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8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2/1035

  几千字,光写完字都要差不多一个时辰,众人没有时间再细想,纷纷提笔开始做论。
  一时间,考场上一片沙沙的声响,同时寂静得落针可闻。
  这时,郭锦城若有所感,一抬头,发现自己父亲竟然站在自己号子前,微笑地望着自己。
  郭锦城心中一阵温暖,他指指卷子,表示自己答的不错。
  郭宋微微点头,示意儿子继续答题,他又继续向前巡视考场了。
  “咚——咚——”
  对所有考生而言,这是平生最短暂的一个时辰,眨眼间就过去了。
  随着交卷钟声敲响,主考官开始一个接一个号子收卷了,基本上不会停留,你不交卷,考官便走了,很多考生最后才慌慌张张写名字,糊纸条,追上考官后哀求半天,被考官狠狠一通训斥,才勉强收下卷子。
  郭锦城收拾完篮子,便起身离开考号出去了,走出大门却只见薛清,不见白居易,郭锦城笑问道:“白兄呢?”
  “他去上茅厕了!”
  薛清一指远处,那边堆了很多人,都是去上茅厕的。
  郭锦城笑了起来,确实,时间很紧张,很多人根本来不及去茅厕,甚至考虑得太入神,忘记上茅厕。
  “你考得如何?”薛清问道。
  “还行,正常发挥,没有丢师父的脸,你呢?”
  “我们明法科第一天比较简单,若谁连第一天都没有全对,那就不用参加第二天的考试了。”
  停一下,薛清又道:“好像白居易答非常好,你爹爹一直在看他的卷子。”
  “哦!”
  郭锦城的脸微微一红,父亲一定知道自己和白居易的关系不错了。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消除筹码
  就在长安科举如火如荼举行的同时,朱泚的特使,户部尚书王凌也抵达了长安,由兵部尚书张裘安接待了他。
  王凌原本是濮州长史,很不情愿才做了朱泚的户部尚书,这也是朱泚王朝中的一个特点,各地方刺史和长史都不愿入朝为官,哪怕是做尚书也不情愿,而且官也大都做不长,换得快,长则数月半年,短则几天。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无权,朱泚朝廷的政务大权都被刘丰垄断了,各部的权力则由他的一群幕僚分享,各部尚书、侍郎都成了摆设,郎中、员外郎都要到相国府去找幕僚们汇报。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朱泚王朝的合法性越来越被辖地各州百姓质疑,疆域以外的地区本来就不承认朱泚政权合法,要么叫朱贼,要么叫逆贼,而它自己的属民也因为生活困苦,税赋沉重,而不再承认他为朝廷正统。
  正是这种广泛的反感和不承认,使地方官们不肯入朝为官,而只想守住自己的地方官职权,就算将来朱泚覆灭,晋王也不太会追究地方官,除非是鱼肉百姓,做得太过分了。
  王凌被请到驿馆休息,在驿馆的大堂上,王凌简单地给张裘安讲述了他这次来谈判的内容。
  “我们天子的意思,希望贵方从崤函撤军,作为回报,我们将把济州和郓州以及李纳父子交给贵方,也就是说,我们出兵灭掉李纳,并把济、郓两州和李纳父子交给你们。”
  “就这么简单吗?”张裘安淡淡笑问道。
  王凌沉默片刻道:“我也实话实说,如果我们和贵方无法达成协议,那我们将和李纳结盟,全力支持李纳,包括钱粮、兵甲和配合作战,重新夺回齐国。”
  张裘安点点头,“感谢王尚书的坦诚,但我也说几点我们的态度,王尚书能作主最好,无法做主也请尽快把我们的意思转给洛阳方面。”
  “张尚书请说!”
  “第一是关于要谈的问题,我们应该细化。”
  张裘安不慌不忙道:“我们应该分成崤函、渑池、豫州和颍州三部分来谈,当然,如果你们已经明确放弃豫州和颍州,那就把它们去掉,只谈崤函和渑池县,然后是你们的筹码,首先我们不认可济州和郓州,我们要谈密州、兖州和沂州。”
  “这个有点为人所难吧!”
  王凌一脸为难,他临行时,天子再三告诫他,密、兖、沂三州没有商量的余地,不参与此次会谈。
  “我们天子已明确表态,密、兖、沂三州不参与此次会谈。”
  张裘安点点头,“那就换一个方案,我们不谈崤函,只谈渑池县和豫、颍两州,要么用渑池县来换济、郓两州,要么就对等,用豫、颍两州交换济、郓两州,如果想把渑池县和豫、颍两州一并换回去,那除了济、郓两州外,你们还得拿出其他诚意。”
  王凌沉默片刻道:“我无法做主,需要向天子汇报。”
  张裘安微微笑道:“不急,我们慢慢谈,说不定还能找到别的可行方案。”
  .........
  他们又闲聊了片刻,张裘安随即告辞,去向晋王汇报对方的态度。
  郭宋听完张裘安的汇报,淡淡笑道:“朱泚既然要用李纳来做交易,那就首先要保证李纳的军队生存下去,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他们已经给了李纳军队一些粮食。”
  “殿下,这个筹码要留给他们吗?”
  郭宋摇摇头,“我从未把李纳视为谈判的筹码,我昨天已经命令李冰分兵两路,尽快拿下济州和郓州。”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又道:“我谈判的底线,是用渑池县换密、兖、沂三州,他们若不干,最后将一无所得。”
  ........
  在济州北面的黄河上,两百艘货船满载着粮草物资沿着南岸向卢县驶去,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头顶上是蓝天和白云,黄河刚过了凌汛,水量极大,水速也比较急,
  一队队纤夫在岸上拉拽着大船前行,在为首的五千石大船上,一名眺望士兵站在桅杆眺斗上,打着手帘,目光锐利地望向远处南岸,他依稀看到了一个小黑点,那应该就是卢县了。
  “敲钟,卢氏县要到了!”
  ‘当!当!当!’大船上敲响了急促钟声。
  而在岸上,大将李冰率领三万骑兵正沿着黄河岸边而行,和船队保持着同速,他们的战马自然是从黄河对岸运过来,使晋军迅速恢复了骑兵军队。
  李冰听到了钟声,回头对将士们笑道:“再坚持一下,我们去卢县休息!”
  众骑兵振奋精神,继续保持匀速前行。
  事实上,卢县才是济州州治,人口最多,城池最大,但李纳却把兵力放在东阿县,主要原因是卢县城墙太破旧,已经五十年没有修葺过,木头已经腐朽,城砖轻轻一击就成粉状,甚至士兵都不敢在城头上巡逻,就怕走着走着,人就陷下去了。
  城墙不适合修葺,只能重建,至少要花费数万贯钱,李纳哪里舍得拿出这么多钱建城,三年前,全县百姓募集了两万贯钱,准备重建城墙,但这笔钱却被李纳挪用作军俸了,引起全县百姓的愤怒,把李纳的祖宗八代都诅咒遍了。
  没有钱修城,城墙只能保持旧状,不定哪天就彻底垮塌了,李纳自然不敢把军队放在这样一个不保险的城内。
  另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卢县曾长期是田承嗣叔侄在黄河南岸的一块飞地,就像黎阳县曾是朱泚在河北的一块飞地一样。
  田氏叔侄的长期经营,使卢县百姓对魏国比较归心,魏国灭亡后,李纳接手了卢县,但他任命的两任县令都被卢县百姓赶走,最后李纳和卢县士绅达成协议,不征卢县青壮从军,卢县这才接受了李纳任命的县令,这样桀骜不驯的县城,李纳怎么可能喜欢?
  船队终于抵达了卢县城外的黄河码头,这也是卢县最重要的优势,它是黄河下游南岸最大的码头,是黄河下游最重要的渡河。
  货船开始陆续靠上码头,与此同时,骑兵也同步抵达了,李冰翻身下了马,这时,数十名卢县的士绅前来迎接晋军到来。
  一群士绅上前躬身行礼,“给李将军见礼!”
  “你们认识我?”李冰惊讶问道。
  其中一名士绅道:“小人刚从历城县回来,见过李将军!”
  原来如此,李冰笑着点点头又问道:“县城内可有齐军?”
  一名官员模样的中年男子行礼道:“回禀将军,县城内从来就没有过齐军,现在连县令和县丞都弃官逃走了。”
  “那你是......”
  “卑职武亮,是卢县县尉,就是本地人。”
  李冰欣然道:“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本县县令了!”
  武亮大喜,连忙道:“小人愿为晋王殿下效力!”
  “现在你就有事情,你去县里招募几千民夫替我卸船上货物,当然是有工钱的,每人每天两百文老钱,尽快吧!”
  这个工钱不低了,而且还是老钱,自然是人人踊跃,就连纤夫们也加入了卸船大军的队伍,武亮很快就招募到数千名青壮民夫来码头帮忙卸货。
  一时间,码头上热闹异常,首先是卸下来帐篷和营栅,士兵们开始在码头不远处扎下大营,安装上营栅。
  在码头旁边一座亭子里,李冰正向十几名士绅询问济州的情况。
  一名了解情况的老者道:“启禀将军,济州有一万驻军,在东阿县,由大将刘浩率领,但听说他们粮草不足,士兵们每天只能吃一顿,怨声载道,刘浩便抢了东阿县和阳谷县的粮铺和数十家大户的粮仓,才勉强解决了粮食问题,旦听说这让李师古很不满,公开指责刘浩,引发两人严重对立。”
  李冰点点头,李纳命令儿子李师古来安抚济州百姓,刘浩却反其道行之,纵兵抢掠,这当然会惹怒李师古。
  “然后呢?”
  “然后听说李师古连夜去郓州了,刘浩还率军继续留在东阿县。”
  李冰陷入沉思,得罪了李师古,在李纳那里日子也不会好过,这个刘浩是不是可以争取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2/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