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校对)第2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700

  王不饿有意推举科举制度,但一项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两年就能搞定的。
  现在连学舍都还没开始建造呢,所以,哪怕现在就开始建造,第一批参与科举的人,至少也得是在十年之后。
  所以现在的汉国,用的依旧是察举制,只不过现在的察举制还没有达到最完善的时候。
  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员负责选拔,这个流程也就是一级一级的往下走。
  汉随秦制,现在在行政方面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还是延续了秦朝的制度。
  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有些地方可能没按照这个走,但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每三年每个里选出一人,然后亭长对这些人进行考核,从中挑选出三人,于当年下半年报到乡里面,年底之前,乡有秩(管大乡)、乡啬夫(管小乡)再从通过第一轮选拔的三十人中选出五人上报各县。
  次年各县要对这五十人进行更加细致的考核,而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之久,最终选出不多于五人上报到郡里。
  到了第三年,郡守再用半年的时间去复审挑选,从五十人中,挑选出合适的人上报到洛阳吏部。
  吏部基本在年初就通知各郡考核的时间,反正是在第三年下半年。
  这时候各地挑选出来的人才会前往洛阳进行最终的考核。
  就是论策,给你一道题目,答对了可以为官,答不对哪来的回哪去。
  郡守推荐没有名额限制,如果他愿意,可以把五十个人全部报上去。
  但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察举制!
  察举制!
  有察,有举,有制度。
  若是你推荐的人通过了考核,若将来他犯了罪,不论轻重,对推荐他的官员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根据犯罪时期的级别,影响到的级别不同罢了,若是犯案时是县官,那么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举荐他的县令,以及以下的官员。
  而这种制度,又会带来另一个隐患。
  犯罪了举荐他的官员要受到牵连,那么这些官员若是还活着,必定会想办法掩盖,从而形成另一个朋党。
  当然,大多数时候长官只是挂个名。
  你是小人物的时候犯事,影响的是掌教化的官员,因为是他们实际上负责考核的。
  当你混起来了,影响的就是那些一把手了,因为是以他们的名义举荐的。
  当然,你若是混成功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说举荐了灌婴的宋轶,现在就混着一个郡守美滋滋的过着小日子。
  而举荐了韩信的灌婴,现在的日子还用多说吗?
  论地位,论能力,他几乎能称之为大汉第一将军。
  王不饿做事从来都不喜欢只看眼前。
  虽然面前摆着的,是如何对官员考核的问题。
  但是在王不饿看来,却是可以利用这件事情,来做点别的事情的。
  而之所以考虑到察举制方面,自然是为将来的科举制做铺垫。
  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蹴而成的,就像那啥啥啥的,直来直去的也就是一个人爽,想要大家一起在天空翱翔,你得来点铺垫才行。
  “取消察举责任制,郡守县令保留直接举荐的权力,但往后举荐人才,由各地教坊司来负责执行!”王不饿突然说道。
  “???”张良突然懵了,这好好的咋突然又跑偏了呢?
  王不饿却没有去考虑张良的懵逼。
  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而且,王不饿也觉得会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接着说道:“通过察举考核的官员,两年不为官,由吏部统一出具题目,分配这些官员前往各地暗中调查地方官员的品德问题……”
  听着王不饿的话,张良突然眼前一亮。
  越想越觉得惊讶,越想越是震惊。
  不由得拍手叫好道:“善!大善!王上此举,还真是大善啊!”
  一个好的政策,往往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解释的再多也未必能懂。
  张良身居高位时日已久,接触的事情,见过的人也很多。
  所以他看懂了王不饿此举的用意,这是根据自己先前提出的建议而给出的进化版应对方案。
  张良又一次的被震惊了,张良突然有了一种感觉。
  就算是秦始皇现在还活着,以王不饿的才智,将来做到丞相之位也不难吧?
  当然,马屁什么的在心里面拍一下就行了。
  像张不衣,司马欣那种不要脸的手段,张良是使不出来的。
  好歹也是中书令,三驾马车之一,就算是拍马屁,也得拍的与众不同。
  于是,张良在心中稍稍撸了一下,然后说道:
  “此举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一,参与人员两年一轮换,其二,参与人员皆为新官员,没有那么多的势力干扰,加上异地派遣,更加无所顾虑,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答案,其三,通过让他们去实际调查,亦能更加清晰的了解朝廷对于官员的考核随机性,令其在为官之后不敢有所懈怠,其四,能对现在的官员起到震慑效果,其五……”
  看着张良,王不饿满头的黑线。
  俺只是想解决考核人员被人收买的问题,顺便铺垫一下将来的科举啊,你这一二三四的列出来,还说的这么有道理,俺……
  俺踏马的自己都懵了,这个办法真有这么流弊?
第302章
孤于心不忍呐
  这个办法到底流不流弊暂且另说。
  但是王不饿十分确定的是。
  任何一个有效果,有很不错的效果的办法。
  他一定是成熟的,具有随机性的,具有突然性质的,又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以及……
  算了……
  编不出来了。
  但是仔细的想一想,发现张良说的好像真的挺有道理的。
  面对一个杀人犯,怎么样才能让他感觉到害怕?感觉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是多么的严重?
  答案是,让他也死一次。
  但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他没有后悔的机会,只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让这些通过察举制的新官员去按照吏部给的题目,到民间随机调查。
  一是磨炼他们,二是警告现在在任的官员,三则是警告他们自己。
  或许在调查的时候,会发现某一个官员在民间的口碑很一般,甚至是很差。
  那么他如实的将结果汇报了上去。
  有没有效果他可能一时半会儿的也不会去关注,但一般而言,自己调查的结果,不论好坏,在一段时间内,总是会关注一下的。
  然而将来以后若是突然发现,当年被自己调查过的那位官员,因为品德问题而被处理了,那么对他的威慑力又会有多大呢?
  就如同劝说那些上吊自杀的人,任你天花乱坠,胡天海地的吹着,就是不能动摇他们的心。
  但是你让他上去体验一下,在他快要被憋死的时候,再把他救下来,这个时候在去劝说,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现在自己的方法,跟这个差不多是有同样的道理的。
  想到这里,王不饿又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于是问道:“张相,你说这国家,到底如何才能够长治久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7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