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608

  徐佑也站了起来,一揖到地,神态比起鲍熙更加的恭敬,道:“主簿折煞我了,都是为了飞卿出谋划策,略有争执,是题中应有之意。孔子东游遇两小儿辩日,孰远孰近,各有道理,连圣人尚不能决,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有争执是好事,理越辩越明,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的道路让飞卿青云直上!”
  他顿了顿,道:“最合适,不是最安全!”
  这番话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尽显徐佑的大度和从容,尤其对顾允的关心发自真诚,所以在鲍熙听来份外的刺耳,只是刚才已经犯了错,这下再不敢多说什么了。
  顾允很是感动,扶着徐佑的手臂,让他和自己并肩坐下,道:“微之苦心,我已知晓,只是……如先生刚才所说,主上若是不满该怎么办?”
  他才训斥了鲍熙一顿,这会又赞同鲍熙的看法,是要安慰这个心腹,毕竟是顾氏的老人了,不能寒了对方的心。
  徐佑心知肚明,却不点破,顾允之前书画风流,不沾染尘世,仿佛神仙中人,可真的入了宦海,如何平衡左右,如何收买人心,却也能做得比同辈中人都要好。
  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底蕴,他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百年书香的熏陶。家族中高官,有政客,有才子,也有隐士,他们会在别人蹒跚学步时聆听庄严肃穆的读书声,会在别人牙牙学语时目睹长辈们如何处理政务,然后随着年纪的增长,用心去感受权力的味道,享受财富带来的幸福感,然后学会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怎么才能更好的驾驭手下!
  顾允学的很成功!
  “主上迁州治几成定局,这时候递一道奏疏上去,只会博得圣心,而不会触犯龙鳞。诚然,主上会授意一些人抛出迁州治的计划,但也怕被其他人看出端倪,正是飞卿这种没有事先通气,却又体谅君王的臣子,事后最能得到主上的欢心。”
  安子道准备有托是肯定的,徐佑当初宣传白蛇传的时候,也弄了不少人当托,但是托毕竟是托,说出去不好听,也拿不到台面上,跟顾允这种主动为主上解忧的臣子不能相提并论。
  “是这个道理!”顾允陷入了沉思,不知过了多久,至少在徐佑感觉中似乎有半柱香的时间,他抬起头,俊俏的脸大露出一丝坦然的笑意,道:“此事不急,等我考虑考虑再做决定。反正不在这两天。来来,微之,我昨夜在船上突生灵感,作了一幅荡舟图,你给点评点评……”
  说完拉着徐佑的手,也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撇下鲍熙去了旁边的书房。鲍熙摇了摇头,顾允就是这样的性子,他不以为意,坐在蒲团上仔细思索徐佑的建议,神色渐渐的归于平静。
  从县衙出来,徐佑不想回静苑,和等在外面的左彣一起在钱塘城里散步。来钱塘已经两个多月了,徐佑一直没有好好看过这座城市,时至隆冬,寒风刺骨,街上的行人不都,放眼望去,山川锦绣,自东南绵延至西北,隐逸在群山之中,是数不尽的飞檐画栋,山下阡陌交织,炊烟袅袅,一幅悠闲自得的生活画卷。
  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不经意间来到了码头,潮信未至的海水如同情人的呢喃,温柔的抚摸着浅滩和海岸。徐佑随手一指,以闲聊的语气说道:“从这边起,可以筑海塘,建堤坝,不出五年,钱塘又能多出万亩良田。”
  钱塘本是出海口,从沙河塘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江,由于冲击浅海弯而成沙洲,然后淤积成陆地,再逐渐演变成了城市。徐佑眼中的钱塘跟后世的区别很大,首先面积就不能比,人口更不用说了,它自秦汉开始慢慢的扩张变化,千年间只有极小的发展。到了六朝时,士族南迁,带来了人口和文化,钱塘开始繁荣起来,直到隋文帝杨坚创州城,才最终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都杭州!
  左彣笑道:“我不懂这些,只是当下钱塘的土地已经足够百姓们耕种,再筑塘造田似乎用处不大。”
  徐佑也是一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刚要离开,却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在身后:“郎君留步!”
  左彣悄然转身,立在徐佑右侧靠前三步,成犄角之势,这样既不会挡住他的视线,也不会在突发状况时错失先机,目光冷静如水,盯着来人的肩胯。
  若是刺客,手脚欲动,肩胯必然先晃,料敌于先,就可以制敌于后。
  徐佑诧异的望着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脑海里飞快的过滤了一遍,确定不管是以前的徐佑,还是现在的他都没有见过此人,道:“老丈可是叫我吗?”
  老者虽然须发白了一片,可并没有老态龙钟的踟蹰,腰杆挺直如松,大步走来,长袖翻飞,颇有出尘之逸姿。
  “是我唤住郎君,唐突莫怪。”老者口中说着莫怪,身子却毫不停留的走了过来,眼看要进到身前咫尺之内,左彣横在中间,眼神骤然变得凌厉,道:“请止步!”
  老者的脸上微露惊讶,却并不慌乱,随即停下脚步,笑道:“我没有恶意,两位郎君又是盛年,不用忌惮我一个老朽吧?”
  徐佑经历过四夭箭的暗杀,暗夭现在还杳无踪迹,自然要多点警惕,道:“老丈说笑了!我这个朋友生性莽撞,有点草木皆兵……呃,就是说看到谁都觉得不是好人。”他话出口才想起这个时空里没有东晋,自然也没有草木皆兵的典故,不过埋汰左彣归埋汰,却也没有让他退下,表明不怎么信任这位陌生老头,道:“不知您有何指教?”
  老者也不着恼,径自道:“我听郎君言说,要在河岸筑塘造田,可否详解一二?”他指了指左彣,道:“我同这位郎君看法一致,钱塘周边多地而少民,又何必劳民伤财,再造田地呢?”
第二十六章
王道霸道
  徐佑矜持的摇了摇头,道:“我只是跟朋友闲谈,哪里懂什么一二?只是见这里偏向南边,水浅滩深,最容易淤积,也最是容易造田的地方,所以多说了两句,老丈不必在意。”
  “有这等见识,已经大有别于常人了。”
  老者的目光如黑夜里的烛火,不见得多么的明亮,可不知为什么,总能让人感觉到紧张不安,不由自主的低头聆听教诲。
  徐佑神色坦然,丝毫不为所动,心中却知道此人不是寻常百姓,笑道:“钱塘自北到东,从西湖至河口,全都是通过筑塘得来的土地,但凡年长一点的乡亲,也都知道这些,算不得什么见识……”
  老者听出徐佑不愿意多谈,倒也不强求,换了个话题,道:“西湖?”
  “哦,也就是先前的钱塘湖。”
  自从白蛇现世之后,虽然没有经过官府正儿八经的改名,但民间已经自发的将钱塘湖叫做西湖了,也吸引了不少文人游玩之后赋诗纪念,暗地里想要跟那首《钱塘湖春行》一较高低,只是很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相提并论的诗作面世。
  徐佑反问道:“老丈是外地人?”
  老者点了点头,并不隐瞒,道:“我从金陵来,刚到吴郡不久,听闻钱塘风景秀美,特地来瞧一瞧。”
  “金陵?失敬失敬,我竟没听出了老丈有金陵口音。”
  徐佑顿时有了计较,这个时节从金陵来的大人物……真应该问一问顾允,安子道派了哪位钦差来罢免柳权扬州刺史的官职。
  老者饶有兴趣的望着徐佑,道:“你去过金陵?”
  “去的不多,但是金陵雅言嘛,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
  老者哈哈大笑,道:“现在都以说洛阳正音为荣,难得还有人知道金陵雅言。郎君博学多识,定是钱塘县的名士,可否赐教姓名?”
  徐佑笑的很谦逊,道:“我身出寒门,一介齐民,岂敢称名士?”
  老者打量他一下,道:“观郎君风度才情,就算现在不是名士,将来也定能名满天下。”
  “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名扬天下有什么意思,我还是算了吧。徐佑身处嫌疑之地,不会贻人口实,更何况老者显然大有来头。
  老者讶然,道:“《管子》里的话,扬州果然是天师道的重镇,随便遇到一个人都如此的熟悉道家的典籍!”
  徐佑眉心微微皱起,见微知著,老者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代表了安子道对扬州、对天师道的不满和戒心。
  这次轮到左彣疑惑了,道:“管子不是齐相吗,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霸主,怎么成了道家的人?”
  “班固编纂《汉书十志》,将《管子》列在子部道家。虽然跟天师道张氏的学说不怎么相同,但也勉强算是道门一脉,所以后人常常说管子是道家的先师。其实班固没有抓住管子思想的实质,他虽然受到道家的影响,但骨子里还是以法家为主。”
  徐佑既是解释给左彣听,也在回答老者的问题。知晓管子,只是因为读过汉书十志,跟天师道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老者眼睛一亮,似乎有点意外,故意考究他,道:“郎君此言差矣,管子崇尚君人南面之术,正是稷下学宫黄老道的糟粕所在,怎么又牵扯到了法家呢?”
  所谓君人南面之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简单来讲,就是教人怎么搞政治,是对道家的分支黄老道的讽刺说法。徐佑有点头痛,穿越到这个时代,最让人难以容忍的不是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清谈,谈的内容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并且不以胜负为目的,仅仅为了磨嘴皮子,也就是名士们追求的玄之又玄。
  “法家本就是从道家汲取理念而产生的一门学派,不止法家,其他各家也都多多少少的受过道家的影响。比如韩非,是法家的重要人物,可作有《解老》和《喻老》两篇,讲的正是君人南面之术,也称为道论。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管子认为名生于道,道容百家……”
  “郎君又差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的道是邪说,儒家的道才是真正的道!”
  徐佑知道这样辩下去,辩到明年也止不住,笑道:“老丈学的儒?”
  老者兴致更浓,道:“是,厚颜忝居孔圣门下弟子!”
  “昔日稷下学宫内,皆是黄老之徒,齐国由此成春秋霸主之一。可孔圣先委吏(管仓库),后乘田(管畜牧),最后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鲁国成为霸主了吗?其后周游列国,卫、蔡、宋、郑、陈等国,或留之,或驱之,或困之,或杀之,却从无一国想要重用于他,是儒道不及其他各家?还是有别的缘故?”
  徐佑正色道:“小子非对圣人不敬,只是心中疑虑,求老丈解惑。”
  老者不是腐儒,听不得别人对孔子一点的批评,反倒对徐佑刮目相看,人人读书识字,可并不是人人都会思索,道:“齐国地近渤海,盛产鱼盐,有山海渔田之利,只要君明臣贤,上下一心,称霸不是难事。至于孔圣,六十岁前仕途不顺,虽然名重天下,却不被君王所用,但玉不琢不成器,正是这些磨难,让他在六十岁后到了不受外界言论所困扰的境界,不再认为自己的经历坎坷。圣人之所以为圣,不是与生俱来的才智,而是通过后天逐渐学习、认知、体悟和思索,当他站在所有人都要仰望的高处,这才成为了圣人。”
  他说的兴起,指着旁边码头上的石墩,道:“郎君容我稍坐,年岁大了,站立太久有些吃不消。”
  “是小子疏忽,老丈快歇息一会。”
  徐佑瞧着石墩冰凉,随手解去外衣,折叠后垫在上面,扶着老者坐下。其时风气大开,名士袒胸露乳,捉虱抠脚,皆以为平常,像徐佑这样的举动,只是小儿科了。
  老者也不拒绝,长长呼出一口气,道:“舒服多了!你冷不冷?要是不冷,我就说的多点,要是太冷,就长话短说。”
  徐佑笑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区区寒冷,何足挂齿”
  老者大笑,道:“好!那就细细说来。读过孟子吧?亚圣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因此管子以尊王攘夷为借口,行霸道,使齐国凌驾诸侯之上,可终齐桓公一生,只成了霸业,却没成王业。到了晚年昏庸不堪,身死而五子争权,连尸身都腐烂了才草草下葬,这就是以力假仁的霸道,不能收服人心,一旦力所不逮,就会一败涂地。”
  徐佑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那孔圣就是以德行仁者王……”
  老者的目光中带着赏识的神色,道:“不错,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必大,商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二者皆王天下,延续数百年之久,难道是因为齐桓公比不上汤和文王?并不是,而是因为齐桓公行的霸道,而汤和文王行的王道,道不同,自然结局不同。”
  徐佑做恍然大悟状,道:“王道,就是孔圣的儒,也是儒家的仁!”
  “孺子可教!”老者抚掌,欣慰道:“孔圣周游列国,劝君王以儒学为本,奈何其时礼崩乐坏,没人愿意以德行仁,故而有志难伸,并非孔圣不如管子。”
  徐佑俯首下拜,道:“听老丈一言,茅塞顿开。不敢请教姓名?”
  老者微微一笑,道:“老朽顾卓。”
  “啊?”徐佑心中早就知道此老不是一般人,不过脸上还是要装作大吃一惊,道:“莫非是顾侍中?”
  侍中在东汉时可以出入宫廷,与闻朝政,是皇帝的心腹和近臣,到了魏晋逐渐演成握有相权的重臣。楚国的官制承袭曹魏,区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将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来制衡中书省的权力。
  顾卓并非门下省的长官,他的侍中是加封的,也就是说享受三品待遇,但没有三品的实权。不过也能与皇帝奏对,充当顾问的角色,属于比较亲密的臣子,在朝野中具备广泛的影响力。
  “正是老朽。”
  徐佑长揖不起,语气带着惶恐,道:“不知侍中大驾,多有得罪!”
  “哎,咱们相谈甚欢,何来得罪?侍中是金陵的叫法,在钱塘,你叫我一声老丈足矣!瞧,我坐的还是你的袍子呢,不要讲究礼数!”
  顾卓对徐佑观感上佳,问道:“郎君可是本地人?”
  “跟老丈一样,都是从外地来的。不过我来自义兴……”
  “义兴?”顾卓似乎想起了什么,再看向徐佑时,容色稍变,道:“可认得徐氏七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