此同时,回廊中也响起阵阵惊呼,不少儒生跟着站起,面色皆变!
  说起这个问题,牵扯十分的广泛。比如殷人或周人在改了岁首之后,称他们建国的第一年第一月时,是说“元年十二月”或“元年十一月”呢,还是称“元年正月”?前者即所谓“改年不改月”,后者则是“改月”。
  除过改月,还有改时。夏历以一、二、三月属春季,四、五、六月属夏季,七、八、九月属秋季,十、十一、十二月属冬季,这样的时、月关系与一年之内的农作周期最为契合。但殷和周两代的春,实际上是夏历的冬,那殷人或周人的新君即位的第一年第一月,是该称为“元年冬”呢,还是该称“元年春”?前者称为“不改时”,后者则称为“改时”。
  而《春秋》记事,明显是改月改时的,所以将十一月称为正月,将冬季称为春季,方才魏无忌回答徐佑的问题,说正月即为建子月,这个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既然改月改时,是出自谁手呢?这么多年大家都约定俗成的认为改月改时是周朝的定例,但徐佑骤然抛出孔子“以夏时冠周月”,意思是说孔子在写《春秋》的时候擅自改了正朔。
  这是何等大胆的指责?
  “不错!”徐佑面不改色,道:“周代之前,殷人以建丑为正,但记事时并不改月,例如商汤死后,太甲于次年即位改元就称
‘惟元祀十有二月’;周代之后,秦人则以建亥为正,其记事时既不改月,也不改时,秦人书始建国之月为‘元年冬十月’。因此可知,夏商周三代乃至于秦,既不改月,也不改时,周人以建子为正月,春秋开篇应该说‘元年冬十一月’才对,却为何是‘元年春王正月’呢?以我拙见,该是圣人改了正朔的缘故!”
  “这不可能!”魏无忌脑袋乱成一团,道:“非天子不议礼!春秋时孔圣有大德,而无显赫的官位,又何来的资格和胆量改一朝正朔?”
  “所以我先前问魏郎君,《春秋》是经还是史,为经则要见大义,而不拘小节。孔圣以周正记事,已经表明不在其位,不敢自专的恭谨,然后再以夏时冠周月,正是欲假天时以立义,也恰好再次证实《春秋》为经而非史!”
  “假天时以立义?假天时以立义?”
  魏无忌只觉得一声轰鸣,乱成浆糊的脑袋仿佛刹那间触碰到了那厚厚的乌云,却还差那一点,一点点,穿不破,看不透,摸不着。
  他双目溢出异样的神采,又往前五六步,声音充满了期待,道:“请郎君明示,圣人欲假天时立何义?”
  徐佑缓缓起身,道:“圣人不说‘王春正月’,而说‘春王正月’,加春于王者,寓意自然是要贯彻‘行夏之时’的大义。”
  “行夏之时……”
  魏无忌的脸上时而迷惑,时而惊喜,时而困顿,时而苍茫,喃喃道:“行夏之时……”
  “圣人作春秋,正是要效三代之治,为万世立法。三代,有夏正、殷正和周正,此三正里只有夏正最顺天时,如殷正、周正,只能行用于一代,更不用说秦人之建亥了。你也说了,夫子空有圣人之德,并无圣人之位,他是无权也无力改正朔的,所以只能用夏时冠周月的春秋笔法,来达到垂法后世的终极目的。”
  徐佑双手负后,一字字道:“《春秋》为经不为史,正在于‘行夏之时’四字!你们终日里说微言大义,却始终不明白,究竟什么才是圣人想要传之万世的大义!”
  表面上看,“行夏之时”只是一个历法问题,孔子要推行一种万世通行的历法;但这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春秋》里所体现的原则、法度、精神和价值。一句话,《春秋》里的“大义”,是可以传之万代而不废的,这就是孔子“假天时以立义”所立的“义”。
  咚!咚!咚!
  脑海里雷声翻滚,乌云尽散,魏无忌踉跄前行,至徐佑跟前,喜极而泣,道:“殷正建丑之历法不行于周,周正建子之历法不行于秦,秦正建亥之历法不行于汉。而自汉武帝改行夏正以来,直到今日,数百年间,历朝均用夏正。这确乎是‘百王不易之大法’,是《春秋》垂法万世的大义所在……”
  徐佑微微一笑,道:“恭喜郎君,这才是真正通晓了《春秋》!”
  魏无忌看着沐浴在光华之中,如同神仙中人的徐佑,那身形无比高大,仿若高不可攀的山,仰不可及,他缓缓屈膝,在千百士子眼前,以弟子礼参拜徐佑,恭敬的无以复加,道:“徐师!”
  (胡安国的以夏时冠周月,重点在于升华了春秋的主旨,若探寻孔子本意,那是谁也说不明白。所以后世争执不休,但胡安国的春秋传被元明两朝奉为科举必备宝典,跟左氏、公羊和谷梁并称为春秋四传,其学识和见解并非常人可及。丸子治学不算严谨,但就以夏时冠周月而言,并不赞同朱熹的观点,而是同意胡安国的观点。毕竟小说嘛,剧情只为装
逼服务,至于论点的对错,达者且不必深究。)
第一百零六章
玄机书院
  其实,为经史作注,历来众说纷纭,争议颇多,自汉魏至唐宋再到明清,大儒辈出,却仍旧无法在某些观点上取得一致。单说春秋,就有数十种集注,每字每句都掰开来碾碎了去研究,可谁真谁伪,难有定论。所以宋朝儒士车若水在《脚气集》里讽刺说《春秋》一书,真实的意思谁也判断不得,除非把孔子从坟墓里挖出来说当时之事,听他亲口说褒贬去取之意,方能彻底明了。
  这话糙理不糙,后人注疏,多为宣扬己见,难免会夹带私货,你的私货,别人怎么会满意,于是千百年下来,孔子的原意或已被曲解,反而那些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朝廷需要的注疏经过宣扬,逐渐流传了下来。
  徐佑若是和魏无忌就《春秋》逐字逐句的辩诘,先不说徒费精神,而且各说各话,引不同的先贤的注疏,根本无法说服对方,更别说让对方折服。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露怯出错,乃至溃不成军。
  魏无忌虽受陆绪指使,可在《春秋》上确有不俗的见解,若不是徐佑用后世那个最著名的“以夏时冠周月”的理论来瞬间击垮了他的斗志,再纠缠下去,谁胜谁负,实在不好说。
  正在这时,回廊里走出来一人,跛了左足,但气度不同常人,大声问道:“徐郎君说孔圣以‘行夏之时’喻春秋大义,不知可有典故吗?”
  “有典!”徐佑头也不回,道:“《论语?卫灵公》里记载,颜回问孔子治国之法,孔子答以‘行夏之时’,故而出自此典!”
  以《论语》来证明《春秋》,这人无话可说,恭敬的弯腰下拜,然后来到顾允跟前,却只拱手而已,不发一言,辞别而去。
  有人悄悄捅了捅张桐,低声道:“这人是谁?竟有胆量当面质询徐微之,还对府君如此无礼?”
  张桐身为张氏子弟,见多识广,也微露讶色,道:“此人应该就是徐州服子衿,人道北服南魏,是江东最善春秋的两人,看来都被微之不费吹灰之力的击败了!”
  是啊,在外人看来,徐佑胜的轻松,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若无后世那些伟大的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索,他如何能够安然站在这细腰台上,聆听万众的欢呼?
  这不是他的胜利,而是文化延续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胜利,是后来者对先行者的胜利,这种胜利不关乎输赢,不关乎尊卑,只是隔了千年的时空,同根同种的华夏人,彼此之间智慧和勇气的碰撞!
  “起来吧!”
  徐佑扶起魏无忌,望着四周层层叠叠的人群,高声道:“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以至于我名教垂微,圣人蒙尘,致使佛道昌盛,世人羞为儒生。佑虽不才,愿意倾尽家财,于钱塘灵秀山设玄机书院,诚邀天下良才齐聚,勠力同心,除我已经写就的《春秋正义》外,还需编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合称《五经正义》。此《五经正义》要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从此让儒门存经典,让儒生明经义,让天下知所归,让万世垂道法。”
  他终于抛出了此次诱使魏无忌当众辩诘春秋的最终目的,那就是聚江东文士,以编纂五经正义为名,成立玄机书院。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徐佑无法以武力立足,哪怕天可怜见,参透了道心玄微的秘密,侥幸恢复了武功,可也不能让外人知道。
  所以,先是诗赋,后是经义,他借之扬名,然后再以儒生的身份,将散成一盘的儒门重新整合起来。别看现在的楚国,佛道两门威风无比,可往后再看千年,佛道时而盛,时而衰,唯有儒门生生息息,从未断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