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815

  “何止是西南问题?西南五省一个都跑不掉,还有北方诸省也跑不掉,而且我和你讲,陛下给西北兵团配备了五个军,十五万人的兵力,只是镇守甘肃一地,需要十五万人吗?”
  韩擢反问郑鹰。
  郑鹰一愣,然后恍然大悟:“你是说,陛下打算将西域……”
  “对!自前明成祖之后,前明的势力逐渐退出了西域,但是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汉家和西域诸国交往的要道,不能掌握手里的话,多少有些不美,陛下似乎是将西域也看作了大秦领土,打算对西域开疆拓土。”
  郑鹰顿时有些心痒痒了。
  “西北兵团主帅是何人?”
  “赵虎。”
  韩擢说出了一个郑鹰并不惊讶的名字。
  “那倒也合适,赵虎是陛下麾下诸将之中资历最老的,跟随陛下时间最久,战功赫赫,对陛下忠心耿耿,唯命是从,若要赵虎镇守甘肃,倒也合适,看来陛下是要保赵虎一个世袭罔替的公爵了。”
  郑鹰多少有些艳羡的看向了韩擢,韩擢摇了摇头:“目前,大秦并无公爵。”
  “也当是如此,否则,还就真的赏无可赏了。”
  郑鹰有点失落,但是也没有更多的失落,要是真的拿到公爵爵位,他才会惊恐,皇帝,是不是不打算继续用他了。
  现在既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那么,郑鹰也就不担心了,至少,未来五年都不用担心,皇帝陛下若要对北虏用兵,他们这些名将大将是不可或缺的。
  到那时,他们必将迎来大秦帝国的辉煌。
  韩擢的话还没有说完。
  “还不止如此,陛下不仅打算在西北开疆拓土,还打算很快再次用兵。”
  “很快再次用兵?这里还没有结束就再次用兵,吃得消吗?要是真的,这可是第三次用兵了。”
  郑鹰惊讶地看着韩擢:“陛下打算对何处用兵?”
  韩擢开口道:“倭国,虽然难度不小,但是陛下决定彻底解决倭国问题,将倭国的忧患除掉,大秦周边,倭国是最后一个不曾完全臣服的国家了,若不将之彻底降服,陛下就非常不满意。”
  郑鹰思考了一会儿,点头道:“当年倭寇之乱和朝鲜之役的确是不平凡,倭国的确不是应该小瞧的对手,若是咱们和北虏打得如火如荼之时,倭国忽然作乱,咱们可没有多余的精力能腾出手来收拾他们。”
  “对,参谋部也是如此认为的,正是因为担心一个人口千万并不降服的倭国会在我军大规模北伐北虏的时候突然作乱,所以才建议陛下尽早将倭国的忧患彻底除掉。”
  韩擢缓缓开口道:“陛下决定一战灭倭国,彻底剪除后顾之忧。”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阴谋的大幕缓缓拉开
  郑鹰对即将展开的对倭国作战很感兴趣,但是很显然,这场仗和他没什么关系。
  他是西南兵团的主帅,那么自然而然的,负责的区域是整个西南地区,而不是远在东边的倭国。
  征讨倭国需要水师渡海,那么这一仗谁来主打,很显然,首先就和江大海脱离不开关系。
  “那么看来这一仗是给江大海安排的?”
  “不止是江帅。”
  韩擢摇了摇头:“倭国水师七年前就被陛下打的全军覆没了,现在德川氏和丰臣氏两方的水师加在一起还不到一百艘战船,根本不是大秦水师的对手,虽然水师还有陆战队,但是光靠陆战队的战力还无法应付保守估计能拿出二十万军队的倭国。此战江帅是协力,运送军队去倭国,派出陆战队参战,还有需要在海路上拦截可能会流亡海上的倭国军政要员,是很重要的协力方,而不是主战方。”
  “那此战负责的主帅是谁?”
  “麻威将军。”
  韩擢这样一说,郑鹰也就明白了。
  “那么多年过去了,陛下这一碗水端平的本事却没有丝毫的退步,反而越发得炉火纯青了,让咱们都有仗可打,谁也不会羡慕谁到不能收拾的地步,我等不及陛下多矣。”
  郑鹰想了想自己尚且不能调和麾下大将和齐大勇之间的关系,一想到武将们因为战功而闹别扭,整个人就非常的郁闷。
  “那是自然,陛下智计深远,不是我等臣子可以揣测的。”
  韩擢面朝东北方向拱了拱手:“话说回来,郑帅,陛下对这里的情况还是比较关注的,之前玄武营主将联手写信给陛下反应郑帅的情况,陛下可是不太高兴的,此事虽小,但是战阵之前将帅失和,你这个主帅统御不足啊。”
  郑鹰心里一紧。
  “此事……此事我也有反思过,只是我担任主帅日子还短,所以……”
  “陛下也是这样说的,郑帅担任主帅日子还短,所以可以原谅。”
  韩擢开口道:“但是,陛下以为,军中就要规矩森严,不能有丝毫的逾越,否则就会坏了军规,一支军队没有军规,那就是土匪,不是军队,陛下对军规军纪的要求,郑帅最清楚不过了。”
  郑鹰连连点头。
  “是,陛下的期待,末将知道了,末将一定会尽力达成陛下的期待!”
  “不是尽力,是一定。”
  韩擢说道:“这是陛下的原话,一定要做到,否则,陛下不能放心将西南兵团三个军交给郑帅。”
  郑鹰只有点头。
  之后,韩擢取出了萧如薰的圣旨:“这是陛下按照郑帅送回去的消息颁布的圣旨,郑帅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或者还有什么地方要临时更改,现在跟我说,还来得及。”
  “陛下同意了?”
  “对,陛下考虑到局势瞬息万变,这甚至也在咱们的计划之内,可以更改。”
  韩擢把圣旨递给了郑鹰,郑鹰接过来细细的看着。
  帐内,两个人正在商量着明日需要做的事情。
  帐外,精锐的亲兵正瞪着眼睛巡查四周,不允许任何人的接近。
  阴谋的大幕缓缓拉开,播州之役结束之后出现的权力真空所引发的一系列动荡就此开始,且,将会被人力推动。
  郑鹰和韩擢商议阴谋诡计的时候,萧如薰派去日本宣读关于大秦提前归还石见银山的圣旨的使者已经乘船出海,向日本岛驶去,国内关于这场战争的准备也在同时展开。
  萧如薰下令从东南三省、缅甸和吕宋调集军粮,以备军需,从国库中拨了三十万两银子做先期准备之用,江大海的水师舰船纷纷向天津卫港口靠拢,准备承载集结完毕的军队,随时向日本岛扬帆起航。
  而在此之前,为了把戏做的足一点,他还需要抽调一批船只往返于石见和浙江之间,将吴惟忠麾下的一些军队运送到浙江去。
  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刘黄裳计划让人在日本散布大秦国内出现动荡,需要征调大量军队平定动荡的谣言。
  这个谣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不说哪里出现的叛乱,也不说具体是什么叛乱,只是抽调军队,还要带有一些急促的感觉,这样反而可以给人一种内部出了不能对外说的问题的错觉。
  在这个讯息传递极其缓慢且真假难辨的时代,这种坐台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事情。
  目的之二也是萧如薰自己的意思,他想让长期驻守在日本石见镇的吴惟忠麾下的南兵回乡。
  前明虽然也有安排石见镇的士兵轮流回乡探亲,但是频率低,周期长,到现在为止都有好几千士兵六七年不曾回家了,对家乡那是想的望眼欲穿。
  让他们回乡,这不仅有利于让士兵产生对大秦的归属感和好感,更有利于让萧如薰直接瓦解掉大秦官面上最后一支自己不能掌握的军队。
  那是一支属于戚继光的军队,被戚继光印上了过于深刻的个人印记,哪怕是戚继光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是这支军队内里的军魂依然不曾消失,这是一支大明朝最接近近代军队的军队。
  然而可惜的是,这支军队只属于戚继光一人。
  戚继光死后,明王朝并没有能够将他的练兵法发扬光大,打造一支真正的属于国家的铁军,而让这支近乎于近代军队的军队依然跟着戚继光的两个衣钵传人——戚金和吴惟忠。
  萧如薰起事的时候,戚金在江浙沿海的吴松岛担任总兵,吴惟忠在日本石见镇当总兵。
  戚金是有心抵抗,但是兵力不多,消息不灵通,等他知道消息的时候,郑鹰大军和将大海的海军已经控制住了他的退路,他要是不投降,就会被活活饿死。
  之后郑鹰派人劝说戚金,历数明廷对戚继光的刻薄对待,历数文臣对武将的压迫打击,戚金犹豫了一天,率军投诚,加入了郑鹰的军队,交出了军队的指挥权。
  吴惟忠纯粹是离得太远没被注意,等注意到的时候萧如薰已经推翻了明廷建立大秦了,所以就干脆的投诚了。
  再者说了吴惟忠之前也是萧如薰的旧部,戚金也是萧如薰的旧部,都是朝鲜之役的战友,没有理由不答应。
  但是他们两人所带领的戚家军余部自成体系,训练严谨,训练度并不弱于大秦的一般军队。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来真的?
  萧如薰在朝鲜见识过戚家军的训练方式,他自己的练兵方式就是参考了戚继光的练兵术,所以深知这支军队的厉害之处。
  原先的历史进程中,戚家军平定倭寇之后,辗转北上抵抗蒙元,戚继光死后又进入朝鲜对付日本正规军,最后的余部跟随着戚金血战八旗兵,全部战死在浑河北岸,用鲜血和生命贯彻了戚继光的誓言。
  可见这支军队是拥有军魂的军队,拥有军魂的军队是堪称伟大的军队。
  可是大秦建立了,萧如薰不允许私人军队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军队,不允许有“秦”以外的姓,而戚家军无疑是犯了忌讳的。
  不管这是民间的说法也好,官方的称谓也罢,这都是犯了忌讳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