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608

  “小子徐佑,见过侍中!”
  “原来是你!”
  顾卓站了起来,依然笑容满面,但徐佑知道,他已经有了疏离之心:“七郎气色红润,身体想来已无大碍,真是可喜可贺。”
  “全仰仗温神医妙手回春!”
  徐佑奇怪,顾卓是安子道身边的人,论情论理,都不应该对自己避若蛇蝎,莫非还有什么蹊跷不成?
  顾卓将袍子递给徐佑,道:“时辰也不早了,我先行一步,日后如果有闲暇,再来一晤。”
  这话里的客气隔着钱塘江水都能传到鼻子里,徐佑恭敬作别,道:“老丈慢走!”
  对了,顾卓是顾氏的人,算起来,应该是顾允的叔公!
  顾卓的身影消失在城门,周边聚拢过来七个随从,方才隔的远,竟然没有发觉。徐佑眼神微敛,默然良久,对左彣笑道:“回静苑!”
第二十七章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回到静苑,找何濡没有找到,问了履霜才知道他去了苏棠的院子,徐佑惊讶不已,道:“去那边做什么?”
  何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好色绝对不是其中一个。他自幼受诫,诵经念佛,认识的和尚比女人都多,虽然为了复仇变得有些偏执,改变了许多秉性,可他的心力全都沉浸在如何推翻安氏皇朝的计划中,再无一丝别的yuwang。
  徐佑确信这一点!
  履霜还没说话,冬至撇着嘴道:“绣娘送了细环饼,何郎君吃的很高兴,估计是去多讨要几块呢。”
  何濡是个吃货,徐佑更确信这一点,笑道:“去,叫他回来,说我有事商量。”
  何濡回来时手里还拿着一包食物,嘴角残留着几点残渣,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徐佑鄙视道:“君子不吃嗟来之食,又不是不管你饭……”
  “哪能一样吗?来尝尝这个,你管的饭里有吗?”何濡打开油纸,取出半截环饼,道:“好吃的很。”
  徐佑一笑,细环饼其实就是馓子,后世很常见,属于油炸食品,苏轼有句诗“碧油煎出嫩黄深”,说的就是这个饼。
  接过来尝了尝,确实口感上佳,比重生前吃到的要酥软,应该在面粉里添加了不知名的调剂品。
  “还有什么?”徐佑眼贼,拨开细环饼,发现有几块糕点,银白加紫,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拿一块放嘴里,入口即化,道:“咦,这个味道更好!”
  “这是玉屑膏!”何濡心疼不已,眼巴巴的望着徐佑,盼他少吃一点,解释道:“秫粉包饴,香汤浴之,再添米蒸成,吃的时候会有面落下,纷纷如碎玉,所以叫玉屑膏。”
  “我不信有多好吃!”
  冬至听的不服气,也过来拿了块放到嘴里,差点把舌头吞进去,赶紧又拿两块送给一旁含笑不语的履霜和满脸好奇的秋分。
  “真的,小郎没骗咱们,真的好吃的紧!”
  何濡脸都要绿了,嚷道:“没了没了,剩下的都是我的,不许抢了!”
  “看你这没出息的样!”徐佑笑道:“赶明我出钱,让绣娘多做一些送过来,你吃到吐为止!”
  玩笑归玩笑,正事还是要谈,何濡坐到蒲团上,双腿伸直,懒洋洋的问道:“顾允那边什么情况?”说着吃了块玉屑膏,眼睛微闭,胜似神仙。
  “跟你猜测的一致,鲍熙有疑虑,不愿顾允冒险上书。”
  “哈,我这个老友虽然聪明,但太过小心谨慎,这样十拿九稳的好事,竟然还是不敢动手。换了七郎,估计奏表早递上去了!”
  何濡啧啧起来,手中的玉屑膏也看不上了,盯着徐佑越看越满意。徐佑避之不及,如芒在背,无奈道:“赶紧想办法,别东拉西扯的。”
  何濡丢到油纸上,手在袍服上擦了擦,道:“安子道想要迁州治,定会授意臣下,他是皇上,没必要亲自下场和百官相斗。可有些人胆子小,秉了上意,却未必敢犯滔滔之怒。正所谓富贵险中求……”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顾允家世、才智、容色都是上上之选,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只要不犯错,就会功成名就,用不着求险行事。”
  “我现在去见鲍熙,说服他同意此事,七郎放心。”
  徐佑自然放心,笑道:“说到底,这件事跟咱们没关系,成则成,不成也罢,你去试试,莫要勉强。”
  何濡表示了然,正要动身,徐佑拉住他,道:“忘了一事,刚才在码头上,我遇到了顾卓!”
  “嗯?”
  何濡奇道:“他来做什么?”不等徐佑回答,拍了下额头,道:“来宣旨意的?”
  徐佑点点头,道:“你可了解顾卓的为人?”
  何濡冷笑道:“听说这位顾侍中在朝中交游广阔,谁也不得罪,最是八面玲珑的人精。跟柳权也曾诗文相和,说的上体己话,至少不会相看两厌。再者是顾氏的人,在扬州根深蒂固,安子道让他来宣旨,既能让局势平稳过度,不出大的乱子,也不无抚慰之意,好让柳权安心离任。”
  “呵,柳权也会作诗?”
  “附庸风雅,河东柳氏英杰辈出,唯有柳使君是个酒囊饭袋。”
  “酒囊饭袋能够混到扬州刺史的高位,也算是厉害人物了。”
  “所以我说安子道昏庸,身边佞臣围绕,偏听偏信,政不由己出,早不复年轻时的神武了。”
  徐佑想了想,道:“你先不要去,顾卓来了钱塘,飞卿肯定要悉心接待,这会两叔侄言谈正欢,你去了也见不到人,先吃午饭,吃完了再去。”
  何濡笑道:“也好,秋分,中午吃什么?我听方绣娘讲,她们中午要吃旋煎羊、白肠、鲊脯、黎冻鱼头、姜豉类子……”
  秋分老老实实的回答:“鱼桐皮汤饼。”
  汤饼也就是面条,何濡半响没有做声,前后反差太大,竟噎住了。履霜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扶着冬至的肩头花枝乱颤,冬至仰头翻了个白眼,不想说话。
  只有徐佑叫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其翼你妄为食中客,连汤饼之美都不能体会,羞死得了!”
  “人莫不能食,鲜能知味!”何濡立刻反驳,引用的是《礼记?中庸》里的言论,道:“像七郎这样的人,只知道吃汤饼,却不知道汤饼之外,有太多的美食,不说尝一尝,单单听到名字就要垂涎三尺。”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何濡很有吃货的风采,徐佑笑道:“改天我做一味汤饼,若是你说不好,今后静苑的膳食全由你做主,想吃什么都成!”
  “好,一言为定!”
  吃过午饭,又等了一个时辰,估摸着顾卓也该休息了,何濡去了县衙,找到鲍熙,两人在后花园的凉亭里会面。老友彼此深知,也不迂回试探,何濡直言道:“顾侍中此来,是主上的意思,还是他自己的意思?”
  鲍熙犹豫了下,道:“侍中向主上请缨来扬州宣旨,不过朝中诸位使君,也只有侍中最为合适。”
  何濡笑道:“之前七郎没有说服你,现在想必也不需要我再多嘴了,是不是?”
  鲍熙苦笑道:“什么都瞒不过你……不错,侍中特地赶至钱塘,就是要明府上书朝廷,以迁州治来破解当前的僵局……”
  何濡大笑几声,道:“顾侍中倒是好盘算,告诉你家明府,做好交割钱塘政务的准备,接下来是去吴郡,还是去会稽郡做太守,要看你们顾氏的手段了。”
  鲍熙摇摇头,道:“明府才来钱塘做县令多久?就算拔擢,也不会这么快。”
  “本来是不会这么快,可这次顺了主上的心,必然会有加赏。顾侍中千里迢迢,不辞劳苦也要跑这一趟,难道是为了故土重游吗?”
  有顾卓的意见,鲍熙无法坚持,顾允延缓了三日,然后奏请迁扬州州治。他的上表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激动的斥责他为小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耻于同朝为官;也有人说他是莽夫乱政,动摇国本,吴县作扬州州治数十年,岂能说迁就迁;还有人细细思索顾允奏章的隐含深意,似乎看破了高居庙堂之上的那个人的心思,聪明的保持沉默,坐观局势变幻。
  有了顾允开头,安子道安排好的托也立刻一拥而上,短短时日,上书奏请迁州治的人就达到了十七人,这些人中有外放的郡守,也有不在权位的禄卿,但最多的是黄门、侍郎、给事中、大夫等。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过了投机取巧的年纪,等闲不会由着皇帝的性子做事,品阶太低的人无关大局,说了话顶同放屁,起不了作用,只有这些人品阶中流,是最好的人选。
  但是朝议仍然僵持不下,安子道观望了十日,私下里召见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觐见,之后另召太宰、太傅、太尉、太保、光禄寺、廷尉寺、鸿胪寺、司农寺等二三品大员吹风,又过了七日,朝议通过了迁州治的决策。
  不过,安子道也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愿望,撤销了竟陵王关于扬州刺史的任命,其他爵赏保持不变。另任第八子庐陵王安休隆为扬州刺史。
  “安休隆?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徐佑对庐陵王的印象是一片空白,不像其他皇室子孙,都略知一二。
  “老实人!”
  安休隆确实是老实人,读书不成,学武也不成,没有野心,也没有谋断,对上孝悌,对兄恭敬,对弟疼爱,从来不招惹是非,呆在封地除了礼节要求,一般连王府都不出,不管是太子还是江夏王,都没有将安休隆视为威胁。
  这样一个老实人,若是扬州没有迁州治,出任刺史肯定会招来大量反对的意见,但现在扬州州治迁到了金陵,也就是说,今后的扬州要在安子道的完全掌控之下,只要不是竟陵王那样的货色,不管是谁,百官其实都可以接受。
  安休隆算是中立派,于是畅通无阻的通过了任命。
  “扬州终于又回到宗室的手里了!”
  徐佑叹道,历史总是沿着一定的规律往前发展,楚国偏离了原来的那个时空,可历史规律依然发挥着该有的作用,扬州,总归是宗室的扬州。外姓担任扬州刺史的时间,依旧少的可怜。
  “哪又如何?”何濡笑了,眸子里透着冷静的光芒,道:“安子道看似聪明,其实不然,将州治迁到金陵,对江左诸郡的控制必然减弱,七郎正好借此良机慢慢壮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得抓紧时间了。”
  徐佑笑而不语,没有接他的话。
第二十八章
归案
  将顾允推到前台,确实是为了让他多积攒一点功劳,日后考绩的时候也能评个上上,这是为朋友计,也是为了自身计的两全之策。道理很简单,顾允的地位越稳固,徐佑在钱塘就越安全,只有人身安全不受到威胁,才可能继续其他的谋划。只是没有料到顾卓会主动来加柴添火,有了这位侍中的参与,事情的发展似乎有超出预期的可能性。
  正如何濡所说,顾卓的目的,或者顾氏门阀的目的,不会仅仅积攒功劳那么简单,肯定会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让顾允在官场上再进一步,不管是吴郡,还是会稽郡,都是数得着的上郡,能做一任太守,对将来的升迁大有裨益。
  入仕时间短,缺乏执政经验,资历不够,政敌阻拦,这些问题,只要运筹得当,对顾氏而言,都不是大问题。毕竟每一个朝代,超擢的人都不再少数,到了后世,也有一个意思相近的词:破格提拔!
  弄巧成拙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