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8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1/1035

  “我当时没问,后来小琴说,是一支箭从后背射入,她爹爹抬回来时,浑身变黑了,很快就咽了气,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毒箭。”
  “然后呢?你大嫂改嫁,是改嫁给那个医师吗?”
  敏秋摇摇头,“我不知道,她的事情我听到就恶心,压根就不想了解。”
  敏秋忽然反应过来,“夫君的意思是说,是那个医师害死我大哥?”
  “我没这样说,不过我总觉得有疑点,或许真是我仇家所为,所以我想把这个仇家揪出来。”
  旁边薛涛顿时紧张了,“夫君,他会不会盯住城儿?”
  郭宋笑着安慰她道:“放心吧!城儿不会有事,他有护卫保护呢!”
  “可是....敏秋大哥身边也有护卫啊!”
  郭宋不知该怎么解释,敏秋大哥的护卫是他自己掏钱从武馆请的,以他的吝啬小气,估计也不肯多花钱请好护卫。
  “不一样的,城儿身边的护卫都是晋卫府的顶尖高手,一共有五人贴身保护,外围还有内卫在监控,至少有三十人在保护他,他不会有事的。”
  薛涛稍稍松了口气,这时,敏秋道:“要不我去问问小琴,她应该知道母亲改嫁给谁了。”
  郭宋点点头,“你去问一下她吧!”
  敏秋起身去了,薛涛很了解丈夫,如果不是大事情,丈夫不会这样追根问底。
  她低声问道:“夫君,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郭宋想了想,还是应该告诉妻子,让她们自己有警惕。
  他便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道:“王越最近发现一个秘密组织,可能是想造反,或者是想刺杀我之类,现在这个组织隐藏得很深,我有点怀疑敏秋大哥之死和他们有关,所以想从敏秋大哥遇害之事上找到线索。”
  薛涛眼中闪过一丝惊恐,“夫君,那我父母兄弟会不会?”
  “应该不会,他们若有此心,早就下手了,如果敏秋大哥真是他们干的,我估计也是涉及谋财,这个组织扩张势力需要大量钱财,当然,也是做给我看。”
  郭宋负手走了两步,又道:“你父母兄弟那边我会加强保护,另外,你们这段时间尽量不要外出,尤其要约束住小薇,不准她乱跑。”
  “我现在就去给她说。”
  薛涛想到女儿明天要去买脂粉,她顿时心急如焚,快步离开夫君书房,找女儿去了。
  “唐州商会!”
  郭宋负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恐怕关键就在这个唐字。”
  郭宋回到书桌前,从抽屉里取出李氏族谱,这是从李渊开始向下分支的皇族族谱,最壮观是李世民一脉,但经历安史之乱、泾源之乱和宦官之祸后,李世民这一支只剩下寥寥数人,几乎都是孩童,全部在自己的控制下,但......”
  郭宋的目光又望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分支,这两个分支下面还有十几人,基本上都不在长安,若自己所料不错,这十几人中必然有人被唐州商会控制住了。
  这时,门吱嘎开了,敏秋快步走了进来,她知道大姐已不在书房,便一下子钻进丈夫怀中,开始撒娇起来。
  “夫君多久没宠幸奴家了,你就不想想奴家的好处吗?”
  郭宋被她撩得心猿意马,便搂住她腰肢在她耳边低声道:“今晚吧!我到你那里去。”
  敏秋顿时眉开眼笑,娇媚道:“奴家现在就要伺候夫君!”
  她正要蹲下,郭宋连忙拉住她,“先说说正事,问得如何了?”
  敏秋点点头,咬牙道:“夫君猜得没错,贱人的新夫就是那个医师!”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应试之举
  万众瞩目的科举礼部试终于开始了,以前这就是省试,但从去年开始改革,省试被一分为二,也就是要考两场,礼部试和殿试,两者合起来才能称为省试。
  礼部试也是初试,然后前三千名去大明宫参加殿试,其中礼部试的成绩占七成,殿试的成绩占三成,两个成绩合起来才能决定士子是否能考中进士。
  五更时分,士子们云集考试院,考试院屡经修葺扩容,现在已能一次性容纳十万考生同时参加考试。
  八万士子排了数十支长队,依次登记入场,去年的科举改革不仅是省试分成两场,而且考场也改变了不少规则,士子们在报名时会签署一份承诺书,承诺考试时不会有任何作弊行为。
  这样就取消了让士子诟病多年的搜身,之前搜身要解开头发,脱去鞋袜,光脚站在地上,还要被士兵浑身摸个遍,隐私处也难逃,令很多士子都反感之极,纷纷上书礼部要求改革。
  从去年开始,礼部便顺应民意,实行承诺制,取消搜身,赢得了士子们的热烈欢迎。
  事实上,就算携带作弊意义也不大,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士子还需要靠作弊完成答卷,那肯定考不上,何况进士科还要考两场,第二场殿试是露天考,根本没有作弊机会。
  有人说明经科可以作弊,但明经虽然主要考经文,但也不光是考默写经文,最后还要考论,也就是理解经文,就像后世的议论文,从经文中任给一句话,士子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论文,纵论古今,拿出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解正确。
  能否考上明经科,就是看这篇文章的水平,以及书法、字句错误等等细节。
  至于默经,那必须是完全正确,一字不错,才有机会进入第二轮评卷,所以在经文方面作弊,最多是获得进入第二轮评卷的机会。
  郭锦城、白居易和薛清三人乘坐专门的牛车来到考试院,考试院位于新城,要穿过西安门外大街进入新城。
  他们来得不算太晚,但已经开始进场了。
  郭锦城和白居易考的是进士科,薛清考的是明法,明法今年只有十个名额,却有近千人报名,明法和明经不同,明法的等级和进士科一样,考过了也能任命为从九品官职,所以薛勋才同意儿子参加明法科的考试。
  因为考虑到各科的内容不同,所以考试所在区域也不同。
  他们排队依次进入考场,到门口时,郭锦城把考券递上,高声报名道:“长安士子薛锦,以诚信参考,绝无侥幸之念和舞弊之举。”
  这是考券背后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要认真说出来,考官看了看考券,又看了看郭锦城,问道:“多少岁?”
  “学生十五岁!”郭锦城平静地答道。
  周围响起一阵惊叹声,又是一个少年神童考生。
  每年参考的少年神童都不少,去年裴家十四岁的子弟裴明镜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成为十几年来最年少的进士。
  考官点点头,“志气可嘉,好好发挥!”
  他把考劵还给郭锦城,郭锦城快步走进了考试院。
  考试院太大,天又没有亮,必须有专门的人引导,他们三人所在的区都不一样,便约好考完后门口见,便分手向各自等待区而去。
  郭锦城在丁区,正好一名士兵挑着黑字丁区的灯笼带领一群士子出发了,光丁区就有五十条考街,每个考街街口都有灯笼牌,郭锦城很快找到了丁区二十六街,每条考街有两百个考号,郭锦城是一百三十五考号,靠着外面了。
  很快,郭锦城找到了自己的考号,和他所知的一样,考号宽五尺,长六尺,里面是用砖砌的台子,上面铺着布垫,垫子是新铺的,还不错。
  据说前几年有垫子铺了几年未收,上面全是臭虫和跳蚤,有考生被咬得晕厥过去,好几个考试院官员为此丢了官,后来考试前考试院都要进行全面的清扫,铺上浆洗干净的垫子。
  这时,头顶上有轻微的声音,郭锦城并不奇怪,也懒得抬头察看,他的贴身护卫们总是用各种他想不到的办法跟在他身边,不用说,他的贴身护卫已经提前到了。
  他放下木板,把身后的篮子放在木板上,从里面取出蜡烛点燃,篮子里是笔墨纸砚,还有一小葫芦清水以及一盒浆糊,然后还有两张长长宽宽的糊名纸条。
  郭锦城看了看糊名纸条,上面还印有一个号码,进士科17870,这是天竺数字,早已经大规模推广,不过考生们认不认识这组号码并不重要,这实际上是卷号,他们要考两天,前后有两份考卷,要把两份考卷合二为一,就靠这个卷号了。
  郭锦城把东西都放下,吹灭了蜡烛,晨曦的微光已经让号子里变得半明半暗,目力可视。
  “咚——咚——咚——”
  预备钟声已经敲响,考试院的大门开始缓缓关闭,外面的广场上已空无一人,再过一炷香时间,随着考试钟声敲响,开始发试题了。
  进士科第一天考默经和论,和明经科的内容一样,只不过试题量要比明经科少很多,毕竟明经科要做两天。
  第二天进士科考诗和策,这才是难点,尤其是对策文,考上进士的最重要条件就看你能否写出高水平的对策文,殿试也是考诗和对策文。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条件,比如书法底子要过硬,比如今天的考试,必须要拿到高分,做论或许会丢点分,但默经必须全对。
  郭锦城一边研墨,一边看试题。
  ‘民愚而不知乱,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
  就是这句话,要求默完全篇,并做论。
  这是《韩非子》第十八章《南面》中的一句,郭锦城在九岁时就能倒背如流。
  他并不着急,在答题卷写了名字籍贯以及考号,等墨干了,然后用糊名纸把名字糊上。
  一切都弄好了,这才提笔沉吟片刻,下笔写道:‘《韩非子》18章南面’
  这是全篇的篇名和章名,必须要写,所有士子在吸取别人的教训后,都知道不能遗漏。
  另起一行,郭锦城提笔写道:‘人主之过,在己任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备之,此其说必与其所任者为仇,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
  ..........
  考试的时间并不充分,想写一篇好的论文,要构思,要修改润色,至少要好几天时间,甚至反复修改要一两个月时间,但给士子们只有四个时辰,这就是考校士子的真才实学了,就算是替考,也未必能考得出来。
  所有士子默完经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润色了,不知不觉时间飞逝,这时,钟声敲响了,有官员大喊道:“还有一个时辰交卷,请速答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1/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