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543

  “怀之以德,恩,也只能如此了。”没钱没兵,干任何事儿都不爽利,慈禧太后有些沮丧,却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六爷你政务繁忙,这些事就交给理藩院吧,横竖没什么重要的事儿,总理衙门的差事重要。”
  “是。”
  “英法美各国大使是否已到?”
  “已然到了,俄罗斯大使却是还在路上。”恭亲王回道,“日本、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使节尚未到齐。”
  “该国等要面见皇帝亲自递送国书?”
  “是,奴才以为皇上年幼,诸国洋人又奇形怪状,故以皇上未亲政,母后皇太后又不便见外臣予以回绝了,英吉利大使似有不悦之意。”
  “这事儿且不忙,不如就说诸国大使未齐至,等到各国使节到齐了,再朝见不迟。”慈禧太后微笑,“皇帝的胆子如今可是大的很了。”
  “是。”恭亲王回道,“那苏禄、暹罗等诸藩国如何处置?”
  “这两国且放在一边,如今洋人势大,不宜硬碰硬,再者暹罗虽然在陆地上,却也是隔着云贵山林地,难以为继,况如今我们并没有海军,从英法处购买到的军舰还没到,等到练好了新军,就再说吧。”慈禧太后拍拍手,为一藩属得罪洋人,若是再引得战火连天,怕是又有人议论纷纷,最近已经被一些科道官的折子弹的满头大包了,说自己暂停山陵建设,把皇帝止于不孝的地位,这明明是节省国用的好想法,怎么会扯到孝道上来,“等到葡萄牙公使来了,向法兰西和葡萄牙使节发出照会,针对两国对暹罗、苏禄的行为以示抗议。”
  “是。”
  “明个健锐营会操,七爷已经请旨去劳军了,叫理藩院带着各国使节去瞧瞧,特别是浩罕,叫七爷散漫作去,也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以为天朝无人,对付不了他那个小国!”
  “是。”恭亲王说道,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建议,“藩属之中尼泊尔侍奉最勤,先帝在时,还通过驻藏大臣上折,要入内地助剿洪杨乱贼,只不过被肃顺婉拒了。且尼泊尔受英夷欺凌久矣,不如厚赏之。”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相继被英夷侵占,尼泊尔乃是山南大国,若是尼泊尔再落入英夷之手,怕是西藏永无宁日了。”
  恭亲王果然是宗室之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慈禧太后点点头,“六爷这番话说的透彻,很是帮衬着些,虽然今个咱们不是富裕,咬咬牙总能给他们一点助力,等到过几日阅兵后,咱们自己用过的火炮火枪,若是还能用的,就给他们,再给些军用物资,这就够了。再者说来,给他们一份助力,也是帮自己个。”慈禧太后沉声说道,“英国人,法国人,嘿嘿,如今虽然媾和,但也对着咱们没什么好主意,这些藩国早已归顺中国,侵占藩国就是侵占中国,如今且忍着吧,你吩咐理藩院,叫他们也把藩属列个三六九等起来,各个方面评判一番,琉球朝鲜尼泊尔等,可列为上等,朝贡通商均可多些;像浩罕的,若不是怕他倒向俄罗斯,明个我就让僧王出兵灭了他。”慈禧太后大放嘴炮,“只不过投鼠忌器罢了,但也得好好申饬一番。”
  二月初三,御前大臣,淳郡王会同理藩院尚书伊勒东阿,鸿胪寺卿、理藩院侍郎庆海,各藩属国使节观健锐营会操,健锐营煞气冲天,长枪短炮轰隆隆响了半个下午,各使节无不战战兢兢,心怀异志者面如土色,衷心奉上者喜形于色,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受到西洋人的欺凌,才知道中国真是宽仁之极的宗主国,自此之后,各国纷纷重新纳贡称臣,暹罗听到各国南归之后传出来的消息,更是连遣十三次使节,排除法人阻拦,北上朝贺;浩罕国束手束脚,一日之间撤兵三百里,并奉上血汗宝马,以表示对宗主国恭敬之意。
  历练出来的健锐营士兵对着这些外邦小国更是不屑一顾,鼻孔朝天,可藩国使节们不以为忤,特别是朝鲜使节李万吉在自己的笔记之中欣然写下:“中国军容昌盛,枪炮裂石穿云,更有将军万夫不当之勇,朝中上下咸以赵子龙转世称之……如此英杰,到我朝鲜当一王足矣……纵使有些岸崖高耸,亦是英雄本色,不与常人同也。”
  如此过了几次,诸国使节离别在即,鸿胪寺卿、理藩院侍郎庆海又在四方馆宴请各国使节,期间庆海故作不小心地透露,“凡各国精通中国语年轻俊彦者,可入中国为官。”一时间引起各国学习汉语热,诸国上层官员宗室子弟纷纷延请中国儒学之士(主要为屡试不第的秀才),更有诸多熟悉拼音的太监宫人被请出海外,学习中文之余更练习中国官场礼仪,尊为上宾,衣食无忧,这算是母后皇太后灵光一闪为解决国内剩余劳动力,推动大中华文化圈的小贡献。
  二月二十三日,赐药给朝鲜国王。
  二月二十四日,赐历书给安南,琉球等国,并给丝绸锦缎等若干。
  二月二十六日,遣官告祭历代帝王陵寝。孔子阙里。暨长白山、松花江、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神。
  这一日等到各国使节拜别皇帝并皇太后,才退朝,同治皇帝就绕过屏风,对着慈禧太后埋怨道,“皇额娘,听说武将军在藩属面前出了大彩头?怎么不叫儿子去瞧瞧,这样的大热闹,儿子可是没见到过,那一日七叔说了起来,儿子才知道。”
  皇帝尚武总是好事儿了,慈禧就着安德海的手站了起来,含笑点头,“不过是些小孩子过家家,给那些使节们见识下世面,免得以为天朝无人,天朝再无人,教训他们是够够的。”慈禧拉住同治皇帝慢慢走出养心殿,绕了个弯,就准备起驾储秀宫,“皇帝你要瞧还有什么不能够的?”
  安德海笑嘻嘻地回道:“是啊,皇上,健锐营里头都是皇上的忠心臣子,都是南边平叛,北边杀洋鬼子过的,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好汉呢!”
  皇帝朝着安德海皱眉,又对着慈禧恭敬说道,“那皇额娘您和七叔还有老五太爷说一声,免几日功课,也让我去瞧瞧?”
  “功课是免不了的。”慈禧太后笑眯眯地说道,同治皇帝脸皱成一团,满脸苦涩,“清明节也快到了,我叫内务府办的事儿也差不多了,到时候放一天的假,皇额娘带你出宫去。”
  “哦?”皇帝这才有些开心,“是什么好事儿?还请皇额娘示下,儿子也有个准备。”
  “无需准备。”慈禧太后摆摆手,“你啊,既然如此喜欢舞刀弄枪的,皇额娘也告诉你,国朝向来是文武并重的,你身子骨弱,等身子好些了,架子练起来了,这江山还是要交给你的,你皇阿玛就是身子弱了些,你以后这骑射也要多多练习,总要和圣祖爷一样文武双全才好。”慈禧太后扶住同治皇帝的肩膀,正色说道,“等到你亲政了,皇额娘这千斤的担子也就放下交给你了。”
  “儿子知道了。”同治皇帝也连忙收敛笑容,大气不出,垂手听命,“皇额娘这是先回宫歇息,还是去?”
  “本来想去你读书的地方瞧瞧,可是不得空,一会子东北的事儿要和你六叔商议,你让你额娘去盯着你。”慈禧太后伸出了护甲,轻轻戳了同治皇帝的额头,“别以为你和那些小太监的玩闹皇额娘不知道,因是年下,正月里大家都热热闹闹的,皇额娘这才当做没发现,老五太爷早就说了,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太过了,要裁抑,你自己个也得知道有数。”
  一番说教,同治皇帝心里早就叫苦天了,不过碍着亲娘的面子,不敢多说什么,只是唯唯称是,等到慈禧太后说完了这句,连忙行礼告退。
  同治皇帝上了撵轿,用手抹抹额头上的细汗,“哎哟,皇额娘实在是太会念叨了,这一会子的功夫,把朕的汗都念出来了。”张文亮在边上捂嘴偷笑,“万岁爷,母后皇太后可是要请皇太后来盯着万岁爷的功课的。”
  “没事儿没事儿。”同治皇帝在撵轿上摇头晃脑,翘起了二郎腿,抬撵轿的太监们稳健有力地朝着东边行去,“额娘最是疼朕了,从来都是朕说一不二的,她都从朕,到时候朕说了算,嘻嘻,功课么,叫奕祥去读便是!”
第256章
英烈长存(一)
  二月一十八日,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寄谕吉林将军景纶、署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东省官兵,素称劲旅。近来调赴各省军营之吉林黑龙江马队,每以幼弱西丹充数,以致剿捕不能得力。实属不以军务为重,嗣后遇有徵调。该将军等务须选派精壮官兵。驰赴各路军营。听候调遣。毋得仍以幼弱西丹充数。致误事机,更需练就精兵,护北疆安定,不使圣心忧之。将此各谕令知之。
  ……
  “静宜园已经筹备妥当了?”慈禧太后把手指放进满是玫瑰花瓣的热水里浸泡,如此反复再三,将手指浸泡地通红,再抹上玉膏,这是宫中保养手指的秘方,等到把手用白纱布包好,慈禧太后命冯婉贞翻着奏折,闲闲地问安德海。
  “已经料理妥当,就等着那一日母后皇太后和皇上御驾亲临。”安德海对着皇太后第一次正式叫自己个当差的差事十分上心,“正殿已经拓宽为十三间,宝座也已经撤下,匾额前些日子也挂上去了。”
  “很好,兵部那边的名单?”
  “陈尚书亲自督阵,早早把名单送上。”
  陈孚恩实在懂得做官,慈禧点点头,“那就等那一日吧,之前御史上了不知道多少道奏折,说本宫不思节俭,新帝登基,百废待兴,倒是靡费银子去大兴土木。”
  “这些无用的杀才。”安德海义愤填膺,“主子的心思哪里能如此的浅薄,就知道乱吠!”
  “没事,这事儿原本是本宫保密的缘故。”慈禧摇摇头,大度一笑,“本宫说到的事儿,必定要做到的。”
  德德胜门外,人流攘攘,一个挂着湘潭府灯笼的马车缓缓停下,一个把辫子盘在脑后的年轻人掀开马车帘子,好奇的盯着高耸入云的城墙,啧啧称奇之后,连忙跳下马车,手朝着车厢伸去,“娘,快下来,这京师真是繁华极了!”
  “三儿,慢着点。”车厢里钻出来一个满头花白头发的五十多岁老太太,就着自己儿子的手下了马车,老太太用手搭着眉上瞅了瞅“德胜门”的字儿,又低头环视一周,看到有几个小贩子在官道附近卖杏花,“三儿啊,我怎么心里老是不踏实呢?怎么会有人把咱们从湖南老家接了出来,过了几千里了都怕是有,到这个地方来?不是有人骗咱们吧?”
  那那个被叫做三儿的儿子兴奋得左看右看,不耐烦地对着自己母亲说道:“娘啊,前头赶车的那个差爷不是都说的极清楚了?这次来,是叫咱们参加一个仪式。”
  “啥仪式啊?我可听不懂,出来这些日子,实在是不踏实。”那个老妇人进了德胜门,看着往来官道上的男女,衣着华贵,瞧着自己一行人面露鄙夷之色,低头不安的抹了抹身上的粗布衣服,老妇人念叨着,被自己的三儿子扶着朝内走去,“官府啥时候性子这么好了,还让咱们这么一路白吃白住来……”
  那那个被叫做三儿的年轻男子满不在乎,听到自家母亲的絮叨,忍不住瞪直了眼睛,口气也有些不好听,“咋不能了!咱们家跟着曾大帅打长毛贼,这快七年了吧?爹爹和大哥一起去的,那天是九月初三,我记得清清楚楚,重阳节都没过,就去曾大帅的营里投军了,这么一去就是毫无音讯六七年,直到。”三儿的声音哽咽了,回想往事,老妇人也忍不住抽泣起来,“回来就是讣告了!爹爹和大哥死在了芜湖。”三儿的眼睛通红,“尸首掉进了长江,找都找不到了!我们家一下子就没了两个男丁,爹爹和大哥是最疼我的,没想到连我婆姨的酒都没喝上,这么大的功劳,咱们就是白吃白住,怎么当不起,娘,咱们当得起!”
  “哎,话是这么说的。”那老妇人抹了抹眼角,“咱们也去芜湖祭拜过了,虽然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但是这心里就是舒坦,若不是这些官爷带着咱们,咱们怕是这辈子都出不了湘潭府,三儿你有了小子,媳妇也乖觉,你老子哥哥的抚恤金拿来,都交给我藏着,如今就盼着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吧,哎,若是你老子还瞧见,那可该多好啊……”老妇人泫然欲泣,那三儿子连忙扶住母亲宽慰,绕过街角就不见了。
  一个穿着青衣短打的半大小子好奇得看着伤心的母子二人远去,手里还牵着一匹马,他已经在这个破旧的门口等了一会子了,自家的主人还没出来,那小子有些不耐烦了,突然挂着白色对联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响声。接连出来的就是怒吼声。
  “不要再给我提那个不孝子!”一个红面的老者愤怒地扭曲了脸,长袍马褂一丝不苟地穿在身子,胡子也是修理的整整齐齐,虽然家中简陋的很,可一花一树,一桌一椅摆放的极佳,可见主人家修养,可这时候这男子涨红了脸,地上一摊水迹,瓷片无数,“不要再给我提那个不孝子。”中年男子怒喝道,“往日里遛狗斗鸡,寻花问柳我都顺着他。”边上一个旗装妇女在悄悄抹泪,“这倒是好,听了上头的怂恿,居然壮着胆子,去找什么洋人,想着光宗耀祖,咱们旗人,横竖有着铁杆庄稼,虽然丁银是少了些,可毕竟是够一家子嚼用的,要他这么一个吊儿郎当,半桶水乡下把式的兔崽子出什么风头,拿什么赏银!”
  “好么,把命白白送在通州了!”那个老者一脸悔恨,后悔莫及,“老大你是在旗学里头当差的,我想着老二去学点功夫能打熬打熬筋骨,没想到倒是成了他的催命符!饶是知道如此,就算在面前让我活活打死,我也不愿意他烧成灰回来。”那个中年妇人痛哭出声,“什么劳什子的云骑尉,咱不稀罕!”
  “阿玛。”那个叉手恭敬站在庭中的男子连忙扶住自己的母亲,让她坐下,转过头对着父亲宽言劝慰,“阿玛息怒,老二虽然过世,可到底是为国争光了。”那个老者冷哼一声,不置可否。
  “太后娘娘也体恤咱们家,叫吏部给了我一个官身,在总理衙门当差,差事不多,清闲的很,如今我在跟前尽孝,二弟九泉之下有知,知道他轰轰烈烈的事儿传遍了四九城。”那个男子眼角沁出了泪花,他也很想念那个活蹦乱跳做事高调的二弟,“他一定也会含笑的。”
  那那个老者呆坐不语,良久才说道,“哼,和洋鬼子打交道的衙门是人呆的吗。”
  大他的儿子连忙收了戚容,“这事儿是礼部和兵部、宗人府一同下了文,这倒是不稀奇,可是儿子的一个同僚的亲戚在宫里头当侍卫,隐隐约约听说议政王要同去的,咱们也不是要那个体面,若是万一,万一二弟的名号挂在那,咱们瞧见了高兴,二弟不也是高兴极了?”
  那那个老者长叹一声,满脸萧索,“罢了,罢了,既然是官面上的事儿,咱们就去一趟,不然你以后当差难当,哎,横竖清明到了,你二弟坟头也要去祭奠,就赶在一块吧。”
  三月三日,清明节,淳郡王代皇帝祭奠文宗皇帝停灵处。
  三月四日,初春的香山远没有秋日的热闹,前几日下的细雨让满山草木青葱无比,满山云雾如同仙境一般,原本是极为寂寥的时候,却因谕旨一下变得热闹无比。
  从山脚的旗帜迎风招展,烈烈起舞,衣着整洁,铠甲鲜亮的八旗士兵耀武扬威地站在宽阔的汉白玉台阶两旁,一个灰衣小太监提着衣服的下摆利索地往着香山上走着,穿过三个汉白玉的牌坊,朝着候在牌坊下头的一个太监拍拍手,“来了来了。”
  那那个太监连忙转身走过牌坊,又走了一射之路,到了静宜园的宫门前头,哪里头已经是乌泱泱的一堆人,那太监绕过人群,到了静宜园宫门口的台阶上,跪下打千,“七王爷,母后皇太后和皇上的圣驾马上就到了。”
  太那太监嗓音尖利,传的老远老远的,霎时间,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上投入一个巨石,掀起了千层浪,原本肃穆不出声的人群嗡的一声,大家瞠目结舌,随即交头接耳的议论开了。
  那那个湘潭县来的老妇人不敢置信的紧紧抓住别上的儿子,两个人都穿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这衣服还是自己个十几年前四十整寿的时候,老头子卖了一只羊扯回来的布做的,一直没舍得穿,今个才上身,老妇人是小脚,站了半个早上早就腿脚酸软了,没想到听到那个太监的声音,隐隐约约听说是皇太后和皇上要来,在湖南乡下只是见过里长的妇人顿时心跳的快极了,“三儿啊,那个官老爷说的啥?皇太后要来?”
  那那个三儿伸长了脖子,死命地朝着大道的来处看去,边扶住自己的母亲,“如今这已经有位王爷在了,皇太后和皇上怎么会来这里见咱们这些泥腿子?”三儿猛地转过头,看着台阶上的那个年轻王爷,那个王爷点点头,又朝着边上一个胸前绣着什么鸡的官老爷说了几句话,那个官老爷点头哈腰,转过身子,对着台阶下的一干人等,高声呵道:“众人肃静!谨记礼仪,在御前失仪,可不是闹着玩的!”
  站列在班首的一个面容憔悴,全幅诰命服制妇人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沉稳地看了看自己的裙角衣袖冠冕有没有问题,随即悄悄地对着站着自己边上的那个面容恬然的女孩子,“大姐儿,待会可是跟着我一起行礼就是,明白吗?”
  那那个女孩子脸上有些许愁容,宛如玉色之中带着些许阴霾,鬓边戴着一朵白色的珠花,听到妇人的话,点点头,“是,女儿知道了。”
  远远处传来锣声,已经是晌午时节,初春的太阳和煦地照耀在满山青翠之间,一对一对的八旗护军营的士兵执着龙旗大步而来,随即身后一对对的太监手持拂尘、香炉、如意、玉盆等事物走到,之后才是皇太后十六人抬的金凤大轿,等到锣声再次响起,站在平地上的淳郡王连忙甩袖子跪下,那个礼部官员也高声喝道:“跪,拜!”
  在大宫门前分成两班的人影连忙跪下,起此彼伏的声音响起,“恭请皇太后金安、皇上万安。”
  一一个容貌俊秀,趾高气扬的红衣太监越出队伍,环视众人,“奉皇太后慈谕,免跪拜礼,起!”
  淳醇郡王站了起来,卷起袖子,候在门前,金凤轿停下,安德海连忙卷开轿帘,皇太后深吸一口气,抬脚出了轿子。
  淳醇郡王看了一眼皇太后,只见今个皇太后穿了一件藏青色的五龙团补服,头戴冠冕,头顶撑着一顶黄罗伞,后头跟着同治皇帝也下了轿子,上前扶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摆摆手,反手拉住皇帝的手,“走,咱们进去。”
  原原先伺候在两边的人里头,知道礼数的官宦人家,低着头不敢多看,一些老人家知道天威所在,也是不敢多看,有些年轻人倒是兴奋极了,低着头,又抬头连忙偷看一眼,好日后夸耀一番。
  礼礼部的小吏们险些魂飞魄散,一个个地在人群边上连连悄声警告,慈禧太后也不以为忤,微笑环视众人,见到淳郡王并礼部尚书全庆、兵部尚书陈孚恩迎了上来,军机一个都没来,太后微微皱眉,随即苏展,“议政王如何没到?”
  “俄罗斯大使入朝,言语有些不痛快,六哥便困在通州了。”
  慈慈禧太后不置可否,走到了静宜园正门口,抬头瞧见原本写着静宜园的牌匾被红色的绸布遮盖起来,神色肃穆了起来,对着同样穿着藏青色朝服的同治皇帝说道,“皇帝,颁旨吧。”
  “是,皇额娘。”同治皇帝转过身子,吩咐全庆,“全庆你来宣读旨意。”
  “是。”全庆从军机章京的手中接过一道黄布,对着广场上的众人喝道,“有旨意!”
  “跪!”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伏唯国朝定鼎,圣圣相继,赖全将士之功,百姓之劳,前有长毛逆贼,后有洋人肆虐,危害中国,涂炭生灵,朕心伤焉,幸有义士无数,将士用命,百姓援助,才得金瓯无恙,先帝在时,晓谕再三,英魂不灭,英灵不远,必定祭祀之,以全中国之魂,万古不灭之意,奉皇太后慈谕,建忠烈祠以示祭奠忠魂,钦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5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