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543


第257章
英烈长存(二)
  “谢恩!”
  “万岁!”场内一片嗡嗡声,不少人脸上露出了又激动又感伤的神色,有个壮汉眼圈都红了,那个湖南乡下来的老妇人听不懂这些话,那个儿子也是懵懂的很,这时候却也不敢多问,只见奇怪地见得身边的有些人忍不住悄无声息地哭了出来。
  园内礼乐声悠扬响起,原本写着“静宜园”被红绸布遮住的牌匾刷的一声露出了真容。“敕建忠烈祠”左下角一个方方的印玺,“慈禧皇太后之宝”,原来是皇太后御笔,左右两边侧门上挂“千秋”、“万古”四字,亦是慈禧御笔。
  皇太后点点头,和同治皇帝携手进了宫门,礼部官员连忙叫候在广场上的众人次第进入,两边古柏苍苍,又有僧道尼等一百人候在两旁,见到御驾前来,跪下山呼不提,一路慢行到正殿,拾级而上,见到原本的勤政殿已经大变模样,拆了两处偏殿暖阁阔做正殿,再往外拓展了十多米,规制接近了太和殿。
  进到内殿,抬头原本写着“勤政亲贤”的匾额也被撤下,换成了“英烈长存”四个大字,乃是前军机领班大臣,寿阳相国祁隽澡所书,两边金丝楠木立柱上的几幅对联乃是贾帧、周祖培几位大学士分别写就。当中的宝座已经被撤下,换成了一个神主牌位,可那神主牌位上面未曾书写一个名字,雕花明漆之中空荡荡地宛如白板,除了负责此处营造事宜的安德海,和早已候在此处的醇郡王之外,跟着太后皇帝二人进入正殿的礼部兵部两位尚书对视一眼,均是惊讶无比。
  虽然皇太后在之前未曾就此事大张旗鼓操办,但谁人不知太后要将静宜园改成祭奠忠烈之处,恭亲王自然是无可无不可,盖因如此,反而能裁撤一处三山五园,省下不少费用,可今个这神主牌位居然是空的……太后这意思?
  太后无暇去揣测别人的想法,见到牌位,左右扫视,果见无数密密麻麻的名字,未等皇太后发话,皇帝就已经转向左边,仔细地看了起来,“长沙之战。”皇帝嘴里默念,看着长沙之战以上刻在墙壁上的牺牲士兵名字已经供奉在供桌上的将领官员名单,如此密密麻麻的一大群名字,皇帝一眼望去,如此这番,已经是数不可数,同治皇帝悚然而惊,连忙转头,发声询问,“皇额娘,这都是阵亡将士?”
  “是。”皇太后走了过来,“陈孚恩,你向皇上介绍一番。”
  “是。”陈孚恩答道,“皇上,这忠烈祠是供奉咸丰元年以来平息叛乱、抵御外敌,为国捐躯而牺牲阵亡的官民将领士卒,所祭祀对象乃是太平军叛乱、捻军叛乱,和英法之战之中牺牲人,自咸丰十一年母后皇太后垂帘起来,就已经下诏令兵部收集名单,但凡只有有确切的名字,均需镌刻在忠烈祠之中,无论是否在旗,无论何等身份,无论何人,为国捐躯,即在忠烈祠有一席之地,若非为国捐躯者,但凡将军都统总督,都不得入忠烈祠享后人香火。”
  “正是。”全庆继续说道,“太后娘娘圣心宽仁,在牺牲之地再立忠烈祠祭祀或附祀关帝及城隍庙,凡是因公阵亡之将士或文官、义勇百姓,均可按籍入祀其内。如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合五十人一龛,位祀正中,士官兵则百人或数十人一位,分列两旁,不因爵位高低而除此之外,更是要求礼部查看历代礼仪,定下忠烈祠祭祀规矩,每年春秋两次公祭,春在清明,秋在重阳节左右,春由皇帝或者皇太后亲自主持祭奠,秋日遣亲贵大臣代为祭祀。各军民可随时前来上香祭奠,春秋大祭奠由阵亡军民官员家人陪祭。”
  “祭奠礼仪,皇上皇太后上香,礼部尚书读祭文,兵部尚书行跪拜礼,亲王大臣供奉香案。”全庆说到这里,眼角不自觉地抖动了一下,关于此事,礼部已然和皇太后打了好几次擂台,皇太后之前的意思是礼仪需郑重,皇帝可跪,如此又是轩然大波,皇帝除祭拜天地或者祭拜祖宗、跪拜皇太后之外,任何时候都是不用跪的,全庆以“于礼不合,不合礼数”劝谏了几次,慈禧太后又垂询再三,如此才让步。
  “如此可彰显国朝善待为国捐躯烈士之意。”全庆说完了话,同治皇帝似懂非懂,面向皇太后,“皇额娘,如此虽然极好,可倒底是路途遥远,臂如这远在长沙的人,如何能年年北上?”
  “军机已命各地官府提供车马船之供给,必然是无妨的。”陈孚恩解释道,同治皇帝若有所思地点头,“各处驿站也需接待。”
  醇郡王看着天色不早,便出言提醒,“时候差不多了,还请皇太后、皇上开始吧。”
  慈禧点点头,醇郡王朝着安德海说了几句话,安德海小跑出去,扇扇殿门次第打开,晌午和煦的阳光照耀入殿,光怪陆离。
  “请皇太后旨:挑的陪祭人已经候着了,是否宣进来?”全庆说道。
  “请进来。”太后站在神主前对着同治皇帝说道,“皇帝,我选了几个人来陪祭,这几个人倒不是都是官宦世家,有的是八旗子弟,有的是乡下妇人,为何选了这些普通人,而不是高官厚爵之人,这内里除了彰显国朝一视同仁之外,更是要向全天下的人宣告,为国厮杀之人,无论高低贵贱,均值得朝廷尊敬,这一节皇帝你可要明白。”
  “是。谨遵皇额娘教诲。”
  殿门大开,外头的人趁着帝后进殿,早就全部知晓了事情原委,殿前哭泣成了一片,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已经哭到在地,礼部官员叫了几个人出来,其中那个八旗失去二儿子的老者,湖南省乡下来的母子两位,身穿诰命官府的妇人和小女孩,也有身体残疾拄着拐杖的湘军八旗军士卒共计十人。
  十人进殿,连忙跪拜,慈禧太后连忙微微欠身,“诸位请起,今个乃是祭奠国家忠烈之日,无需行此大礼,快快起来。”
  众人起来,太后带着皇帝一一询问,见到那个诰命,慈禧太后点点头,“淑人,你来了。”
  “是,臣妾魏佳氏拜见太后,太后万福金安。”想带着那个小女孩一齐跪拜,却一把被慈禧太后拉住,“别多礼了,勇烈公为国捐躯,我一个深宫妇人又怎么值当你这忠烈之后一跪呢?”这妇人原来是镇江高姿山上殉国的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的妇人,吉尔杭阿战败后自杀。追赠总督,封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勇烈,故慈禧有勇烈公一说,太后看着魏佳氏边上的那个小女孩,“这是勇烈公的女儿吗?”
  “回禀太后。”魏佳氏不卑不亢,“寒门只有一个小子,如今刚刚进学,这不是我家的女儿,这是江苏按察使朱均之女。”
  “朱均?”,慈禧微微吃惊,“可是在苏州殉国的朱均?”
  “正是。”魏佳氏喟然长叹,“也是臣妾的缘法,那一日寒家的下人前往镇江招魂,就在高姿山左近遇到了她。”魏佳氏宠溺地看着那个面带忧色的小女孩,“老家人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忠良之后,这才带回了京师。”
  “好好。”慈禧太后点头,“忠良之后,本宫不会亏待了她,七爷,记下,明日让军机下诏,敕封。”慈禧太后看着那个小女孩,同治皇帝也盯着那个小女孩看,“乖女,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女孩子福了一福,“回太后的话,小女叫朱元秀。”态度不卑不亢,很是有礼数。
  慈禧太后赞许地看着魏佳氏,“你教导的很好,敕封朱元秀为六品安人,仍由魏佳氏抚养之,得空了,递牌子进宫朝见便是,本宫很爱听你们讲外头的事儿。”
  清沿明制,有制度规定:封赠官员首先由吏部和兵部提准被封赠人的职务及姓名,而后翰林院依式撰拟文字。届封典时,中书科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对无误后,加盖御宝颁发。
  第二人就是那个八旗的老者,身后还跟着妻子,见到皇太后走进,连忙甩袖子跪下,“奴才镶蓝旗索伦氏,索伦马福衔妻子叩见皇太后,叩见皇上。”
  “原来是镶蓝旗。”慈禧太后分外亲切,自己未成皇后之前,也是镶蓝旗的,成了皇太后,这才抬旗进了镶黄旗,“镶蓝旗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快快起来。”
  “奴才等谢太后大恩。”那个老者站了起来,恭敬地对着慈禧太后说道,“奴才的小子今个得太后娘娘,万岁爷亲临祭奠,也不枉费他为国捐躯了。”
  “云骑尉以匹夫之勇,寻洋人之逆而诛杀之,虽已然登冥界,浩气长存,祭祀于英烈祠之中,年年岁岁祭祀不断,马福你无需太过悲伤了,请节哀。”
  “不敢当,不敢当,当不起娘娘这称呼。”马福连忙谦恭,“奴才原本是恨死了这小子,让他去逞强,但今个见到如此大的场景。”马福眼角沁出了眼泪,又跪了下来,嘴角花白的胡子忍不住抖动了起来,“皇上和皇太后又亲来祭奠,奴才全家就是这刻都死了,也是心甘情愿。”
  “何须出此言,快快起来。”慈禧弯下身子,双手虚扶。
  马福的大儿子连忙扶起马福,慈禧见到那个年轻人穿着九品文官的朝服,便垂问道:“你在哪个衙门当差?”
  “回皇太后的话,奴才马锦林,在总理衙门司务厅当差。”
  “总理衙门?恩,如今洋务大有可为,总理衙门不错,好好当差,日后自然前途无量。”如此便抛下马家,慈禧太后又走到那个湘潭县来的母子二人跟前,那两人已经哆嗦得说不出话了。
  慈禧太后看着那个满头华发的老妪,淡然说道,“从湘潭来,走了多久。”
  那个老妪不敢说话,儿子连忙插话,“差不多二十多天。”
  “远道而来,辛苦了。”慈禧太后拉着那个老妪的双手,拍了拍她的手,以表示安慰,“夫人姓氏是什么?”
  “小人柳王氏。”皇太后拉着自己的手,柳王氏也不再如从刚才那样紧张,平复了心情,说话也有条理多了,“先夫柳金,大儿子柳元,死在了芜湖。”
  “还请夫人节哀。”慈禧太后,“大清不会对不起任何一位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战士的。”柳王氏含着泪花点头,太后对着柳王氏的儿子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柳亨。”
  “柳?”慈禧太后若有所思,点点头,“忠烈之家,值得敬佩。”如此和十人都说了几句话,慈禧太后对着跟在后头的礼部尚书全庆说道,“开始吧。”
  通通通几声炮响之后,礼乐齐奏,南府的乐妓肃然唱道: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千秋万载,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兹建忠祠,祀我国殇。”
  礼部尚书点香,送至皇帝皇太后手中,皇太后皇帝肃穆战力,面对神位,默念祷祝,之后,将燃着的香递给了醇郡王,醇郡王将香插入香炉之中,赞礼官员高喝:“跪!”
  陈孚恩肃然甩袖子,站在地上,身后陪祭十多人排成一排,随着赞礼的鸿胪寺官员呼喝,陈孚恩恭敬跪下,身后陪祭人员也依次跪下,三跪三拜之后,“起!”陈孚恩站了起来。殿内庄重神圣,钟鼓齐鸣,外头的僧尼道大唱佛歌道曲,水陆法事大张旗鼓地做了起来,超度护国忠魂。
  “赐礼!”
  礼部官员拿了两个托盘上来,呈到皇太后跟前,皇太后掀开盖着的红绸布,托盘上赫然有着几面铜牌,皇太后捡起一枚,仔细打量,只见巴掌大小的铜牌大约五厘米厚,正面阳文刻着“忠烈之家”四个字,除却字之外,素面朝天,毫无雕饰,翻过面,又有“甲戊九十三”,这是编号,皇太后赞许地点点头,对着跪在地上的众人说道,“这是朝廷为忠烈后人所定金牌一面,忠烈之家,可免丁银,忠烈家人见五品以下官员无需跪拜,以慰英魂在天之灵,以全忠臣体面。”
  “万岁!万岁万万岁!”外头的人们心悦诚服的山呼万岁,声响入云,更添忠烈祠威严之气,慈禧太后将手里的金牌递给同治皇帝,“皇帝,你御赐给这几位吧。”
  “是,儿子遵命。”同治皇帝接过金牌,依次递给陪祭十人,那个老妇泪流满脸,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太后万岁爷长命百岁!小的日夜祷告上苍,求太后万岁爷长命百岁!”
  马福也是泪流满面,几乎站不起身子,魏佳氏镇定的很,却也是红了眼睛,朱元秀接过了皇帝手里的金牌,声音小的像蚊子叫,“谢太后,谢皇上。”也不敢抬头看,连忙退开,扶住了魏佳氏。
  外头的人依次进了殿内,找到各自的亲属,跪下祷告,不少人都痛哭了起来,这哭声之中有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着对家人逝去的悲伤,也有着得到尊重和安慰,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哭声缠绵,闻者落泪。
  “长沙之战”的前头,一个三十出头的妇人穿着鲜艳的紫色衣服,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跪在地上,流着泪喃喃自语,“你这个杀千刀的短命鬼,我还以为你离了老家去长沙就是享福去了,在省城建大房子,又取了新老婆,就把乡下的我忘了,这倒是罢了,没想到才过了两年,你是死在了长沙!我倒是宁可你这个短命鬼停妻再娶,也好让我心里有个念想,这么些年,倒是经常梦见你这个杀千刀的当了大官,取了好多美貌的妻子。”那个妇人柳眉倒速,声音也高亢了起来,“你倒是说句话啊,若不是这次,我倒是以为你还活着呢!这个短命鬼,我倒宁愿你活着……”那个妇人复又低声哭泣了起来,哭了一会,大大咧咧地抹了泪,“你放心,我可不会惦记着你,看到你的小子了没?如今可是养的极好,快,儿子,给你的死鬼老爹看看。”那个妇人拉住自己的儿子,抱在怀里,在神色凄惨的人群之中喃喃自语,“你放心,公公婆婆我会养老送终的,贞节牌坊我也要的,如今有了金牌,家里也不会穷的,你在阴间,讨娶几个女鬼,我也是不介意的,不过我可是正室,这点你这个杀千刀的可别忘了,等以后儿子给我养老送终,到了地下,那些女人可要给我斟茶!”
  皇太后站在那个女人身后听了好久,悄无声息地长叹了一声,摆摆手,和皇帝静静地走了出去,大张旗鼓而来,偃息旗鼓而去。
  出了忠烈祠门,慈禧太后见同治皇帝兴致也不高,“皇帝,这是怎么了?”
  同治皇帝摇摇头,“儿子从不知晓死了这么多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慈禧太后拉着皇帝的手拾级而下,“皇帝知道这点就好,所以日后亲政,凡事以爱民为要,切勿再让忠烈之士流汗流血又流泪。”
第258章
春水微皱(一)
  “那皇额娘,师傅们教导儿子,治国之要,礼仁为上,不可擅动刀兵,皇额娘又说以爱民为要,那是否就不再用军队了?”同治皇帝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这又是偏颇了。”慈禧太后摇摇头,拉着皇帝上了自己的金凤大轿,对着皇帝循循善诱,圣驾启程,一路车马辚辚,慈禧太后对着挨着自己坐的同治皇帝说道,安德海奉上了茶和糕点,“皇帝,要知道一句话,‘流血是为了防止更多的流血发生,’若无将士浴血奋战,皇帝那能安坐养心殿,为民爱民自然是需要的,可也不可一味仁慈过了度,当年若是洋人攻入京师,这天下怎么可能还如此安定,若非南边将士用命,洪逆也早就席卷天下了,慈悲者,需学佛陀,皇帝。”
  “皇额娘请明示。”同治皇帝对着慈禧的说话很是感兴趣,完全不同弘德殿的师傅们的说教,皇太后总是寓教于乐,饶有趣味,别开生面,“怎么学佛陀。”
  “佛陀者,并不是一味地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有慈悲观音大士,也有护教法王,降妖伏魔,若是一味仁慈,那就是偏颇了,关于军备,自然就要搞,且不说别的,想当年你皇阿玛在时。”慈禧太后喟叹,递给了同治皇帝一块豌豆黄,“因是武备颓废,洪逆兴起,八旗绿营并无一战之力,可遥想当年圣祖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平准格尔,开创赫赫康乾盛世,这除了圣祖皇帝天资卓绝之外,和当年八旗劲旅堪有一战之力有很大的关系,用一句俗语就是,腰间有枪,说话响亮。”同治皇帝笑出了声,“浩罕为何退界百余里?不过是你七叔带浩罕国时节去了健锐营大营,见了中国军威;苏禄暹罗为何不朝?因为在洋人眼里,咱们的军威不堪一提,在他们眼中,中国能打赢永通桥之战,不过是靠着运气,实力不堪一提,故中国藩属沦陷夷人之手,中国亦是无能为力。”同治皇帝愤怒地涨红了脸,“更有香港澳门,还在葡萄牙,英国人手中,俄罗斯在北边虎视眈眈,对着东北龙兴之地垂涎无比,如此看来,若不练就强军,如何得了!”
  “皇额娘说的极是,儿子知道了。”同治皇帝一挑眉毛,这时候年纪真是最好勇斗狠的时候儿,“洋人无礼,侵占中国,儿子一定快快长大,帮着皇额娘打洋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